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时代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愈发重视。而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消费异化、“自然解放论”等理论对生态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其倡导人类社会构建建立与自然新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研究马尔库塞的生态学思想有利于我们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脉络。马尔库塞的生态学思想在实践层面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问题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2. 马尔库塞生态学思想的历史语境
如果要学习某一理论,必须了解其理论产生的文化、社会等多重背景。溯本正源才能把握这一理论的精髓,否则就只能停于表面,流于形式,囿于空谈。马尔库塞生态思想的形成也是基于西方社会变迁的社会土壤,因而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和实践轨迹。不仅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对其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深远。
2.1.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和弗洛伊德的技术分析学说
马尔库塞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之上。他是以马克思的《手稿》为基础,其理论思想有其理论源泉。马尔库塞生态思想以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观上的详细论述为基础,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马克思认为自然环境是先于人的客观存在,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作为人类提高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需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改造和利用自然。但人对自然的改造不是主观任意的,需要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下进行,否则将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割裂,从而人与自然相对立,最终伤及人类自身。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并没有带来真正的自由,反而导致了对自然的掠夺和对人类自身的异化。
马尔库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对自然环境进行控制,并指出这种控制加剧了生态危机,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其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到,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促使人们接受现有的社会秩序,而忽视了对自然和自身的真正需求。这种技术的单向度发展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疏远。
人类解放是必要的。马尔库塞认为,要实现自然的解放,就要实现人的解放,两者是一体。只有当人类摆脱技术理性的控制,人们才能获得对以自由和解放为主要内容爱欲的追求,从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控制解放出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变革压抑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实现人类全面的解放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尔库塞也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观点,马尔库塞继承了弗洛伊德关于文明与压抑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延续需要对人类的本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压抑,马尔库塞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压抑的理论。马尔库塞认为技术虽然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但也加强了对人的心理行为的控制。这种控制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通过使人丧失批判能力。在生态维度上让人难以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进行批判的思考。
2.2. 立足于西方工业生态危机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中叶,现代的工业文明伴随着资本的急剧扩张和财富的迅速膨胀,资本主义发展下的无产阶级不仅伴随着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摧残,无产阶级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遭受巨大污染。资本主义的本性推动着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漠视无产阶级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无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环境带来的巨大伤害。在目睹到现代工业所大量排放的废弃物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与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批判与日俱增。马尔库塞开始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生态问题相结合,提出深刻的生态批判理论。马尔库塞生态思想便是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 马尔库塞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生态问题是不能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解决,他认为想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变革压抑的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的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如下。
3.1. 生态危机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立到共生的哲学重构
马尔库塞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其将自然当作征服对象,这种由工具理性主导的关系致使生态危机出现,他说明自然与人的统一性呈现在物质与精神两个维度,在物质维度方面,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根基,人类改造自然要遵循客观规律,不然就会切断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于精神维度而言,人类要摒弃“统治自然”的旧观念,借助审美体验和感性经验重新建立对自然的敬畏。马尔库塞指出:“审美方面及其相应的快乐不只是心灵的一个第三方面和第三机能,而且是它的核心,是使自由影响自然、自律影响必然的中介。”[1]艺术和审美可唤醒人对自然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打破工具理性束缚的关键所在。工具理性把一切事物都简化成可计算、可利用的“工具”,使得人类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忽略自然的内在价值。
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揭示:“人民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箱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2]资本主义通过技术将“工具理性”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使人类丧失对生态危机的批判性认知——人们仅将环境污染视为技术问题,而非制度性矛盾的产物。
自然与人并非单纯的对立或者分离状态,而是呈现出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的态势。马尔库塞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说明两者有沟通的根源与目的。这种统一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有所体现,在精神方面同样有所体现。其中物质关系体现在,自然给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在此过程中,人类要尊重自然,依照自然规律行事。而精神关系体现在,人类要摒弃对自然征服与统治的旧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看重人类的感性经验以及审美体验在人与自然关系里的意义,他认为这些审美体验和感性经验可让人理解自然,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他也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的掠夺是致使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的根源。他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资本主义借助工具理性来强化对自然的征服,产生出虚假需求,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他批判了工具理性的泛滥,指出这种理性使人类在追逐经济利益时忽视了自然的主体性和内在价值。
3.2. 自然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双重解放的辩证统一
在马尔库塞看来,自然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是不可分割的。其理论根基在于对“新感性”与“压抑理论”的创新阐释:“新感性”是摆脱资本主义总体控制后形成的批判性意识,融合了马克思的“感性活动”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它打破技术理性对人的感官压制,使人重新以“审美自由”的视角看待自然。拥有“新感性”的人拒绝将自然作为剥削对象,意识到自然与人之间的平等,不再将焦点关注于自然的使用价值,注意力更多转向美学等价值。马尔库塞也继承了弗洛伊德“文明即压抑”的观点,但区分了两种压抑:必要的压抑:因物质匮乏对人的本能进行的合理限制;额外的压抑:资本主义制度为维护统治施加的多余控制。在生态领域,“额外压抑”表现为:资本通过广告、消费文化诱导人追求超出真实需求的物质享受,迫使自然成为无限索取的对象,最终加剧生态危机。
自然的解放本质是将自然从“资本的工具”中解放出来,而人类的解放则需通过“新感性”打破技术理性的心理控制。这里存在着两层含义:首先是解放属人的自然,即人的理性与经验基础上的冲动感觉;其次是解放自然,即环境;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技术理性将自然变为追逐利润的工具,自然界逐渐变成商业化的一环,在此情况之下,人也失去了独立的意识。“对人的统治是通过对自然界的统治实现的。要了解解放人和解放自然界之间的具体联系,在今天,只要看一下生态上的冲击在激进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就一清二楚了。空气和水的污染、噪声、工商业对空旷自然空间的侵占,具有奴役和压迫的物质力量。反对这些奴役与压迫的斗争,是一种政治斗争。对自然界的损害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达到了多大程度也是显而易见的。”[3]因此,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奴役首先是从对自然的奴役开始的,在这种条件下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必然是一体的。他认为需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人征服自然的关系。马尔库塞进一步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主体对主体的平等关系,而非主体对客体的统治关系。
3.3. 技术批判理论
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对技术异化的批判直指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核心机制:“单向度的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因技术理性的统治,失去了“否定与批判”的能力,成为仅认同现存秩序的 “单向度存在”。其主张,科学技术虽然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力,但是这种技术效率在资本主义社会往往会被盲目崇拜,自然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任意索取的对象,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随之发生改变,科学技术在盲目崇拜下又进一步成为掩盖制度缺陷的工具。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是这种情况的必然结果。现代社会下他认为科学技术发生了异化,科学技术的单向度性、工具性、功利性以及对现实的肯定性,不仅使他成为人类的工具,而是成为一种统治力量。马尔库塞认为社会控制形式依赖于技术理性,技术的效率往往会对个人的自由与本能造成压抑。换言之,从生态角度来看,技术的效率会使得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本能追求变成一种奢望。马尔库塞并不否认技术对人类和自然的积极意义,但是他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技术在人类社会所担任的角色,要使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
3.4.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生态维度的三重异化形态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不拘泥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框架,在生态维度呈现出三种形态:一为消费异化,资本主义通过过度营销制造“奢侈性消费”等虚假需求,让人将占有商品等同于拥有幸福,这种脱离实际需求的虚假需求,从而导致高消费、高生产,这将远远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也被商品拜物教所扭曲,失去对生态危机的敏感性。二为技术异化,技术本应服务于人的自由发展,但在资本主义下异化为统治自然的力量。工业技术的大规模掠夺性开发远远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三为心理异化,资本主义通过消费主义等形式使人不再质疑征服自然行为的合理性,甚至将生态保护视为“反发展”。对技术的过度迷信使人相信生态危机的恶劣后果均可通过技术解决,进一步忽视了对制度的改革需要。三重形态的异化理论揭示克服生态危机需同时进行社会制度变革与人的意识觉醒。以“新感性”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技术的生态化转向替代资本主导的技术逻辑,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马尔库塞生态思想的价值意蕴
4.1. 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尔库塞的“自然的解放”、技术批判理论、消费批判理论、异化理论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1.1. “新感性”概念的影响
马尔库塞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感性活动是按照人的本质和美的规律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论述,对“自然的解放”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在《爱欲与文明》《自然与革命》中提出“新感性”的概念,“新感性”是一种摆脱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统治和压抑后具有的批判性自主意识,他既反对资本主义社会支配人的生产方式与制度,同时反对社会对人压抑的生活方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深受了马尔库塞此观点的影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要厘清商品、消费与幸福之间的联系,要将人从虚假的异化消费中解放出来,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更多可能。同时马尔库塞的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取向影响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提出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并非回到工业文明以前的状态,而是反对高消费、高生产、高度集中的生产方式。这些理论构想无疑是对马尔库塞“自然的解放”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4.1.2. 技术批判理论的影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对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进行了借鉴与发展,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已经异化为资本的统治工具。在马尔库塞那里,他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进行理性批判的。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强调技术理性不仅是一种统治工具,更是资本奴役自然、获取利润的工具,它在资本追逐利润的天性下,最终会引向生态灾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借用马尔库赛的技术批判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目的具有非正义性,生产只能从追逐利润的动机驱使,而不能从生态原则出发。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加快对自然掠夺与破坏,从而导致生态危机。同时资本的价值观也会对技术的使用产生影响,在资本逐利的价值观影响下,自然变成了工具,技术变成了满足欲望的中介,则自然的破坏也变成了必然的结果。
4.1.3. 消费批判理论的影响
马尔库塞的消费批判理论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借用马尔库塞将人的需求分为“真实的需求”和“虚假的需求”的理论展开进一步的讨论,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引导人民进行不是基于自身需求的消费,而是一种炫耀与奢侈的消费。在这种异化的消费下,人对商品有着永无止境的追求,高生产高消费的社会模式必然会给生态带来巨大灾难。如何摆脱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要厘清需要、商品、幸福之间的联系,要让人在创造性的自主劳动中收获幸福,而不是在异化的消费中感受幸福。其次要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最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生态社会主义应追求生产正义性、变革高消费高生产的社会模式、反对把消费作为满足人的唯一形式。总而言之,马尔库塞的消费理论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使其更加关注于消费领域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
4.2. 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1.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相结合
马尔库塞于其著作里最先系统性地提出了生态意识这一概念,着重突出了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他觉得,生态意识不单单是对环境问题的留意,是对现代社会整个结构的思考,他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激励人们再度审视消费主义以及物质主义,宣扬一种以生态平衡作为核心的生活观念。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方面着手,方可推动低碳发展顺利达成。首先,要不断推动社会舆论引导全民绿色活动的开展,普及生态理念的同时推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促进绿色理念在社区举办的多形式多层次活动之间交流传播,为社区、家庭提供更多的生态知识信息,夯实生态文明理念的社会基础,形成有利于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条件。持续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全民绿色活动的开展,在普及生态理念同时推动生活方式产生变化。其次,政府要在推动绿色生活方式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提供更多的外部便利条件,例如,要加强对绿色产业扶持、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使用多种媒体加大对绿色生活理念的宣传、举办多层次的绿色单位评选活动。让绿色生活方式不知不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第三,推动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绿色产品,从源头出发以达到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目的。从个人、企业、政府三方面协同发力,从方方面面打破绿色发展瓶颈,扫清绿色发展障碍,将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相结合,用生态原则指导生产,并不以单一的追逐利润原则实施经济发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4.2.2.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
马尔库塞对于科技与自然进行了一次深入思考,在他的理论体系里,技术并非贬义性的,而是他所指出技术的非正义性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他认为科学技术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服务,而不能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统治服务,技术不能成为资本统治意识形态的工具。对于我国发展生产力和对待科学技术方面的价值观也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绿色发展过程中,绝不能将自然简单看成一种可以任意索取的对象,也不能将技术看成对自然索取的工具,而是要将科学技术更好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在对待自然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自然有用性,而更应该着眼于长远,将科学技术的发展应与自然的保护相结合,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发展与使用并非建立在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生态环境也不是牺牲科技的发展才能维护。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之中求发展,实现两者目标的共同实现。要转变发展思路、克服落后思想、积极探索实践。真正使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以实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4.2.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马尔库塞深刻批判了消费主义对人的影响,提倡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方式,认为人在炫耀性和奢侈性消费的支配和驱使下的消费,是一种“异化消费”。马尔库塞希望建立一种建立在人的真实需求基础上的消费观。他认为消费主义的盛行必然会超出自然的极限,他希望摆脱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避免人陷入无必要的消费,忽视了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满足。马尔库塞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消费主义往往强调过度占有与消费,这就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消费主义往往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为了消除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厘清自己的实际需求,区分是“想要”还是“真要”。其次,鼓励人们购买低碳、节能的产品与服务,更加重视产品的长期价值。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强对企业监管与舆论环境的监督,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社会、环境和个人三方面的发展。
马尔库塞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为批判非理性消费给出了独特视角,他还着重指出需关注精神生活的意义,在物欲泛滥的社会环境里,人大多时候会忽略内心需求以及精神层面的追求,人应当使自身内心世界得到契合,便能在内心世界充盈,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将难以让我们在精神与物质间失去平衡。
5. 结语
马尔库塞的生态思想以传统马克思主义为根基,实现了深度创新,囊括“自然的解放”、科技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反对消费主义文化等关键要点,这些理念丰富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社会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理论贡献了理论支撑,随着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剧,马尔库塞的思想仍具重大现实意义,始终在我们追求经济发展之际,为保护环境敲响警钟。深入研究马尔库塞的生态思想,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探寻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