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异化的表现及其扬弃:以马尔库塞异化理论为中心
The Manifestations and Sublation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Focusing on Marcuse’s Theory of Alienation
DOI: 10.12677/acpp.2025.147360, PDF, HTML, XML,   
作者: 魏倩倩: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马克思马尔库塞异化劳动消费异化Marx Marcuse Alienated Labor Consumption Alienation
摘要: 在资本不断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马克思惊奇地发现了社会运行背后的异化本质,开始从异化现象中的劳动异化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马尔库塞作为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马克思异化批判的基础上,从消费异化入手揭示了资本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对社会的控制,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单向度的局面。面对在消费异化影响下形成的单向度社会,马尔库塞的批判是多维度的,他既看到了劳动异化和技术滥用下的消费异化,又进一步远观地发现消费异化所带来的生态异化的后果。于是,马尔库塞提出要建立新感性和新型技术观以试图扬弃消费的异化。以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为例,厘清马尔库塞理论对消费异化揭示并批判的过程,才能实现对消费异化的祛魅,建立健康的消费社会。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apital’s relentless pursuit of profit, Marx astonishingly discovered the alienated essence underlying social operations and began his critique of capitalism starting from labor alienation within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As a Western Marxist, Herbert Marcuse, building upon Marx’s critique of alienation, revealed how capital, with the “assist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rols society—resulting in a one-dimensional society. Faced with this one-dimensional society shaped by consumption alienation, Marcuse’s critique is multidimensional. He not only observed consumption alienation arising from labor alienation and technological abuse but also foresaw the ecological alienation caused by consumption alienation. Thus, Marcuse proposed establishing a new sensibility and a new technological outlook, aiming to transcend consumption alienation. Taking Marcuse’s theory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as an example, clarifying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Marcuse’s theory reveals and critiques consumption alienation is essential for demystifying consumption alienation and establishing a healthy consumer society.
文章引用:魏倩倩. 消费异化的表现及其扬弃:以马尔库塞异化理论为中心 [J]. 哲学进展, 2025, 14(7): 205-21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7360

1. 引言

消费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其是一种社会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行为。西方率先进入消费社会,在资本的发展和不断的逐利下,消费开始走向异化,对消费异化的批判随之层出不穷。马尔库塞敏锐地洞察到了消费领域的异化现象,在继承马克思劳动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消费异化理论,并进一步分析在消费异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态危机问题,将资本家的剥削本质揭示出来。总的来说,马尔库塞对社会的批判以消费为入手,但又不仅仅停留在消费领域。在当前社会中,消费异化现象依旧存在,消费者在资本的牵引下一步步掉入了其早已设置好的陷阱,甚至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单向度的人。深入刨析消费异化理论,构建绿色消费社会刻不容缓。

2. 异化与异化的单向度

理解异化概念和异化的表现在研究各领域的异化问题具有基础性意义,这要求我们回溯“异化”的概念及其发展史。西方对于异化问题的探讨开始得很早,这也使得相关定义和理论呈现出丰富的形态。早在德国古典时期,“异化”一词便被黑格尔所提出并使用,更准确地来说黑格尔是第一个将异化当作一个哲学概念来使用的人[1]。黑格尔提出了“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这一命题,即自然界这一事物是观念的外在表现。在黑格尔之后,哲学家们也相继对异化进行定义。

2.1. 异化:从马克思到马尔库塞

哲学史上对于“异化”的解读是多元的,哲学家从不同视角对异化的解读体现了哲学思想的发展。总体来说,异化指的是指个体或群体与自己的本质、目的或身份相分离的状态,这种分离可能导致个体的能动性和个性发展受阻。具体看来,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和宗教批判紧密联系,基于人本主义立场,他认为人将自己本质属性投射到上帝身上形成的宗教是自我的异化;马克思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现实下的工人的劳动异化,并提出了异化的四重规定;马尔库塞从消费视角出发,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技术化下人的异化,呈现出一种单向度特征。由于本篇文章以马尔库塞理论为研究中心,加上马克思对马尔库塞的有着重要影响,这里主要对他们两者关于异化阐述进行简单的介绍。

马克思生活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深刻地见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现实迫使他重视工人面临的劳动异化。与国民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致力于将资本运行逻辑和异化现象背后的私有制本质揭示出来,并对之展开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中,马克思谈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2]当时的经济现实就是如此,工人的付出和收获完全呈现出一种分裂状态,马克思也正是就着这一现状开启了对异化概念的阐释。

马克思进一步表示:“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2]基于私有制,马克思确切提出了异化的定义,即被对象占有和奴役。在此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还提出了异化概念的四重规定,分别是:人和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内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这四重规定实际上是一脉相连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常认为,从任何一重规定出发开始认识最终都能得到完整的四重规定。马克思对这一整体的认识是从劳动产品异化现象到劳动异化本质,最终再回到人和人异化的现实[3]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其提出后掀起了一番轰动,关于异化的探讨热潮迟迟没有褪去,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马尔库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从消费入手书写了自己的异化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极大的提高,社会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发达工业社会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以技术理性的泛滥为其显著特征,并在技术的支持下成为物质丰富的消费时代。马尔库塞认为,正是在这种技术理性的支持下,人的活动被规范,走向异化。不幸的是,马尔库塞并没有对异化提出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他的文本中感受他对异化的看法。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称,当出现异化时,整个消费社会表现为“单向度”社会,包括人和文化在内,整个社会都因为失去批判性而弥漫着单向度的气息。这种单向度既是异化的表现,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异化的定义。

2.2. 异化的单向度表现

首先,作为消费主体的人变为单向度。所谓单向度,指的就是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只有物质生活而没有精神生活,只有肯定性而失去了否定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状况[4]。马尔库塞认为,人应该是双向度的,“人性是辩证的,完整的人性兼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对立向度”[5]。一方面,人应当肯定现实并和现实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人也应该对社会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这才符合人所拥有的批判性思维。但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完全失去了其该有的反抗精神,并似乎享受其中。对此,马尔库塞提出:“幸福意识,即相信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并且相信这个制度中会不负所望的信念,反映了一种新型的顺从主义,这种顺从主义是已转化为社会行为的技术合理化的一个方面。”[6]在发达工业社会下,人们享受着社会的富裕和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便利,正是这种便利所带来的福利所带来的幸福遮蔽了异化的本质,从而使得人们对资本的操纵毫无发觉,毫无反对地享受着这种生活,自愿成为顺从于这个社会的单向度的人。

除批判性和否定性思维之外,单向度的人不再拥有自由。这里的自由是包含思想、言论和行动等方面不受任何限制的状态,“现代工人同马克思时代所描述的遭受着‘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异化劳动者不同,他在较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往往感受不到压抑和不自由的境遇”[7]。从生产角度来看,发达工业社会的工人享受着科技发展下生产的机械化,工人工作条件得以改善。工人开始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好像被解放了出来,但实际上,这种解放同时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在大机器加入后,一方面,工人能选择岗位的机会变少,而能选的都是被资本设定好特意留下来供人选择的;另一方面,人在工作中也逐渐变为机器,日复一日地进行某种生产活动,成为生产线上的新机器,成为固定化的一员。

其次,作为文明成果的文化变为单向度。在马尔库塞看来,文化本来具有否定性,这种否定针对的是现实的社会,可以理解为对现实文化弊病的揭露和反对,文化家就经常从事这种工作。但在马尔库塞生活的发达工业社会中,文化则由否定性转化为肯定性,他说:“文化就不属于那个把人性的真理理解为战斗呐喊的人,而是属于那个在他身上文化已经成为恰如其分的行为举止的人。”[8]在这里,文化似乎也成为了趋炎附势的人,它在资本主义的包装下将自己原本摇旗呐喊的冲动转变成了顺从,这是文化商品化的过程,也是文化的艺术性逐渐消失的过程。

在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前提,可以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实施一种意识形态操控,其控制对象就是人的意识。在消费领域,商家会营造出一种消费文化氛围。消费文化通常指的就是消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环境的总和,只要将虚假需要进行包装,将其以文化的方式传播出去,在群众从众心理的加持下,虚假需要很容易不被人们察觉地代替真实需求。在政治领域,文化通过控制人的思想来对人进行控制,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正是最好的例证,他认为思想统一能够巩固政治统一,于是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当然,这里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并以此来论证在马尔库塞所处的发达工业社会中,文化的单向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人失去批判性思维的罪魁祸首。

最后,从整体来看,社会变为单向度的社会。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的导言部分提出,他所看到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没有反对派的社会。结合前面两部分来看,没有反对派的社会由顺从文化和顺从思维共同构成。马尔库塞还提到:“‘社会’这一范畴本身曾表示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尖锐冲突,社会是一种与国家对抗的东西。”[6]而现在,社会逐渐朝向一体化发展,这种一体化社会以冲突的消失为特征。这里谈及的社会单向度指的是社会政治的单向度,是政治话语的趋同,最终只剩下维护现有权力结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选项,而缺乏真正的政治参与和批判。

3. 消费异化的表现

3.1. 消费的概念

消费在各个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通常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理解消费。在经济学中,消费指的就是人们对消费品的消耗和使用,使其满足生活所需和精神欲望。消费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是一种生活消费,经济学对消费的定义就是一种狭义的消费,而广义的消费不同之处在于,其还包括了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资料的消耗和使用。

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消费和生产一起构成了经济发展流程的部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生产过程是包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在内的整体过程,其中消费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马尔库塞对消费一词的探讨总是同“异化”结合起来,即其消费异化观。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中消费这一出于人自身需求的行为受到资本的控制,从而呈现出一种异化现象。消费异化是指消费功能的异化,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被赋予其他意义。一方面,消费成为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补偿”;另一方面,消费成为一种社会统治工具。在异化消费的推动下,社会不仅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还将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

3.2. 消费异化的生态流变

消费和生产有着紧密联系,而生产和自然亦是不容分立而论的。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消费自然的过程,生态危机正是在这一过程的不合理运行中产生。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马克思在谈及劳动异化的过程中,就已然将劳动和自然联系起来。他认为:“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活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2]在劳动过程中,人作用于自然,将自然变为属人的自然,人所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实际上就体现为自然向属人自然的转变,正是这种转变将人的类本质实现出来。当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之后,自我活动、自觉活动都成为手段,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这种手段是资本主义所“逼迫”的。马尔库塞在马克思的基础上看到了消费在资本控制下对自然的威胁,提出了结合消费异化观的生态自然观。

结合历史背景来看,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德国进入集权社会,为了追逐利润而无限开采自然资源的现象中提出。当消费走向异化,社会被虚假需要所充斥时,为了源源不断地制造虚假需要,满足虚假需要,资本迫使生产者不断地向自然索取,以提供消费所需要的商品。与此同时,生产者被赋予的压迫使得他们将注意力转向消费,从消费中获得满足来感受自身的存在。可见,在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和消费乃是相互促进的,降低生产成本并增加消费需要是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而生产和消费相应地成为资本运行逻辑下的一种循环。即作为生产活动的劳动出现异化时消费异化现象加深,而消费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劳动的异化,这种循环最终形成的是自然的亏损。因此,马尔库塞认为,消费异化最终将导致生态“异化”。

在消费异化向生态危机的流变过程中,自然成为商品。为了统治的需要,资本家不断地制造出虚假需要,为了满足这种虚假需要,使得需求——消费形成一个闭环,自然界逐渐成为商品。人们对自然界的“剥削”,使得大自然越来越屈服于商业组织,成为商品化的自然[9]。当自然作为一种商品而存在时,其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界的控制,这是人全面发展的表现,但当自然仅仅只作为一种商品而存在时,自然界本身的价值便被贬低,成为资本主义追求逐利的工具,这种工具性的自然对人形成危害。一方面,商品自然在劳动和消费异化的过程中不再是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反过来成为奴役生产者的存在。生产者也不因其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成为生产者,反而被劳动所形成的商品而定义;另一方面,自然界商品化意味着人所依存的自然界趋于狭窄,人的生存空间逐渐变小。人本身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离不开自然界的,当自然界越是成为商品,作为人生存空间的那部分自然界占比越小,生存环境也将越恶劣。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增强,但这种能力所造成的对大自然的掠夺,使出现人同人、人同社会甚至是人同自然之间形成一种战争关系。在这一语境下,生态危机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更是消费异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4. 消费异化的形成根源

异化消费作为社会现象有很长一段历史,异化消费相关理论在学界也有着丰富的积累,但消费异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在消费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异化展开批判,要求我们追本溯源,采取一种历史和哲学相结合的视角,探究促使消费走向异化的因素。

4.1. 构成消费异化的社会因素

在异化概念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异化现象的表征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发生变迁。当异化出现在消费领域时,消费异化现象出现,伴随着社会整体的单向度特征和自然生态的“异化”危机。法兰克福学派以消费异化论为代表。追溯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论”的起源,可以看到早在20世纪30年代,该学派就已然提出消费异化论,强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反思,该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趋于成熟。从时间上看,法兰克福学派高扬消费异化理论时德国的工业正处于发达时期,也就是马尔库塞在书中所说的“发达工业社会”。在社会经济发达的社会中,消费才是赤裸裸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而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消费活动,无产阶级使单调乏味的劳动过程得到些许补偿,是一种精神上的非理性寄托;而资产阶级则需要用消费这一手段逐渐消磨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和阶级意识,使无产阶级完全沦为其生产商品的工具”[10]。消费异化理论盛行于同传统工业社会不同的发达工业社会,盛行于消费社会。

相较于马克思所生活的生产型社会,马尔库塞面对的是一个消费型社会,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科技革命的催生下,自动化生产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大机器生产,新型生产方式提高了效率,带来物质生产的高度繁荣。为了获取利益,保证社会的高效运转,既得利益者极大地刺激消费活动的开展。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动力和目标,而他们所运用的方式就是不断在消费者群体之间传输虚假需要。由于在物质层面得到的满足,工人享受于这种被虚假消费充斥的虚假社会,成为推动消费的大众群体参与消费异化的构成。在这一背景下,消费异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

4.2. 劳动异化促使消费异化

消费和生产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同时,消费也对生产有着重要的反作用。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比如在汽车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汽车的需求量增加必然带动汽车产量的增加,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

由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当生产出现异化,消费也必然逃脱不了异化的噩梦。事实上,消费和劳动两个领域的异化互相影响。首先,生产劳动是构成消费的基础,只有生产出一定的产品时,人们才能展开消费,这也就意味着构成消费之前一定存在劳动力的消耗。这一现象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中得到充分体现。当劳动出现异化时,人们为了将这种压抑释放,致力于消费,成为极易被虚假需要左右的存在。其次,作为生产的动力,消费为人类提供生活需求而存在,也就是说,消费的意义正是满足人的需求。当需求不再是人本身的需求,人自然而然地走向异化,这种异化将加速产品的转移和消耗,从而增加生产的需求。不得不承认,消费在促进生产劳动的同时,劳动的异化也相应地成为构成消费异化的因素之一。

从理论背景角度来看,劳动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消费异化的出现。“劳动异化论是马克思《手稿》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而马尔库塞正是认识到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并系统地分析和继承,得出消费异化的理论。”[11]换而言之,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论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为思想渊源,马克思理论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刺激了马尔库塞,使其重视消费领域的异化问题。无论如何,了解并分析劳动异化是理解消费异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清楚从劳动异化研究的盛行到消费异化理论“肆掠”转变的前提。

4.3. 科学技术成为消费异化的罪魁祸首

发达工业社会之所以被冠以“发达”的称号,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科学技术合理运用于社会发展时,其充当一种有效工具。然而,被滥用的技术则演变为构成消费异化的罪魁祸首。马尔库塞谈到:“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合理性在生产设施中得到了具体化(尽管对它的使用是不合理的)。”[6]这里括号里解释的内容特别有意思,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在这句话之后开始大力讽刺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技术的不合理运用,他认为技术滥用即意味着技术的异化,而其正是消费异化的根源。

经过三次技术革命,西方的发达工业社会完全和技术融合,表现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完善化应用。在生产领域,技术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此提高生产率。奇怪的是,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实现人的解放,反而将人带向深渊。像前面所说,技术促进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方式的实现,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人成为机器或者说技术的一员,被固定化在某一工作板块,随之成为单向度的人。在政治领域,技术成为新型统治工具。技术化生产同时进行着技术分工,自愿服从控制,加之幸福意识的推动,政治领域将呈现出完全顺从状态,也即马尔库塞谈及的政治一体化。可以看到,技术合理性和政治合理性表现出一致性,在技术的滥用中,社会成为一个极权社会。

马尔库塞将资本主义运行下的社会的恶性循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技术进步 = 社会财富的增长 = 奴役的加强[12]。社会在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开始繁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一繁荣景象还伴随着非人性化的加深。不止于此,当生产劳动在资本的控制下出现异化时,对自然的掠夺就开始产生,而科学技术的异化加速了这种掠夺,技术不再成为解放人的工具,最终致使自然生态出现危机。

5. 消费异化扬弃的途径

消费异化已然成为现实,其带来的社会单向度性及生态危机,迫切地呼唤着人本主义者的深刻反思与解决策略。马尔库塞在对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执着于扬弃消费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在这一意义上,他称得上是人本主义者。

5.1. 建立主体意识

在充斥着虚假需要的社会中,资本已经掌握了麻痹人思想的方法。一方面,资本在技术的加持下使得人丧失自身原本的思考能力,而只是一味地顺从;另一方面,资本将无限满足人的消费欲望来将这种被麻痹的状态掩盖,使之看起来具有合理形态,从而实现稳固的麻痹和统治。为了防止消费者被麻痹现象的常态化,马尔库塞提出要建立主体意识,使人的思维回归到本然的双向度。

所谓主体意识,即是个体对自身主体地位、能力及价值的认知和把握。马尔库塞对于“主体意识”的把握从多个维度出发。基于黑格尔,马尔库塞提出主体意识应当呈现为具有“否定性”“超越性”的自我意识;基于马克思,马尔库塞认为主体是感性主体,主体意识的构建需要从现实的感性领域出发;基于弗洛伊德,马尔库塞则进一步将主体意识定位到心理领域,使其在人的本能活动和欲望的合理释放中得以体现。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马尔库塞提出构建“新感性”以实现主体意识的确立。

这里涉及一个新的术语——新感性。通常,感性强调感官器官作用下对外界事物的感官知觉,而理性则是构成概念、进行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而马尔库塞语境下的“新感性”是对传统感性的超越,其内涵是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结合人的本能和欲望来谈,这种感性之“新”在于它是从个体生命基础出发发展出来的没有禁欲的感性。理应注意,这里的取消“禁欲”并非回到动物般的无拘无束状态,而是试图实现理性参与下的具有自制力、自主性的本能释放。马尔库塞谈到:“在压抑理性的限制之外,涌现出一个新的视野,它给理性和感性之间,揭示了一种崭新的关系,也就是说,让感性和激进的意识达到和谐。”[13]面对物化社会下技术理性对个体的压抑,马尔库塞认为应当将人的感性解放出来,但同时他也给理性留有余地,在两者之间做了一种康德式的调和。

那么,新感性的建立如何可能呢?马尔库塞的回答是:借助“艺术”。艺术总是同审美联系起来,具有超越性和否定性,表现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审美的特点去建立新感性,人可以解放心灵具有否定现实的力量。同异化下的单向度人不同,艺术的加持将提升人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的超越性能带来的是非压抑性的感受和表达。在已然异化的消费社会中,新感性的建立能提升人的自我意识,实现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并探寻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资本借助虚假需要控制消费者,以虚假幸福为诱饵使得人失去自我判断,形成一种物化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的错位,最终将造成人类主体性的丧失,导致物化状态,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空场。”[10]马尔库塞主张的艺术革命下的“新感性”能呼吁起个体的否定和批判意识,使其能够清晰地识别和把握自己的真实需求,从而在精神层面实现自我意识的真正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5.2. 建立新技术

马尔库塞认为,资本控制下的技术是导致异化的罪魁祸首。“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2]发达工业社会中消费的异化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表现为技术几乎占据人生存的全部领域,社会发展为机械式的社会。这里的机械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大机器生产常态化,日常生活和机械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另一方面,技术导致社会的僵化。在高度自动化的社会中,一致化的程度在日渐加深,最终导致社会成为一个大机器,没有创新、否定以及批判。于是,马尔库塞提出通过建立一种新技术来缓解异化。

新技术,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新型技术。建立新型技术要求将技术的合理性外衣剥离,认识到技术的中立本质。科学技术理性在实现人对自然统治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对人的控制,这种控制在技术合理性之下被掩盖。为了满足资本逐利的需求,这种技术理性成为一种工具理性,对自然展开无限的掠夺。但是,技术本身是中立的,“科学技术奴役人的根源在于资本的逻辑,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和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14]。换句话来说,技术起源之初并不带有异化本质,但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资本介入时,技术通常呈现出一种异化状态,将科学技术从滥用状态中解放出来则可实现异化的消解。

新技术需要导向人的实际需要,实现人和自然的双向解放。技术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裕赤裸裸展现在我们面前,使得我们无法否认其带来的进步性作用,马尔库塞没有采纳将技术关在门外的方式来解决其异化问题也基于技术所具备的进步性。马尔库塞也和马克思一样,认为技术应当同资本主义制度剥离,而应用于社会主义制度,应用于人的全面发展[15]。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说法,新技术需要致力于促进人的本质劳动。这样一来,技术将作为满足人的生存需求的存在,技术也因此回归到了其造福人类的最初形态。

6. 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反思

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批判理论在继承并发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现象学分析,探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合理性外衣下的新型统治手段,致力于从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自由的共产社会。通过对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进行整体反思,可以发现,其思想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启示意义,但同时存在相对局限性。

6.1. 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的启示

需要肯定的是,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不论在当时社会还是在当前社会都具有一定价值并带来启示,可以从消费、生态和政治三个领域来分析该理论的存在意义。从消费角度来看,他批判资本家通过制造“虚假需要”(如符号消费、身份认同消费),将工人阶级禁锢于被预设的满足感中,使消费沦为掩盖剥削实质的政治控制工具。这种异化导致个体沉溺于“被设计的幸福”,丧失对资本运行机制的批判意识,对当代中国消解消费异化、构建理性消费文化具有警示意义。从生态角度来看,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将消费异化视作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对缓解生态危机路径探寻具有指导意义。“在生态危机的经济根源层面,马尔库塞明确指出,自然的被破坏和资本主义经济有着直接的相关性”[16],马尔库塞指出消费异化直接驱动生态危机:资本为维持无限扩张的消费体系,凭借技术理性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采,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自然沦为“被掠夺的资源库”,人则异化为“消费链环上的奴隶”。基于此,其提出的“新技术观”——发展融合艺术审美与人文关怀的生态技术,为我国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治理提供了方法论参照。从政治领域来看,马尔库塞敏锐地看到,当时的社会已然呈现出封闭状态,他用“封闭的政治领域”概述这种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马尔库塞站在人本观的立场上提出要改变政治策略,以达到恢复人的本质的目的,于是他提出了进行政治美学实践的方法,利用艺术超越现实的超越性和否定性中和政治的一体化。通过将美学和政治结合起来,马尔库塞为政治觉醒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6.2. 马尔库塞消费异化局限性

当然,在对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批判理论进行全面考察的过程中,也不能否认其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对消费异化产生原因和消解异化的途径探究两方面的欠缺。

对于消费异化如何产生,马尔库塞认为其罪魁祸首乃是科学技术。如前所述,他将消费异化根源简化为科学技术异化,认为技术自动化消解了工人的反抗意识,使其成为“机器系统的附庸”。这一论断偏离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性批判[17],过度放大技术的负面效应而漠视其中立性,弱化了资本逻辑的核心责任。对于消费异化的消解,马尔库塞认为应当对症下药,由于技术发展对人的生活、文化和思想等各方面产生了压抑,形成异化,所以消解消费异化也需要从科学技术入手。也正是这一“对症下药”,使得其消解异化的方案成为空想。一方面,他试图发展“艺术化技术”重建人道主义,却未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另一方面,他试图通过美学革命解放人性,但“马尔库塞仅仅是从广泛的‘人’出发,而忽视了对‘公民’这一身份的考量,这很容易造成对政治解放的浪漫主义解读”[18],而仅从心理学层面呼吁构建“新幸福观”。这种从精神维度求解制度性危机的范式,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共同局限,导致其方案沦为缺乏现实根基的浪漫设计。

7. 结语

法兰克福学派致力于揭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资源浪费等现实问题,以马尔库塞为例,其以消费入手对当时社会现象展开了批判。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在技术的滥用下已然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社会中的文化、人等都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但工人阶级却乐在其中,这得益于技术理性和政治结合形成的新型统治形式。资本主义敏锐地将消费作为新的统治手段,创造出虚假需要强行塞给工人阶级,使虚假需要得以满足后的虚假幸福感继续推动着消费社会的运行,并由此掩盖自由消费背后的剥削实质。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集中在消费领域,但不仅仅停留在消费领域,他在继承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提出消费,并进一步认识到消费异化所将造成的生态危机问题。学习马尔库塞多维度的异化批判理论,既能把握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理论,又对当前社会消费、生态领域的健康构建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才. 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 哲学研究, 2001(10): 74-75.
[2] (德)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刘丕坤,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3] 李涛. 马克思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论述逻辑[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3): 1-7.
[4] 孙丽, 孙大为.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 [J]. 广西社会科学, 2008(6): 49-52.
[5] 邓联合. 人本主义技术批判的困境与超越——马克思《1844年手稿》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之比较研究[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1): 54-58.
[6]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 译. 上海: 译文出版社, 2006.
[7] 衣俊卿.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 第2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8] 韩郁郁. 论肯定性文化与异化——浅析马尔库塞《文化的肯定性质》 [J]. 聊城大学学报, 2011(2): 249-250.
[9] 李富军. 科技异化和自然的解放——马尔库塞的生态思想论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6(3): 6-10.
[10] 宁悦. 异化消费的生成逻辑及其消极路径[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7(4): 83-87.
[11] 谢冬梅. 论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观[J]. 世纪桥, 2016(1): 84-85.
[12] 申森. 马尔库塞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与新感性自然观探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4): 90-95.
[13] 马尔库塞. 审美之维[M]. 李小兵,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89.
[14] 张晓鹏. 论技术异化之根源及其超越[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5): 68-70, 74, 111.
[15] 朱彦明. 马尔库塞的“新技术”和人与自然的和解[J]. 北方论坛, 2010(3): 121-124.
[16] 王云霞. 马尔库塞的生态危机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1): 14-17.
[17] 高汝楠. 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批判理论及其意义[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18] 张鹏飞, 牛媛媛. 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刨析——以政治美学为视角[J]. 知与行, 2017(12):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