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雷山县茶产业联农带农效应评价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ea Industry in Linking and Benefiting Farmers in Leish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摘要: 本文从“三农”角度出发,构建了联农带农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探究贵州省雷山县茶产业发展问题、增强茶产业与农户的融合程度和推动实现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的茶产业联农带农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对6个茶企业的联农带农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雷山县的茶产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经过这些年不断发展,其联农带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是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各企业联农带农效应水平在0.27~0.528之间,平均值为0.349,属于较低水平。茶企发挥联农带农效应的水平普遍不高,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存在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联结不紧密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雷山县可以通过加大对茶产业的财政支持、加强品牌宣传和积极开拓市场来加强茶企的带动作用;同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型和风险共担机制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合作各方利益。
Abstract: This study develop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effect of linking farmers and benefiting farmer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hina’s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 “three rurals”) policy, providing critical insights into resolving developmental bottlenecks in Leishan County’s tea industry, strengthening farmer-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acceler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A tri-level metric architecture—comprising 3 macro-dimensions, 8 operational criteria, and 21 granular indicators—was design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linking farmers and benefiting farmers of six tea enterprises. Empi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espite Leishan’s tea sector functioning as a regional economic anchor, its capacity for linking farmers and benefiting farmers remains nascent. The level of the effect of each enterprise in linking and benefiting farmers ranges from 0.27 to 0.528, with an average of 0.349, which is at a relatively low level. The level at which tea enterprises can exert the effect of linking and benefiting farmers is generally not high.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weak leading role of enterprises, loose connection and unreasonable benefi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n the interest conne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ea enterprises and farmers. Leishan County can enhance the leading role of tea enterprises by increas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tea industry, strengthening brand promotion and actively exploring the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benefit distribution model and risk-shar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improve the benefit connection mechanism and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involved in the cooperation.
文章引用:刘亚文. 贵州省雷山县茶产业联农带农效应评价[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110-12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594

1. 引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为重点,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重点任务之一是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经营主体培育,持续完善联农带农增收挂钩机制,带动更多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机会和收益[1]。目前学界关于联农带农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围绕联农带农模式或者机制和联农带农效果评价两个方面展开。联农带农模式根据带动主体不同可以分为龙头企业带动[2]、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园区带动、社会化服务带动、品牌营销带动等模式[3];也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资本驱动型和村社引领型的利益联结模式[4]。更多的学者认为企业是通过多主体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联农带农效应的:除了基础的“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以外还有“龙头企业 + 乡镇扶投公司 + 农户 + 村集体经济”[5]、“公司 + 合作社 + 青叶经纪人 + 茶农”[6]、“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小贷公司 + 农牧户”等新模式[7]。这些模式采取的具体措施又可以归纳为企业直接收购、农户承包、订单农业、雇工、股份合作几种类型[8]。联农带农效果评价是从就业效应、增收效应和组织效应几个具体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9] [10],或者是从“三农”工作成效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11],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多元回归模型。

茶产业作为雷山的主导产业,其发展不仅在于产业自身的壮大,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产业发展成果切实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形成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产业与农民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本文将对雷山县茶产业联农带农效应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茶产业与农民的融合程度,通过直观的数据体现企业发挥的带动作用,深入探究雷山县茶产业联农带农存在的问题。

2. 雷山县茶产业联农带农的现状

雷山县茶产业发展迅速,茶企数量和茶农数量不断增加。目前雷山县注册的茶叶经营主体一共有156家,其中SC生产许可的企业有33家,5家是省级的龙头企业、7家是州级的龙头企业,规上的茶叶企业有4家[12],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西江镇、望丰乡、丹江镇等茶叶种植集中的乡镇。雷山县茶农数量高达1.7万户、7.8万余人,茶叶产业覆盖全县8乡(镇) 132个村。茶农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茶叶种植,种植规模相对较小,但他们是雷山县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雷山县茶产业联农带农效果比较明显体现在茶农的增收方面,随着雷山县茶产业的发展,茶农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据统计,全县涉茶农户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13]

“企业 + 示范性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是雷山县茶产业联农带农的典型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三类主体分工明确,进行紧密合作,形成了完整的运作机制。企业作为产业的核心主体,具有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优势,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合作过程中,企业负责研发或引进新的茶叶品种,还要制定茶叶的生产标准让农户严格执行;同时在种植到采茶的整个过程中企业要给农户进行定期培训和技术指导;茶叶成熟后企业要收购茶青进行加工售卖。企业打造的基地作为示范区域,能够直观地展示管护标准的实施效果,让农户更清楚地了解和学习这些管护标准。合作社作为一种中介性质的主体发挥的是联结企业和农户的作用,合作社整合分散的农户使其聚集在一起,并代表这些分散的农户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或者收购合同,取代了之前企业和单个农户签协议的模式,降低了企业在合同协商、履约监督和纠纷处理等环节的交易成本[14];农户在谈判中也可以通过合作社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从而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茶叶种植和管理,统一采购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时只需要对接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培训合格后可以指导农户进行种植。农户作为茶叶种植的主体,主要负责茶叶的种植和茶园日常管护。农户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将采摘的茶叶销售给合作社,获得相应的收入。

3. 雷山县茶产业联农带农效应的理论分析

联农带农机制的本质是依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借助产业链整合、产业赋能和就业带动等方式,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网络,构建农民增收共富与产业升级协同推进的融合机制。雷山县茶产业通过构建有效的“联农带农”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纳入现代茶产业链条和价值网络,从而在带动农户经济增收、农户技术能力提升、产业升级、乡村建设等多个维度,实现对农民个体、农业产业和农村整体的协同带动与发展。

3.1. 茶产业联农带农对农民发展的带动作用

带农增收。通过参与茶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农户可以获得多样化的收入来源。在种植环节,农民通过种植茶叶获得农产品销售收入;在加工和销售环节,农民可以通过务工、入股分红、订单收购等方式增加收入。此外,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如茶文化旅游,还为农民创造了餐饮、住宿、导游等服务业收入。

联农就业。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除了茶叶种植和加工环节的就业机会外,茶叶销售、物流配送、茶文化推广等领域也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提升农民技能。为了适应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农民需要不断学习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政府、企业和合作社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有助于提升农户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其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2. 茶产业联农带农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对于雷山县做出的经济贡献是很重要的部分,产业发展前景好创造更多财政收入就可以将资金投入乡村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随着茶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需求,雷山县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修建道路,改善茶叶运输条件;建设水利设施,保障茶园灌溉用水;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通信网络建设,为茶叶电商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茶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雷山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繁荣,通过发展茶产业,茶文化与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传承和弘扬。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和茶文化节、茶艺表演、茶叶品鉴等活动,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同时,茶文化的传播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到雷山县,促进了雷山县与外界的交流和融合。

3.3. 茶产业联农带农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通过产业联农带农模式,农民可以在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的组织下,实现茶叶种植的规模化和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为了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茶产业不断引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同时,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带动了相关农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4. 雷山县茶产业联农带农效应评价

4.1. 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测算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因此茶产业作为雷山县的主导产业,其联农带农的效果评价可以通过其促进“三农”工作的成效来衡量。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三个维度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茶产业联农带农能力作为目标层,设置带动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3个一级指标,下设8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对茶产业促进“三农”工作成效进行评价[11]。本研究在指标构建过程中,严格遵循系统性、综合性及科学性原则,参考前人研究中构建的联农带农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和雷山县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目前,雷山县注册茶叶市场主体达156家,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6家企业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其发展历程、联农带农合作模式,获取了相关指标数据,以下分析所用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本次调研。本文将以这6家茶叶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联农带农能力评价。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tea industry’s ability to link and benefit farmers

1. 茶产业联农带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代码

茶产业联农带农能力

带动农户进步

收入带动

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收入(元/年)

X1

带动村集体收入、入股分红收入和农产品收购收入(元/年)

X2

就业带动

企业固定就业人数

X3

带动农户劳动就业人数

X4

合作辐射影响农户人数(含村集体、合作社)

X5

社会保障

缴纳社保人数

X6

教育培训

举办的技术培训次数

X7

培训农户人数

X8

带动农村发展

经济贡献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X9

年净利润额(万元)

X10

年缴税额(万元)

X11

履行社会责任

公益捐赠(元)

X12

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费用支出(元)

X13

参与赞助特色文化活动次数

X14

开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活动、会议次数

X15

带动农业发展

科技创新

引进新技术、更新设施数

X16

引进新产品、新品种数

X17

持有专利个数

X18

农业提升

土地流转面积(亩)

X19

主导农产品产值(万元)

X20

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基地个数

X21

本文利用熵权法确定雷山茶产业联农带农效应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熵权法是通过量化评价指标的信息离散程度,运用信息熵原理进行权重测度,可以有效规避人为主观判断偏差[15]。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数据标准化处理为:

Y ij = x ij min( x j ) max( x j )min( x j ) (1)

式(1)中, x ij 表示第i个茶企业的第j项指标数值。i = 1,2,…,6,代表茶企业个数,j = 1,2,…,21,代表选取指标个数。本文选取的指标均为正向性指标,故在标准化处理数据时只进行了正向指标标准化。

第二步,进行各指标信息熵测算:

(2)

式(2)中, E j 表示第j项指标数据的信息熵,n表示为茶企业的个数。n = 6,i = 1,2,…,6,j = 1,2,…,21。

第三步,各指标权重确定。第j项指标的权重 W j 为:

(3)

式(3)中m表示指标个数。m = 21,i = 1,2,…,6,j = 1,2,…,21。根据公式计算出茶企业联农带农效应水平各指标的权重(表2),根据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茶企业带动农村发展这个指标的权重相对较大,这受熵权法的客观赋权性决定,指标权重的大小是依赖于数据本身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权重)越大[16]

Table 2. Weights of each indicator

2. 各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信息熵值e

信息效用值d

权重系数w

带动农户进步(28.93%)

收入带动

(8.2%)

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收入(元/年)

0.6381

0.3619

4.82%

带动村集体收入、入股分红收入和农产品收购收入(元/年)

0.7463

0.2537

3.38%

就业带动

(9.27%)

企业固定就业人数

0.8253

0.1747

2.33%

带动农户劳动就业人数

0.7221

0.2779

3.70%

合作辐射影响农户人数(含村集体、合作社)

0.7567

0.2433

3.24%

社会保障(2.97%)

缴纳社保人数

0.7769

0.2231

2.97%

教育培训(8.49%)

举办的技术培训次数

0.6628

0.3372

4.49%

培训农户人数

0.6992

0.3008

4.00%

带动农村发展(37.22%)

经济贡献(9.81%)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0.838

0.162

2.16%

年净利润额(万元)

0.6203

0.3797

5.05%

年缴税额(万元)

0.8045

0.1955

2.60%

履行社会责任(27.41%)

公益捐赠(元)

0.4435

0.5565

7.41%

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费用支出(元)

0.2513

0.7487

9.97%

参与赞助特色文化活动次数

0.4478

0.5522

7.35%

开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活动、会议次数

0.7983

0.2017

2.68%

带动农业发展(33.86%)

科技创新(20.7%)

引进新技术、更新设施数

0.4591

0.5409

7.20%

引进新产品、新品种数

0.8378

0.1622

2.16%

持有专利个数

0.1485

0.8515

11.34%

农业提升(13.16%)

土地流转面积(亩)

0.8514

0.1486

1.98%

主导农产品产值(万元)

0.7267

0.2733

3.64%

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基地个数

0.4333

0.5667

7.54%

借鉴刘子萱、李国景等的方法,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构建茶产业联农带农效应的评价模型[17]。熵权TOPSIS模型是一种借助熵权法计算评估对象与正、负理想解加权综合距离的方法,模型权重基于客观数据,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小,具有良好的客观性、灵活性[10],计算步骤为:

第一步,构建联农带农效应指标决策矩阵:

X=[ x ij ] (4)

式(4)中, x ij 表示第i个茶企业中的第j个指标的实际值,i = 1,2,……,6,j = 1,2,……,21。

第二步,将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由于各指标在计量单位、数值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 X ij 进行归一化处理, Z ij 代表归一化后的矩阵,计算公式为:

(5)

式(5)中, X ij 表示指标决策矩阵,表示第i个茶企业中的第j个指标的实际值,i = 1,2,…,6,j = 1,2,…,21。

第三步,评价指标中的最优方案( Z ij + )和最劣方案( Z ij )确定为:

Z ij + =max{ Z ij }( 1in ); Z ij =min{ Z ij }( 1in ) (6)

式(6)中,i = 1,2,…,6,j = 1,2,…,21。

第四步,指标评价的最优方案与最劣方案的加权欧式距离为:

(7)

式(7)中, W ij 表示各指标权重,通过式(3)计算得出;i = 1,2,…,6,j = 1,2,…,21。

第五,联农带农效应最优方案接近度计算为:

C i = D i D i + + D i (8)

式(8)中, C i ∈[0, 1],i = 1,2,…,n,联农带农效应评价得分的相对优势程度,可通过最优方案接近度 C i 数值直观体现,该指标综合反映了各茶企联农带农效应的评价结果。当 C i 值较大时,代表着联农带农效应好;反之,较低的 C i 值则表明联农带农效应欠佳。本文参照前人研究的分级标准[18],依据最优方案接近度 C i 数值,选取20%、40%、60%、80%和100%分位数作为划分标准,对不同茶企的联农带农综合效应水平进行分类,具体划分标准详见表3

Table 3.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the level of the effect of linking and benefiting farmers

3. 联农带农效应水平划分标准

联农带农效应水平等级

得分区间

[0.8~1.0)

较高

[0.6~0.8)

[0.4~0.6)

较低

[0.2~0.4)

[0~0.2)

4.2. 联农带农效应水平评价

4.2.1. 联农带农效应基础指标分析

表4可知,从带动农户增收水平来看,调查的几家茶企业给农户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年均达到44,000元,企业收购茶青给农户以及带动村集体的收入一年达到3,278,452元,其中雷山县脚尧茶业给农户带来的收入最高,为5,950,000元。从带动就业水平来看,企业提供的固定的就业岗位平均约为35人,缴纳社保人数为22人,季节性用工人数平均达到700人次,平均合作辐射带动农户1629户。其中雷山县全都茶业提供的固定就业岗位最多,为62人,同时其季节性用工人数也最多,达到2000人次。合作辐射带动农户最多的是雷山县福尧茶叶,共计3012人。从农业技术培训水平来看,平均每家企业一年举办5次技术培训,参与培训的农户达到184人次,其中雷山县福尧茶叶举办培训次数最多,参与人数也最多,一年举办10次培训,310人参与培训学习。在经济贡献层面,企业平均营收约为1433万元,平均缴纳税款86万,其中营收最高的是雷山县脚尧茶业,缴纳税款最高的是雷山云尖茶业,为当地财政做出贡献。从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来看,企业平均每年公益捐款250,830元,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赞助当地特色文化活动。在科技创新方面,企业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及新产品的数量为11个左右,茶企与高校和研究所等机构积极合作,共同研发新的茶叶加工工艺和新的茶叶品种,不断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从带动农业水平角度看,企业流转土地面积平均达到576亩,主导农产品产值1647万元,每个企业都有与不同高校合作的产学研基地。通过流转农户土地,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管理,节约了农户管护茶园的经济成本和时间,也保证了茶叶生产的质量标准。企业在自己的基地里和高校的专业老师进行共同研发培育,不断创新茶叶加工工艺和管护方法,最终以基地为示范区将种植经验传授给农户,提高种植水平。

Table 4. Statistics on the basic indicators of the effect of tea enterprises in linking and benefiting farmers in Leish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4. 贵州省雷山县茶企业联农带农效应基础指标统计情况

名称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标准差

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收入(元/年)

44,000

54,000

36,000

9033.272

带动村集体收入、入股分红收入和农产品收购收入(元/年)

3,278,452

5,950,000

1,552,155

1797807.644

企业固定就业人数

35.333

62

6

22.268

带动农户劳动就业人数

700

2000

100

707.107

合作辐射影响农户人数(含村集体、合作社)

1629.167

3012

381

1205.422

缴纳社保人数

22.167

45

5

15.51

举办的技术培训次数

5

10

3

2.608

培训农户人数

184

310

90

101.925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1433.17

2252.66

393.74

768.97

年净利润额(万元)

86.211

253.333

29.112

84.059

年缴税额(万元)

37.022

90

0.14

33.031

公益捐赠(元)

250,830

1,200,000

0

472175.656

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费用支出(元)

56933.333

320,000

0

129165.114

参与赞助特色文化活动次数

3.333

4

3

0.516

开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活动、会议次数

7.5

15

2

4.848

引进新技术、更新设施数

10.333

50

0

19.562

引进新产品、新品种数

1.167

3

0

0.983

持有专利个数

1

6

0

2.449

土地流转面积(亩)

576.667

800

260

224.648

主导农产品产值(万元)

1647.388

2634.33

750

897.649

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基地个数

1.5

3

1

0.837

4.2.2. 联农带农效应水平评价分析

雷山县的茶产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经过这些年不断发展,其联农带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基本处于起步的发展阶段。各企业联农带农效应水平在0.27~0.528之间,平均值为0.349,按照表3的标准划分属于较低水平。从不同效应水平等级下的企业数量来看,样本中两家企业联农带农效应处于中等水平,效应水平较低的样本数量有4家,调研的几家企业的联农带农效应没有处于低水平的(表5)。联农带农效应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在带动农户就业、农户增收水平、技术培训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高于其他企业。其中,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最高的雷山县脚尧茶业综合得分为0.528,是排名第六的雷山县苗家春茶业综合得分的2.07倍。

Table 5.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deal solutions and comprehensive scores of each enterprise

5. 各企业的正负理想解及综合得分

企业

正理想解距离D

负理想解距离D-

相对接近度C

排序结果

贵州雷山云尖茶业

0.198

0.138

0.411

2

雷山县毛克翕茶业

0.214

0.097

0.312

4

雷山县脚尧茶业

0.16

0.179

0.528

1

雷山县苗家春茶业

0.228

0.078

0.255

6

雷山县福尧茶叶

0.223

0.082

0.27

5

雷山县全都茶产业

0.223

0.103

0.317

3

4.2.3. 茶产业联农带农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文的计算结果可知,虽然雷山县茶产业联农带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是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茶企发挥联农带农效应的水平普遍不高,结合访谈资料分析了解到茶企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存在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联结不紧密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19],影响了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农户的积极性。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突出。企业加工主体普遍呈现生产规模有限、技术装备更新慢、市场拓展能力不足等特征。在开拓市场过程中存在品牌建设分散化问题,企业大多是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集群。市场拓展体系待完善。茶叶品牌建设存在政企协作失衡现象,品牌推广和企业带动绝大部分依靠政府政策的扶持,企业的自主性不强[20]。销售渠道较窄,省外市场覆盖不广,区域品牌在外省消费市场认可度偏低,茶叶销售不出去不仅使企业和农户的收入下降,也会影响企业和农户合作的信任度。脚尧茶叶负责人在访谈中解释了这个问题“现在整个茶叶行业是以销定量,不是以量定销,我们没办法全部收购农户的茶叶,这让我们和农户之间的信任面临挑战。因为种茶的人多,卖茶的人少,企业销量有限,在市场竞争激烈、经济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打开销售渠道难度很大,这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

在“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中,虽然三方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利益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握着茶叶的加工和销售渠道,往往在利益分配中获取较大份额。而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在与企业和合作社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在市场价格波动时,企业和合作社未能与农户建立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当茶叶市场价格下跌时,企业和农户虽然有保价收购协议但企业可能会减少收购量,而农户则要独自承担市场风险,收入大幅下降。

合作的稳定性也有待提高。部分企业与合作社或农户之间普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缺乏约束和保障。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双方容易出现违约行为。当茶叶市场价格上涨时,合作社或农户可能会将茶叶卖给价格更高的买家,而不履行与企业的合同。作者在与福尧茶叶负责人访谈时他就提到了企业与农户合作过程中的违约问题“我曾经合作的几家合作社现在都不和我合作了,我把他们扶持起来了,他们就把我甩了,所以现在我们自己就只收茶青不去扶持这种合作社了。和农户合作实际上也有很多这种违约情况,我们合作,他按照我们的技术模式去做,但之后他又转去跟别的企业合作,别人合作一两年又把他们甩了,现在回头来找我,我也不敢跟他们再合作了。因为他们不诚信,我花很多时间去他们村教技术,用的化肥和农药都是我自己出钱的,到头来他们一脚把我踢了”。当市场价格下跌时,企业可能会减少收购量,也会损害农户的利益。而且,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农户普遍存在老龄化和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21],他们对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等信息了解有限,难以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生产经营策略。这些问题导致三方之间的合作缺乏信任基础,影响了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5. 对策与建议

雷山县财政可以继续加大茶叶产业发展支持力度,设立茶业专项扶持基金,重点投向技术升级、良种培育、品牌建设及市场拓展领域,构建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切实发挥项目资金综合效益。同时,加强农文旅结合发展,统筹农业、交通、文旅等部门资金,重点完善生态茶园智慧管理系统、景观廊道及灌溉设施等基建配套设施[22]。在拓展销售渠道方面,雷山县应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目前茶企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线上店铺,但是店铺的销售量并不多,店铺运营效果不理想,企业的大订单还是源于经销商批发。企业应该通过学习提升电商运营能力或者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运营,提高线上店铺知名度和评分。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开展直播带货、限时折扣、满减优惠等促销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在旅游景区、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开设茶叶专卖店,提高品牌曝光度。

完善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利益分配机制是强化联农带农机制的关键。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型,充分考虑各方的投入和贡献,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在利益分配上,不断引导农民发展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加强契约约束,增加资金扶持、信息技术服务、土地流转、提供加工、转换股权和存储服务等多种利益分配方法,让产业的增值的利润可以和农民共享[8]。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是保障各方利益的重要举措,政府可以设立风险基金,用于应对茶叶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风险。当茶叶市场价格下跌时,风险基金可以对茶农进行补贴,保障茶农的基本收入。当发生自然灾害导致茶叶减产时,风险基金可以对茶企和茶农进行补偿,降低他们的损失。茶企和合作社可以与农户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市场风险、自然灾害等情况下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增强各方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合作的稳定性。政府也可以加大对茶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通过完善金融支持政策,解决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难题,提高他们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曹哲, 付威.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解读——加快乡村产业全链发展[J]. 现代化农业, 2024(5): 31-33.
[2] 杜诗蕊, 周保吉. 脱贫地区乡村产业联农带农问题研究综述[J]. 山西农经, 2024(13): 1-4, 13.
[3] 叶大凤, 王思彤. 特色农业联农带农机制优化路径探讨——基于桂北R县的个案分析[J]. 广西经济, 2024, 42(4): 48-59.
[4] 姚秋涵, 于乐荣. 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联农带农实践: 类型、逻辑与成效[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5(6): 202-208.
[5] 陈艳. 贵州省玉屏县油茶产业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24.
[6] 柯福艳, 喻佳节, 盛梦寒, 等. 共同富裕背景下淳安县山区特色农业产业联农带农模式[J]. 浙江农业科学, 2022, 63(10): 2194-2199.
[7] 赵海波.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以赤峰市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22): 91-93.
[8] 孙晓敏. 临汾市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方式对农户收入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农业大学, 2022.
[9] 刘子萱. 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效应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3.
[10] 程隆祥, 文军, 邱丽花.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评价及障碍因子识别[J]. 江西农业学报, 2023, 35(7): 201-208, 217.
[11] 张艺, 杨啸, 赵玉财. 现代农业产业园利益联结模式构建与联农带农能力评价[J]. 山西农经, 2022(22): 21-25.
[12] 贵州雷山县: 着力打造“雷山银球茶”区域公用品牌, 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EB/O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NTc1MTE5OA==&mid=2247483799&idx=1&sn=bfcde6a5e05f5fc33d015042d76a9781&scene=0&poc_token=HBd4Z2ijwWWTPI1KcSS5Uf7btOKrvhkWo8vuZVhB, 2025-04-01.
[13] 贵州省雷山县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EB/OL].
https://www.leishan.gov.cn/zfbm/nyncj/gzdt_5704659/202211/t20221117_77136715.html, 2025-04-01.
[14] 范社岭. 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增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N]. 人民政协报, 2021-01-12(5).
[15] 信桂新, 杨朝现, 杨庆媛, 等. 用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模型评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效应[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1): 238-249.
[16] 曹贤忠, 曾刚.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模式选择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14, 34(4): 13-18.
[17] 刘子萱, 李国景, 罗其友. 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11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12): 126-136.
[18] 谢玲红, 吕开宇, 夏英.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科技园区绩效评价及提升方向——以10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9): 162-172.
[19] 孙越赟, 余霞, 刘明鲁. 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机制的思考及建议[J]. 西北园艺, 2023(1): 56-59.
[20] 李师缘. 现代农业产业中利益联结机制的思考[J]. 生产力研究, 2021(4): 48-52.
[21] 苏日贺, 郭珊珊, 尹丽花.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助农增收机制与路径研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8): 76-78.
[22] 陆永平. 雷山茶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福建茶叶, 2025, 47(1):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