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意义,指出其有助于塑造真实的中国形象、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增强中国影响力。同时,中华文化的传播对汉语学习者也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内涵,激发学习兴趣,减少母语文化负迁移,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国际中文教育在文化传播中仍面临学生需求不明确、内容固式化、教材过时和跨文化传播困难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合理筛选教学内容、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结合古今文化、课内外结合以及提升教师跨文化意识等建议,以优化文化教学,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Chinese language,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oints out that it can help shape the real image of China, enhance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enhance China’s influ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lso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hinese learners, which can help them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reduce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culture, and cultiva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However,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still faces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student needs, fixed content, outdat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difficult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ational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orientation of students’ interests, combin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cultures, integr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so as to optimize cultural teaching,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and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汉语热”的出现,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人也逐渐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传播中华文化,树立真实的中国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它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帮助学习者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值得我们研究。
2. 国际中文教育对于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国际中文教育,学习者可以直接接触到中国文化,加深学习者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塑造真实的国家形象,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中国影响力[1]。
2.1. 塑造真实的国家形象
因为政治原因或是立场不同,西方媒体所报道的中国形象与真实的中国形象有所误差,为了扭转其他国家对于中国形象的认识,我们需要积极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塑造真实国家形象。国际中文教育有助于打破外界对中国的片面认知和误解,从而树立真实的中国形象。在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符号,更是深入接触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些全面而深入的文化学习,学习者能够构建起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中国认知框架,不再局限于某些媒体的片面报道或刻板印象,进而在国际社会中为中国塑造起真实、立体、全面的形象。
2.2. 提高文化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中文教育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国际中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文并深入探究中华文化。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其传播范围的扩大不仅停留在语言上的传播,同时推动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例如,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京剧等,借助国际中文教育的平台走向世界。学习者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并学习这些艺术形式,领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能够激发中华文化的创新活力,使其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2.3. 增强中国影响力
国际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是增强中国影响力的有力杠杆。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中文在国际上的普及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顺畅与深入,加强对于来华留学生的中文教育可以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多个领域的交流互动和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的辐射,全方位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力,使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
3. 中华文化传播对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意义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2]。因此中华文化的传播对于汉语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
国际中文教育是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汉语交际水平来进一步达到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总目标,汉语的基本要素语音、汉字、词汇、语法或多或少都蕴含着中华文化,学习,理解中华文化可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基本要素,传播好中华文化对于汉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汉字的构造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像“家”字,宝盖头代表房屋,下面的“豕”是猪,在古代猪是家庭重要的财产,这样的解释能让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起源与意义,从而更好地记忆汉字。再例如,汉语学习者对于成语的错误率较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对于成语只是将其构成成分进行简单相加,而不能理解其整体意义,如“破釜沉舟”,表面意义是“砸破饭锅沉下船”,实际含义是“下定决心干到底”,同时这个成语背后是项羽决心作战的历史故事,如果学习者了解到相关文化背景时,就能更精准地把握成语的用法和情感色彩,提升汉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2. 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通过传播中华文化,可以激发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兴趣。长久以来许多汉语学习者都有“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的刻板印象,这不免会使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如果只是机械、枯燥进行汉语教学很难引起学习者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可以将中国文化融入汉语教学课堂,以文化为引导带动学习者学习汉语。同时教师可以挖掘学习者的兴趣点,培养学习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汉语的动力,提高学习者对于汉语学习的自主性。
3.3. 减少母语文化负迁移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在语言学习中出现文化负迁移现象,通过中华文化的传播,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思维方式,从而减少文化负迁移的影响。比如,当外国人听到中国人称呼他们为“老外”时,可能会感到不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并不老且很健康,而当他们了解到“老”在中文中有时是对某个人的尊称(如老张、老王)时,才会理解这一称呼的含义。
这种误解源于中西方在称呼方式上的文化差异,在中国文化中,“老”字有时被用作尊称,但在西方文化中,“old”往往与衰老和无用相联系。了解中国的社交文化内涵,学习者就能在汉语交流场景中遵循合适的社交礼仪规范,减少因文化误解而产生的沟通不畅,有效消除文化负迁移。
3.4.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际中文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华文化的传播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平台,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通过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价值观等,学习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异同,从而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理解和尊重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学习者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地进行沟通和合作。同时,通过参与中华文化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庆典、书法绘画比赛等,学习者可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传播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有着多维度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助力汉语学习本身,还是激发学习兴趣、消除文化负迁移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都对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增进中外文化交流起着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4. 国际中文教育在中华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
国际中文教育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化为桥梁来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但国际中文教育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4.1. 不了解学生需求
国际中文教育通过语言教学,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会渗透中华文化的知识,将中华文化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但教师有时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拓展,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例如,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会对京剧感兴趣,当时实际上学生只对京剧的扮相和脸谱感兴趣,并不喜欢京剧的唱词,京剧唱词对于大部分汉语学习者来说较难理解和学习,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难度[3]。学习者感兴趣的文化可能较少涉及,比如饮食文化、夜市文化等。
4.2. 传播内容固式化,流于表面
在文化传播方面,国际中文教育有时过于依赖固定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导致文化传播变得机械化和表面化。例如,一些教师可能只关注教授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如书法、茶艺等,而忽视了这些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演变。此外,一些教学活动可能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传达。这种固式化的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也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4]。
4.3. 文化类教材较少,教材过时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但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关于中华文化的教材却相对较少,且往往存在过时的问题。一些现有的教材可能过于陈旧,无法反映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变迁。同时,这些教材也可能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和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在教材中的应用也显得不足,这限制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4. 文化跨文化传播困难
跨文化传播是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难以建立有效的沟通和理解。这种困难不仅体现在语言教学上,也体现在文化传播上。例如,一些在中国文化中看似理所当然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在外国学生看来可能难以理解或接受,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察觉并做出解释,可能会不利于文化的传播。此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因此,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是国际中文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5.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建议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学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针对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化传播的问题,本文根据《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对文化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合理筛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代表性,选择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典型文化产物、行为习俗、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可以使学习者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同时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由于跨文化差异和学生汉语水平的影响,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在初级阶段进行讲解。《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按照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阶段将文化教学分为初级(小学)、初级(中学)、高级(大学及成人)三个层面,每个层面所教授的内容略有不同,例如中级阶段比初级阶段多出了消费、历史、哲学、人口与民族、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传媒、对外关系等内容[5]。由此看来,文化教学不仅仅需要对内容进行筛选也要对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及认知情况进行筛选和匹配。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兴趣更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中华文化的传播不仅仅靠国际中文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自主了解、学习甚至是传播的动力。以合理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基础和兴趣及时对于教学进行调整和补充,而非按照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向学生浅显地传播有所了解的中华文化,教师浅显地讲解学生已经了解的文化会使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表层,没有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解。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应考虑不同层次的文化产品如何满足学习者不同层次的兴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文化传播内容应始终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的文化,而并不是一味地为迎合部分外国人的偏好而进行文化内容的选择与传播,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6]。
第三,古今兼顾,注重与当代国情教学相结合。中华文化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文化,也应包含现代优秀文化,树立现代的、正确的、不断发展的中国形象,同时文化教学和当代国情、生活结合便于学生更好理解、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将文化教学内容划分为“社会生活”“传统文化”“当代中国”3个一级文化项目,将“社会生活”和“当代生活”作为文化教学项目,帮助学习者更好了解一个全面、发展的中国。但目前存在文化类教材较少,内容过时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情况,解答学生关于文化发展的问题并补充文化教学内容。
第四,文化传播应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中华文化的传播不应局限于课堂,或者是教材,应该与课下活动,互联网资源相结合,多渠道教授和传播中华文化。虽然课堂教学在传授文化知识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但单纯依赖课堂和教材存在局限性。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难以涵盖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形式。另一方面,教材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让学习者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程度和兴趣。同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互联网让学习者观看、体验多样的文化,开拓学习者的视野,不断丰富中华文化体验、传播途径。
第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跨文化意识。教师应该充分理解中国优秀文化,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现代文化,不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及时为学习者补充当代优秀文化,提高学习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学习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可能产生差异,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解。教师应该在课前及时意识到跨文化方面的问题,预设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应该在课上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和误解并进行解释。
6. 结语
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华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更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文化教学有助于中华文化传播,塑造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提高文化竞争力和增强中国影响力。同时,中华文化的传播对于汉语学习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激发学习兴趣,减少母语文化负迁移,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国际中文教育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不了解学生需求、传播内容固式化、教材过时以及跨文化传播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合理筛选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古今兼顾、课内外结合以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跨文化意识等建议,旨在为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提供参考,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教学的平台,更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不同文化间理解与尊重的重要桥梁,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国际中文教育将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与友谊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