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拉图尔的技科学本体论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核心,打破了自然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主张科学事实是在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动态交织的网络中生成。拉图尔否定任何先验的实体分类,强调实在并不是独立于实践网络的先天存在,而是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通过联结共同建构的结果。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都被赋予对称的能动性,瓦解了人类中心化的认知传统。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通过转译与联结不断重塑科学的认知边界,不仅是科学活动的“工具”或“对象”,更是主动建构事实的参与者。
Abstract: Latour’s ont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kes the actor-network theory as its core, breaking the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 subject and object, and advocating that scientific facts are generated in the dynamic interwoven network of human and non-human actors. Latour denies any a priori classification of entities, emphasizing that reality is not an innate existence independent of the practical network, but rather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human and non-human actors through connection. Both human and non-human actors have been endowed with symmetrical agency, disintegrating the centralized cognitive tradition of humans. Human and non-human actors constantly reshape the cognitive boundaries of science through translation and connection. They are not only the “tools” or “objects”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but also the participants who actively construct facts.
1. 主客二元对立的本体论解构
拉图尔的技科学本体论消解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本体论结构。拉图尔提出广义对称性原则,主张人与非人行动者在本体论上具有相同的地位。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立关系,而是具有相同的地位,实现了对传统哲学上本体论的解构。
(一) 主客二元论的消解
传统科学哲学认为,从本体论维度来说,世界上的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第三种发生的可能。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对本体论的态度与争辩体现了科学哲学中对实在观念的截然不同。“前者认为实体是真实存在的,它需要我们努力去发现;后者则认为实体是被人们建构出来的,并不具有实在性。而新的历史主义本体论则提出了一种大胆的主张,实体既是被建构的,同时也是实在的。”[1]皮克林的冲撞理论关注科学实践过程中人类力量和物质力量之间的操作,它们在这种本体中实现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操作”。冲撞理论描绘了在科学实践中人类与物质之间力量的互动和互构的过程。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拉图尔描绘了由人和非人构成行动者的行动网络是处于不断的历史生成之中,瓦解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拉图尔提出广义对称性原则,主张人与非人行动者在本体论上具有相同的地位,使得主客体混合本体论出现。
(二) 主客体混合本体论
拉图尔技科学本体论中的重要概念是广义对称性原则。拉图尔等人在发现布鲁尔强纲领的不对称问题后,提出了“广义对称性”原则。布鲁尔所主张的是“狭义对称性”原则,拉图尔将其进行优化与改进,使得广义对称性原则应用到本体论的领域。狭义对称性只实现了名义上的对称,将真理与谬误都归结于社会的解释,抛弃自然的存在的原因,导致社会作为问题产生的环境部分却不参与问题的生成。为表明广义对称性原则的可行性,走出社会建构论和自然实在论的自然–社会二元对立的困境,拉图尔曾给出七条方法规则,其中第三、四条对因果知识观进行批判与摒弃说明,分别是“由于一个争论的解决是自然的表征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因此,我们永远不能用产物,即自然,来解释一个争论是如何解决和为什么被解决的”[2]。“由于一个争论的解决是社会得以稳定的原因,因此,我们不能用社会来解释一个争论是怎样和为什么被解决了的。我们应该对吸收和控制人类和非人类资源的努力加以对称的考虑。”也就是说,在主客体混合本体论中,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主体和客体性的分界被弱化。
拉图尔进一步指出,“人类学家必须要将自己摆在中点的位置上,从而可以使之同时追踪非人类和人类属性的归属”,“既不允许使用外部实在解释社会,也不允许使用权力游戏塑造外在实在”[3]。自然和人类社会两方在拉图尔那里实现了平等的本体论地位。在拉图尔看来,世界上存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抽象的产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两极之间。传统哲学的二元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将自然和社会两者进行明显分界,单纯地只从其中一方寻找解决方案。“自然–社会之间是一个没有断点的连续体、任意两点之间都可以介入无穷多个点。”[4]拉图尔认为主客体混合存在的本体论蕴含着具体的实在性和客观性。
2. 技科学本体论的运行机制
在拉图尔技科学本体论中,其核心理论是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也称为异质建构论。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行动者包括了科学实践中的一切因素,人类与非人类都参与并渗透其中展现自己独有的力量与作用。由人类和非人类共同构成的行动者在相互转译联结过程中形成网络,同时也赋予了人与非人行动者对称性的能动性。
(一) 行动者网络中行动者的联结转译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拉图尔给予“行动者”概念有不同的涵义。拉图尔认为行动者并不像功能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没有自身的特色与个性,不是处于某个特定位置然后简单完成该位置的功能预设。行动者并不是被设定的符号,只要给予一定条件,就能产生可预计的结果。拉图尔认为,任何行动者都是转义者而不是中介者,是进行转译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信息传递与条件交换。除此之外,行动者在角色上具有对称性。它不仅指有生命的可进行活动的人,还包括不具有生命的观念、自然等非人和物。拉图尔认为在参与网络的构建过程中,任何通过制造出与之前相比有差别的参与者都可以被称为“行动者”。
行动者存在于动态的行动过程之中,它们参与过程的生成,而不是静止不动的抽象的物体。行动者网络理论不会刻意挑选符合标准的行动者,而是尊重每位行动者及其多样性,作为研究者仅仅是去记录与描述过程的发生。拉图尔认为,“中介者是用来转达意义和转运力量的,但它不改变形式:定义它的输入就等于定义了它的输出。对于所有的实践目的来说,一个中介物只能算作一个黑箱,即便它内部由很多部分构成,十分复杂,其所有的实践目的也只是转运,另一方面,不能仅仅被当作一个;他们可以是一个、无、几个或无数个,他们的投入从来都不是对产出的很好的预言”[5]。中介者不能改变形式,而转译却实现意义和力量的传播。转义者通过自己独特力量进行传递与转译,并时刻在接受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其他转义者的联结或者结成同盟。“调解者会改变、转译、扭曲和修改它们本应表达的意义或元素。即使一次陈词滥调的对话也有可能成为一条极其复杂的转义者链条,因为对话中的激情、意见和态度会使情况在每一个拐点上发生改变。”[6]拉图尔认为人类因素与非人因素组成的行动者都进行联结与转译。
根据广义对称性原则,拉图尔展现出一种消解二元对立思维的科学实践的解释框架。技科学本体论研究对象实质上是作为拟客体存在的行动者,这些行动者在建构行动者网络和集体中持续生成动态的互动联合体。正是这些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的多样化实践,才使得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消除。在行动者网络的视角下,行动者动态关联的本体论地位得以彰显,人类和非人要素始终处于多维度的、不断变化演进的关系网络之中。
(二) 非人类行动者的能动性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对称地被赋予能动性,并且非人与人一样始终参与在行动者网络中。拉图尔认为行动者的对称表现在其角色与能动性两个方面。人与非人的对称使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与优越性地位减弱,即在人类社会与自然领域中,任何一方都不具有独特性和先在性。与人特有的能动性不同,非人能动性表现为转译,即参与到网络中并对其中的条件和信息进行聚合与转化,从而使非人行动者与人类行动者的能动性体现出共生关系。
拉图尔认为人类力量与非人类力量是对称的,“我们应该把科学(包括技术和社会)看作是一个人类的力量和非人类的力量(物质的)共同作用的领域。在网络中人类的力量和非人类的力量相互交织并在网络中共同进化。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图景中,人类力量与非人类力量是对称的,二者互不相逊”[7]。在行动者网络形成过程中,人类与非人类的能动性力量是对称的,换句话说,人不再是科学活动的中心,而是人与非人之间力量的相互交织、相互建构。
非人类行动者被对称地赋予能动性的同时,拉图尔并没有单纯只重视这一方面,人类行动者的能动性同样没有被忽视。但在这里,人的能动性体现在其自身不是科学活动的中心,即人的去中心化。行动者中存在人类力量与物的力量交织运行,科学事实是形成中的科学,而不是已经形成的科学或既成科学。通过行动者的能动实践,即在动态生成网络中通过聚集与转译,最终实现在行动中共同构建科学事实。另外,拉图尔认为,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都具有的能动性不等同于主动性,并不是指行动者能够做某些事情的能力,而是在参与起到自己独有的作用。
3. 结语
拉图尔的技科学本体论颠覆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观念,重构了科学哲学的本体论。本文的核心可归结为三点:消解二元对立、行动者网络的动态联结和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对称的能动性。拉图尔批判将科学视为对自然真理的揭示与社会建构的产物,批判布鲁尔仅用社会一极解释真理和错误的狭义的对称原则,主张在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之间保持对称性。在布鲁尔所主张的狭义对称性原则中,主客体截然二分,人或社会是绝对的主体,客体则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拉图尔主张科学事实生成于异质性行动者的交互网络,网络的动态稳定性依赖于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转译与协商。拉图尔拒绝将世界割裂为自然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主张事实产生于异质行动者的联结实践,实现对主客二分本体论的消解。拉图尔批判传统科学哲学中根深蒂固的二元论预设,认为自然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本质上是科学知识生产的认识论陷阱。他提出消解二元对立的本体论转向,主张“实在性”并不是先验存在的实体属性,而是通过行动者的联结实践被共同建构。科学事实既不是自然界的“客观真相”,更不是人类社会的主观共识,而是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在实验室等场景中联结转译产生,瓦解了人类中心化的认知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