1. 引言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共同承载着人类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既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培育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马克思曾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核心,强调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尤其是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
(一) 内涵
恩格斯曾高度赞誉实践观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这一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根基,其内涵可概括为: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感性物质活动,兼具主体性、能动性与客观物质性,涵盖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形式;在认识论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与最终目的,决定认识的产生与发展;在社会历史领域,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物质生产实践的矛盾运动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推动历史进步;实践还具有历史性与社会性特征。这一理论打破旧哲学局限,确立“改变世界”的价值取向,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二) 核心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马克思主义主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理论的真伪,实践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实践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从实践中吸取新的经验和教训。
(三) 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多维指导意义。其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方法论,强调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要求在发展过程中秉持实事求是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破解现实问题;其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基于实践是认识源泉的核心理念,持续从现实实践中汲取养分,使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需求;其三,赋能人类社会进步,以实践作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为逻辑起点,倡导通过实践探索与创新突破,推动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演进;其四,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将实践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生活质量;其五,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以实践推动社会发展的理念为指引,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以共同繁荣为目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唐代魏征曾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脉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变化更显智慧光芒,它不仅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更是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自我、砥砺前行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彰显治国理政的价值根基,以“知行合一”的哲学思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和而不同”的包容胸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凝聚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深刻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思维方式与道德准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与精神动力。包括做人方面的道德精神,讲究善良、仁义、刚毅,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精神;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讲信修睦精神;物质生活方面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学习方面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耻下问的精神;实践方面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通的文化内核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人民主体性的实践品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躬行践履”的力行思想、“民惟邦本”的民本理念、“知行合一”的哲学智慧一脉相承,同时二者均深植着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实践目标与奋斗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平理念,共同彰显出立足现实、服务人民、积极有为且坚守正义的文化内核与价值追求。
(一) 实践观念的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躺在书斋里的,而是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的[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凸显人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世界的能动性。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相契合。道家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虽主张“道法自然”,但亦肯定人在“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实践中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改造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的伦理追求,强调实践不仅是物质性活动,更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伦理实践观形成理论呼应,王阳明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道德认知需通过实践转化为行为准则,如“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体现了道德实践对人格完善的决定性作用。在王阳明看来,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没有先后之分,二者在实践过程中是同时显现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观念的共通性,本质上是人类对实践智慧的不同理论表达。
(二) 人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始终包含着对人民的信任、对人民的依靠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深刻彰显其特质。在理论层面,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确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将人民置于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明确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精神创造及社会革命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以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评判的根本标准。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将“为人民谋幸福”贯穿始终,强调无产阶级政党以人民利益为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奋斗目标,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实践中,以满足人民现实需求、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导向。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民立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又彰显了其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集中体现 。
(三) 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聚焦社会公平正义,将公平正义的本质归结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主张通过消除剥削与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其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摒弃压迫剥削、实现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形态,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性跨越。与之相呼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民众福祉视为政治实践的根本目标;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倡导无差别的平等互助;《尚书》强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将民意上升为正义的终极依据。二者均以“人民”为公平正义的逻辑起点,反对特权阶层对利益的垄断,共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根基。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公平正义的终极目标,追求消除阶级对立、实现社会成员自由联合的共产主义社会。《礼记·礼运》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通过“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实践建构,展现了对普遍平等、社会和谐的终极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在价值终极性上高度契合。
5.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4]。他着重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实践的根本遵循,学深悟透并灵活运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特别是实践观。通过深入理解与运用这些理论精髓,不断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 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
在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通过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立足学生成长规律与认知需求,将精准施教与科学育人有机结合;同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知行合一为导向,推动理论讲授与文化体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双向赋能,培育时代新人。
1. 以实践观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人界定为“现实的人”,强调其所处的社会关系总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兼顾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一方面,教育对象的思想认知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需从物质生产实践维度剖析其思想形成的深层逻辑;另一方面,承认个体在思想水平、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避免将受教育者抽象化为“原子式个体”,而是尊重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具体实施中,在制定统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需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性制定差异化教育方案,实现精准施教与科学育人的有机结合。同时,引入实践标准检验教育成效,通过实践反馈机制发现问题、优化教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因此,在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时应加入实践的观点及方法论,并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2. 以实践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塑造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实践活动,将实践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旨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教育目标层面,构建“教”与“学”的双向导向机制,尤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创造性融合,将五千年文化精髓贯穿教育全过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思政教育体系。通过提升话语的现实亲和力,推动教育内容从“入耳”向“入脑入心”转化,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 “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核心论断,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根基。在教育实践层面,创新路径需突破理论灌输模式,构建“实践融入全流程”的教育体系。在课程建设上,理论课嵌入社会热点实践案例并开设“社会调查”等实践选修课;实践平台拓展方面,校内依托活动室与社团营造实践氛围,校外与政企社区共建基地开展实地考察;教学方法创新采用项目式教学与情景模拟,强化学生实践参与;评价机制整合参与度、能力提升等多维指标,引入教师、学生与实践单位多元评价;师资建设通过教师挂职锻炼、校外专家引入等方式,打造实践型教学团队。该路径旨在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思政理论,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 文化领域的实践探索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前提下,通过逻辑重构与科学改造,使其符合现代认知逻辑并经得起历史实践检验。以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与传统民生思想的融合为例,商周时期“民惟邦本”的朴素民本理念虽绵延千年,但本质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则赋予民生思想以人民主体性内涵,将“人民当家作主”确立为实践导向,使民生理念从工具理性升华为价值理性。在文化创新层面,坚持以实践需求为导向拓展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一方面,立足当代社会发展语境,为传统文化话语注入现代性表达,推动经典文本与日常生活的对接,构建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精神扬弃传统文化,在继承“仁爱”“正义”等合理内核的同时,剔除“三纲五常”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糟粕,实现传统文化伦理的现代化重构。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赋能,推动二者在认知结构上的通古贯今,形成互补共生的文化发展格局。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路径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筑牢思想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基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承创新,凝聚价值共识,三者协同发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为新时代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与实践指引。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5]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理论,在历史和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从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始终得以坚守,无论形势如何变化,这都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这一指导地位的确立,既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所决定的,必须在实践中始终坚守并不断丰富发展。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握实践观的核心要义,将其贯穿于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全过程。通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生命力源于其蕴含的普适性价值,如儒家“仁爱忠恕”的伦理观、道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等。在传承层面,需以辩证思维萃取其中的积极元素,挖掘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等思想资源,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文化支撑;在创新层面,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实践追求,使传统文化在服务现实需求中焕发新生机。通过“扬弃继承—创新转化—实践应用”的完整链条,构建传统与现代有机衔接的文化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6]。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承创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深刻的价值同构,前者从后者中汲取家国情怀、崇德尚贤等文化基因,后者通过前者实现现代化价值重构。在实践中,需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尺,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与阐释。一方面,将“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范畴转化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增强文化认同的时代共鸣;另一方面,以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现代价值理念为指引,对传统人伦体系进行批判性改造,剥离其等级制度的历史局限,保留并弘扬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内核。通过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构建兼具民族特性与现代品格的文化生态。
(四) 立足人民实践夯实文化发展根基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与传承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民性本质要求文化发展必须扎根于人民生活。一方面,深入生产实践一线挖掘文化创新素材,以回应人民关切为导向,将基层的实践智慧转化为文化创作的源头活水,使文化成果真正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坚持文化发展的人民立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成果融入日常生活,引导群众在参与文化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革命年代的精神谱系到新时代的先进典型,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践行者与见证者,唯有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才能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与持久动力。
7. 结语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路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内涵与新时代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我们需深入挖掘、系统梳理这些文化要素,赋予其时代内涵与现代话语表达,在丰富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同时,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与接受度,使其更好地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在此过程中,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能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