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The Implications of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for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加剧,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与实践导向。因此,应在深刻分析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采取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创新发展绿色科技等相关措施,从而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has also intensified. Sol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that China is currently facing.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profoundly reveal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providing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for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ew era, and in ligh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guided by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relevant 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ransforming the mode of production development, improv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nnovating green technologies should be taken, so that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an steadily move forward on the path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文章引用:郭慧敏.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J]. 哲学进展, 2025, 14(7): 136-14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7350

1.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和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现如今,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价值日益凸显,要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须以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抓手,重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再协调。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融共进、同向同行的内生关系,科学解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这对从实践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想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就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演进的内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2.1. 尊重客观自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阐明了人类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前提。首先,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就他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1]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是个系统,从四季更迭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都有其内在秩序,人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违背这些规律,人类必然遭受自然界的“报复”。其次,遵循自然规律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人依赖自然,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物质的变换。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协调,只有尊重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合理规划资源开发与利用,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持续供给能力。最后,遵循自然规律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的维护。“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2]自然规律的背后,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而这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人类必须从大自然中获取丰富的物质,没有大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当我们遵循规律,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合理调控自身行为,就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2.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肯定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界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改造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力量。首先,人是认识自然、遵循规律的主体。作为具有社会性的生命个体,人类通过有意识的认知与实践行为改造自然环境、探索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终确立主导地位。其次,人是改造自然、推动生态变革的主体。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命运紧密交织,不仅顺应自然规律谋求生存,更通过劳动实践积极重塑自然,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在生态系统中激起涟漪,深刻影响着环境的演变。因此,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犹如共生的有机整体,不可割裂。最后,人是生态责任的主体。人类作为自然界中具有意识和理性的存在,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使命。从个人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到政府制定科学的生态政策、企业履行环保责任,都彰显着人类对生态保护的主动担当。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强化责任意识,才能凝聚起生态治理的强大合力,实现生态永续发展。

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为破解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来看,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3]。同时,人通过劳动实践反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不断满足人类的需求。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决定了人与自然必须协同共进。其次,人与自然共同发展体现在生产方式的革新中。马克思主义要求人类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倡导遵循自然规律,建立与自然相协调的生产方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自然生态与人类经济社会同步升级。最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需构建新型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在观念层面,引导人们树立生态伦理意识,将保护自然内化为道德自觉;在制度层面,通过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为生态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基于此,才能让人类与自然相互滋养、协同进化,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3.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遇到的挑战

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成效显著,但也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3.1. 绿色发展理念有待落实

绿色发展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以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措施的永续发展模式[4]。绿色发展理念尽管已得到广泛共识,但也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地区和企业仍存在“重经济、轻生态”的惯性思维。当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矛盾抉择时,有些企业和个人会将盈利置于首位,对生态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视而不见。这种价值判断的失衡,成为推进绿色发展道路上亟待破解的关键症结。其次,部分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一方面,有些企业缺乏主动转型的意愿,认为绿色转型会增加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短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虽有转型意愿,但因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难以实现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改造,无法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最后,由于社会各界对绿色转型的核心目标、发展方向尚未达成广泛共识,公众认知层面的分歧使得各方行动难以形成合力。思想层面的分散导致资源在调配与使用过程中无法有效聚合,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此外,“双碳”目标下,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种类和范围没有做进一步的澄清,出现各说各话、各行其是以及政策效应相互抵消的情况。

3.2. 生产发展方式有待改变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转变生产发展的方式任重而道远。首先,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结构根深蒂固。我国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这些行业在生产工艺上相对落后,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排放了大量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技术、成本、基础设施等因素的限制,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仍有待提高。其次,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不完善也制约着绿色发展进程。目前,我国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较弱,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高端设备和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绿色产业上下游协同性差,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难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最后,公众对绿色转型的参与热情与行动力度不足。这种消费端的“冷淡”,使得市场对绿色技术和产业的需求动力不足,导致许多具有创新潜力的绿色技术难以获得充分的市场验证与推广机会,相关产业也因缺乏足够的市场支撑,无法实现规模化、快速化发展,制约了绿色经济的整体繁荣。

3.3.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通过深化改革搭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基础框架,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从持续恶化到逐步改善的关键转折,但也必须看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的环节。首先,部分现行法律法规因修订不及时,难以精准回应新型环境问题与治理诉求。加之法规体系内部存在衔接漏洞与交叉盲区,导致在具体执法过程中,易出现责任界定模糊、执行标准不一等情况,制约了生态环境治理的规范化与高效化进程。其次,我国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仍有提升空间。从监管范围看,部分领域和区域存在监管空白或盲区;从管理维度看,不同层级、部门间的垂直与横向联动不足,难以形成监管合力;从监管手段看,缺乏多技术融合、多主体参与的立体化监管模式,导致难以对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全链条、动态化管控。最后,部分地方缺乏对绿色发展政策细化的实施细则,政策在基层落实时易出现“空转”现象。虽然我国环境治理领域市场化步伐显著提速,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效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生态补偿机制在标准制定、资金流转、责任划分等环节存在漏洞,导致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驱动作用难以充分彰显。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与社会损失,更会直接威胁人类的存续根基与长远发展。为此,亟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纲领,充分调动人们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核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们在生态治理中的积极效能,从而有效破解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遭遇的各类生态环境难题。

4.1.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5]。公众应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绿色消费理念和自觉行动[6]。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首先,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学校课程中增设生态知识、环境保护实践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感,为生态文明建设输送专业人才。此外,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也可以通过环保公益活动、宣传计划等形式,引导公众关注生态议题,投身于生态保护实践[7]。其次,创新生态文化传播方式。一方面,可以鼓励文艺创作者关注生态题材,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动漫、直播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生态保护知识与典型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打造生态文化品牌活动,如举办生态文化节、环保主题摄影展等,在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的同时,还能增强公众的参与感。最后,推动技术创新与示范引领。想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从“纸面”走向“地面”,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还可以通过建设生态示范城市、绿色工业园区等形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4.2. 转变生产发展方式

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可以通过采取政策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等措施,推动生产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首先,强化政策驱动与标准引领。政府应建立严格的绿色生产标准体系,涵盖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其次,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限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最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由党员带头、群众自发,全民都参与到保护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行动中来,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及保护自然。从开展“光盘行动”到爱惜每一滴水,从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到绿色低碳出行,从随手关灯等点滴小事做起,逐渐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让节约成为日常习惯,让节能成为生活态度,让山川更绿,家园更美。

4.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要依靠制度、强化法治。机制长效,绿水青山方能常在[8]。制度贵在执行,重在落实,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真正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首先,完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政府应制定激励性政策,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表示支持,引导企业将生态保护纳入发展战略。其次,完善监管监督和市场机制。各地要构建全方位环境监管网络,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实现实时监测,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以严格执法、严肃问责推进生态文明制度落实落地。同时,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企业主动减排。再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严惩。此外,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生态保护成效作为衡量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最后,推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度。要求建设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未通过不得开工,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

4.4. 创新发展绿色科技

科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劲引擎,其深度融入与广泛应用对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至关重要[9]。发展绿色科技创新就是要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科技应用,它的出现会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尽可能对终端废弃物进行回收循环再利用,以减少源头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首先,推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加大对清洁能源、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技术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攻克核心技术难题。与此同时,搭建技术共享平台,加速太阳能光伏、氢能利用等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业整体绿色化水平。其次,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发挥数据要素本身具备的特点,充分挖掘数据的创新价值,通过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实现能耗管理全程化、预测需求精准化,优化创新生态系统,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提高绿色发展效能,最终实现经济生态化。最后,还需加强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全球绿色科技合作,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并建立多层次绿色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校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绿色科技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5.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诉求[10]。现如今,人们开展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恣意妄为的开发行为必将酿成自取灭亡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启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绿色环保生态价值观,全方位推动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3] 王雪松.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及启示[J]. 江淮论坛, 2009(3): 67-71.
[4] 王文英.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 42(6): 31-34.
[5] 马经天, 郭明可. 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9(1): 18-24.
[6] 初金哲, 佟丹丹.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掣肘及探索研究[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6): 114-120.
[7] 李沛杭, 姚红.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实践路径[N]. 山西科技报, 2025-03-24(A15).
[8] 章忻. 争当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N]. 浙江日报, 2025-03-11(004).
[9] 殷志鹃.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5, 44(3): 34-37.
[10] 尹代硕, 谢年华.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5, 26(1): 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