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地合作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Enhancing the Educational Efficacy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rough University-Local Collabor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7121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志一: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校地合作大思政课协同育人University-Local Collaboration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摘要: “大思政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现实问题的有机融合。校地合作作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发挥着资源整合、场域延伸与效能放大的多重作用。本文深入剖析校地合作赋能“大思政课”的现实意义,系统归纳总结协同育人的四种典型模式,包括教育资源协同、社会实践协同、师资共享协同与平台共建协同等,并进一步提出深化校地合作的未来方向,以期为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 crucial vehicle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 with its core lying i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social practice and real-world issues. University-local collaboration, as a vital avenue for educational synergy and innovation, plays multiple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clud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expanded educational settings, and enhanced effectiveness.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mpowering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rough university-local collaboration. It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four typical model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ordinated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joint social practice initiatives, shared teaching staff, and co-developed educational platforms. Furthermore, it proposes pathways for strengthening the mechanisms of university-local collaboration in the future, aiming to provide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enhancing the educational efficacy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文章引用:郭志一. 以校地合作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J]. 教育进展, 2025, 15(7): 311-31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219

1. 引言

对于“大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融合,拓宽育人空间,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在此背景之下,探讨校地合作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总结校地合作提升育人实效的多元模式,研究以校地合作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实施路径,对于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校地合作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课”在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其建设目标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课程维度向育人全过程、全领域、全系统深度拓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传统高校思政课程由于受校园空间和资源范围的限制,往往存在“理论说教多、实践引导少”的现实困境,难以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时代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校地合作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将地方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政育人的增量要素,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2.1. 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优化

高校在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研究能力方面具有体系化优势,拥有专业的思政教育团队和系统的理论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则具备丰富的现实素材、历史资源和应用场景,如地方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成果、社会治理经验等。双方协同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不仅拓宽了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思政课程能够紧密联系实际,还推动思政教育从“纸上教学”走向“现场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了课程的情境性和时代感,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2. 为“三全育人”格局提供战略支撑

校地合作通过教育部门牵头、地方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力量广泛协同,共同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思政、文化思政等多维度融合体系,将思政小课堂延展到社会,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起协作、交流、互动的机制,增强了育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1]。具体而言,在课程思政方面,将地方实际案例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思政中,利用地方丰富的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如社会实践基地、实习岗位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见识;同时,校地融合模式还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传承。通过在课程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2]。通过全方位的合作与协同,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受到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2.3. 促进构建开放式的教育生态

在教育评价多元化、人才培养个性化的新趋势下,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亟待创新。校地合作打破了高校与地方之间的壁垒,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园,同时将高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优势向地方辐射,形成了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生态。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还能促进高校与地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校地合作提升育人实效的多元模式

为有效发挥“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功能,不同地区和高校结合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路径,不断丰富和创新校地合作的育人模式。通过总结当前各地区的实践,可将校地合作的典型模式归纳为以下四种。

3.1. 教育资源协同育人模式

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思政课教育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学校与当地宣传部签订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协议,与当地党校签订师资互聘、理论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展示“大思政课”共建协议,对校地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3]。例如,由西柏坡纪念馆倡导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香山革命纪念馆、南开大学、平津战役纪念馆、河北师范大学,在西柏坡发起成立了京津冀馆校融合“大思政课”建设联盟[4]。相关合作推动了馆校跨界联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协同开发与利用。在这一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学习,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瞻仰革命烈士陵园、重走红军长征路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打造沉浸式教育体验,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的历史影像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此外,高校通过开展红色主题讲座、红色故事分享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革命后代或退伍军人讲述革命历史和英雄故事,引导学生从历史场景中感知国家命运与个人责任,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3.2. 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大思政课”育人的有效载体。地方政府与高校通过区域化思政教育共建,引导广大师生党员走进社区,深刻感受城市发展,深度增加工作体验,深入积累实践经验[5]。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更为契合。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探索出较为完善的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重点针对“课程实践与思政教育脱钩”“校企协同育人虚化”等核心症结,针对学生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构建三阶递进、九维协同的育人系统[6]。这一模式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活动,深入基层社区、农村、企业等,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和群众需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对国情和社会现实的认知;开展政策宣传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乡村,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解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公共服务活动,如义务支教、环保宣传、关爱弱势群体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还能在服务社会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

3.3. 师资共享协同育人模式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对于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至关重要。为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高校建立相关学科优秀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转任专职思政课教师长效机制[7]。地方党政干部、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作为“第二师资队伍”,受邀进入高校课堂开展讲座、课程合作或指导项目,可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为学生带来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视角和观点,增强了思政课程的现实链接与专业融合。例如,邀请地方政府官员讲解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过程,让学生了解政府工作的实际运行机制;行业专家分享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企业代表讲述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创业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就现实层面上来看,一些师资结构单一的民办院校更倾向采用师资共享协同育人模式,如上海地区某民办学院聘请了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成立名师工作室,指导青年教师;同时聘请市委党校教授担任教学督导。一些民办本科高校也在探索如何利用劳动模范和红色基地讲解员等组建兼职教师队伍,如邀请劳动模范和博物馆研究员到学校开讲座[8]。通过与这些榜样、先进和实践者的互动交流,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各个领域的情况,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从而形成理性认同与价值共鸣,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认知深度和育人广度,使思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4. 平台共建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与地方构建制度化合作平台,是实现校地深度合作和协同育人的关键举措。高校是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在校地共建中能够通过理论辅导、互动交流、实操演练、参观考察等方式为基层培养理论宣讲人才[9]。通过推进教师互训活动,地方相关人员也可以进入高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资源共建方面,双方共同开发特色课程资源、编写教材、制作教学课件等,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课题联研机制则鼓励高校与地方合作开展思政教育相关课题研究,围绕思政课教学改革、育人模式创新、社会实践效果评估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一批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成果共用体现在将双方合作产生的优质课程资源、科研成果等应用于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中,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如同济大学推出的“同行计划”项目,通过构建岗位、科研、文化、组织、场域“大平台”打造五维协同的全方位育人载体,通过官方媒体、校园媒体和自媒体的全场域传播平台,“同行计划”项目将宣传推广环节融入战略定位、培训组织、管理服务、考核评价、资源转化全过程,形成了一套精准化、高效率、可循环的高校实践育人样板体系[10]。此类平台的建立推动了高校教育目标与地方发展战略的同频共振,使思政课程不再局限于校园之内,而是成为区域治理、社会建设、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协同治理与教育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4. 深化校地合作的未来方向

为进一步释放“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潜能,实现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校地合作应从制度建设、课程内容、评价方式与协同机制等多维度持续深化,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提升育人效果。

4.1. 构建常态化协同机制

要实现深层次的校馆合作,需要构建协同机制,以保障合作的长期性和高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11]。在构建常态化协同机制方面,应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制定长远的校地合作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地方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校地合作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在资金投入、资源配置、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为合作项目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充分调动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推动“政策、组织、资源、评估”四位一体制度体系的完善,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评估监督机制,确保校地合作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4.2. 推动课程体系融合创新

高校应主动对接地方特色资源,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优势资源,将地方文化元素、产业案例、社会热点等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实现文化嵌入、案例导入、实践引入。如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如地方传统技艺、民俗风情、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引入地方企业的发展案例,分析企业在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使课程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实用性;结合地方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基层社会治理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应加强与地方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合作,共同构建涵盖理论教学与实践拓展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特色社会调研课程等多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和育人效果。

4.3. 健全协同育人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地合作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应以学生思想素质、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为评价核心,建立科学合理、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成长进步、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报告、项目成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同时,综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社会评价等有机结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此外,还要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提升自身能力,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确保协同育人工作取得实效,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的目标。

4.4. 构建多层次合作网络

未来校地合作应以开放融合为导向,打破传统的校地合作边界,构建以高校为核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合作共赢。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地方政府为企业和社会组织与高校的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机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教学;社会组织和社区积极参与高校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项目和服务岗位。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网络,推动各方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从单一主体育人向多元协同育人的转变,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支持和服务,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5. 结语

校地合作不仅是高校推动“大思政课”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育人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和成果共创,校地协同育人正在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与内核,使其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教育转变,从单一的学校育人向全社会共同育人转变。因此,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对于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吉林省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的对策建议”(课题编号:2024SZJC08)。

参考文献

[1] 张莹, 刘红军. 校地融合模式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社会责任研究[J]. 大学, 2024(30): 119-122.
[2] 胡慢华. “大思政课”校地协同育人: 价值、问题与策略[J]. 改革与开放, 2024(20): 59-66.
[3] 李红英, 罗俊峰, 杨立丽. 校地协同共建“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J]. 社会主义论坛, 2024(4): 44-45.
[4] 河北省政研会课题组, 李文治, 张金, 等. 馆校融合推动大思政课发展——以京津冀馆校融合式大思政课育人实践为例[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5(3): 34-36.
[5] 袁露露, 李文涛, 陈斐, 等. 共建共治共享: 校地区域化思政教育共同体的研究[J]. 公关世界, 2022(4): 23-24.
[6] 韩旭. 大思政导向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25(1): 108-112.
[7] 吴金娇. “大课堂” “大平台” “大师资”增育人合力[N]. 文汇报, 2024-03-15(001).
[8] 向东平. 民办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构建的价值、问题与进路——以上海民办本科高校为例[J]. 教育观察, 2024, 13(1): 39-42.
[9] 张巧巧. 校地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J]. 世纪桥, 2024(14): 62-64.
[10] 施卫国, 杨堰攒.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创新——以同济大学校地合作实践育人项目为例[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5, 17(1): 27-33+96-97.
[11] 章景然. “大思政课”理念下校馆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机制[J]. 纪念馆研究, 2025(2):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