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体人们共同富裕的重点,但是面对全球经济波动和气候风险,农户呈现出生计脆弱特征。伴随数字乡村建设,农村电商成为赋能农户生计韧性提升的新动力,农村电商借助数字技术嵌入缓解农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重构传统农业交易体系、加速农户社会资本积累三重路径,提升农户遭遇冲击后的抵抗力、恢复力与创造力。文章并进一步提出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村电商人才培育、推行信息共享机制等实践路径,以破解农户资源约束与制度障碍,增强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本文认为,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不仅是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方向,更是增强农户生计韧性、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Abstract: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and rural areas is a key focus for China in achiev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prosperity for all its people. However, in the face of global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climate risks, rural households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of livelihood vulnerability.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villages, rural e-commerce has emerged as a new force in empowering farmers’ livelihood resilience. By levera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rural e-commerce addresses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faced by rural households and enhances their resilience to shocks, recovery capacity, and creativity through three pathways: reducing market transaction costs, restructuring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rading system, and accelerating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mong rural households. The article further proposes practical approaches such as continuously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villages, accelerating the training of rural e-commerce talents, and implementing information-sharing mechanisms. These measures aim to break through the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 faced by rural households and enhance their sustainable livelihood capabilit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is not only the direction for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strengthen farmers’ livelihood resilience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1. 引言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贫困问题复杂多样,目前仍有部分农户存在收入来源单一、生计资本结构欠佳且思想保守厌恶风险等问题[1]。这类农户往往生计韧性脆弱,面对市场经济波动、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冲击,极易陷入“贫困–脱贫–返贫”陷阱。截至2023年,全国监测中的边缘人群仍有数百万,部分脱贫地区的发展基础依然薄弱,脱贫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尚需增强[2],提升农户的抗风险能力,点燃其内生动力迫在眉睫。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韧性”是家庭或个体在不确定性环境中,面对自然灾害及社会风险时从危机中恢复以阻止生计逆转的能力[3],农户生计韧性同样具备应对冲击并恢复的属性。因此,如何发挥农户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升农村家庭的生计韧性,是增强农户可持续生计、保障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
传统财政转移支付和一般公共政策虽然能在短期内缓解农户的贫困压力,但难以系统性地提升农户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迭代升级,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逐渐深入乡村,成为农业发展及农户增收的必然趋势[4]。截至2023年底,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超2.4亿万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5800亿元,同比增长12.5%。伴随农村电商的持续发展,农村物流配送网络不断完善,使得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展,这不仅打通了农产品进入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最初物流堵点,而且解决了城市产品进入农村地区的“最后一公里”难题[5]。“电商进村”通过便利城乡之间产品流通,既丰富了农户的消费需求,更活跃了农村市场,带动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激发了农户增收的热情,为增强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此背景下,探讨农村电商赋能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有利于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2. 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20世纪6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首次提出[6],引起学界对个人生计的关注。“生计”即个体或家庭为维持基本生存并改善生活水平所需的能力、所积累的资产以及借助并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总和[7]。而关于可持续生计的相关概念一直在持续演进,并在农村及贫困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其中,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便成为贫困治理研究的经典范式,其核心维度:脆弱性背景、制度结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结果构成了分析农户生计韧性的基础[8]。脆弱性背景即人们生活水平、家庭生计均会受到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及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冲击,这是影响个体或者家庭生计资本积累、生计策略选择和生计结果输出的重要性背景。制度结构即各级政府部门、机构、私有组织,他们通过制度、法律、文化等手段重塑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农户对于各类资本的积累量是增强生计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间接影响生计策略转型的要素。生计策略是指个体通过重新配置生计资本实现现阶段最满意的生计目标,生计策略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个体生计结果。最后,生计结果是实现可持续生计目标的直接表征,如收入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抗风险能力增强等。
2.2. 电子商务理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支付平台的兴起,电子商务产业应运而生。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产物,电子商务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商品、服务和信息的流通交换的新商业活动形式。电子商务跨越物理交易空间,通过简化交易环节、打破时空壁垒、缓解信息不对称等优势,重塑了传统商品交易模式,为各行各业贸易流通带来突破性变革[9]。农村电子商务则是围绕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开展的一系列数字化交易活动。农村电商依靠数字技术和网络系统,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全流程进行全方位管理,通过网络平台为农村嫁接各类服务与资本,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及水平,使农村电商成为乡、镇、村的信息服务中心[10]。伴随数字乡村建设,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与城市实现有效连结,信息传递得到及时有效保障,通过农村直播电商产业发展,以“电商 + 农业”新模式促进三产融合,为农村产业发展、农户脱贫增收提供新机遇[11]。
3. 农村电商增强农户生计韧性的机理分析
农户生计韧性的提升应当具备个体现有生计系统在遭受外部扰动时自我调整的能力,在吸收变化和扰动后自我调整学习适应的能力,以及维持生计系统健康运作并持续发展的能力[12],即抵抗力、恢复力和创造力[4]。而农村电商依靠数字技术嵌入成功降低了农户的市场交易成本,重构产品交易模式、丰富农户职业技能,加速农户社会资本的网络化积累,推动农户生计策略向多样化转变,进而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增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和内生动力。
3.1. 数字技术嵌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农户生产积极性
农村电商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信息透明化,系统性降低了农户参与现代市场体系的交易成本。数字化社交媒体的兴起显著降低农户的信息搜集成本。农村电商依托大数据资源和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整合并达成可视化效果。通过将市场价格波动、区域需求缺口以及消费者需求偏好等碎片化市场信息进行规模整合,形成可搜索、能分析的数字化谱图,使得农户得以突破地理与社交圈层限制,更加精准识别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时,传统质检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了质检效率,节约了农户的信息甄别成本。农村电商构建的区块链溯源系统与第三方质检认证体系,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冷链物流运输温度记录等数据,生成不可随意篡改的数字化管控记录,有效替代了传统农业中依赖亲缘关系和人际信任的品质担保机制,显著降低农户的信息甄别成本,提升农户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农村电商内置的智能合约系统,规避了农户线下协商过程中易遭受的道德风险,减少了农户在交易过程中的契约履行成本。借助农村电商平台的算法,农户在与厂商与消费者交易过程中,面对支付货款、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能够更具优势,确保双方精准履约。这种技术信任不仅能够降低交易过程中的合约纠纷,而且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帮助农户增收加快生计资本积累。
3.2. 重构传统农业交易体系,增强农户职业技能水平
以数字平台为交易场所的电子商务,重构了传统农业的流通体系,缩短了农产品交易环节,形成了“农户–平台–消费者”的强链接关系,使农户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有助于农户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应对经营挑战,提升其数字化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一方面,传统农业受到空间地理约束,除小农户个体零售农产品外,大批农产品均需农户通过多级批发商接入市场,导致农户利润遭受层层剥夺和耗散。农村电商为农户提供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销售途径,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与销售渠道多样性,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13]。电商平台通过聚合算法连接全国消费需求与农产品产地,借助平台优势替代多级批发层,不仅使农户的产品需求日订单数量增多,而且电商的消息实时传递性消除了中间商的信息租金,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及生产资料采购成本,保障农户获得更合理的价值分配。然而数字平台与农村电商的应用并非尽善尽美,部分头部电商平台在农户进入后,抽取的平台佣金持续走高,将不断挤压小农户利润空间。此外,由于大数据推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产品价格稳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倾向于单一平台。农户为留住该平台消费者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这一单一平台的供应链依赖加深,使农户经营极易受到平台规则变动的冲击。因此,尽管农村电商重构了传统农业交易体系,保障农户获得更多利润空间,但农户依然需要不断增强其数字化水平,了解电商运营机制,减少在数字平台使用过程产生的利润流失。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促进了农民就业创业[14]。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兴商业模式激活了长尾市场,并衍生出直播运营、物流分拣等新职业,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兼业化就业、自主创业,投身于农村电商运输物流、直播带货、短视频拍摄等全产业链的环节中,增强农户就业渠道多样性,进一步提升农户在遭遇外部风险冲击时的生计恢复能力。
3.3. 加速农户社会资本积累,增强抵御风险的社会支持
农村电商借助技术手段拓宽农户的社会信任半径,不仅加深熟人社会信任水平,而且帮助农户构建更加广泛的社会信任网络。农村作为传统乡土社会,村庄与宗族间的社会网络是遭遇风险危机时支撑农民渡过危机的重要资源。乡村地区通常具备经济资源薄弱但社会关系紧密的典型特征,与国家层面的制度与网络相比,传统的乡村熟人关系在农村具有更高的可靠性[15]。但是,这种依赖宗族网络应对风险冲击的互助模式受限于村集体的资源规模与地域边界。随着互联网在乡村地区的普及,农村电商借助数字平台,整合村庄现有资源,既为村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同时将农户和整个村庄纳入网络化协作体系当中,利用平台算法实现网络订单合理分配,避免亲缘关系造成的资源过度倾斜。另外,农村电商通过打造乡村虚拟合作社,在保障农户通过集体行动获取规模效益的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保证合作社分红、资金明细透明可查,进一步加强农户与农户间的合作信任。农村电商通过技术加持亲缘资本积累,既保留了熟人社会的感情纽带,又为其注入契约精神,进而增强整个村庄的集体凝聚力。此外,农村电商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推动农户融入更广阔的社会网络,使其构建起跨区域的弱关系连接。通过电商平台和各类线上社交媒体,农户能够与消费者、供应商、同行以及政府单位等建立起更加广泛的联系与互动,拓宽社交圈层,提升合作机遇。一方面,农户借助电商平台直接对接各省份消费者,通过消费者评价反哺种植环节,改良产品育种、种植方式,形成“需求感知–生产响应”的逻辑闭环,激活农户与消费端的弱关系连接。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依靠政策对农村电商的扶持项目,将农户与物流冷链商、产品包装设计团队等产业链主体精准配对,帮助农户有效识别市场信息,加速产品销售进程。因此,社会资本的积累不仅帮助农户加深与村庄的连接,修复乡村的亲缘互助关系,还能帮助农户获取更多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以及政策支持,使农户更好应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计难题,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
4. 农村电商增强农户生计韧性的实践路径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农村电商提升农户抵御风险的推动作用,亟须从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网络通信及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村电商人才提高农户职业技术,构建信用共享体系、扩展农户社会资本积累范围等多方面路径实施,解决制约农户生计韧性的现实问题。
4.1. 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速电商下乡基础设施建设
要发挥农村电商的经济效益,帮助农户增收,务必加强农村地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与农产品运输配送体系建设。从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方面看,政府要持续加大对农村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同时针对乡村地形地貌特征和发展现状,有序地对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规划进行合理布局,优化落后老旧的数字化设备,进一步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网络宽带覆盖率,充分满足农村电商发展所需数字信息设备条件,确保农村电商顺畅运作。从物流运输方面考虑,政府需要优化农村到城市的交通路线,构建适合农村电商发展的物流配送网络,解决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具体来说,政府通过资本引进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物流仓储、配送转运中心建设,整合农村现有的物流资源,优化物流配送路径,提升农产品销售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并促进农户非农就业转型,带动当地农户参与到产品运输配送环节中。同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移动网络供应商和物流企业降低农户的网络资费水平、物流收费标准,减轻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的消费负担。借助电商下乡的政策优势,改善农村经济脆弱性背景,加快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降低农户返贫可能性。
4.2. 加快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提升农户职业技能水平
农村电商的兴起促使农户学习掌握电商运营、网络影响、信息搜集等新知识和新技能,因此,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提升了农户的数字素养和经营管理能力,帮助农户学习职业技能进行人力资本的有效投资。为了借助电商平台优势,提高农户的职业技能水平及人力资本积累,一方面需要完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县级电商实训基地并制定分层培训体系,即依据农户群体制定差异化课程:针对中老年农户重点培训其手机支付、订单管理等软件的使用能力;针对返乡青年与农村合作社的骨干人员,设置运营实操课程,依托实践操作培养优质电商人才。同时农村可以依托信息社、文化礼堂的现有设备,开发方言版电商教学视频课,大力教学网店运营、直播话术、数据分析、宣传视频剪辑等核心技能,持续宣传电子商务的实用性、便利性,激发农户参与热情,推动其从传统农业生产者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新农人转型。另一方面政府提供技术指导与政策倾斜。在技术指导上,农村与城市搭建长效帮扶机制,政府与高校、大型电商龙头企业、互联网公司合作,组建“电商特派员”队伍,派遣电商专家定期下乡解决农户的电商运营难题。在政策倾斜上,政府进行兜底保护,对于创业失败的农户提供二次培训与岗位对接服务,为转型困难的农户匹配线上客服、物流分拣等就近就业岗位,提高农户的就业转化率和生计策略多样性。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通过能力适配、资源可得降低了就业技能习得门槛,使农户通过技能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规避“贫困–脱贫–返贫”陷阱。
4.3. 推行信用共享机制,赋能农户社会资本积累
农村电商的高效发展亟须破解农户信息孤岛问题,而构建信息共享机制能够使分散的信任数据得到整合,进而强化信任传递、降低交易摩擦,为农户的社会资本积累提供制度性支撑。具体来说,由政府牵头搭建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分散于电商平台、金融机构和农村合作社的农户信用信息整合,构建农户的电商交易、金融借贷以及生产行为等多维数据的动态信用画像。在电商交易中,信用数据往往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商业合作的关键,平台将农户的履约记录不可篡改地储存并共享,消费者与合作对象可以实时验证其信用水平,从而增强农户电商平台的商业信誉,拓展市场合作机会。此外,持续拓展信用共享平台的应用场景,尝试让农户以信用评分为凭证申请创业贷款、购买农业保险,帮助农户通过信用背书拓宽资源获取渠道。从资金支持上,金融机构允许农户以信用评分作为抵押,申请创业贷款,提高农户创业贷款的金融可得性。从风险分散上,农户根据自身信用数据购买差异化农业保险,以高信用分降低保费费率,加速理赔周期,降低市场波动风险。另外,透明化村集体电商运营中农户的信用数据,能够有效降低集体行动的信任成本,使分散的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5. 结语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路径设计,揭示了农村电商赋能农户生计韧性的内在逻辑。由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的农村电商,不仅重构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更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丰富职业技能、扩展社会网络等路径,有效缓解农户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农户从脆弱性危机向可持续生计转变。实践层面,为持续推动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度衔接乡村振兴,应当进一步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撑,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优质电商人才返乡创业,孵化本土电商基地与品牌,开展农户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增强农户生计韧性,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