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持续引发关注。学生健康意识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获得健康方法忽视个性化,良好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心调养等中国传统促进健康的方法被严重忽视。教育部等17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年”政策,均强调需构建个性化健康管理体系 ,然而现状仍存三大矛盾:
一是健康意识与行为脱节:大学生普遍认知体育锻炼重要性,但实际参与率不足40%,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久坐、熬夜等不良习惯[1]。
二是体质测试形式化:现行测试多关注体能指标(如BMI、肺活量),忽视中医体质分类与生活方式关联性分析。
三是干预措施碎片化:现有健康管理多依赖短期课程或讲座,缺乏针对体质偏性的长期跟踪与个性化方案。
中医体质学说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其通过“辨体施治”实现健康干预的精准化,契合大学生群体多元化健康需求[2]。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某医学院513名大学生(男51.2%,女48.8%),年龄18~25岁,排除平和质及严重疾病者。
2.2. 研究方法
2.2.1. 体质辨识
工具: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Cronbach’s α = 0.89),通过智能体质辨识仪测出受试者分属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不同的类型,平和质者为正常体质,因此从研究对象中剔除。
评分:偏颇体质按程度分为1~5级,纳入气虚质、阴虚质等八类[3]。
2.2.2. 生活方式评估
设计多维问卷:涵盖饮食结构(如高糖摄入频率)、运动习惯(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视为达标)、睡眠质量(PSQI评分)及心理压力(SDS量表) [4] [5]。
2.2.3. 干预设计
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每月1次讲座)。
干预组:个性化方案(3个月周期)。
饮食调理:针对湿热质推荐清热利湿食谱(如薏米粥),气虚质增加山药、黄芪等补气食材。
运动处方:阴虚质以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为主,痰湿质加强有氧运动(如每周3次慢跑)。
心理干预:采用心理咨询与耳穴压豆调节[6]。首先通过《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与心理测评工具,明确个体体质类型及心理状态;在心理咨询环节,依据体质特点定制干预策略,例如针对肝郁质人群采用情绪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同时使用耳穴压豆,选取耳部心、神门、肝、脾等对应穴位,每日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分钟,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通过刺激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实现身心同治,改善体质偏颇与不良心理状态。
2.2.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5.0进行卡方检验、多元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α = 0.05。此数据分析采用人工智能干预与人工干预相结合,数据录入spss25.0,分别统计各种体质类型在样本人群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体质类型分数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与此同时,专家也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四诊”,与体质测量仪测试数据进行相互印证。
3. 研究结果
3.1. 体质偏性分布
偏颇体质占比70%,前三位为气虚质(18%)、阴虚质(16%)、湿热质(12%),性别差异显著(男:湿热质、痰湿质为主;女:气郁质、阳虚质居多),与现行的研究基本一致。
3.2. 影响因素分析
饮食:高糖高脂饮食者湿热质风险增加2.3倍(OR = 2.3, 95%CI: 1.5~3.6)。大学生常选择方便、快捷的食物,如快餐、零食、含糖饮料等。这类高热量、低营养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能量过剩和营养不均衡,引发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健康问题。同时研究表明,许多大学生对合理饮食和均衡营养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学加强健康饮食教育,提升学生的营养意识也同样重要。
运动:运动不足(<2次/周)与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P < 0.01)。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也是调整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等方面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中医对体质偏性的干预也包括通过运动调理来实现的,可以根据大学生情况制定有氧运动、上肢力量及腹部力量的训练,譬如握力器、引体向上、跑步等。
心理:高压力水平(SDS ≥ 50)者气郁质占比达40%。中医体质可以反映心理压力状况,同时心理压力也可影响体质的形成。我国大学生由于承受广泛的学业、情感、生活、就业等外界压力,部分处于长期的心理、生理亚健康状态。
3.3. 干预效果
体质改善:干预组气虚质评分下降34.5%,阴虚质下降29.6% (P < 0.001)。
行为改变:规律运动率从22%提升至59%,睡眠质量达标率提高40%。
心理指标:SDS评分平均降低12.6分,焦虑情绪缓解显著(P < 0.05)。
4. 讨论
4.1. 理论价值
本研究验证了“体质可调”理论在大学生健康管理中的适用性。通过“辨体–辨症–干预”链条,将中医整体观与现代行为医学结合,为跨学科健康干预提供范式[7]。
4.2. 实践意义
政策层面:建议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高校健康档案,建立“体质–行为–环境”三维监测体系。
教育层面:开发“体医融合”课程(如结合体质理论的运动处方设计),提升学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4.3. 局限与展望
当前研究的核心局限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上: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与干预周期的持续性。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未来研究深化与成果推广的关键突破口。
在研究对象层面,本研究的样本选取限定于医学院校的学生群体,因此,当前基于医学院样本得出的结论、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是否能直接迁移、推广至更广泛的高等教育学生群体,存在显著的疑问。样本的单一学科属性,极大地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外部效度。为了构建更具普适性、能够指导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发展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方案,未来的研究亟需突破学科壁垒。
本研究实施的干预周期相对较短,设定为三个月,存在无法充分评估干预效果的持久性和长期演变轨迹的问题。因此,为了获得关于干预真正效能和长期价值的可靠结论,后续研究必须将追踪评估的时间跨度显著延长,将主观感受与客观数据结合,形成全周期、多模态的干预追踪体系,弥补短期研究在效果持续性评估上的不足。建议将追踪期设定为至少一年(≥1年),并在此长周期内设置多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5. 结论
中医体质辨识为大学生健康管理提供了“个性化”与“治未病”的双重路径。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可以根据阴阳消长规律,顺四时不同而调整恢复,大学生通过饮食、运动、心理的多维干预,可显著改善体质偏性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建议高校构建“体质辨识–动态评估–精准干预”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在入校时进行系统评估,作为健康档案的一部分,并每学年进行动态测评,以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声 明
该病例报道已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
基金项目
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学生体质偏性与生活方式综合干预研究(校级重点),项目编号:X2024133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