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Fromm’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eory of Freedom
DOI: 10.12677/acpp.2025.147363,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雪: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弗洛姆马克思自由Fromm Marx Freedom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弗洛姆的思想著作,分析他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础上,对自由的前提、要素、目标、精神等方面的继承,并深化了人在实现自由时的重要作用、拓宽了实现自由的可能路径、升华了“爱”在自由思想中的超越性地位。应正确看待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价值,也应将其置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分析,从其实践缺陷中结合现实情况总结反思,以期实现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解放。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conduct an in-depth study of Fromm’s works, analyzing how he inherits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in terms of its prerequisites, elements, goals,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 Fromm further emphasizes the crucial role of human agency in achieving freedom, expands the possible pathways to its realization, and elevates the transcendent significance of “love” in the theory of freedom. It is essential to properly assess the value of Fromm’s ideas on freedom in modern society while also analyzing the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y reflecting on their practical limitations in light of real-world conditions, we can move closer to achieving true human liberation.
文章引用:李雪. 弗洛姆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哲学进展, 2025, 14(7): 230-23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7363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作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自由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弗洛姆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2. 弗洛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前提

弗洛姆并非空穴来风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他的这一选择,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下,受到宗教思想及前人理论的影响,加之个人的生平经历所致。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弗洛姆决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自由思想。

() 时代之缘:欧洲文明的危机与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方面,欧洲文明危机的剧化让弗洛姆看到人们精神领域的痛苦与挣扎。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技术空前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将人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使人们不断陷入“物化”的考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的商品生产开始向资本主义生产过渡,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从封建剥削转为资本主义剥削。”([1]: p. 43)弗洛姆看到了人们空前的压力和无比的焦虑,尝试在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中寻找解决之道。

另一方面,世界大战爆发与德国极权主义肆虐,弗洛姆开始思考人们的行为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弗洛姆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并在德国极权统治下,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然而,正是多灾多难的时代孕育了弗洛姆的自由思想,激发了他对生命的困惑、对战争的不解以及对人类行为的思考。他开始关注战乱背景下人们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状况,为日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埋下了伏笔。

() 思想之基:法兰克福学派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涵育了弗洛姆的批判精神。该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学派,他们坚持人道主义立场,并无情地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奴役和压迫的事实。弗洛姆作为该学派的重要成员,同样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比人更重要的现象,强调人的尊严和友爱,应关注人的生存境遇,突出人的价值,使人们实现真正的身、心、灵自由。

批判继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无意识理论和人格理论对弗洛姆产生了重要影响。弗洛姆批判继承了这些理论并将其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欧洲文明的出路提出新的理论指引,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弗洛姆也看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残缺:“他对社会的批判局限于社会的性压抑”[2]

() 生平之维:家庭影响与学术追求

埃里希·弗洛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出生于德国的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是家中的次子。他的父亲是一名果酒商人,母亲是一名钢琴家。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弗洛姆从小就接触到了多种文化和艺术。

在弗洛姆19岁时,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深远。战争的残酷让他开始对人性产生疑问,也激发了他对哲学和心理学的浓厚兴趣。这促使他后来在海德堡大学及弗莱堡大学深入研究哲学和心理学。

在学术生涯中,弗洛姆不断探索心理学与哲学的交汇点。他深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影响,试图将精神分析与社会学结合起来。这种独特的学术背景使得他的思想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晚年的弗洛姆依然活跃于学术界,他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分享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同时,他还参与了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3. 弗洛姆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继承

() 对自由的前提继承:建立社会公有制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法律、政治和文化等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应适应于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与状态,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弗洛姆深刻认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点,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变革:“只有当工业和政治体制、精神和哲学的倾向、性格结构以及文化活动同时发生变化,社会才能达到健全和精神健康”([3]: p. 218)。

他坚信经济体制的力量足以塑造整个社会结构。在他看来,经济体制不仅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这一研究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为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 对自由的要素继承:“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思考和行动,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自由的主体必须是“现实的个人”。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亦强调自由的要素主体是个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说明了我们必须从我们所见到的现实的人出发来研究人,而不是从有关自身的思想和人对世界的看法出发来研究人。”[4]

同时,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的消极自由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在社会和经济压力的双重打击下,许多人会选择放弃自由,转而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寻求安全感。“发达的工业社会里,一切以理性为原则,人不能遵从本能行事,倡导通过爱与劳动获得自由。” ([1]: pp. 107-108)

() 对自由的目标继承:民主社会主义理想

弗洛姆的民主社会主义理念深入人心,他主张的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经济的变革,更是对人性的回归。在他看来,通过实现经济的民主化,能够促进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他对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弗洛姆的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社会主义蓝图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全面自由、平等和幸福,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

马克思主义和弗洛姆的民主社会主义都认识到,只有实现经济的民主化,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利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而弗洛姆则强调,人性的回归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两种思想在追求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然路径有所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实现人类身心灵的全面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和弗洛姆的民主社会主义都强调个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如弗洛姆所言:“马克思从现实的人、从被迫生活在其中的经济社会条件入手,而不是从自己的观念出发,来研究人和历史。”[6]

() 对自由的精神继承: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人们的全面解放,反而导致了劳动者在精神上的困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得劳动者成为了商品,他们的价值和意义被简化为劳动力的大小,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指出,资本主义虽然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在精神层面上却导致了人的异化。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精神自由和人性完整。“人成了巨大经济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如果他有很多资本,便是一个重要齿轮如果没有资本,便是个无足轻重的齿轮,但都总是一个服务于自身目的之外的齿轮。”([1]: p. 79)这种异化现象不仅体现在个体之间,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

4. 弗洛姆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

() 深化了人在实现自由时的重要作用

与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看法有所不同,弗洛姆认为人本质上是一个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存在。他反对将人视为经济范畴下的“生产力的承担者”,强调人的精神、情感和创造力在实现自由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致力于为人民谋利益,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弗洛姆则关注人的精神、情感和创造力在实现自由中的重要性,主张人本质上是一个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存在。

明显,两者的出发点和侧重领域有所不同,弗洛姆的人性观更加强调人的精神性、情感丰富性和创造力,他从个体心理层面探讨人如何克服异化,实现自我认知和心灵成长。这两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互补,共同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认识。

() 拓宽了实现自由的可能路径

弗洛姆提出,通过深入反思自我和社会的内在机制,个体有可能超越异化,实现物质和精神领域的自由。他强调批判性思维、教育和艺术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这些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的实现自由的路径,为全人类追求自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弗洛姆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实现自由的关键。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对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发现社会的不公和制度的矛盾,从而为改变现实奠定基础。此外,批判性思维还能够提高个体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使人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变革的迹象。

教育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健全的社会必须像如今为儿童提供上学的机会一样,为成年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3]: p. 297)弗洛姆认为,通过教育,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地位和权益,传承和发扬批判性思维的精神,积极地参与社会变革,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追求自由的行列。

艺术在实现自由的道路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弗洛姆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抒发情感、揭示现实。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思想内涵,能够激发人们对社会的反思和对自由的追求。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心灵的自由。

() 升华了“爱”在自由思想中的超越地位

在弗洛姆看来,爱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人对自身及世界的态度。他主张通过爱来克服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这种将爱与自由紧密结合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注入了新的维度。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与自我和世界的真实联系。在这种背景下,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抵抗异化、追求真实的手段。通过爱,人们可以重新找回与他人、自然和世界的和谐关系,实现内心的自由。

在当代社会,弗洛姆的观点深入人心,他看待爱的角度既独特又具有深远意义。在他眼中,爱不仅仅是情感的流露,更是人对自身及世界的态度。“用最通俗的方式可以把表达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7]这种理解将爱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存在。

总之,弗洛姆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提供了全新视角,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指明了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引导着人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5. 弗洛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当代评价

() 弗洛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当代价值

亘古以来,自由始终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弗洛姆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和艺术等维度,构建了从个体觉醒到集体解放的可能路径,将理论性的哲学思考转化为追求自由的现实策略。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在物质丰裕时代人们面临的精神困境下、在数字算法和社交媒介日益主导人际关系时,他提出的“生产性人格”概念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分析,为人们追求自由提供了个体心理与社会结构相结合的独特视角,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了自我实现的可能框架,使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弗洛姆的自由观启示着我们:自由的实现,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个体在技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 弗洛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实践局限

尽管弗洛姆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带来了许多创新,但也有其现实局限。马克思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是自由的社会物质性基础,批判了唯心主义自由观。而弗洛姆则过于强调个体的内在体验和心理机制,过分夸大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忽略了社会结构对个体自由的深刻影响。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由必须建立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过程”,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则过于理想化,很难转化为具体可行的社会改革方案。例如,他虽然提出了“生产性人格”等概念,但未能充分探讨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其理论在解释系统性社会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他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虽然深刻,却未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路,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意义。

() 弗洛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现实启示

首先,应重视精神文明。假设面对技术异化和消费主义泛滥,我们需要建立更为全面的自由观,既要关注社会制度的公正性,也要重视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警惕算法推荐带来的认知固化,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注重协调科技和人文的关系。警惕消费主义对主体性的侵蚀,强调创造性劳动在实现自我价值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保持人的主体性,避免沦为数据洪流中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当代自由理论必须回应的关键命题。最后,在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共建,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自由不仅是个体权利的实现,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这就需要通过制度设计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建立更加包容的社会治理体系,将技术伦理纳入公共政策考量。只有促进个体与集体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解放。

综上所述,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做出了重要的创新发展。他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还为人们实现自由提供了更具现实意义的方法论指导。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任何一种理论都难以涵盖人类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弗洛姆的理论也不例外。只有通过不断地批判与反思,我们才能不断深化对自由的理解,寻找真正实现自由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曾彩茹. 弗罗姆“逃避自由”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 厦门大学, 2008.
[2] 弗洛姆. 精神分析的危机[M]. 许骏达, 许俊农, 译.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3] 弗洛姆. 健全的社会[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4] 弗洛姆. 在幻化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徳[M]. 张燕, 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6] 弗洛姆. 马克思论人[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7] 弗洛姆. 弗洛姆. 爱的艺术[M]. 刘福堂,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