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分类、特点及建议——基于32名中文教师的访谈
Chinese Cultural Promotion Activities in UK Primary Schools: Categories, Characteristics, and Suggestions—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32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摘要: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低龄化趋势的发展,英国小学汉语教学蓬勃开展,中华文化传播活动成效初显。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对32名具有英国小学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系统考察了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研究发现,当前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四种形式:孔子学院支持的活动、课堂教学融入的文化元素、传统节日主题体验及校园环境创设的文化情境。活动呈现以下特征:课内外联动、分层递进设计、结合学校特色和教师专长;其鼓励家庭参与和融合当地教育理念的做法具有借鉴意义。针对本土化不足与主题覆盖面局限等问题,建议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并增加当代文化内容,以提升活动质量,推动中英文化交流向更深层次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rend towards younger learner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in British primary schools has been booming, and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ies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 This study adopt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32 teachers who had experience teaching Chinese in British primary schools. It also conducted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activities in British primary school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cultural activities mainly include four forms: activities supported by Confucius Institutes, cultural elements integrated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themed around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cultural contexts created with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These activitie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linkage between in-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hierarchical and progressive design, integration with the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ers’ expertise. Encouraging family participation and integrating local educational concepts provides effective inspiration. An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such as making full use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dding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tent, with the aim of furthe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activities in British primary school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ino-British cultural exchanges to a deeper level.
文章引用:田艳, 杨柳笛. 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分类、特点及建议——基于32名中文教师的访谈[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7): 1186-1195.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7170

1. 问题的提出

1.1. 国际中文教育正在向低龄化发展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全球汉语学习者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低龄化比例平均已达50%,一些国家甚至超过60% [1]。当前中文学习者的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低龄化趋势不断增强[2]。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少儿汉语学习不仅具有语言推广价值,更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3]

截至2024年,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8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标志着中文教育已深度融入全球基础教育体系。儿童时期的语言学习有利于建立语言情感,甚至形成跨文化认同[1],能有效增强全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1.2. 英国小学文化传播活动蓬勃发展

英国是最早将中文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的西欧国家[4]。据英国文化协会统计,2013年至2019年英国约180所小学将普通话纳入正式课程,中文学校数量增至300余所,覆盖近20万学生。2随着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在英国小学的传播初见成效。英国《国家课程大纲》明确要求小学生通过接触多元文化,提升在不同社会环境中超越本民族习俗局限观察问题以及在未来具备积极参与全球社会活动的能力,3这为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5]

开设汉语课程的英国小学普遍开展了各类文化活动,这些文化体验项目和课程丰富了跨文化教育内涵,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度感知中国社会文化的窗口。

1.3. 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研究十分薄弱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针对英国的中文教育研究主要关注三方面:一是汉语教育,关注教学模式、教育现状,如田甄楚(2019) [6]、许瑶(2023) [7]、张新生和李明芳(2024) [8]等。二是孔子学院,关注发展模式、教学案例等,如胡洁傲(2020) [9]、刘燕和邢永革(2021) [10]、程杰(2024) [11]等。三是汉语教师,如胡梦怡(2021) [12]、崔媛媛(2021) [13]、童天奇(2021) [14]等。以文化传播和文化活动为对象进行的研究较少,仅有陈婧卓(2019) [15]、刘海燕和刘敏(2020) [16]、陈星宇(2023) [17]等,多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且多针对中学进行。以英国小学为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教学方面,如关涵博(2021) [18]、赵宇(2023) [19]、月明宇(2024) [20]等。尚未发现针对英国小学开展的文化传播活动专项研究。

本研究以32名英国小学中文教师为访谈对象,从活动类型、实施特点、现存不足几个维度系统考察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的实施情况。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一是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活动;二是32名国际中文教师,这些教师均具备至少一年的英国小学汉语教学经验,涵盖了多样化的教学背景和个人专长。

2.2. 研究问题

1) 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的类型是什么?

2) 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3) 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活动有何启示?

4) 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活动有何不足与建议?

2.3. 研究方法

以“在岗期间开展的中华文化传播活动”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伦敦地区22所学校32名小学中文教师进行访谈调查。教师情况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schools of interviewed teachers

1. 访谈教师所在学校

学校名称

教师人数

学校名称

教师人数

Rosetta Primary School

1

Monega Primary School

2

Highgate Primary School

2

Albion Primary School

1

Muwell Hill Primary School

2

Cleves Primary School

2

Charles Dickens Primary School

1

Belmont Junior School

1

New City Primary School

2

Selwyn Primary School

1

Portway Primary School

2

Stanhope Primary School

1

Tollgate Primary School

1

Redriff Primary School

2

Gorringe Park Primary School

2

Tetherdown Primary School

2

Goodrich Community Primary School

1

Ravenscroft Primary School

1

Oasis Academy Ryelands

1

Shaftesbury Primary School

1

West Green Primary School

1

Sunny School

2

访谈问题包括:

1) 您在任职期间组织或参与过哪些类型的中华文化活动?

2) 现有文化活动是定期举办的常规项目还是配合特定节日/事件开展的特别活动?

3) 学生在这些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兴趣度如何?

4) 活动中您遇到的主要挑战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访谈数据整理成文本材料后,字数约为22,100字。

3. 英国小学文化传播活动方式

32位受访教师访谈数据显示,文化活动呈现以下特征:所有教师(100%)均会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专题文化活动,并参与过中华才艺表演活动;27位教师(84.4%)参与过孔子学院组织的俱乐部或工作坊;超半数教师(56.3%)组织或参与过文化展览活动;另有部分教师(21.9%)会在日常校园环境中融入中华文化元素。由此我们的研究归纳出三种活动形式。

3.1. 依托孔子学院开展文化活动

孔子学院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中有重要作用,4并将文化传播活动向周边中小学传递和辐射[21]。陈婧卓将英国孔子学院文化活动分为表演、文化体验、比赛、展览、讲座会议、比赛、游戏等类别[15]。也有研究者将英国文化推广活动分为讲座、汉语角、节日活动几类[22]。基于前人研究和访谈调查,我们将英国孔子学院提供的文化活动分为三类。

3.1.1. 俱乐部及工作坊(Workshop)活动

教师Z协助孔子学院组织舞蹈、剪纸、气功和折纸工作坊:“参加舞蹈工作坊的孩子特别积极,虽然开始时动作有些生疏,但都很认真并很享受这个过程。”武术教师W分享到:“我协助孔子学院举办传统武术工作坊。一开始还担心学生会觉得枯燥,但没想到他们热情特别高。练习马步时,好多孩子脸都憋红了,但还是努力保持姿势。有个小男孩觉得中国武术特别酷,像电视里的大侠一样,他长大以后也要保护大家。我深刻感受到这些工作坊对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俱乐部及工作坊为英国小学构建了系统化的中华文化体验平台[23],学生不仅学习传统技艺,更通过具身学习(Embodied Learning)方式深度参与文化实践。“做中学”的模式能促使其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24]

3.1.2. 艺术表演

孔子学院会定期组织艺术团到英国小学进行表演。比如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拥有一支由武术、舞蹈、乐器、歌曲等人才组成的专业表演团队[15]。教师C在赴小学春节巡演中负责古筝表演并协助书法Workshop活动的开展。他说:“古筝演奏者开始弹奏时,孩子们一下就被吸引住了,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了。”教师D说:“孔子学院组织的中秋主题表演活动让我印象深刻。开场时,舞者们身着华丽的传统服饰,水袖翻飞。随后是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很多孩子虽然可能不太理解其中的内涵,但都被那忧伤的旋律深深吸引。表演结束后好多孩子好奇地打量这些乐器,还问了好多关于中国音乐和舞蹈的问题。之后的汉语课上,大家都更积极地参与和中国文化相关的讨论了。”

现场展演形式相较于课堂文化教学更具生动性和直观性[25]。观赏精湛的武术表演、优美的民族舞蹈及在场体验传统乐器的演奏有效激发了学习者探索中华文化的内在动机[26]

3.1.3. 文化展览

孔子学院会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举办文化展览。教师T说:“孔院举行了‘龙江剪刻’展览,还有陶艺和水墨画的现场展示。孩子们围着精美的剪纸和陶艺作品好奇地问这问那。”F教师说:“我带学生参加孔子学院举办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展’,现场有各式汉服、旗袍。旁边还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和历史背景讲解。有个小男孩对服饰上的盘扣很感兴趣,还问我能不能自己学着做。好多学生在后来写作文时都提到了中国传统服饰。”

文化展览运用视觉元素、空间布局、灯光音效等手段,将信息、体验等元素进行整合呈现,传达文化意义[27]。从文化认知层面看,文化展览为英国小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中国传统艺术的契机,打破了因地域和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

孔子学院开展的行为文化活动(如才艺表演、工作坊等)因可模仿、易操作的特点,成为连接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28],展现了中国人的行为特质与精神风貌,更辐射教师、家长及社区,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英国社会的传播范围。

3.2. 依托课堂教学进行中华文化活动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29]。除专门的文化课外,英国小学文化活动常依托语言课堂进行,语言与文化二者相互促进,形成有机整体。

3.2.1. 语言课中融入文化元素和文化实践

文化元素被融入到英国小学日常的汉语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自然接触中华文化知识。

在语言知识的讲授中融入文化元素。教师F说:“我和其他老师组织了新年主题的教学活动。在词汇、语法的讲解中融入春节文化知识。如教授汉字‘福’字时,带领学生体验‘写福字’、‘剪福字’、‘贴福字’等活动。”

在汉语活动中融入中华文化内容。T老师说:“我在汉语活动课上安排文化手工制作。教数字时,结合生肖文化让学生推算自己出生年份对应的生肖,让他们动手画生肖。教颜色词时引入文化色彩概念,带学生用彩纸和绳子做中国结。”

将文化元素融入语言知识教学并在汉语活动课开展文化实践,使小学生得以全方位、多层次地接触中华文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然习得文化。

3.2.2. 文化课教学系统开展文化活动

英国小学文化课的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全方位接触中国的传统艺术、节日、成语故事、古诗等。介绍中国绘画时,X老师准备宣纸、毛笔、墨汁等工具,让学生们尝试创作水墨画。书法体验环节,学生们学习握笔姿势,临摹汉字,感受汉字结构之美和书写韵味。X老师说:“我会让他们感受不同的字体,对比楷书的规整、行书的流畅和草书的奔放,也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创作。虽然一开始他们不太理解水墨画的意境,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感悟。”

3.3. 依托特殊节日开展中华文化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英国小学借助中国节日庆典开展富有意义的活动。教师C说:“端午节时我带领学生制作龙舟。学生们有的负责剪裁材料,有的负责绘制图案。不仅学会了制作龙舟的技巧,还了解到端午节赛龙舟的起源,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元宵节时我们用纸做汤圆,了解节日赏灯习俗。”D老师说:“七夕节时,我讲述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介绍这是古代女子期盼幸福的节日。我们一起制作七夕主题星灯:用彩纸折叠出星星,再将它们串起来,做成漂亮的灯。”

英国小学还将中华文化传播活动与当地特殊节日相融合。教师W说:“圣诞节时我组织学生制作圣诞贺卡,让他们用中文书写‘圣诞快乐’并表达祝福。”教师Y说:“万圣节时我带孩子们制作中国特色面具,并举办了一场融合中英特色的‘面具派对’。孩子们戴着自己制作的中式面具特别开心。”活动加深了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3.4. 依托校园情境开展中华文化活动

部分教师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开放日活动中。C老师分享到:“开放日上,我用毛笔为对中文感兴趣的家长写了富有寓意的中文名字,还为他们解释含义。家长纷纷拍照分享到社交媒体,扩大了活动的影响。”

也有教师利用课间活动,为学生们安排传统的中国民间游戏。T老师提到:“我们鼓励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踢毽子、扔沙包。现在踢毽子和扔沙包已成了学生们课间的热门游戏。后来发展为班级比赛。”

校园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教师们通过布置汉语墙等方式,在校园中营造出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X老师说:“文化墙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背景介绍,还悬挂了中国结、剪纸、书法等。孩子们每天经过文化墙时都会停下来看看,有时候还会互相讨论。有一次我甚至听到几个学生在争论一幅书法作品的含义。文化墙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不断地向学生们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信息。”携带着不同文化信息的学生参照其他文化,接纳并欣赏其他文化,从而增强了其多元文化意识[30]

英国小学中文教师构建了“游戏互动–环境浸润–家校联动”活动模式:课间游戏激发兴趣,文化墙持续熏陶,开放日拓展影响。这种多场景、立体化的方式形成了有机的文化传播生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文化认知。

4. 英国小学文化传播活动特点

4.1. 课内课外联动

英国小学的中华文化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积极开办课后俱乐部并参与社区活动,形成了“课内–课外–社会”全方位的实践体系。教师M针对“中国饮食文化”主题设计了实践活动:“我和本土老师设计了‘中国城之行’活动。其中‘就餐’活动是去伦敦中国城餐馆品尝中国菜、学习使用筷子、与服务员用汉语完成对话。‘采访’活动是随机寻找中国人完成采访,或去中国超市与店员完成对话。”学生在社区活动中能够体验中华文化,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同时也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内课外联动的模式使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接触中华文化,形成了连续且全面的学习过程。这种“以点带面”的传播也为中华文化的持续传播注入了动力。

4.2. 分层递进设计

分层递进设计强调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提出要求,并在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及学习方法上有所区别[31]

针对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英国小学教师设计了具有层次性的文化活动。教师P说:“考虑到学生的语言和动手能力,兔年春节时,我安排低年级学生表演中国故事‘小兔子乖乖’,高年级学生表演‘年’的故事。”

分层文化活动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使每个学生都在能力范围内参与文化学习,防止高难度任务导致的挫败感,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渐进式理解。

4.3. 利用学校特色

除了开展俱乐部、工作坊等文化活动外,多所小学还利用自身的教育设施和资源优势开展文化传播活动,从而使文化传播活动更具个性和吸引力。

教师F说:“学校有料理课程教室,我们在料理课程教室为MEP项目(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Program)的学生举办了一次包饺子的活动。”学生不仅学习了包饺子这一中国传统烹饪技艺,还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家庭团聚、分享美食的重要意义。教师K说:“我们学校的艺术工作室很大,里面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工具一应俱全。我们利用这个优势,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中国脸谱绘制’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脸谱绘制技巧,还深入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深厚内涵。活动后我们把学生们绘制的脸谱展示在学校走廊上,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

学校的特色设施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这种结合学校特色的文化活动也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4.4. 发挥教师专长

国际汉语教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关键角色[32],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特长是文化传播活动的重要资源。

教师D是一位具有中医职业技能的汉语教师,她将自己的中医专长融入到了文化传播中:“我在当地的小学和社区中积极开展中医推广活动。通过临床演示活动和互动体验,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了中医文化。”武术专长教师W提到:“在武术课和武术俱乐部中,我教学生五步拳、马步,并让他们了解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活动特色,让他们了解武术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精神。我还组织武术表演活动,让学生们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所学的武术技能。”

结合教师专长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提供更加专业深入的文化知识,还能展现教师个人魅力和专业素养。教师也能够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5. 英国小学文化传播活动启示与建议

5.1. 活动启示

5.1.1. 鼓励家庭积极参与

西方社会以家庭为中心,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场域,家庭教育是儿童自我认识、自我成长和自我塑造的重要过程[33]。英国家庭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调查发现当地小学在举办中华文化活动时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M老师提到:“在‘中国城活动’中,家长自愿担任‘采访助手’。有一位叫大卫的家长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采访时,他不仅帮助孩子们与受访者沟通,还补充自己了解的中国文化知识。孩子们采访中国餐馆的厨师时,大卫主动和厨师聊起了中国各地美食。大卫还把中国厨师分享的烹饪故事翻译给孩子们听。活动结束后,一位妈妈说‘孩子回家后就用筷子吃起了薯条’。”

由此可见,家庭是提升文化活动效果的关键纽带。家长的积极参与为孩子提供了大力支持和个性化引导,帮助孩子深入理解文化内涵。这种“以点带面”的传播方式具有良好的扩散效应——一个孩子的文化体验可以辐射整个家庭,而家庭之间的社交互动又会形成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播网络。既拓展了受众覆盖面,又增强了文化认同的持续性,充分印证了文化传播中“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通过多方协作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34]

此外,鼓励家庭参与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孩子有机会与家长分享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中华文化知识,用中文与家长交流活动感受。而家长的深度参与会形成文化传播的涟漪效应:当家长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后,往往会通过社交圈层进行二次传播,从而形成良性传播,使文化传播从教育场域自然延伸至社会生活领域。

5.1.2. 融合当地教育理念

英国小学教育秉持自然教育、全人教育和平等教育的理念,采用政府提出的“学生发展评估模式”(Assessing Pupils’ Progress,简称APP)。这一开放、多元且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阶段性发展水平,更重视个体成长轨迹[35]。此外,英国教育将外语沟通能力、文化意识与表达、社会与公民素养等纳入八大核心素养框架,构建起以终身学习为导向的教育体系。5

因此,中华文化传播活动要积极吸纳当地教育理念,并与英国小学教育政策、教育目标及教育理念深度融合,确保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符合当地的教学规划,也能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目标。

X老师提到:“英国教育与国内略有不同。在这里,科学课上老师们除了在课堂上讲知识外,还带学生去户外实地考察,比如收集土壤、观察岩石。化学课上会做实验。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应该被吸收到中华文化活动中去。”

英国小学重视自然教育,强调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为契合这一理念,中文教师L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到了户外活动中:“我组织了传统农耕文化活动,带领学生种植中国农作物。学生在亲近自然、亲身体验种植乐趣的同时,也学到了中国的农耕文化知识,了解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如何依据节气变化安排农事活动。”亲身体验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文化从表面认知转向深度认同,增进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接纳,符合英国的教育理念。

5.2. 活动建议

5.2.1. 积极面向本土实际

首先,活动组织者需要掌握受众意图、了解受众需求和喜好[36],以使活动更加契合本土实际。访谈中有5位教师提到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忽视了英国本土特点。教师H说:“讲解中国传统礼仪时我们教授作揖、鞠躬等礼仪。但英国学生更习惯拥抱和亲吻脸颊来表示问候,而对作揖、鞠躬感到别扭,参与度不高。”本土性要求结合当地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民众需求,以更加贴近本土的方式呈现和传播中华文化[37]。英国小学学生、家长及教师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传播者需深入了解这些情况,以有效开展文化传播活动。

其次,开展文化活动需要结合当地特色,利用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英国拥有博物馆、艺术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丰富的社会资源。将这些资源运用到文化活动中,可以创造有利条件。英国社区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促进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认识和理解[37]。教师L说:“与社区联动是很好的传播途径。就拿社区举办的‘中国文化周’活动来说,那真的是学校和社区携手合作的成功尝试。筹备阶段,学校和社区就紧密沟通。学校负责提供专业的中华文化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资料、组织教师团队;社区则帮忙联系场地,进行宣传活动。今后我们继续加强与社区的合作,让中华文化在社区扎根。”

发动社区力量参与中华文化活动能够扩大覆盖面。可以邀请当地居民作为志愿者,协助开展活动。这不仅可以借助其社交网络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更能通过直接参与建立起学校与社区间的有机联系。

5.2.2. 增加当代鲜活文化

调查发现,英国小学文化活动在主题选择上存在一定局限,过多聚焦传统文化。7位教师提到英国小学文化活动存在重复性高、缺乏创新的不足。G老师说:“传统节日活动基本围绕节庆习俗展开,内容固化。如春节总是写春联、舞龙舞狮,端午节总是包粽子、制作龙舟模型,形式与内容均缺乏创新。学生问我,中国年轻人有没有像英国年轻人一样喜欢流行文化?这让我意识到,文化活动不能太拘泥于传统文化。否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过去。”

文化活动的举办应立足当代原则,强调中国文化和国情的多元性和动态性[38]。活动重点应在现代“共时”文化上,即“当代活生生的文化现象”[39]

教师Y和Z都提到:“要想办法加入现代案例。比如学生知道‘支付宝’的便利后,会主动查询中国人使用信用卡的情况和背后原因了。”应加强对现当代文化的提炼和传播,打破英国小学受众对当代中国的固有印象,塑造蓬勃发展、自信平和且真实立体的新形象[40]。在经济科技领域可加入中国高铁、中国移动支付等元素,展现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领域。文化艺术领域可通过观看电影(如《哪吒2》)使英国学生了解现代中国。还可介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品牌(如华为、小米、联想),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潜力。

致 谢

本文写作得到了怡芬老师、芝培老师和易晋老师的大力帮助,特此感谢。

基金项目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23年全球中文教育主题学术活动计划学术研究类课题《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英国小学文化活动研究》(编号:SH23Y26)。

NOTES

1光明网(2024):“截至目前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中文课程”。https://culture.gmw.cn/2024-04/19/content_37274898.htm

2中国新闻网(2020):“英国中文教育呈现低龄化趋势”。 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6995e1921c546152&faker=1

3信息来源(2013):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key stages 1 and 2 framework document: languages.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http://www.scio.gov.cn/gxzl/ydyl_26587/rwjl/rwjl_26595/202207/t20220728_268980_m.html

5信息来源:欧盟(2005)。《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A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

参考文献

[1] 李宇明. 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的思考[J]. 世界汉语教学, 2018, 32(3): 291-301.
[2] 崔永华. 试说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局面、新课题[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0(4): 3-8.
[3] 魏海平. 新形势下在线少儿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与对策[J]. 国际汉语文化研究辑刊, 2022(1): 3-15.
[4] 张新生, 李明芳. 英国中文教育近年发展情况述评[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2(1): 4-14+25.
[5] 于泓珊, 张新生, 钟英华. 多元文化外语教育背景下加强中文融入英国国民教育体系策略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64(4): 112-119+155.
[6] 田甄楚. 对英国北爱尔兰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的思考[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9.
[7] 许瑶. 英国考利国际中学汉语调查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焦作: 河南理工大学, 2023.
[8] 张新生, 李明芳. 英国汉语教育的发展现状、特征与趋势[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4, 22(5): 43-53.
[9] 胡洁傲. 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20.
[10] 刘燕, 邢永革. 5W视阈下中医孔子学院网络平台构建初探——以华侨崇圣中医孔子学院为例[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 17(10): 244-245.
[11] 程洁. 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教学案例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4.
[12] 胡梦怡. 英国孔子学院汉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24.
[13] 崔媛媛. 英国苏格兰中小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岗中培训有效性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14] 童天奇. 赴英汉语教师教学跨文化适应案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焦作: 河南理工大学, 2021.
[15] 陈婧卓. 英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19.
[16] 刘海燕, 刘敏. 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传播途径及策略研究[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0(5): 144-149.
[17] 陈星宇. 讲好中国故事: 战略叙事视角下英国孔子学院的实践与效果研究(2005~2022) [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外交学院, 2023.
[18] 关涵博. 英国苏格兰卡伦小学汉语教学案例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1.
[19] 赵宇.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英国小学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3.
[20] 月明宇. 英国小学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科技大学, 2024.
[21] 杨岩.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文化体验课发展模式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版), 2015(4): 8-13.
[22] 陈李戈瑞.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出路——以伦敦孔子学院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
[23] 张新生.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播模式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2.
[24] 李宇明. 语言学习与教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5] 计宇, 何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价值定位与价值实现[J]. 求知导刊, 2022(31): 17-19.
[26] Krashen, S.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gamon Press.
[27] 马建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实践[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35): 37-38.
[28] 亓华.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华文化传播成功个案研究——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首位优秀教师志愿者为对象[J].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3(2): 94-103+191.
[29] 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增订本) [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0] 田艳, 王伟. 对外国留学生语言实践汇报演出的分析与思考[J].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3(1): 203-212+223.
[31] 刘树仁. 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 教学与管理, 2001(4): 54-57.
[32] 肖萌. 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功能探析[J]. 现代传播, 2018, 40(3): 167-168.
[33] 石特, 高书国. 论家庭教育的价值体系[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4, 7(5): 136-145.
[34] 陈涛, 央青. 基于数据库的美国孔子学院文化交流活动分析[J].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5(1): 147+156+199.
[35] 李占启. 英国小学教育的四个特点[J]. 教学与管理, 2014(35): 59-60.
[36] 徐林. 泰国清迈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传播效果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37] 田艳, 张齐红. 国际中文教育视阈下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24.
[38]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39] 张占一. 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3): 15-32.
[40] 刘胜枝. 做好网络空间的对外文化传播[J]. 人民论坛, 2021(31): 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