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壮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当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族三月三更是凝结了丰富的文化精髓,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壮族民族文化传承、培育民族认同、凝聚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它起源于先秦时期人们祭日祛秽的神性节日——上巳节,千百年来祭歌载舞,祭祖交往,内容丰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受到现代化、外国化的冲击,“壮族三月三”传承濒危、断代、绝技,幸好国家重视,2014年“壮族三月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广西成为法定假期,迎来新的发展[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基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理论视角,系统解构“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构建具有学理支撑的理论框架,是深化该研究的重要路径。对“壮族三月三”文化内涵与新时代传承路径的探究,不仅能为壮族文化传承提供理论参照,更可通过多维度剖析,揭示其承载的深层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明晰其在强化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深入探究“壮族三月三”传承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有助于洞悉壮族群体的精神世界,彰显壮族文化特色,推动中国文化多样性保护[2]。而对“壮族三月三”传承机制的研究,能够助力破解文化传承困境、实现守正创新。作为广西各族民众共享的文化节日,对其深入研究更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且依托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塑造特色品牌,进而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2. 探壮族三月三节庆习俗之渊源
2.1. 历史探源
2.1.1. 先秦上巳节探源
壮族三月三与先秦上巳节有着亲密的联系,先秦时期的上巳节以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节日,主要以祭祀、祓禊为内容。《韩诗外传》:“郑人于溱、洧之水,持兰草以祓不祥。”就是原始上巳节信仰。魏晋以后,上巳、三月三日同时固定在时间点上,增加了“曲水流觞”之类的文人文学活动,文风更浓[3]。唐代上巳节受到官民重视,节日娱乐色彩增加。宋元以后,受到理学束缚和民族迁徙影响,中原上巳节渐趋淡化消亡,而在南方壮族地区传承、保留着上巳节这一文化因子。它们在时间节点上同在三月初三日;在习俗上三月三的祭祀、祈求风调雨顺等、祭祀祖先与上巳节祛鬼等祛邪的祈禳习俗一脉相承;在禳灾娱乐方面也是相同传承之习俗,是传承的佐证。
2.1.2. 壮族神话传说与节日起源
壮族的民间神话传说,赋予三月三特定的含义。布洛陀诞生传说布洛陀,人文始祖,在民族繁衍发展中,做出贡献,壮族崇拜布洛陀,三月三日,是壮族祭祖的日子,人们穿着盛大的民族服饰到布洛陀庙里用三牲五色糯米饭祭拜,祈祷风调雨顺,感谢先祖恩赐。刘三姐传说,亦如此,刘三姐,是壮族歌仙,载歌载舞,歌颂美好生活的壮族歌仙,传说刘三姐逝于三月三,为缅怀,举行刘三姐三月三歌圩,三朝三夜,歌圩对歌,至今以刘三姐为精神图腾,传讯传意,传情传智。口耳相传的传说,解释了时间来历,构建壮族的价值观世界。
2.2. 三月三节庆的发展
2.2.1. 古代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先秦时期,壮族先民上巳节祭神祓禊,禊恶祓除,禊求禳灾,到汉代,上巳节正日,三月三日壮族祭神,出现娱乐游戏活动。受文人雅士的影响,魏晋时期壮族歌圩出现男女以歌求爱,抛绣球等游戏,使节庆热闹起来。由于得到了重视,唐三月三壮族歌圩进一步扩大,增加了生产、历史等内容,歌圩有娱乐、商贸、文化交流等。宋元,中原上巳节衰落,壮族三月三由于新而生,歌圩增加了文化教育内涵,老者教育小辈唱歌,增加了舞蹈、戏曲,文化上增加了活力。
2.2.2. 近现代的传承与革新
近现代社会是壮族三月三的危机和转机时期。从农耕文明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后,一些习俗被摧毁了,但祭祖、歌圩等仪式没有被摧毁。祭祖没有衰落,祭祖;歌圩没有衰落,有的地方歌圩还扩大,歌圩的人多了,游客增多了。节日内容上有民族风情,体育竞赛等;途径有电视、网络上传播。政府支持力度大:2014年壮族三月三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西法定节假日,举办大型活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民族服装、民族美食等产业,在文化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4]。
3. 壮族三月三节庆俗文化内涵
3.1. 信仰与祭祀文化内涵
3.1.1. 崇拜祖先
祭祀祖先是壮族三月三重要的信仰内容,其中,祭祖公、重视族系是三月三的核心。在三月三祭祖公时,人们会用五色糯米饭、三牲等祭品,体现了壮族原初的崇拜观念与注重伦理意识的祭祀传统。五色糯米饭是用红兰草、枫叶等植物染色制成,寓意五谷丰登,也表达了壮族人对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祖先的感恩之情[5]。例如在广西天等县,三月三祭祖时,家人会清扫坟墓、摆放祭品,家中老人还会讲述本族故事,让年轻人认知并认同自己的宗祖。祭祖是一种“身体记忆活动”,通过“慎终追远”的伦理意识,维系着壮族人的族系关系,稳定壮民族的社会秩序。
3.1.2. 自然崇拜
在三月三,壮族有着祈祷大自然的习俗,人们敬山神、水神、风神等自然神灵,举行祭山神、树神、风神等祭祀活动。比如,在村头的大树下敬树神,用五色糯米饭祈愿树木多结籽、多结果实;在江河中“放纸船”,向水神祈求保护、赐水。这种敬畏自然的习俗蕴含着“自然”智慧,壮族将自然神化,构建起“人、神、自然”互依互进的关系,既让自然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又通过信俗形式约束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在现代社会,这种敬畏自然的习俗为自然保护提供了一种范本。
3.2. 婚恋与社交文化
3.2.1. 传统情歌对唱
爱情歌圩是壮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之地,对歌作为典型“语言经济”其“对歌”的程式,是在试探“游歌”“见面歌”之后,以“询问歌”“爱慕歌”方式,以绣球定情,以绣龙凤、鸳鸯等纹样绣球为符号,以绣龙凤鸳鸯等纹样绣球作符号的定情的绣球,是审美艺术又具有族群意义的定情[6]。如,武鸣歌圩,青年男女通过歌来表现自身素质的优劣,以歌声的高低快慢来展现自身才能、教养,以歌传情,通过“对歌”将“个体性”的情感置于族群群体的文化空间之中,将“个体性”的爱情同族群性认同结合在一起,三月三打破姻缘障碍,成为社会各阶层交流的平台[7]。
3.2.2. 歌圩中的社交文化
老人在歌圩以古歌训俗,孩童在游戏中学习古歌中的文化符号,各群体在相互交流之中完成文化传承;再者,群体活动如丢球、打扁担等的互动,强化族群群体性联络,丢球等竞技活动,是培养族群内部合作团结精神的集体活动,打扁担则是通过身体活动强化群体内部认同。柳州某村三月三召集平日生产劳作的村民进行吃擂米饭比赛,形成“熟人社会”,形成“文化粘合剂”,使壮族人能够在漂泊中保持共有的群体意识,保持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3. 艺术与审美文化
3.3.1. 音乐舞蹈的艺术韵味
壮族的音乐舞蹈最直接地体现了族群的音乐审美意识。山歌唱调押韵方言,或唱生活、或唱爱恋、或唱时政。也有区域差异,红水流域“高腔山歌”调值高亢,是山地农耕的豪放;柳州“平腔山歌”调值舒缓,是稻作农耕的精微;扁担舞以农具为载体的舞动,插秧、舂磨、收割,皆美化为表演艺术;铜鼓舞在祭祀的场域,以击鼓的鼓点子,配合模仿鸟兽的动作,是人神互动的空间。它们都是文化的遗痕,如古歌中的创世神话传说,以音调传唱下来的则是族群的历史记忆[8]。
3.3.2. 手工艺品的美感
绣球与壮锦同是壮民族的工艺审美意象。绣球由绣片和编条组合,八片为“八方来财”,绣片上所绣的花、蝴蝶、花鸟等图像,既符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诉求,也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9]。壮族锦以棉麻为“通经纬断纬断织的几何图、动植物图”,色彩对比鲜明,红底黄金回纹图案富有视觉美,有“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超越自身的实用性,是一种财富符号,当今我们游山玩水,拿出钱买壮族旅游商品,就是在消费壮族符号。
3.4. 饮食与养生文化
3.4.1. 特色美食的文化寓意
五色糯米饭是一种饮食符号文化,五色,即“五方”“五行”色,黑色(北方/水),生命之始也;红(南方/火),生命之火也;黄(中央/土),生命之粮也;紫(东方/木),生命之树也,白(西方/金),生命之金也;五色,是宇宙秩序之色,五色糯米饭是祭祀的标识,五色糯米饭是饮食的神性,人以食物传信。在歌圩中“碰蛋”。“碰蛋”就是鸡蛋相互碰撞,意为有缘有份。小孩给长辈碰蛋一个,意为传递延年益寿。
3.4.2. 传统饮食与保健
壮族的饮食文化中也存在“药食同源”的饮食观,五色糯米饭中植物颜色的提取都是药食同源的,枫叶是黄酮类,具有祛风祛湿等作用;黄饭花(密蒙花)清肝明目,现代研究黄色饭花提取物还具有抗氧化作用,等等。糯米入脾肺,液汁为美食,药效,是节庆饮食。彩蛋是高蛋白食物,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是营养美食,从现代营养学角度分析,其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符合营养标准的。现代也有使用五色糯米饭做成低糖低脂饭,传统记忆,现代所需,精炼的现代食品,是现代食品中的精髓。
4. 壮族三月三节庆习俗当代传承现状
4.1. 传承的正成果
4.1.1. 政府扶持与政策推动
近些年,政府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都对壮族三月三传承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壮族三月三”申遗、广西立法节庆日。丰富“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让更多的人在固定的时间参与活动。政府出资举办大型歌圩节、民族文化艺术节,扶持、鼓励专家进行民俗文化研究,扶持、帮助传承人和基地;宣传方面,政府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将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延长,广西电视台每年对三月三活动进行直播、新媒体平台也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关注,将壮族三月三活动走出南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1.2. 文化活动形式多样
各地借助壮族三月三的载体,开展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活动,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南宁武鸣歌圩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在山歌演唱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请一些名角演唱壮族山歌,开设传统文化展示区,展示壮服、手工艺品等。柳州的鱼峰山歌节将山歌、山水作为背景,将参加山歌节的活动形式、即兴山歌对唱、山歌擂台作为载体,让游客以参与的方式了解壮族山歌。桂林的民俗巡游、百色的红土地等从当地角度出发让壮族文化流传下来,获得生命力。
4.1.3. 民众参与度提高
由于宣传到位,壮族三月三的社会参与度极高,2024年广西三月三参与人数1000多万,其中仅南宁市武鸣歌圩、柳州鱼峰山歌节参与人数达几万人,年轻人学唱山歌、学舞步,高校社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全民参与不仅传承了祭拜、赶歌圩等习俗,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更结合时代要求推陈出新,为壮族文化的发展增添动力[10]。
4.2. 面临的挑战
4.2.1. 现代生活方式冲击
现代化对壮族三月三传统民俗冲击较大。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没时间、没精力去参加传统民俗三月三节庆活动,节庆的举办更加简单化。一些青年人被电视、网络等活动所吸引,淡化了对歌圩传统节庆的休闲娱乐活动。壮族人因为城市的建设而外出,城市生活、文明的文化生活不能承载传统的习俗,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本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低,传统的继承更加薄弱。
4.2.2. 文化传承后继乏力
青年人外出务工让在壮族聚居地传承主体缺乏,一些偏远村屯多是老人与小孩。受到经济的限制,山歌的演唱、民族技艺的传承等等,因为收入的不确定性、职业的不稳定性无法吸引青年人的目光,只有不到20% [11]。因人才的缺乏,让一些传承的技术消失了,五色糯米饭、壮锦编织,三月三传承人的后继无人,让三月创新活动缺乏后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4.2.3. 文化内涵解读偏差
在传承中对壮族三月三文化内涵的解读存在片面化和过度商业化思想倾向,如过分追求热闹,忽视文化传承;过度包装,过于去特色化,缺乏宣传教育、青少年缺乏对三月三文化的认识不足等,都容易造成节日的文化内涵缺失,解读好、引导好文化内涵、打好群众基础。
5. 壮族三月三节庆习俗传承的对策和建议
5.1. 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政策支持
5.1.1.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系统梳理并完善文化传承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壮族三月三文化传承中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针对破坏文化建筑、损毁文物古迹等行为,制定严格且细化的处罚条例,并组建文化、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动执法队伍,确保执法的权威性与高效性。同时,通过立法形式,设立企业、个人参与三月三文化传承的激励机制,如给予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为个人颁发荣誉证书、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等,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保护机制[12]。
5.1.2. 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启动壮民族三月三文化活动传承系列项目。在活动开展方面,重点扶持歌圩赛事、民俗展演等品牌活动,通过邀请知名艺人参演、引入专业策划团队等方式,提升活动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人才培育方面,设立专项奖学金,用于资助学习壮族山歌、传统手工技艺的学生,定期举办技艺培训班,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建设标准化歌圩广场,完善壮族博物馆的展陈设施,优化活动举办地的交通路网与通讯网络。
5.2. 加大文化内涵挖掘和创新力度
5.2.1. 加强文化内涵研究
设立专项研究基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壮族三月三文化,开展历史溯源、宗教内涵、民俗功能等多维度研究。组织专家团队编撰学术专著,系统阐述其文化内核;推出图文并茂的普及读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传播。定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前沿研究成果,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图书,扩大文化认知覆盖面。
5.2.2. 提升文化表现形式
依托现代科技,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开发基于VR技术的虚拟歌圩平台,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节庆氛围;在艺术创作领域,推动流行音乐、现代舞蹈与山歌、铜鼓舞跨界融合,创排符合当代审美的文艺作品;文创开发方面,提取壮锦纹样、绣球造型等文化元素,与文具、饰品、家居用品结合,通过电商平台、文创实体店等渠道,让传统文化符号走进大众生活。
5.3. 强化人才培训与培养
5.3.1. 培养传承专业人才
构建全学段传承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将壮族山歌、传统舞蹈纳入校本课程,编写专用传习教材,开设兴趣社团;高校设置民族文化传承相关专业或方向,培养具备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的高阶人才;职业院校开设壮锦织造、铜鼓铸造等技能培训课程,邀请民间艺人开展“师徒制”教学,并联合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帮助学员将技艺转化为经济效益。
5.3.2. 使民众成为传承人
利用融媒体矩阵,开展立体化文化传播。联合电视台制作三月三系列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推出短视频专题,全方位展示节庆习俗与传统技艺。设立“文化传承贡献奖”,对积极参与传承的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表彰,对自发组织山歌对唱、美食制作等活动的家庭、社区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全民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
5.4. 拓展传承与传播渠道
5.4.1. 加强国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与沿线国家和民族地区合作,举办“壮族三月三”文化周、世界民族风情展等国际文化活动。通过服饰走秀、歌舞表演等形式展示文化魅力,借助国外主流媒体、纪录片制作机构和海外社交平台(如Facebook、YouTube)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学习借鉴国外节庆保护的先进经验,提升壮民族节庆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5.4.2. 整合线上线下两种传播渠道
线上,在微信、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定期发布图文、视频、直播内容;开发“壮族三月三文化地图”小程序,整合活动信息、景点导览、文化知识等内容;建设官方网站与网上博物馆,提供数字藏品展示、线上互动体验服务。线下,在校园开展文化讲座、非遗体验课,在社区设立文化驿站,在景区设置展销点,举办民族文化展销会,实现“线上引流预热、线下深度体验”的矩阵式传播。
6. 结论与展望
传统语境中的文化基因与文化因子,具体包含:三月三祭祀仪式所承载的神灵崇拜与自然崇拜观念;三月三歌圩场域内衍生的抛绣球等壮族特色社交婚恋活动;三月三山歌艺术及壮锦织造技艺所蕴含的民族审美范式;三月三五色糯米饭制作习俗所寄寓的健康祈福生活寓意。当前,三月三文化在政府主导的多元文化实践中展现出蓬勃生命力,但同时也面临现代性语境下的传承困境,具体表现为现代生活方式的空间挤压、传承链条的断裂风险以及文化符号的误读现象。
基于此,需从四个维度构建传承路径:其一,强化法规保障与经费投入,夯实壮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制度基础;其二,推进文化研习体系建设与科技艺术融合创新;其三,构建“专业人才培养 + 大众参与”的双轨制人才培育模式;其四,搭建海内外线上线下交互传播矩阵,以此助力壮族文化根脉延续、民族凝聚力提升与多元文化生态发展[13]。
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下,伴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深入实施与民族文化自信的持续增强,壮族三月三文化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政策扶持赋能、文化内涵挖掘、专业人才培育与传播模式创新的协同推进,壮族三月三文化定能成为中华民族对外展示文化软实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国际文化品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