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性教育是一个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等方面的教学过程,旨在培养个体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与性关系[1]。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儿童性侵案件频发,且其中最小受害人年仅1岁,这进一步凸显了幼儿性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幼儿性教育成为国家立法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2019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强调,家庭应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开展符合其发展阶段的性教育[2]。同时,国家也认识到,单靠家庭并不足以满足社会对幼儿性教育发展的需求。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和幼儿园在提供适龄性教育中的法律责任,要求这些教育场所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的性教育[3]。202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则再次强调了儿童性教育的必要性,要求不仅在家庭中实施性教育,更要确保学校和幼儿园作为主要教育场所,向适龄儿童普遍提供科学、系统的性教育[4]。在学术研究方面,幼儿性教育的研究数量也显著增加。根据CNKI数据库的统计,1994年至2024年间,相关文献数量从平均每年不足5篇增长到30篇以上。研究主题涉及幼儿性教育的现状、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等,且大多数研究采用质性方法进行探讨。
然而,幼儿性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哪些机构为该领域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机构之间的合作是什么样的?研究热点有哪些?哪些研究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具有发展前景?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我国近三十年幼儿性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可视化分析,通过整理与归纳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机构与研究热点,构建系统性的知识图谱,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支持和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作为检索平台,设定检索式“(性教育) * (幼儿 + 学前儿童 + 学龄前儿童)”进行检索,时间范围选择1994年至2024年,检索时间为2024年6月5日,共检索出911条记录。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数据进行逐条检查,手动剔除新闻报告、会议记录、访谈、作者不详等无效样本,最终筛选有效文献408篇,作为本文可视化分析的数据源,将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绘制出我国幼儿性教育知识图谱。
2.2. 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一款由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描绘出某一学科领域内知识演进的过程与知识结构间的相互联系[5]。本文使用CiteSpace v.6.3.R1 (64-bit)对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相关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这不仅有助于对近三十年来我国幼儿性教育的研究进行宏观把握,同时也为该领域的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3. 文献计量分析
3.1. 年际发文量分析
1994~2024年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和发文趋势见图1。我国幼儿性教育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具体来说,1994~2006年,发文数量保持在较低水平且相对稳定;2006~2024年发文数量中间有起伏但呈稳步上升趋势,2014年开始文章数量急剧上升,其中到2020年达到峰值(52篇)。可能与2013年5月12日《南岛晚报》刊发关于万宁某小学校长性侵幼儿的报道相关,促使社会各界对儿童性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然而,在2020~2024年这一时间段中,相关研究论文数量短暂增多后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of research on early childhood sex education in China
图1. 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年发文量
3.2. 机构发文量分析
通过分析各科研机构发表的文献,我们可以深入洞察幼儿性教育研究领域内各研究力量的布局情况、合作模式与结构,运用CiteSpace,各部分参数设置如下,Time Slicing设置为1994~2024,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Node types选择Institution,运行后得到的研究机构网络图谱见图2。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节点216个、连线31条,网络密度为0.0013,这表明研究幼儿性教育的机构数量众多,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研究力量虽然分布广泛,但密切合作的程度有限,大多数机构可能在独立运作,
Figure 2. 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early childhood sex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China
图2. 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未形成广泛的跨机构合作网络。对此,表明各研究机构之间应该加强有效交流与合作,共促同进幼儿性教育的发展。
机构发表的文献数量能够有效且客观地反映其在特定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具体的幼儿性教育研究机构见表1,从整体上看,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都是高校,表明在幼儿性教育研究领域中,高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体而言,发文量最高的是17篇文章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表明这一机构为幼儿性教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Table 1. Main institution for early childhood sex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表1. 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主要机构
序号 |
机构 |
数量/篇 |
1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
17 |
2 |
西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16 |
3 |
上海师范大学 |
3 |
4 |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3 |
5 |
华中师范大学 |
3 |
6 |
西南大学 |
3 |
7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3 |
8 |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3 |
9 |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
3 |
10 |
大理大学护理学院 |
3 |
4. 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4.1.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根据数据处理条件,Node types选择Institution,阈值设置为25,其余部分保持默认设置,运行CiteSpace 6.3.R1软件得到近三十年来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其中,圆形节点代表的是关键词,图中共有217个关键词节点;关键节点之间的直线是指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共有493条连线,密度为0.021。
Figure 3.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for early childhood sex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图3. 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节点的圆圈大小是表示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节点越大,意味着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可以通过分析高频关键词来发现学科的研究热点。在图3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 v.6.3.R1软件输出关于1994~2024年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的关键词、频数、中心性和初现年等基本信息,整理如下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高频词排名靠前的包括性教育、幼儿、幼儿园、儿童、对策、现状、学前儿童、绘本、家庭、健康教育、家长、学前教育、回归分析等。
Table 2. Key words of hot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ex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表2. 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热点关键词
序列 |
关键词 |
频数 |
中心性 |
出现年 |
序列 |
关键词 |
频数 |
中心性 |
出现年 |
1 |
性教育 |
123 |
0.89 |
1996 |
11 |
家长 |
10 |
0.07 |
2008 |
2 |
幼儿 |
60 |
0.31 |
2006 |
12 |
学前教育 |
10 |
0.08 |
2012 |
3 |
幼儿园 |
28 |
0.12 |
2013 |
13 |
回归分析 |
10 |
0.00 |
2020 |
4 |
儿童 |
22 |
0.05 |
2005 |
14 |
学龄前 |
8 |
0.01 |
2007 |
5 |
对策 |
20 |
0.03 |
2005 |
15 |
幼儿教师 |
8 |
0.03 |
2003 |
6 |
现状 |
18 |
0.02 |
2012 |
16 |
家庭教育 |
7 |
0.05 |
2016 |
7 |
学前儿童 |
17 |
0.14 |
2008 |
17 |
调查研究 |
7 |
0.01 |
2003 |
8 |
绘本 |
16 |
0.04 |
2013 |
18 |
幼儿教育 |
7 |
0.00 |
2012 |
9 |
家庭 |
11 |
0.07 |
2007 |
19 |
农村 |
6 |
0.01 |
2014 |
10 |
健康教育 |
10 |
0.02 |
2013 |
20 |
问题 |
6 |
0.01 |
2015 |
4.2. 关键词聚类谱图分析
在图3的基础上,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v.6.3.R1软件中聚类分析功能,阈值定为50%,运用LLR算法,运行得到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4所示。图谱聚类结果共有10个聚类,其中Q值 = 0.5603,Q值 > 0.3表示聚类结构是显著的;S值 = 0.8098,S值 > 0.7表示聚类令人信服。如图4所示,聚类0性教育是最大的聚类,包括“内容”“重要性”“现状”等关键词;聚类1对策,相关的关键词有“困境”“性启蒙”“性侵”“生命教育”;聚类2学前儿童,包括“基础性”“性别角色”“性别教育”等关键词,然后依次是家长、儿童、大班幼儿、幼儿园、家庭、防性侵、学龄儿童等聚类。
Figure 4.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for early childhood sex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图4. 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通过关键词图谱和关键词聚类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出幼儿性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性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研究和幼儿性教育的实施主体研究两个方面。
4.2.1. 幼儿性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研究
第一,幼儿性教育的内容研究。尽管不同学者对幼儿性教育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其发展轨迹依然是可循的。研究者们从多角度丰富了幼儿性教育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性知识、性安全和性态度三个方面。性知识包括对性生理的基本了解,如身体各部位的标准术语及其功能,这有助于幼儿深入理解生命的起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大规模性侵案件的曝光,公众对幼儿性教育的关注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事件推动了幼儿性教育内容的扩展,增加了性安全的教育重点。性安全主要包括防止性侵犯和自我保护。有研究者指出幼儿性教育应强调性器官的私密性,并注重防性侵教育,如教导孩子“如果你不愿意,任何人都不可以亲吻或拥抱你”[6],要求孩子在受到伤害时必须及时告诉大人,以此强化自我保护意识[7]。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呼声也逐渐高涨。这一呼声也扩展到学前教育阶段,孩子也应该理解男女平等并相互尊重[8],幼儿性教育的范围则进一步扩展至爱的教育,强调爱与尊重在性教育中的重要性[9]。
第二,幼儿性教育的途径研究。学龄前儿童正处在性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绘本与游戏是实施幼儿性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绘本作为关键载体,通过图画和简洁的文字向幼儿传递性教育内容。这种方式符合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帮助他们更容易接受相关信息。赵玉梅从幼儿园、家长和社会三个角度探讨了绘本在性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包括将性教育活动游戏化、设置性教育绘本阅读角,以及促进亲子共读等[10]。王曦影与张林林进一步提出,绘本干预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性知识,还能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性态度[11]。游戏作为另一种重要的性教育途径,通过互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幼儿在愉快的体验中学习相关内容。有学者探讨了游戏与幼儿性教育的关系,指出游戏不仅满足了幼儿在性探索中的自发性和好奇心,还能促进他们爱的能力的发展[12]。尤其是角色游戏,其一方面满足幼儿性好奇,另一方面帮助幼儿进行性别角色定位。
除了绘本和游戏,童谣和在线教育也是有效的性教育方式。与其他形式相比,童谣通过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富有节奏的形式,使性教育知识更加易于内化和表达,并且其教育效果更为持久[1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也逐渐成为性教育的重要工具。现代社会中,手机和电脑等互联网设备的普及,使得通过互联网传播幼儿性教育内容更加便捷且广泛。近年来,学者们探索在线教育模式,证实互联网对幼儿父母和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有效性[9] [14]。
4.2.2. 幼儿性教育的实施主体研究
第一,幼儿性教育的家长研究。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在幼儿性教育中扮演着主要的性教育实施主体。研究表明,家庭是幼儿性教育的启蒙阶段,家长是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责任人。家庭性教育在幼儿性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家长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性教育知识和认知水平,以确保家庭性教育的有效性[15]。然而,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幼儿家长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性教育,主要依靠书籍报刊、互联网和学校教育来获取相关知识,这些途径是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影响[16],这也间接导致我国幼儿家庭性教育的整体水平较低,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家庭性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更加令人担忧[1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开始关注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性教育,这种方式能够在家长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性教育指导。何梓涵的研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在线指导的有效性,发现它在家长的性教育态度、内容和方法上均带来了显著改善。并且她建议,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亲子谈话、共读书籍、参观展览、观看视频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来对幼儿进行更系统的性教育[9]。
第二,幼儿性教育的教师研究。尽管父母在幼儿性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并未接受足够的相关教育,因此在面对这一任务时准备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常常将幼儿性教育的责任转移给幼儿园教师。黄娜等人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四川农村家长认同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倾向于将这一任务交由幼儿园教师或权威的专家来承担[18]。毫无疑问,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园的性教育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实施[19]。然而,徐群英的调查显示,57%的幼儿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与幼儿性教育相关的培训。尽管如此,99.1%的幼儿教师表示对相关培训有着强烈需求[20]。在关于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讨论中,林剑影指出,学前教育师范生是否具备正确的性教育态度和实施能力,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21]。
4.3. 演进趋势
4.3.1. 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采用关键词生成的时间线图谱,我们能够清晰地追踪幼儿性教育研究从萌芽至今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领域的演变趋势,从左到右的时间线节点反映的是研究主题随着时间从远到近的发展变化。
利用CiteSpace中Timeline View作为视图显示类型,其他参数设置与之前相同,从而构建出图5所示的视觉化图谱。根据图5所展现的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谱,揭示了幼儿性教育研究在各阶段研究焦点的动态变化,可以将我国幼儿性教育的研究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Figure 5. Keyword time zone map for early childhood sex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图5. 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1) 萌芽阶段(1994~2006年)
受全球儿童权利和保护意识的提升影响,研究者和教育者逐渐认识到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而整体上看,这一阶段发文量较少,且主要是进行基础性的探索。从图中可以看出萌芽阶段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性教育、幼儿教师、调查研究等,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性教育”和“儿童”上,尚未形成多样化的研究方向。
2) 发展阶段(2006~2017年)
这一时期是从初期探索向更具系统性研究的过渡,关于幼儿性教育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加,更多的专业性研究开始涌现。关键词时区图显示,研究主题变得更加多样化且具有针对性,如“家长”、“幼儿园”和“儿童性别角色”等,也表明此阶段开始关注家长和幼儿园如何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适龄的性教育。
3) 深化阶段(2017~2024年)
这一阶段,国家和学者对幼儿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研究数量激增、研究内容极大丰富。2019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和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强调性教育的必要性,国家政策的颁布对幼儿性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显著影响,学者们也从新对象、新方法和新视角的方式切入,进一步加深对幼儿性教育的研究。由此可见,我国幼儿性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
4.3.2.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不仅可以了解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以及研究热点动态发展,还能够预测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趋势[8]。因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高频关键词突现分析,绘制突现率排名前11的关键词突现图(见图6),以此来更直观了解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
Figure 6. Keyword burst terms map for early childhood sex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图6. 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首先从突现时间上看,学前儿童首次突现时间最早,是开始于2013年。突现时间持续最长的关键词是农村人口(2020~2024年)、问题(2015~2019年)和儿童(2020~2024年),农村人口之所以持续时间长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的开放,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均衡带来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此外,农村人口、儿童、回归分析以及态度是至今仍在突现的关键词,这意味着这些关键词很有可能成为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从突现强度上看,回归分析表现出最显著的特征,其突现强度值高达3.12,突现起始时间为2021年,结束时间为2024年;同时幼儿、对策、学前儿童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热点,突现强度分别为2.89、2.61、2.37,突现时间区间分别2016~2019年、2015~2016年、2013~2016年。
5. 研究展望
尽管近三十年来关于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研究成果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状况。因此,如何丰富幼儿性教育的研究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具体而言,幼儿性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和优化。
5.1. 扩展幼儿性教育研究的内容体系
幼儿性教育的内容体系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社会文化、科技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当前,幼儿性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聚焦于性知识、性安全和性态度三个方面。具体而言,性别认知通常集中在男女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认知上。然而,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展至多元性别教育,探讨幼儿对性别多样性和性别流动性的理解和接纳。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现有的二元性别教育框架,还能促进对性别的全面理解。通过关键词时间线图和突现图分析,未来研究趋势显示出农村人口和回归分析在该领域的研究潜力。未来的幼儿性教育研究应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特别是如何提升农村幼儿性教育的社会效果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填补城乡差异带来的研究空白,也有助于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更具实证性的依据。
5.2. 创新幼儿性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
基于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幼儿性教育研究逐渐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研究发展,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然而,现阶段不同机构的研究者之间仍然缺乏系统的交流与合作。未来,幼儿性教育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协同创新,推动教育学与心理学、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利用各学科的理论优势和方法工具,丰富幼儿性教育的研究方法体系,使幼儿性教育研究成果具有时代内涵。
5.3. 深嵌幼儿性教育研究的实践场域
对于幼儿性教育而言,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重要的实践场域。这些场域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实践知识生成的关键空间。在幼儿性教育研究中,深嵌这些实践场域有助于获取更具实际意义的经验知识,弥补纯理论研究的不足。与实验研究或问卷调查相比,田野调查法、现场观察法等直接嵌入这些场域的研究方法,能够提供更多第一手资料和细节,帮助研究者在长期的近距离接触中获得幼儿性教育实施的真实反馈和动态变化。通过在这些“近距离”的实践场域中进行持续观察与参与,研究者可以捕捉到不同背景、文化和社会条件下的性教育差异,从而生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个体差异的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