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英语教育重要性在社会各领域的不断凸显,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阅读材料应运而生,其作为广泛使用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丰富语言与文化素材、奠定学生英语学习基础的使命,是适应时代发展与教育需求而精心编排构建的语言学习资源依托。深入研究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阅读材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品质、增强文化意识以及促进情感态度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策略提供有力依据,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持续进步。
1.2. 教材中阅读材料评价分析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教材阅读素材评估领域,海外专家学者提出了诸多准则。Scarcella (1992) [1]强调使用未经改编的原始语言素材,即直接取材于英语母语国家的语言资料作为语言课堂教学素材,以保证素材的真实性。Williams (1994) [2]则认为,若文章缺乏吸引力,其阅读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兴趣是选择阅读资源的另一关键因素。Nunan (1988) [3]也提出了阅读资源挑选的三项准则:一是阅读资源需明确呈现课堂内的情况,并与外部环境相联系;二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我学习,协助其专注于学习过程;三是应包含各种适度的挑战,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些准则为高中英文阅读材料的评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从阅读材料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以及配套的阅读习题等多个维度对教材阅读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周慧(2014) [4]研究发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约80%的阅读语料是由编者创作的,缺乏直接来源于英美国家的真实阅读素材。郭莉(2016) [5]对第三版高中英语重大版必修教材的阅读文本进行易读性分析后发现,教材编写者在阅读难度控制方面相对准确,教材内容难度呈现由简到繁的逐步提升趋势。陈雯臻(2017) [6]认为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的阅读材料在真实性、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图文布局方面表现出色,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阅读材料和话题选择上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且练习任务设计未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多样性。刘丹丽(2019) [7]分析外研版高中教材《英语(新标准)》(学生用书必修1~5)中的阅读练习题后发现,这些练习题在认知思维层面主要集中在记忆和理解两个基础层次,对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两个更高层次的练习涉及较少。
综上所述,国内对教材中阅读内容的研究主要从阅读教学与阅读文本本身两大维度展开。在阅读教学方面,研究侧重于依据实证数据为阅读教学提供策略建议;在阅读文本研究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深入考察阅读材料、阅读练习题等,旨在为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提出改进建议。
2.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阅读材料结构分析
2.1. 单元编排与主题分布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的单元编排紧密围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其中,“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各占两个单元,“人与自我”占据一个单元。这种编排方式充分体现了教材在内容选择上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旨在通过不同主题的探讨,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以及对不同文化、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各单元主题环环相扣、相互关联且呈螺旋上升态势。从“Teenage Life”开启学生对自身成长与校园生活的关注,到“Friends and Friendship” 深入探讨人际关系,与前一单元中校园社交相衔接,引导学生思考友谊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Sports and Fitness”则从健康生活方式的角度阐述其与个人成长的联系,拓展学生对生活层面的认知。“Cultural Heritage”将视野拓宽至全球文化领域,使学生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Natural Disasters”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逐步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与感悟。
2.2. 文本类型与体裁特点
必修一的阅读材料涵盖了多种文本类型和体裁。其中,记叙文占比约50%,这类体裁以故事性强的文章为主,如人物成长故事、校园趣事等,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深入阅读。说明文约占30%,主要用于介绍文化遗产、自然灾害等客观事物,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信息。议论文占比相对较少,约20%,多在探讨观点性较强的话题时出现,如对友谊内涵的不同看法等。不同文本类型和体裁的设置,有助于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语言风格。
2.3. 阅读活动与练习设置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的阅读活动设置目的不同,读前环节意在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并唤醒其先验知识,读中环节则主要关注阅读策略培养和阅读技能的提升。读后活动目的在于巩固知识与拓展思维。练习题型丰富多样。选择题占比约40%,涵盖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词义猜测题等,考查学生对文章不同层面的理解。填空题约占30%,包括单词拼写、语法填空等,检测学生词汇与语法掌握情况。简答题约占20%,学生需用自己语言回答关于文章内容、作者意图等问题,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写作题约占10%,从简单句子写作到篇章写作,难度逐步递增,如从描述人物外貌到阐述对某一主题的观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各题型难度从易到难,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增强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3. 学情分析
3.1. 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语言能力水平
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人教版英语必修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英语学习已具备一定基础。在词汇方面,掌握了一定量的基础词汇和常用短语,能进行简单日常交流与基础写作,但必修一阅读材料中的一些高频学术词汇、一词多义及衍生词对他们仍有挑战。语法上,熟悉常见的简单时态、句型结构,然而对于阅读中复杂长难句涉及的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高级语法的理解与运用尚不成熟。听力与口语能力多停留在日常对话水平,面对阅读材料中的地道表达、不同口音朗读及口语化与书面语转换时会有理解障碍。阅读技巧上,初步掌握略读、扫读获取信息,但深度理解文章结构、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阅读等能力有待提升。写作能力局限于简单描述,在阅读材料要求的对观点阐述、篇章布局及语言多样性运用方面还需锻炼与提高。
3.2. 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特点
高中学生一般处于15~18岁左右,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必修一阅读材料时,好奇心旺盛,对新事物充满探索欲;自我意识渐强,有自己的观点,乐于在阅读中评价人物和价值观;情感丰富敏感,易对友情、亲情等主题产生共鸣;有竞争意识,注重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的提升;抽象和逻辑思维逐步发展,能理解复杂逻辑和抽象概念。
3.3. 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阅读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材料时,常见问题包括:一是词汇障碍,如词汇量不足、对词汇在语境中的含义理解不准确;二是语法难点,像长难句理解困难、特殊语法现象难以把握;三是阅读技巧欠缺,表现为缺乏略读和扫读技巧、不会根据阅读目的调整阅读方式;四是文化背景知识不足,对西方文化内容及思维方式差异理解困难;五是注意力和耐心不足,阅读时易分心、遇到困难易放弃。
4. 教学目标设定
4.1. 新课标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涵盖语言技能、文化认知、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在阅读教学方面,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文本,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同时能够分析文本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2.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阅读材料教学目标设定
4.2.1. 语言能力目标
(1) 词汇和语法:以Unit 1 “Friendship”为例,阅读材料中出现了许多与友谊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如“be concerned about”、“go through”、“set down”等。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掌握这些词汇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并能够在写作和口语中正确运用。同时,阅读材料中也涉及到一些语法结构,在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涉及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词汇教学中,可结合构词法规律提升学习深度。对于衍生词(如“official → unofficial → officially”),可通过“词缀功能表”解析构词逻辑,并设计语境填空练习:“_____(official), the city has launched a campaign to promote multilingual services for international visitors.”通过“形式–意义–用法”三位一体的分析,提升学生词汇记忆的系统性与活用能力。在语法教学中,针对复杂句式(如Unit 4 “Natural disasters” 中的定语从句“The man who rescued three children from the ruins was awarded a medal.”),可采用“三步拆解法”:① 识别主句(The man was awarded a medal);② 定位从句(who rescued three children from the ruins);③ 分析逻辑关系(从句修饰 “the man”,说明其身份)。通过图示化解析(如用不同颜色标注主从句成分)与仿写任务(如“Write a sentence about a teacher who has influenced you.”),突破长难句理解障碍。
(2) 阅读技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快速概览(skimming)和重点搜寻(scanning)等阅读策略,快速获取文本的主要信息和细节内容。例如,在阅读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时,学生可以通过略读了解不同国家英语的差异,通过寻读找到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从语境中推测词义(guessing words from context)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及自主学习能力。
(3) 写作和口语表达:以阅读材料为基础,教师可以设计写作和口语练习,让学生模仿阅读材料的语言风格和结构,进行表达。比如,在学习Unit 3 “Travel journal”后,学生可以写一篇自己的旅行日记,或者进行一次关于旅行经历的口语交流。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又能增进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4.2.2. 文化意识目标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的阅读材料涵盖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如美国的校园生活、英国的英语发展历史等。通过学习这些阅读材料,学生能够熟悉各地文化特色,从而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敏感度与意识。例如,在学习Unit 5“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时,可引导学生对比曼德拉“平等抗争”精神与中国历史人物(如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异同,设计跨文化讨论任务:“How do historical contexts shape the definition of 'heroism’ in different cultures?”结合本土案例(如敦煌文化守护者樊锦诗),引导学生从“文化传承”视角理解“英雄”的当代内涵,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类教学不仅停留于语言输入,更通过文化对比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民族文化自信。例如,在学习Unit 4 “Earthquakes”时,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培养文化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比如,在学习Unit 5“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时,学生可以知晓曼德拉为黑人争取平等权益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可以思考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从而增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4.2.3. 思维品质目标
(1) 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观点和信息做出分析和评判,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Unit 1 “Friendship”时可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基础层(事实提取):What are th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casual friends” and “close friends” described in the text?分析层(逻辑推理):Why does the author use the metaphor “a light in the darkness” to describe friendship?评价层(观点批判):Is it necessary for friends to always agree with each other? Cite examples from the text or your experience to support your view.启发学生从多元视角审视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对阅读材料进行续写、改写或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后,学生可以想象未来英语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写作练习。
4.2.4. 学习能力目标
(1) 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规划学习进程,挑选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方法和资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阅读材料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生词和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词典、网络等资源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2) 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活动、项目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学习Unit 4 “Earthquakes”时,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共同收集关于地震的资料,制作海报或幻灯片进行展示,在合作中提高学习效果。
5. 教学重难点确定
5.1. 教学重点
5.1.1. 词汇与短语积累
必修一阅读材料涵盖丰富的词汇与短语。例如在Unit 1 “Teenage life”中,“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课外活动)、“sign up for”(报名参加)等词汇短语是描述校园生活的关键。学生需掌握其含义、用法及搭配,以便在描述自己的校园经历或相关话题时能够准确运用,如“I signed up for the school debate club to improve my public speaking skills.”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性与丰富性。
5.1.2. 文本信息提取与理解
以Unit 4“Natural disasters”为例,学生要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于自然灾害的关键信息,如灾害类型(earthquake地震、volcano eruption火山爆发等)、发生原因、造成的破坏后果等。文中描述地震破坏的句子“Buildings collapsed, roads were damaged and many people were trapped under the ruins.”学生需理解这些细节信息,从而把握文章主旨,同时提高阅读细节题的解题能力。
5.1.3. 阅读策略应用
在阅读Unit 2 “Travelling around”时,培养学生多种阅读策略。如运用略读快速确定文章是关于不同旅行方式(travel by plane, train, self-driving等)的比较与介绍;再通过精读理解每种旅行方式的优缺点,如“Travelling by train allows you to enjoy the scenery along the way, but it may take longer than flying.”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深度,学会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策略。
5.2. 教学难点
5.2.1. 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在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中,涉及到许多西方体育文化知识,如不同体育赛事(Olympic Games 奥运会等)的历史、规则与文化内涵。例如对于一些具有西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像baseball (棒球),学生可能因缺乏对其比赛规则、场地设施等背景知识的了解,难以深入理解文中关于棒球运动的描述以及相关情感表达,从而影响对整个文章的理解与感悟。
5.2.2. 复杂句式解析
必修一阅读材料存在不少复杂句式。如在Unit 1 “Teenage life”中有“Although I was tired, I still managed to finish my homework.”这样的让步状语从句。学生往往在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主从句关系以及翻译时存在困难,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剖析,以准确把握句子所传达的完整信息,进而理解文章中复杂句式所承载的作者意图与逻辑关系。
5.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
以Unit 4“Natural disasters”为例,文章不仅仅是对自然灾害现象的描述,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与伟大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文中描写救援人员不顾危险拯救被困群众的情节,学生需要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力量,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同理心与对文字背后深层含义的挖掘能力,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内涵与价值导向。
5.3.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突破教学重难点,可采用多种有效方法。在词汇与短语积累上,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理解运用,开展游戏增添趣味,布置写作任务强化运用。文本信息提取与理解时,教师可以引导提问促使学生关注重点,指导琪绘制图表使信息直观,组织复述练习以加深理解。阅读策略应用时需讲解示范并提供针对性训练,同时教授阅读笔记记录方法。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可以提前介绍背景,对比文化差异,补充拓展阅读材料。解析复杂句式时详细剖析语法结构,并安排仿写与翻译训练。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组织讨论分享,联系实际生活去体会。这些方法相互配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使教学重难点得以有效突破,优化教学效果。
6. 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
6.1.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各种任务来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在Unit 1 “Friendship”的阅读材料中,可以设计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此类任务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并加深他们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
6.2.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指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运用语言。例如在学习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阅读材料时,可以创设一个“国际交流会议”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的情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在不同国家的使用情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6.3. 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合作,共同学习和达成学习任务的方法。例如在Unit 3 “Travel journal”的阅读材料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一份旅行计划。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分别负责不同的任务,如查找目的地信息、制定行程安排、预算费用等。这种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7. 教学反思
教育的核心应回归基础,并强调教学内容的广泛深化。阅读教育的精髓并非仅限于对所学知识的简单理解,而是着重于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全面视野及开放心态,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发与积极地投入学习之中。关于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阅读材料,其在拓展阅读资源方面存在可反思之处。教材阅读材料虽有一定基础框架,但在题材广泛性与内热深度拓展性上存在局限,例如在文化主题单元,仅靠教材难以让学生领略多元文化魅力,若有相关拓展阅读如世界文化博览类文章,可加深理解。教师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以重视并改进,以充分发挥拓展阅读资源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8. 结论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阅读材料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其单元编排围绕主题语境,主题分布合理且相互关联,有助于拓展学生对世界的认知。阅读材料文本类型与体裁多样,能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阅读活动与练习设置丰富,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然而,教材阅读材料在题材广泛性和深度拓展性上有所欠缺,如文化主题单元仅靠教材难以让学生充分领略多元文化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更深入的理解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总体而言,该教材阅读材料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但仍有改进和拓展的空间。
本研究立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要求,构建“文本分析–学情诊断–教学实施”三位一体的评价框架,聚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阅读材料,结合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如抽象思维发展、文化认知需求)与教材结构特性(主题螺旋上升、文体多元),从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维度系统评估教学适配性,为新课标落地提供“教材分析–策略设计–效果反馈”闭环方案。创新之处体现为:第一,视角创新,突破“文本中心”分析模式,提出“材料主题–学情特点–策略适配”三维联动模型(如针对“人与自然”主题设计跨学科实践任务)。第二,维度创新,引入“思维进阶性”评估,基于Bloom认知分类法量化习题层次(发现必修一高阶思维题占比约30%),为教学思维梯度搭建提供数据支撑。第三,实践创新,通过单元案例解析(如Unit 2跨文化情景模拟)与工具开发(如词汇构词表、长难句拆解图),提供可复用的教学策略,缩短理论转化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