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 + 数智化”背景下审计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for Master of Audi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 Digital Intelligence”
DOI: 10.12677/ae.2025.157121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聂 军, 代 彬, 吴俊杰: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关键词: 审计硕士国际化数智化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Master of Audit Internationalization Digital Intelligence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alent Cultivation
摘要: 随着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和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社会对兼具有国际化素养和数智化能力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培养“国际化 + 数智化”审计复合型人才是当代高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在分析当前审计硕士人才培养的现状基础上,结合四川外国语大学实践,提出了“三平台 + 四模块”的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课程体系。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the social demand for compound audit talents with both international literacy and digital intelligence capabilities has been increasing. How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ization + digital intelligence” compound audit tal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for 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 Taking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master of audit talent cultivation, and combines the practice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o propose a curriculum system for cultivating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master of audit, namely the “Three Platforms + Four Modules” system.
文章引用:聂军, 代彬, 吴俊杰. “国际化 + 数智化”背景下审计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7): 300-30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217

1. 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1.1. 研究背景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将其运用于审计工作中。从国际化角度来看,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熟练掌握英语的表达沟通能力,还需要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审计准则。从数智化角度来看,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掌握审计活动相关的数字技术。因此,在“国际化 + 数智化”背景下,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在其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对其兼具有拥有国际化素养和数智化能力“国际化 + 数智化”审计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当代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培养兼具国际化和数智化特色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答题”。然而,如何培养兼具“国际化 + 数智化”特色的审计专业人才,无论是教育界还是实务界的认知都较为匮乏,亟待开展相关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大力推动“专业 + 国际化 + 数智化”的“一体两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其中,围绕着审计硕士人才培养,我校已初步开展了相关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由于实践创新能力是审计硕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其培养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本文将围绕实践创新能力来展开相关探索。

1.2. 研究现状

自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审计硕士(MAud)以来,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审计人才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徐彰(2018)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较早探究了校政合作的审计专业硕士培养路径,认为通过打造审计专业硕士实践教育基地打破了传统学校培养路径,不仅是提升审计硕士专业能力的重要路径,而且对于我国建设高质量审计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杜永红(2018)考察了审计专硕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协同培养的方式,认为协同培养需要从教学体系、评价考核机制、“政产学研”战略管理、专业实践等方面同时发力[2];宋超和周樱樱(2021)探究了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硕士校政企共育模式,即共享实践教育资源、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共商硕士学位论文、共管研究生党员的“五位一体校政共育”模式[3];刘静等(2024)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审计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提升路径,强调政企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共享实践教育资源、共同开发实践课程的作用[4]

近年来,随着“国际化 + 数智化”的广泛推进,培养“国际化 + 数智化”审计人才逐步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例如,董丽英等(2020)考察了大数据背景下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路径,认为审计硕士的人才培养需要将数据挖掘、大数据审计技术、计算机审计等列入必修课,同时设置大数据审计等专项课程模块以拓展专业体系的宽度[5];葛晟等(2020)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审计硕士培养为例,通过项目培养模式,发现了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相结合[6]。朱斌(2024)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探究了审计硕士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制度设计、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科研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在国际化审计硕士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7]。然而,这些研究大多仅考察了“国际化”或“数智化”中的单一维度,缺乏“国际化 + 数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考察。

1.3. 审计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现实和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已有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新文科背景下对“国际化 + 数智化”复合型审计硕士人才培养的探究。现有文献主要专注于传统审计硕士人才培养的考察,缺乏对“国际化 + 数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注。尽管部分学者考察了“国际化”或“数智化”审计硕士人才的培养,但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考察却严重不足。

第二,对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深度不够。尽管现有文献均强调实践创新能力对审计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但大多仅纳入人才培养的一个维度进行简单分析,缺乏研究深度。特别是在“国际化 + 数智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培养审计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尤其值得深入探究。

第三,缺乏对西部高校开设审计硕士人才培养的考察。从区域分布来看,现有关于审计硕士人才培养的考察大多集中在南京审计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较为少见。与东部相比,西部高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考察西部地区“国际化 + 数智化”审计硕士人才培养考察。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探究“国际化 + 数智化”背景下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国际化 + 数智化”背景下审计硕士培养的现实需求

2.1. 学科专业素质

审计不仅仅是财务核算,涉及经济学、法律、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审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远超出财务核算本身。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传统培养方式,仅仅传授审计本身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审计行业发展的要求。在新文科背景下,审计硕士的培养需要打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跳出传统培养模式思维的局限。首先是要强化学科通识课程教育,筑牢语言、数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基础,赋能审计硕士培养体系由传统的单一结构向跨学科、多元化、复合型培养转变。但同时,打通学科壁垒并不是要丢弃审计本专业的基础,而是要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在学科培养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知识体系融合。诚信精神是审计行业的立身之本,高校在审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廉洁等基本原则。近年来审计失败与企业财务舞弊案例频发,高校作为企业财务人员和事务所审计人员培养的摇篮,应该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坚守《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规定。

2.2. 国际化视野

首先,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和机构的运营跨越国界,审计对象和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审计师需要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监管环境及文化差异。因此,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审计硕士能够更好地为跨国公司的财务审计和合规审查提供支持,提升审计的有效性。其次,在国际审计的过程中,审计师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和同事进行沟通和合作。审计师需要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商业行为有深刻了解。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审计师能够识别和理解这些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的沟通障碍。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提高审计师的文化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交流和解决问题,推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随着国际企业对审计服务需求的增加,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审计师在就业市场上往往更具竞争力。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百家排名》,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依然是处于领先地位。审计硕士通过培养国际化视野,可以为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打开更多的机会,尤其是在大中型跨国公司和国际性审计事务所工作时。

2.3. 数字化与智能化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耀友福和周兰(2023)认为要应对不断革新的数字技术环境,审计师的数字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8]。传统的审计方法主要依赖于抽样和手动检查,这在面对大数据时显得效率低下。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结合,审计师可以实时获取全量数据,进行全面审计。采用智能化工具能够自动化许多重复性任务,如数据提取和分析,从而释放审计师的时间,让他们专注于更复杂的分析和判断。并且,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使审计师能够在大量数据中识别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舞弊行为。采用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审计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风险水平,并快速应对。现代审计市场对审计师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通常期望审计师能够使用新的技术和工具。因此,审计硕士的培养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整合数字化与智能化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行业所需的技能,以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 “国际化 + 数智化”背景下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探索

基于上述诉求,四川外国语大学以提升审计专业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聚焦“国际化 + 数智化”特色,尝试搭建“三平台 + 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三平台”是指基础能力训练平台、职业能力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四模块”是指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创新模块、职业素质模块。

Figure 1. Framework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master of audit

1. 审计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框架

3.1. 三平台

(1) 基础能力训练平台

基础能力训练平台在审计硕士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基础能力训练平台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专业知识,以支持学生在后续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的发展,包括审计学的基本理论、财务会计基础、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教授审计、会计和法律等相关基础知识,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实际案例和最新行业动态;通过真实案例研究教学,让学生分成不同的项目组,分析真实企业的审计案例,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理解审计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掌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 职业能力训练平台

职业能力训练平台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基础能力训练的审计硕士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需要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专业素养上进行进一步打磨。通过小组作业和团队案例分析,以项目制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其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意识。模拟团队工作环境,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职责,学习如何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此外,四川外国语大学还与企业合作,打造联合培养基地,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训练、实习项目、企业访谈、模拟工作环境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交能力,提升他们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四川外国语大学还赴北京、上海两地开展专题调研交流,学习各个企业和的出海模式以及相关产教融合实践,向优秀高校学习其全球化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 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该平台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连接理论与实践,四川外国语大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并成功邀请多位业界财务专家走进课堂,践行“双师同堂”教学新模式。学校邀请企业和事务所的各种业内资深人士,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通过与业界精英的直接对话,深化了对财务会计领域的理解,明确了职业规划。“双师同堂”是深入践行“产教融合、共建共享”育人模式的重要活动,四川外国语大学也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业界的合作,为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2. 四模块

(1) 公共基础模块

课堂教育是教学的基础,任何教学都应该以课堂教育为基础展开。课堂教育主要课程包括语言能力、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基础等,促进跨学科知识理论融合。四川外国语大学通过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包括《英语》《跨文化交际与商务谈判》《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审计法律与案例研究》等课程,引导学生构建、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了解相关的重要领域,增强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在课程中结合案例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框架,提升其综合素质。

(2) 专业技能模块

四川外国语大学构建了课堂讲授和企业实训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体系。首先要强化理论教育。一方面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对于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道选做题,而是一道必做题。高校作为向企业输送人才的载体,将课堂教学与数字化绑定也已经是高校的必做题。四川外国语大学通过开设相关数据分析课程和讲座等一系列前沿教学,让学生掌握Excel、Python、Stata、Power BI等一系列分析工具,优化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字化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只懂数字化分析方法而不懂在实际中运用仅仅只是空中阁楼。四川外国语大学通过完善课堂教育,加强审计硕士学生对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通过开设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水平。同时,学校通过将课程集中等方式,鼓励学生实习,以实践为载体,对自身所学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从而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

(3) 实践创新模块

要想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实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联合知名高校、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关等优势资源,开展校校、校企、校政间的深度融合,是十分有效的路径。充分各领域优势,共建“实战型”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实训基地。同时,以项目课题为纽带,构建审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三结合”体系,即校内学习与企事业单位实践相结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结合、岗位实训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全面提升审计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四川外国语大学通过双导师制为纽带,与涵盖审计、税务、咨询等多个领域的行业导师之间建立枢纽,实现教育与产业的一体化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四川外国语大学还通过常驻的导师下午茶以及每学期都会举行的实践周活动,以学术讲座、企业研学、中期座谈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将教学场地直接搬进产业园区和企业现场,让同学感受和了解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各专业的实践和前沿运用。通过在企业的参观、交流和学习,学生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了新时代新经济新技术对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加强了对自己专业的认识。

(4) 职业素质模块

审计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为客户提供服务,而是承担着保障公众利益的责任。在课程教育中加入真实的伦理案例,通过模拟审计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分析审计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道德决策。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作为审计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伦理,增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意识。

4. 研究小结

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当代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随着国际化持续推进和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培养兼具国际化和数智化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以审计专业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切入点,探究了“国际化 + 数智化”背景下审计硕士的人才培养路径,即“三平台 + 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三平台”是指基础能力训练平台、职业能力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四模块”是指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创新模块、职业素质模块。当然,本文的探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会不断地完善。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化 + 数智化”背景下审计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编号:yjg243102)。

参考文献

[1] 徐彰. 审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总结与思考——以南审某特派办审计专业硕士实践教育基地为背景[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31(1): 95-99.
[2] 杜永红. 审计专硕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协同培养研究[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18, 31(4): 42-48.
[3] 宋超, 周樱樱. 新时代审计人才校政企共育模式探索——基于南京审计大学经验分析[J]. 审计观察, 2021(7): 48-53.
[4] 刘静, 吴雪莹, 倪敏. 产教融合背景下审计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 商业会计, 2024(7): 100-104.
[5] 董丽英, 杨浩然. 探索大数据审计背景下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J]. 审计月刊, 2020(2): 40-42.
[6] 葛晟, 刘付林. 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生培养模式探索——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审计专业硕士培养实践[J]. 审计观察, 2020(5): 40-44.
[7] 朱斌. 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硕士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会计之友, 2024(7): 140-144.
[8] 耀友福, 周兰. 企业数字化影响关键审计事项决策吗? [J]. 审计研究, 2023(1): 1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