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Online Self-Disclosur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Loneliness
DOI: 10.12677/ass.2025.147601, PDF, HTML, XML,   
作者: 姚宝满: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网络自我表露大学生孤独感Parenting Styles Online Self-Disclosure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摘要: 目的:探讨父母不同教养类型的教养方式、网络层面的自我表露与个体的孤独感水平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网络自我表露量表以及孤独感量表,对305名大学生进行线上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网络自我表露以及孤独感水平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大学生父母拒绝型、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对子女在网络上的自我表露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孤独感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说明父母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不仅能预测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水平,还会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网络自我表露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different parenting styles, self-disclosure at the network level and individual loneliness. Methods: A total of 305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online with the Simple parenting style Scale, the Internet self-disclosure Scale and the Loneliness Scale. Result: It reveal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parental rejecting and overprotective parenting styles, online self-disclosure, and levels of loneliness. Specifically, both rejecting and overprotective parenting styles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level of online self-disclosure in college students, while loneliness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is relationship.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istinct parenting styles not only directly predict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self-disclosure but also exert an indirect influence on online self-disclosure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creased loneliness.
文章引用:姚宝满.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179-18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601

1.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普及,大学生逐渐将网络作为主要的信息获取和社交平台,网络自我表露已成为其重要表露方式。研究表明,孤独感是驱动这种表露行为的关键心理因素,而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对此具有重要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塑造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更深刻作用于子女人格发展,并与网络表露行为存在显著关联。

现有研究将教养方式分为三类:维度型强调教养方式作为稳定特质,包含权威型、包容型和专制型[1];行为型聚焦具体教育实践[2];整合型则综合方法特点与情感态度[3]。这些分类为理解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自我表露指的是个体主动向他人披露私密或半私密的信息[4]。当前互联网逐渐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和进行社交的主要空间平台,通过社交平台进行表露已经成为自我表露的重要形式之一。国外的研究者对网络自我表露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将其定义为在网络互动和交往中,个体将个人隐私分享给他人的过程[5]。网络自我表露在提高对他人的信任水平、降低孤独感、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6]。有研究将网络自我表露分为目的型和方式型两种。目的型的网络自我表露通过在网络上主动披露有关自己的信息,旨在使交往对象更深入了解和认同自己,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愉悦[7]。方式型网络自我表露则认为自我表露不包含特殊目的,仅仅是个体通过各种手段向他人传递私密或半私密的信息[6]。结合先前对大学生的开放式提问的了解以及大学生的现实情况,本研究认为采用网络自我表露的目的型界定更符合当前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现状。孤独感源于实际社交与理想关系的落差,伴随负面情绪与主观体验[8]-[10],其核心特征包括人际缺失、情感消极及主观感知。不良社交经历易加剧孤独体验。

现有研究存在三个亟待解决的理论缺口:其一,教养方式影响路径研究多关注现实社交[2],缺乏网络情境的机制探讨;其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尚未纳入教养方式–网络行为关系的解释框架[5];其三,文化差异对教养方式效应的影响存在争议,亚洲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过度保护可能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功能意义[11]

本研究基于依恋理论[12]和社会补偿理论[13]构建整合性理论模型。依恋理论指出早期亲子互动模式将内化为心理表征,影响个体后续社会交往策略。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依恋关系的重要载体,拒绝型和过度保护型教养可能形成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14],导致现实社交中自我表露受阻,转而寻求网络补偿。社会补偿理论进一步阐释,当现实社交需求无法满足时,个体会通过增强网络自我表露来补偿情感缺失[13]

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自我表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15],而自我表露本身被视为人格健全的重要表征[7],这为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关联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提出假设H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可预测其网络自我表露水平。关于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关联性,学界存在观点分歧。国内研究表明,孤独感正向预测网络表露行为[16],可能源于高孤独感个体在现实社交受挫后,通过表露行为寻求情感补偿;而国外研究则发现两者呈负相关,即网络表露程度越高,孤独感水平越低。本文倾向于后者,认为适度网络表露有助于缓解社交焦虑。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养方式对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专制型教养环境易诱发子女孤独体验[17],而温暖型教养方式可通过塑造积极人格特质间接降低孤独感[18] [19]。据此推断,孤独感可能在教养方式与网络表露间起中介传导作用——不同教养模式通过影响子女孤独体验,进而调节其网络表露程度。为深入解析三者作用路径,提出假设H2:孤独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方便取样选取357名西南、东北、河北地区部分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剔除52份无效问卷后,共收得有效问卷305份。研究对象为西南、东北、河北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其中女生210人(68.9%),男生95人(31.1%),大一65人(21.3%),大二37人(12.1%),大三45人(14.84%),大四101人(33.1%),研究生57人(18.7%)。

2.2. 研究工具

2.2.1.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本研究选用蒋奖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20],该量表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三个维度,使用4点计分法。单一维度得分越高,则表明父母越倾向于使用该种教养方式。该量表父亲版和母亲版三个维度的a系数均在0.71~0.85之间,证明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2.2.2. 网络自我表露问卷

本研究选用曹玉修订的网络自我表露量表[21]。该量表共18题,使用7点评分,共包含网络自我表露的意识性、诚实性、积极性、数量以及深度五个维度。总分越高则证明个体的网络自我表露程度越高。本次研究中该问卷的a系数为0.91,证明该问卷信度非常高。

2.2.3. 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

本研究使用Russell等人于1987年修订的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22],量表共有20个题项。使用4点评分,量表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孤独感体验越强。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a系数为0.89,证明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2.3. 共同方法偏差

由于本项目采取问卷法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可能由于数据来源、测量环境等多种原因而导致结果出现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因此采用单因素检验法对结果进行偏差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共有19个特征值 > 1的因子,首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百分比为18.356% < 40%。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 结果

3.1.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大学生的父母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进行探究,结果见表1。由表1结果表明,父亲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在子女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他维度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男生感受到的过度保护比女生感受到的多,而男生和女生感受到的父母拒绝、父母情感温暖没有多大差异。

Table 1.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ing styles

1. 父母教养方式性别差异

变量

性别

父亲

M ± SD

母亲

M ± SD

t

p

父亲

母亲

父亲

母亲

拒绝

8.46 ± 2.86

8.58 ± 3.15

0.86

−0.32

0.393

0.751

8.17 ± 2.78

8.70 ± 3.06

情感温暖

19.17 ± 3.23

19.57 ± 3.27

1.40

0.10

0.164

0.920

18.57 ± 3.60

19.53 ± 3.16

过度保护

16.96 ± 3.59

17.73 ± 3.72

2.77*

1.79

0.006

0.074

15.78 ± 3.37

16.94 ± 3.45

注:*代表p < 0.05,**代表p < 0.01,下同。

3.2.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水平进行性别上的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网络自我表露中的积极性维度具有显著差异,在网络自我表露的其他维度及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

Table 2. 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self-disclosure

2. 网络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

变量

性别

M

SD

t

p

意识性

16.04

2.98

1.91

0.057

15.31

3.15

数量

11.92

4.52

1.05

0.297

11.39

3.90

积极性

15.37

3.51

2.38*

0.018

14.35

3.45

3.3. 大学生孤独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大学生孤独感水平的差异进行探究,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孤独感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得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和研究生同学,大四年级学生的孤独感得分略高于研究生。

Table 3. Grade-level differences in loneliness

3. 孤独感水平的年级差异

变量

选项

M

SD

F

p

孤独感

大一

43.54

8.52

3.25*

0.013

大二

43.54

8.50

大三

44.42

8.12

大四

40.70

8.38

研究生

39.88

8.82

3.4.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网络自我表露及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3.4.1. 父母教养方式、网络自我表露及孤独感的相关关系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分别对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网络自我表露及孤独感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表5

Table 4. Correlations among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online self-disclosure and loneliness

4.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网络自我表露及孤独感的相关性

父亲拒绝

父亲情感温暖

父亲过度保护

网络自我表露

孤独感

父亲拒绝

1

父亲情感温暖

−0.34**

1

父亲过度保护

0.49**

0.10

1

网络自我表露

0.16**

0.19

0.17**

1

孤独感

0.31**

−0.28**

0.22**

−0.19**

1

注:**代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同。

Table 5. Correlations among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online self-disclosure and loneliness

5. 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网络自我表露及孤独感的相关性

母亲拒绝

母亲情感温暖

母亲过度保护

网络自我表露

孤独感

母亲拒绝

1

母亲情感温暖

−0.42**

1

母亲过度保护

0.51**

0.04

1

网络自我表露

0.19**

0.01

0.18**

1

孤独感

0.39**

−0.34**

0.21**

−0.19**

1

大学生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中,拒绝维度均与网络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 < 0.05);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维度均与网络自我表露不相关、与孤独感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 < 0.05),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维度与网络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3.4.2. 孤独感在网络自我表露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与母亲的拒绝与过度保护维度均与网络自我表露和孤独感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符合中介效应检验的条件。根据由温忠麟等学者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将数据进行去中心化处理后,再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表9

(1) 孤独感在父母拒绝型教养方式和网络自我表露下中介效应检验

以父亲拒绝型教养方式为自变量,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网络自我表露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6

Table 6. Tes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loneliness between paternal rejecting parenting and online self-disclosure

6. 孤独感在父亲拒绝型教养方式和网络自我表露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回归方程

整体拟合指数

回归系数显著性

自变量

因变量

R

∆R2

F

β

t

父亲拒绝

网络自我表露

0.16

0.02

7.93

0.16

2.82**

父亲拒绝

孤独感

0.31

0.10

32.79

0.31

5.73***

父亲拒绝

网络自我表露

0.29

0.09

14.29

0.24

4.16***

孤独感

−0.26

−4.49**

第一步,父亲拒绝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回归作用非常显著,父亲拒绝教养方式能有效提高网络自我表露水平(β = 0.16, t = 2.82, p = 0.005 < 0.01)。第二步,父亲拒绝的教养方式对孤独感的回归作用显著,拒绝的教养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孤独感水平(β = 0.31, t = 5.73, p < 0.001)。第三步,将孤独感纳入父亲拒绝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回归方程中,发现父亲拒绝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仍显著(β = 0.24, t = −4.49, p < 0.001)。根据数值结果表明:孤独感在父亲拒绝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为:−0.26 * 0.31/0.16 = 50.38%。

以母亲拒绝型教养方式为自变量,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网络自我表露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7

Table 7. Tes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loneliness between maternal rejecting parenting and online self-disclosure

7. 孤独感在母亲拒绝型教养方式和网络自我表露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回归方程

整体拟合指数

回归系数显著性

自变量

因变量

R

∆R2

F

β

t

母亲拒绝

网络自我表露

0.19

0.03

10.72

0.19

3.27**

母亲拒绝

孤独感

0.39

0.15

54.86

0.39

7.41***

母亲拒绝

网络自我表露

0.34

0.11

19.08

0.30

5.15***

孤独感

−0.30

−5.15**

结果表明:母亲拒绝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孤独感的回归作用非常显著;孤独感在母亲拒绝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为:−0.30 * 0.39/0.19 = 61.58%。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得出以独孤感作为中介变量时父母拒绝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作用。其影响路径见图1

Figure 1. Effect pathway of rejecting parenting style on online self-disclosure

1. 拒绝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路径

(2) 孤独感在父母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和网络自我表露下中介效应检验

以父亲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为自变量,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网络自我表露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8

Table 8. Tes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loneliness between paternal overprotective parenting and online self-disclosure

8. 孤独感在父亲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和网络自我表露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回归方程

整体拟合指数

回归系数显著性

自变量

因变量

R

∆R2

F

β

t

父亲过度保护

网络自我表露

0.17

0.03

9.18

0.17

3.03**

父亲过度保护

孤独感

0.22

0.05

15.60

0.22

3.95***

父亲过度保护

网络自我表露

0.29

0.08

13.40

0.22

3.95***

孤独感

−0.23

−4.14***

以父亲过度保护性型教养方式为自变量,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网络自我表露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过程与方法同上,在此不再赘述。结果表明:父亲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孤独感回归作用非常显著;孤独感在父亲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为:−0.23 * 0.22/0.17 = 29.76%。

以母亲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为自变量,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网络自我表露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9

Table 9. Tes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loneliness between maternal overprotective parenting and online self-disclosure

9. 孤独感在母亲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和网络自我表露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回归方程

整体拟合指数

回归系数显著性

自变量

因变量

R

∆R2

F

β

t

母亲过度保护

网络自我表露

0.18

0.03

9.98

0.18

3.16**

母亲过度保护

孤独感

0.21

0.04

13.81

0.21

3.72***

母亲过度保护

网络自我表露

0.29

0.08

13.74

0.23

4.03***

孤独感

−0.23

−4.12***

研究数据结果表明:母亲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孤独感的回归作用非常显著。孤独感在母亲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为:−0.23*0.23/0.18 = 29.39%。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得出以独孤感作为中介变量时父母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作用。其影响路径见图2

Figure 2. Effect pathway of overprotective parenting style on online self-disclosure

2. 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路径

4. 讨论

4.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网络自我表露、孤独感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在父亲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中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青少年时期通常更活泼好动,因此父亲可能对男孩子实施更多的管教和束缚。由于男孩在成长中更容易表现叛逆,对父亲的教育更容易被视为过度保护。相比之下,女孩通常更细腻敏感,更容易理解父母的教育。社会上的“重男轻女”观念导致父母在教育男女子时采用不同方式。在教育中,父亲通常对男孩有更高期望,使得男孩更感受到过度保护和束缚,而在母亲的教养方式上性别差异较小,大学生对父亲的反应更为敏感。

关于大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研究显示在积极性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即男生的网络自我表露水平较女生高。这一结果与以前的研究基本一致,可能因为男生在成长中被教导要表现成熟、稳重、有担当,不容易受感情影响。因此,男生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进行更真实、深入的自我表露,以弥补现实中的不足。然而,大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在年级和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年龄并非影响网络自我表露水平的主要因素,而网络的虚拟性可能会弱化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年级的差异。

关于大学生的孤独感,研究结果显示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然而,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和研究生。这可能与大学新生在适应问题上更容易感到孤独有关,因为他们刚刚离开家庭,社交关系和自我表露从父母转移到同学和朋友。此外,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问题也可能导致孤独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与同学、舍友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和谐。在大四学生中,由于即将毕业或忙于实习,他们的孤独感水平相对较低。研究生的年龄相对较大,社会经历相对较丰富,因此显著低于本科生。总的来说,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帮助理解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网络自我表露和孤独感方面的特点。

4.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关系

4.2.1. 父母教养方式、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相关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增加子女的网络自我表露水平,但表露多为不适当的方式。这或许是因为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导致子女对父母过于依赖,缺乏独立性,交流减少,推动他们通过网络来满足表露需求。父母的拒绝和否定也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减少大学生与父母的交流与表露,进而转向网络。国外有学者认为,个体如果在自我表露方面得不到满足,焦虑水平将显著提高,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困扰[23]。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个体在网络中更高的表露程度与较低的孤独感相关,可能是因为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满意的人际关系,转而在虚拟网络中找到自我表露的满足。这也验证了之前研究者对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关系的实证研究,即网络自我表露能有效促进社会适应和产生更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显著降低孤独感水平[24]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父母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与总体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孤独感,而消极的方式则提高孤独感。积极的教育方式可能让子女感受到更多关心和爱护,培养积极开朗的性格,从而降低孤独感。相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可能使子女过于依赖,减少与外界的交流,导致孤独感升高。父母的拒绝与否定也可能疏远亲子关系,减少交流和表露,同样提高孤独感。

4.2.2. 孤独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自我表露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分析

本研究验证了孤独感在父母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产生影响的中介作用。父母的拒绝型和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进而对其网络自我表露程度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不仅由父母教养方式这一自变量引起,还包括孤独感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的核心发现验证了双路径理论模型的解释力。拒绝型教养通过两条机制影响网络自我表露:直接路径中,父母的否定性反馈促使子女发展出“现实表露抑制–网络表露补偿”的行为模式[23];间接路径中,教养方式引发的孤独感构成情感驱动机制[25]。过度保护型教养的影响具有文化特异性,中国父母常以“关爱”名义实施控制[26],这种矛盾体验导致子女既依赖网络社交的情感支持,又因自主性受损而加剧孤独感,形成“控制–矛盾–补偿”的恶性循环。

性别差异的发现印证了发展情境理论[27]。男生对父亲过度保护更敏感,源于社会性别角色期待:男性被要求尽早独立[28],父亲的管控更易被视为对其自主性的威胁。而女生对母亲情感温暖的需求更高,这与女性情感表达的社会化训练相关[29]

4.3. 研究意义与局限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虽然直接影响网络自我表露,但在两者之间仍存在孤独感的部分中介效应。因此,高校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师指导、同学关怀等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主动参与现实社交活动,以减少孤独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被试仅包含西南、东北、河北地区的部分高校大学生,调查样本缺乏代表性,且男性被试抽样数量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和推广性。在后续研究中,通过线下收集调查数据,施测过程中尽量细化研究流程,并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不足,从而提高结果准确性。同时开展跨文化追踪研究,比较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下中介效应的差异。

5. 研究结论

结合相关研究结果综述及本研究结果,得到如下结论:大学生中男生相较于女生认为父亲更倾向于使用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积极性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更愿意在网络上进行自我表露;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更能感受到孤独感;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父母拒绝、过度保护性教养方式以及孤独感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孤独感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自我表露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1] Baumrind, D. (1968) Authoritarian vs.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Adolescence, 3, 255-272.
[2] Smetana, J.G. (1988)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Child Development, 59, 321-335.
https://doi.org/10.2307/1130313
[3] 张文新, 林崇德. 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 心理科学, 1998, 21(6): 489-493.
[4] Jourard, S.M. and Lasakow, P. (1958)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 91-98.
https://doi.org/10.1037/h0043357
[5] Chen, R. and Sharma, S.K. (2011) Self-Disclosure at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 Exploration through Relational Capitals.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15, 269-278.
https://doi.org/10.1007/s10796-011-9335-8
[6] 谢笑春, 孙晓军, 周宗奎. 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2): 272-281.
[7] 胡玉珍.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动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8] Costello, E. (1983)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14, 281.
https://doi.org/10.1016/0005-7916(83)90066-6
[9] 黄希庭. 压力、应对与幸福进取者[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30(3): 1-6.
[10] 姚梦萍. 青少年孤独感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11] Chao, R.K. (1994) 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ing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 1111-1119.
https://doi.org/10.2307/1131308
[12]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Basic Books.
[13] Valkenburg, P.M. and Peter, J. (2007)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 Testing the Stimulation versus the Displacement Hypothesi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 1169-1182.
https://doi.org/10.1111/j.1083-6101.2007.00368.x
[14] Ainsworth, M.D.S., et al.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Erlbaum.
[15] 李林英, 陈会昌. 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0): 666-668, 671.
[16] 聂丽萍. 大学生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09.
[17] 答会明, 李利琴, 李晓红.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2(1): 64-68.
[18] 黄晓庆. 孤独感及其测量工具简述[J]. 现代企业教育, 2008(24): 188-189.
[19] 邹维兴, 谢玲平, 王洪礼. 大学新生面众恐惧与父母教养方式、孤独感的关系[J]. 中国健康教育, 2016, 32(1): 46-50.
[20] 蒋奖, 鲁峥嵘, 蒋苾菁, 等.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1): 94-99.
[21] 曹玉.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领悟性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22] Russell, D., Peplau, L.A. and Cutrona, C.E. (1980) The Revised UCLA Loneliness Scale: Concurr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Ev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 472-480.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39.3.472
[23] Deters, F.G. and Mehl, M.R. (2012) Does Posting Facebook Status Updates Increase or Decrease Loneliness?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Experiment.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4, 579-586.
https://doi.org/10.1177/1948550612469233
[24] 孙晓军, 柴唤友, 牛更枫, 等.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4): 10.
[25] Nowland, R., Necka, E.A. and Cacioppo, J.T. (2017) Loneliness and Social Internet Use: Pathways to Reconnection in a Digital World?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70-87.
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7713052
[26] 陶佳雨, 李宝芬, 邱亚飞, 等. 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 26(3): 336-337.
[27] Lerner, R.M. (2002)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Human Development. 3rd Edition, Erlbaum.
[28] Maccoby, E.E. (1990) Gender and Relationships: A Developmental Accou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 513-520.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45.4.513
[29] Cross, S.E. and Madson, L. (1997) Models of the Self: Self-Construals and Gend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2, 5-37.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