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动词重叠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于表达语义上的轻松、短时、尝试等特征。由于动词重叠式本身的复杂性和使用条件的限制,很多外国学生不仅在习得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在汉语输出中也经常存在偏误的情况。
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动词重叠式的本体研究和偏误分析两个方面。在本体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动词重叠式的界定和使用语境展开讨论。尽管在动词重叠结构的具体分类和判断标准上存在一定分歧,但普遍认同动词重叠结构具有表达“轻松、时短、量少”的语法意义的功能。在偏误分析方面,已有研究较多关注特定国家留学生的动词重叠结构使用情况,例如张颖珊(2023)、周春梅(2023)和孙有霞(2022)分别对韩国、保加利亚和泰国的留学生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此外,也有学者关注汉英重叠式的对比研究。尽管已有诸多关于动词重叠的研究,但当前关于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在使用动词重叠结构方面的系统研究仍较有限。
综述所述,本文以基于全球中介语语料库,从中抽取初级、中级和高级学习者各约二十万字语料,通过关键词检索及人工筛查,获取动词重叠式的使用实例,并进行分类统计与偏误标注,探讨留学生动词重叠式的使用特点及偏误类型,进而分析影响习得的关键因素并为教学实践提供建议。
2. 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统计
经过检索,共得到动词重叠式用例960个,共有AA式(ABAB式)、A一A式、A了A式和AABB式四种,详细使用情况如下。
2.1. AA式
共494例,其中初级118例,中级173例,高级203例。从使用频次来看,最常使用的动词重叠有看看、说说、逛逛、听听、尝尝、聊聊、想想、试试等,例如:
(1) 狐狸先生,请尝尝我为您准备的食物吧。[初级]
(2) 所以这都是说说而已。[中级]
(3) 中午去饭馆吃了鱼米线,然后去三站逛逛。[高级]
2.2. A一A式
共419例,其中初级87例、中级169例、高级163例。其中使用较多的有:想一想、看一看、尝一尝、试一试、走一走、说一说、聊一聊等,例如:
(1) 大家一起来尝一尝,我做的米饭味道怎么样啊?[初级]
(2) 你一有时间,就自己看一看中国的书,多听一听中国的音乐。[中级]
(3) 或者让他们聊一聊他们对这个事情有什么想法。[高级]
2.3. AABB式
共6例,其中中级水平留学生出现1例,高级水平留学生出现5例,初级水平留学生中未观察到此类重叠形式,例如:
(1) 只要你走进吵吵闹闹的教室,第一个听到的声音就是她的。[中级]
(2) 袋鼠长着长长的后腿,育儿袋里探身的小袋鼠,蹦蹦跳跳的样子总是给我愉快的印象。[高级]
2.4. A了A式
共41例,其中初级10例,中级11例,高级20例。其中出现较多的有看了看、想了想、笑了笑等,也有只出现一次的,如问了问、找了找、吹了吹等,例如:
(1) 我焦急地看了看手表,哎呀,都已经八点多啦,这时我都该上床睡觉啦![初级]
(2) 回家以后自己一个人想了想,我犯了错误的地方。[中级]
(3) 她慈爱地笑了笑,是母亲的爱化解了这场母女战争,让我们的家庭更加温暖。[高级]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留学生的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本文统计了不同汉语水平学生的动词重叠式使用语料,具体使用情况如下表1所示。从使用频率来看,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数量是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多的;从使用类型来看,留学生使用AA式最多,A一A式次之,A了A式和AABB式使用较少;从使用者来看,留学生在汉语水平的初级阶段就至少接触到了三种动词重叠式的类型,且会倾向于使用AA式。中级和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在A一A式的使用次数上显著高于初级水平学习者。AABB式是留学生使用次数最少的一种动词重叠形式,学习者可能对这种类型理解得不够全面,受到畏难心理的影响。
Table 1. Table of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reduplicated verbs in Chinese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表1. 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使用次数汇总表
汉语水平 |
AA式 |
A一A式 |
AABB式 |
A了A式 |
初级 |
118 |
87 |
0 |
10 |
中级 |
173 |
169 |
1 |
11 |
高级 |
203 |
163 |
5 |
20 |
3. 动词重叠式使用偏误分析
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会受到母语或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在汉语输出上产生偏误,从而影响学习者汉语的正确掌握。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在汉语使用中出现的偏误可能不同,为进一步了解留学生的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本文对搜集到的留学生动词重叠式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偏误111个。经过统计分类,不同水平留学生动词重叠式偏误用例数量和偏误率如下表2所示:
Table 2. Table of errors in Chinese verb reduplication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表2. 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偏误情况汇总表
|
初级 |
中级 |
高级 |
偏误数量 |
34 |
35 |
42 |
偏误率 |
15.81% |
9.89% |
10.74% |
由上表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从留学生汉语水平来看,初级阶段偏误率最高,其次是高级阶段,中级阶段最低。本文将统计的偏误用例分为误用、误加、遗漏和其他这四种类型,其中误加类型的例子所占比重最大,占比74.78%;其次是其他类型的例子,共计占比17.11%;误用和遗漏占比较小,分别是4.5%、3.6%。以下本文将从四种偏误类型对动词重叠式的偏误用例进行具体分析。
3.1. 误用
误用偏误是指动词重叠式之间的使用错误。动词重叠式可以表示汉语中的时态区别,比如AA式、A一A式主要用来表示尚未发生的动作行为,而A了A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行为。
(1) *我到新疆以后,第一次吃手抓羊肉,吃完以后,手抓羊肉店的老板给我尝一尝吐鲁番的葡萄。
(2) *去年国庆节的时候,我去安徽和江西转转了,所以我已经去过比较多的地方。
根据以上两个例句的语境,我们知道这两个动作都发生在过去。例(1)通过整个语境,可以得知事情是过去发生的,应该将“尝一尝”改用表示已然的A了A式,改为“尝了尝吐鲁番的葡萄”。例(2)中“去年国庆节的时候”表明动作已经完成,“转转”应该改为“转了转”。
3.2. 误加
误加偏误是指在不应该使用动词重叠式的情况下错误地使用了该结构。此类偏误是在本文统计的各类偏误中占比最高,也是留学生在实际使用中最常出现的错误类型。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误加偏误情况分为以下三类。
3.2.1. 句法方面的偏误
在汉语中,动词的重叠形式主要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在句法方面的限制条件较多。王倩(2021)将动词重叠式句法方面的偏误总结为六类,分别是动词重叠式与后带无定有指宾语冲突、动词重叠式与补语共现的偏误、动词重叠式与时间成分共现的偏误、动词重叠式与否定副词共现的偏误、动词重叠式在“一边……一边……”结构中的偏误和动词重叠式作定语的偏误。[1]通过统计分析,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词重叠式在句法方面的偏误,例如:
(1) *我们逛逛了海边以后,才回宿舍。[初级]
(2) *我们逛逛了很多的店。[初级]
(3) *在烟台大学前边的海边一边逛逛一边拍照片。[初级]
(4) *志强想一想一个办法。[中级]
动词重叠式与实践成分的搭配能力很低,一般不会在经历体和完成体中使用。在例(1)和例(2)中,动词“逛逛”后面紧接着出现了动态助词“了”,在这两个例句中并不需要使用动词的重叠形式,建议将其改为“逛了海边”和“逛了很多店”。李宇明(1998)指出,当动词重叠形式作为谓语中心语时,只能与无定无指或有定有指的宾语搭配,而无法与无定有指的宾语搭配使用[2]。在例(3)中,动词“想”作为谓语中心语,其后跟随的宾语“一个办法”是由数量词语修饰的名词,属于无定有指的宾语,因此不宜使用动词重叠形式。在本文统计的语料中,未发现动词重叠形式与补语共现的错误。陆庆和(2006)指出:“当句子里的动词表示同时进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时,动词只能使用基本形式”[3]。例(4)中,“一边……一边……”结构表示两个动作的同步进行,因此动词不应使用重叠形式,应该将其改为“一边逛一边拍照片”。在本文所有统计的语料中,只出现了上述四种句法方面的偏误,动词重叠式与补语共现的偏误、与否定副词共现偏误这两种情况并未出现。
3.2.2. 语义方面的偏误
动词重叠式具有多样的语义功能,只有当其语义与句子表达的意图一致时,才可以使用这种重叠形式。在统计的偏误用例中,主要是对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理解不透彻所造成的偏误,例如:
(1) *我很想想我的妈妈爸爸看我的作为。[初级]
(2) *我每天想一想明天比今天更加进步。[初级]
(3) *看了看几本书以后,忽然看见一位很可爱的女人走进来书店里。[中级]
在汉语中,动词“想”有多个义项,当“想”作为动作动词时,是可以重叠的。但是在例(1)和例(2)中,“想”是“希望、打算”的意思,该义项不能重叠,应该为“我很想我的妈妈爸爸看我的作为”、“我每天想明天比今天更加进步”。动词重叠式最常用的语法意义是表示量少时短,当句子中出现量大时长的动作时,一般不能使用动词重叠式。在例(3)中,动词“看”的宾语是“几本书”,量比较大,并不是随意看的,而动词重叠式还带有“轻松、随便”的语义,两者语义相互排斥,所以例(3)应该使用动词基本形式。
3.2.3. 语用方面的偏误
动词重叠式与动词的基本形式表达不同的感情和语气。在同个陈述句的语言环境下,动词基本形式表示客观陈述,动词重叠式则更多表达轻松、愉快的语气。因此,动词重叠式不适合在比较严肃、客观的句子中使用,例如:
(1) *现在我在南京大学学习学习汉语。[初级]
(2) *今天清洁工人都很忙,在小路上车的入口打扫打扫为了人们的安全。[高级]
例(1)的话语偏向于客观陈述事实,表示“我”现在在南京大学学习。例(2)中说话人的语气比较严肃,在强调清洁工为了人们的安全打扫卫生。所以,以上两个例句都不宜使用动词重叠式。
3.3. 遗漏
遗漏偏误在本文中是指应该使用动词重叠式却没有使用的情况。经过统计,遗漏偏误用例共4例,占总偏误的3.6%,例如:
(1) *我很想看到上海现在的时尚,看到他们是不是真的对外地人有偏见。[中级]
例(1)中的动词“看”应该使用重叠式,应改为“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对外地人有偏见”。
3.4. 其他
这里的其他偏误主要指的是动词重叠式与其他动词使用混淆的偏误。经过统计,其他偏误用例共19例,占总偏误的17.11%,例如:
(1) *我们总算看看张家界的风景区。[初级]
(2) *我看着他的脸色试一试说了因有急事加班不得,没想到他一下子就同意了。[中级]
(3) *我们走了五分钟就看看墨尔本的海滩。[高级]
例(1)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看看”应改为“看到了”。例(2)中的“试一试”处于状语的句法位置,但是A一A式不能做状语,因此应改为“试着”。例(3)的正确话语应改为“我们走了五分钟就看到了墨尔本的海滩。”
在这四种偏误类型中,误加偏误用例最多,在初级、中级、高级水平学习者使用中分别出现27次、23次、33次,占不同水平偏误用例的六成及以上,这说明误加偏误类型并没有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反而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误加偏误是不同水平汉语学习者面对的共同难点。其他偏误在不同使用的留学生使用中均较少出现,这可能与留学生对动词重叠式和其他动词的使用不够了解有关,在使用中出现了混淆。误用和遗漏类型的偏误极少出现,这可能与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次数本来就少有关。从偏误率来看,相比之下,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的偏误率高于中级和高级水平,而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动词重叠式偏误率最低。
4. 动词重叠式偏误原因分析
4.1. 动词重叠式结构本身的复杂性
汉语的动词重叠式形式多样,学习者在使用时到底应该使用哪一种形式,对汉语二语学习者来说很困难。动词重叠式形式多样、语法意义复杂、句法限制繁杂、使用方法多样给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动词重叠式在汉语中经常使用,因此留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一学习难点。尽管汉语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就接触到了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但由于其用法复杂且受限,即使是高级水平的学习者也难以完全掌握。从初、中、高级汉语水平学习者的动词重叠式使用偏误率就能看出,学习者的使用偏误率并没有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下降,这正是动词重叠式本身的复杂性带来的影响。
在统计的偏误语料中,误加偏误用例出现次数最多,其中的大部分偏误都是受到动词重叠式知识的影响而产生的泛化现象。留学生刚接触这种新的语法知识时,还没充分掌握动词重叠式的语法规则,往往会过度应用这些规则,特别是在动词重叠式这样看似规则统一的结构中。这种过度泛化可能导致学习者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动词重叠,从而造成偏误。
4.2. 母语迁移的影响
“母语负迁移是学习者母语中包含有不利于目的语学习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4]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规则和结构应用到新语言中。泰语中也有动词重叠式,因此泰国留学生会习惯于把泰语的语法规则应用到汉语中,从而造成偏误,这种情况在初、中、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中都有出现,绝大多数出现在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中。另一方面,如果学习者的母语有类似的重复或重叠结构,它们可能会在习得过程中产生正向迁移,但也可能因为细微的差异而导致错误应用。
4.3. 语境理解不足
汉语的动词重叠式与动词的基本形式具有不同的感情,动词重叠式通常用于非正式、轻松的场合。学习者如果缺乏对语境特征的了解,很容易在严肃、正式的场合中使用动词重叠式。例如,在正式的商务谈判中,使用“讨论讨论”可能显得不够正式和严肃。另外,动词重叠式有表示轻松、试探或短暂行为的独特意义,例如,在汉语中,“说一说”可以表示一种邀请或鼓励,而学习者可能会在不适合的情境中使用这种表达,而学习者如果对这些文化语境不熟悉,可能会错误理解或使用。
4.4. 心理因素干扰
初级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动词重叠式时,常因动机不足、焦虑以及自信缺失而面临较大的困难,因此他们在实际使用中往往采取回避策略。“回避策略是学生在使用目的语的过程中,由于害怕出错的此能力以及处于一种惰性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艰苦性而采取的一种消极措施。”[5]受此影响,他们在实际表达中转而选择更为简洁的表达方式。因此,初级水平的留学生使用动词重叠式的频率最低,且因为掌握不够全面,偏误率相对较高。随着语言水平的提升,中高级学习者一般具备较扎实的语法基础和较强的表达自信,因而更倾向于主动尝试并自然地使用动词重叠式。整体而言,动词重叠式的使用频率呈现出随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增长而上升的趋势。然而,尽管中高级学习者的焦虑感相对减轻,在面对复杂语境或高级表达需求时,仍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语言产出的准确性。因此,其偏误率虽较初级阶段有所改善,但并未呈现显著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高级学习者通常能通过语言输入和交际反馈不断修正偏误,从而逐步提升对动词重叠式的掌握水平。深入理解学习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障碍,有助于教师制定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留学生对动词重叠式的理解和应用。
5. 结语
动词重叠式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点,但留学生在实际运用时常常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偏误。本文以汉语动词重叠式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动词重叠式使用频率及偏误情况。研究发现,汉语学习者动词重叠式的使用频率随着汉语水平的提升不断提高;初级水平留学生的动词重叠式使用偏误率高于中级和高级水平的学习者;动词重叠式的偏误率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显著的降低。从偏误类型来看,对于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来说,误加偏误用例都是出现比例最高的。
基于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的动词重叠结构习得特点,教师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首先要注重对偏误的及时纠正,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讲授新课时,如果学生母语中存在相应的表达方式,教师要尽量对比着讲解,区分两者的异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其次,可以把相关的知识放到一起讲,使学生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进行新知识的扩展,在教重叠式ABAB式时,复习相关的重叠式“AA”、“A一A”。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串联知识,又能减少多种动词重叠式之间误用的偏误情况。同时,教师要了解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帮助学习者树立自信、减轻焦虑,提高他们对动词重叠式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设计贴合心理需求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