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康养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构建——以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例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Health and Wellness Discip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pecialty
摘要: 本研究以康复治疗学专业为切入点,针对当前康养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不足的问题,运用协同育人理论框架,构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位一体的融合机制。通过分层递进式教学目标设计,构建“双轨并行”教学内容模式,打造“政–校–企–社”联动育人矩阵,并建立三维评价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Abstract: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current inadequacy of synergy between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health and wellness disciplines through a case analysis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pecialty. Utiliz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we propose a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encompassing “objectives-content-methods-evaluation”. The framework features a stratified and progressive teaching objective design, establishes a “dual-track parallel” instructional content model, creates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atrix involving government, academia, enterprises, and communities (GAEC), and implements a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These innovations facilita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ransmission with ideological value orientation.
文章引用:曹若菡, 张晓文, 赵志新, 郭耀东. 协同育人视角下康养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构建——以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7): 257-26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211

1. 引言

在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纵深推进与人口老龄化加速演进的双重背景下,康养服务需求大幅增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健康新产业、新模式,对康养产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全新要求[1]。康养产业是一种融合健康管理、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养老服务等多领域的复合型产业,其人才需求具有显著的“三维特性”:在知识维度要求掌握现代医学与健康管理技术,在能力维度强调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在价值维度则亟需培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职业伦理观。康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直接面向老年群体、病患群体等相对脆弱的人群,其职业行为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与心理健康。因此,康养相关产业的思政教育必须深度融入生命教育、伦理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构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价值体系。

本研究立足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聚焦康养专业教育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不足的突出问题,以协同育人理论为框架,以期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其一,构建康养专业课程思政的多主体协同机制,实现校政行企资源的最优配制;其二,设计专业教育与价值教育的要素融合路径,避免“机械嫁接”;其三,建立全面评价体系,动态追踪协同育人成效。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践验证,突破现有研究偏重宏观论述的局限,构建康养专业“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型,开发可复制性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为应用型高校康养人才培养提供范式参考。

2. 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概况

康养产业是集医疗、养老、健康管理等与人民健康密切相关的多领域复合型产业,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抓手。相对应的康养专业群涵盖护理学、康复治疗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应用心理学等多学科,是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民生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德技并修”育人导向,对康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提出双重要求:既要培养掌握现代康养技术的专业人才,更要塑造具有家国情怀、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健康守护者。在此背景下,深度融合的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则成为契合时代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相关高校积极探索康养专群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期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创新教学情境、案例教学等方式,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广西医科大学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构建思政与课程融合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实现价值观引导、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有效结合[2]。南阳理工学院围绕智慧康养产业链打造专业集群,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等各个环节,建成多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课程思政样板课。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建设“课程思政” + “医教融合”双驱动育人模式体系的建设,形成了以课程思政临床实践为主要路径的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改革新思路[3]

目前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仍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情况,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上,存在表面化、碎片化现象,深度与广度不足。师资队伍层面,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挖掘思政元素和开展思政教学的能力,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情境单一,主体协同不足的情况,医院、企业、行业等实践主体课程设计及教学参与较少,尚未形成成熟、系统的共建模式。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目前虽已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但评价标准不够细化、科学,评价方式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难以全面、准确地衡量课程思政建设效果[4]

3. 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及课程思政建设概况

康复治疗学是以功能障碍患者为服务对象,综合运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技术,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的应用型专业[5]。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医学基础理论、熟练康复治疗技术,同时兼具人文关怀精神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康复评定、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塑造其“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使其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精准评估患者需求,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助力患者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6]。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康复治疗的社会需求日益增长。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在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康复治疗学专业兼具实践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及服务人群的特殊性,要求在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学校、医院、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学校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医院与企业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应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思政教育融入实习实训过程,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才能有效解决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既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又拥有高尚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的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推动康复治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4. 协同育人理论在康复治疗学课程思政中的适用性

协同育人理论以系统论和资源整合理论为基础,其核心内涵在于打破传统单一主体育人的边界,通过多元主体(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的深度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该理论具有系统性、开放性与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强调各主体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协同作用于育人目标;开放性要求突破传统教育壁垒,主动吸纳和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动态性则强调育人机制需根据社会需求、产业变革和学生发展进行持续调整与优化。在教育实践中,协同育人理论能够有效弥补单一主体育人的局限性,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7]。其优势在于整合多方力量,形成“1 + 1 > 2”的育人效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但是该理论在应用中也面临着多元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差异可能导致协同动力不足,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易引发权责不清,资源整合难度大且持续性难以保障等挑战。

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与协同育人理论具有高度适用性与契合点。从学科特性来看,康复治疗学融合医学、心理学、运动学等多学科知识,且实践教学占比高,需要医院、企业等实践场所深度参与。这与协同育人理系统开放性特征相契合,能够有效整合医院、企业等实践场所资源。例如,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环节,医院可结合临床案例,向学生传递“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企业以康复设备研发、服务流程优化等实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弥补学校单一理论教学的不足。

5. 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合体系构建

5.1. 教学目标协同: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分层细化育人目标

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将国家需求、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质量,将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技术精进、伦理自觉、社会担当”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引导。在实施路径上,采用“三阶递进”模式:大一阶段通过“行业认知”专题课程与职业规划讲座,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使命感;大二结合《康复评定学》《物理治疗学》等专业课程,开展“康复伦理与职业精神”模块教学,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大三、大四依托临床实习与毕业设计,设置“健康中国实践”学分,要求学生参与社区康复公益项目,撰写实践报告,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学校每学年对照行业需求与政策变化,调整思政育人目标权重,确保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布局相统一。具体内容见表1

Table 1. Implementation pathway of the three-stage progressive model

1. 三阶递进模式实施路径

阶段划分

具体举措与实施内容

思政引导方向

预期目标

大一(认知启蒙)

1. 开设“康复行业认知”专题课程

2. 举办职业使命主题讲座(如《健康中国与康复人的担当》)

培养职业使命感

激发学生服务“健康中国”的初心认同,提升专业认同度。

大二(深化内化)

1. 在《康复评定学》《物理治疗学》中嵌入“康复伦理与职业精神”模块

2. 开展技能操作中的伦理场景模拟教学

强化“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如患者隐私保护、知情同意等)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伦理协同达标率。

大三至大四 (实践外化)

1. 临床实习中设置“社区康复服务实践”必修学分(≥100小时)

2. 社区康复公益项目参与(如老年失能家庭干预计划)

提升社会责任担当(社区服务报告、基层康复需求研究)

通过公益项目打造健康社区、健康村庄;提升学生基层就业率。

5.2. 教学内容协同:双轨并行推进理论与实践融合

在理论教学方面,建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图谱”。组织专业教师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联合制定《康复治疗学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梳理《康复评定学学》《传统康复方法学》等12门核心课程的思政映射点。在《康复评定学》中嵌入“数据真实、科学严谨”的学术规范教育;在《传统康复方法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认同教育(如强调经典古籍的价值、医德典范故事),形成可视化的思政元素融入路径(具体见表2)。配套建设数字化思政案例库,收录“抗疫康复突击队事迹”“罕见病患者康复援助”等150余个典型案例,案例库按伦理困境、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等主题分类,并持续更新),通过情景模拟、翻转课堂等形式实现“专业知识传授–思政价值引导”双线教学。例如,在《康复评定学》“关节活动度测量”模块,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为失能老人测量时沟通不畅的场景,引导学生讨论“数据精确性”与“患者尊严保护”的平衡,课后学生反思报告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此形式加深了对专业伦理的理解。

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三维协同”创新模式。一是空间协同,整合三甲医院康复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器械企业等10余家单位,建立“临床实践–社区服务–技术研发”三类实践基地;二是内容协同,制定《多基地实践教学思政任务清单》,明确医院侧重职业操守培养、社区聚焦公益服务意识、企业强调创新精神培育的差异化目标;三是资源协同,开发“康复治疗虚拟仿真思政实训平台”,模拟医患沟通冲突、伦理抉择等复杂场景,配备标准化教学脚本与评分系统。与康复器械企业及市民政局合作开展“适老化康复辅具设计”项目,学生在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深刻理解康复工作的人文关怀价值。项目实施中,学生需深入社区调研老年用户需求,通过团队协作和企业导师指导,突破技术可行性、成本控制与用户舒适性等多重挑战,最终形成设计方案并部分投入试用,获得社区好评。

Table 2. Instructional focal points for integrating values-based education in cor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ourses

2. 康复治疗学部分课程思政映射点

课程名称

专业知识模块

思政映射

教学方法

康复评定学

关节活动度测量

数据精确性与患者尊严保护

情景模拟表演医患沟通、伦理抉择场景

临床康复工程学

假肢适配技术

科技向善与残障群体社会融入

与康复器械企业合作开展适老化康复辅具设计项目

传统康复方法学

针灸推拿操作规范

传统医学文化价值认同与现代化创新发展

针灸科主任医师现场教学

5.3. 人才培养主体协同:打造“政校企社”联动育人矩阵

1. 政府主导构建协同育人制度保障

与商洛市政府联合组建商洛康养产业研究院,将陈塬街道上河村、商洛市中心医院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等实践育人平台纳入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一体建设、一体推进,不断扩展课程思政建设资源。通过在上河村康养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健康村庄实践活动,将地方敬老爱老传统等有机融入康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老年健康档案建立与健康管理”项目,覆盖村民120人次,学生需与村民深度交流,理解其健康素养水平与需求,项目报告显示学生对于农村养老现状和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显著深化。联合地方政府实施“康复治疗师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将“康复伦理考核”“医患沟通技能”等思政要素融入区域职业技能教育体系。

2. 校企共建“双师型”实践育人平台

学院与金菊康养集团、金山康养医院、森弗集团等共建“课程思政联合教研室”,开发“床边教学”特色模块。“床边教学”模块开发过程中,校企教师共同梳理了20个典型临床场景及其蕴含的思政点,如知情同意沟通、资源有限下的治疗选择等。在金山康养医院设立“人文关怀实践基地”,将老年人心理康复服务细化为“倾听陪伴—需求评估—方案制定”标准化流程,配套开发《康养服务思政实践手册》,实现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同步提升。鼓励任课教师深度融入企业,充分了解康养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基于“康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清单”,与康养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主企业联合建立“康养专业群”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库,合作开展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强化外部师资保障。

3. 校社联动创新思政育人载体

依托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与健康商洛建设工作小组达成合作,与商州区5个社区共建“健康社区实践网格”,形成“专业教师 + 社区干部 + 学生团队”的协同服务模式。实施“银龄康复计划”,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评估及设计、慢性疼痛干预、慢性疾病防治等公益服务,将服务时长与劳动教育课程学分挂钩。创新“思政实践学分”制度,将学生在社区服务中表现出的共情能力、责任意识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5.4. 构建多维协同评价体系:促进育人成效提升

1. 构建三维评价指标

建立“知识–技能–素养”三维评价指标,将康复伦理、共情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思政要素转化为可量化评价指标。例如:在《康复心理学》课程中设置“沟通技巧–人文关怀–伦理决策”三级评价量表,通过模拟患者场景进行行为评估;社区服务实践采用“服务时长(30%) + 受益对象评价(40%) + 反思报告质量(30%)”的结构化评分体系。

2. 创建多主体协同评价模式

构建“教师–学生–行业–社会”四维评价共同体。专业教师侧重过程性评价,通过雨课堂采集课堂互动、案例研讨中的思政表现数据;医院导师实施临床能力与职业精神双重考核,建立《实习思政日志》档案,记录患者满意度、伦理冲突处理等关键事件;社区服务机构开展服务对象反向评价,通过问卷反馈评价学生社区服务质量。

3. 实施学生互评与成长反思

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开展“跨年级康复案例研讨”,要求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康复方案设计》进行“技术合理性(60%) + 人文关怀性(40%)”双维度点评。推行“思政成长档案袋”,学生每学期提交包含“最具成就感的服务案例”“职业价值观反思”等内容的实践报告,由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进行联合批注反馈。档案袋追踪显示,学生反思深度和职业认同感随年级增长显著提升。

在“健康中国”战略与人口老龄化社会双重背景下,康养专业人才培养亟需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入深度不足的困境。本研究以协同育人理论为框架,以康复治疗学专业为实践载体,系统构建康养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为新时代康养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通过构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型,实现教育逻辑的三大突破,在目标层面,将“技术精进、伦理自觉、社会担当”三维目标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思政教育深度契合并主动引领专业发展需求;在实施层面,通过“政校企社”多元主体协同、双轨并行的教学资源整合以及虚拟仿真与真实场景融合的创新模式,破解传统课程思政元素碎片化、形式化的难题;在评价层面,构建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将职业伦理、社会责任等抽象素养转化为可观测、可量化的行为指标,为课程思政成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实践表明,商洛康养产业研究院的政校联动机制、校企共建的“床边教学”平台以及社区健康网格化服务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本研究拓展了协同育人理论在医学人文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为课程思政的学科化、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康养领域的区域化范式。本研究开发的课程思政元素图谱、数字化案例库及多维评价工具,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方案。但是研究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跨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当前“政校企社”协同主要依靠项目驱动和个别联络人推动,缺乏制度化的动力保障机制。未来需探索建立实体化运作机制,完善考核激励与退出机制,确保协同的可持续性。未来需持续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轨迹,评估协同育人模式的长期效应;深化跨区域、多层次康养教育资源协同网络研究;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康养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以持续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素质康养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升级。

基金项目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3BZ067);商洛学院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4JXYJ02);商洛学院2024年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24SFKC06)。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吴弦光, 陈迪, 荀芳, 等. 发展康复事业促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1): 6-14.
[2] 陆丽燕, 黄雅琳, 龙耀斌. 康复治疗学专业思政与课程融合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构建——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39): 129-132.
[3] 郝文斌. “医教融合”视域下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究——以“传统康复”课程为例[J]. 职业技术, 2023, 22(5): 97-102.
[4] 魏玉婷, 严兴科, 王霄梅. 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新型评价体系的探讨与构建——以康复评定学课程为例[J]. 中医教育, 2023, 42(6): 1-5.
[5] 万超凡, 林楷荣, 林依秋, 等. 新医科背景下康复治疗学专业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24, 42(13): 1-4.
[6] 牛丽, 李炳男, 聂晓营, 等. 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为例[J]. 科学咨询, 2024(23): 166-169.
[7] 祁瑶瑶, 桑利娥. 新时代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5, 38(4): 53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