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喻性成语谚语及俗语的翻译策略——以《甄嬛传》字幕翻译为例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Metaphorical Idioms, Proverbs, and Slang—By the Example of Empresses in the Palace
摘要: 《甄嬛传》是2011年播出的一部清宫电视剧,一经播出,好评如潮。随后该剧经改编压缩翻译至6集,于2015年3月15日在美国Netflix网站播出。国产剧《甄嬛传》中台词使用了大量隐喻,内涵深刻。本文以《甄嬛传》字幕翻译为例,探讨了隐喻性成语谚语及俗语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通过分析字幕翻译,考察了翻译过程中隐喻表达的转换与处理方式,深入剖析了归化与异化对于隐喻翻译的影响与作用。研究发现,归化策略在保留原文隐喻意义的同时增强了目标语言的可理解性和亲近感,而异化策略则更加忠实于原剧的表达,保留了隐喻的独特性和文化特征。本论文研究旨在为隐喻翻译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与探讨,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Abstract: Empresses in the Palace is a Qing dynasty television series that aired in 2011. It receives rave reviews. The series was subsequently adapted and compressed and translated to six episodes, which ai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March 15, 2015 on the Netflix. The lines in the Chinese drama Empresses in the Palace use a lot of metaphors with profound connotation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Empresses in the palac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use of natur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strategies in metaphor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it examin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reatment of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nd role of natur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on metaphorical transl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naturalization strategy enhances the comprehensibility and intimacy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hile retaining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the dissimilation strategy is more faithful to the expression of the original play and retains the uniquenes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aphor. This dissertation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discussion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文章引用:房秦月. 浅析隐喻性成语谚语及俗语的翻译策略——以《甄嬛传》字幕翻译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227-23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03

1. 引言

影视剧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字幕翻译质量直接影响文化传递的有效性。国产古装剧《甄嬛传》以其富含隐喻性表达的台词体系构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叙事张力,而美版译制过程中对隐喻表达的归化处理策略虽符合目标语受众的接受习惯,但有时会导致源语文化意象流失。当前学界针对该剧字幕翻译的研究多聚焦于语言表层转换,对隐喻这一深层文化符号的翻译策略探讨尚存研究空白。本研究以New York Television Festival展播版《甄嬛传》为语料,基于Venuti的归化与异化理论框架,系统考察成语、谚语、俗语等隐喻性表达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比和分析源语的隐喻与译文的对应关系,重点探讨:1)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翻译中的具体运用情况,从而分析它们对译文质量和表达效果的影响;2) 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隐喻翻译涉及到文化因素的转换和传达,研究中可以探讨在《甄嬛传》字幕翻译中如何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因素对隐喻表达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归化与异化策略在隐喻翻译中的比较和分析,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帮助翻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处理隐喻翻译问题,推动我国影视剧在海外更好地传播。

2. 《甄嬛传》

《甄嬛传》是一部于2011年上映的国产电视剧,讲述了主角甄嬛在后宫的一生。本文选择《甄嬛传》作为研究隐喻性成语、谚语及俗语翻译策略的典型案例,具有多维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典型性。剧中大量使用隐喻性成语(如“一丈红”“惊鸿舞”)、谚语(如“树倒猢狲散”)及宫廷特有俗语,语言高度凝练且承载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故与等级观念,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案例;2) 影视翻译的双重挑战。作为古装剧字幕,需在有限时空内兼顾语言简洁性、文化可读性与情感等效性。例如,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需在保留意象与适应英语表达习惯之间权衡,体现影视翻译的特殊策略;3) 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代表性。剧中翻译灵活运用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及补偿等策略,系统性展现了隐喻性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转换逻辑,对翻译理论研究与教学具有典型参考意义。

3. 字幕翻译

字幕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研究历经理论建构、实践探索与技术革新的动态演进过程。早期学者从媒介特性切入,李运兴提出的“时空限制–信息功能–文化因素”三元分析框架,强调字幕需在有限时空内完成核心信息传递,奠定了国内研究的理论基础[1]。后随着功能主义范式的兴起,目的论(Skopos Theory)与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推动该研究转向受众导向,如周冲构建的“四维功能对等模型”(语言形式、语用、文化、审美),强调目标受众的等效接受[2]。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的引入进一步拓展认知维度,王荣提出“最佳关联性”原则,主张平衡认知负荷与语境效果,为处理文化缺省与隐喻表达提供方法论依据[3]。在实践策略层面,文化调适与技术规范成为研究焦点。针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李珺提出的“简明性–连贯性–审美性”三原则与Díaz-Cintas (2007)的“文化适应策略”(归化、显化、补偿)形成互补,共同应对跨文化冲突[4]。语言风格适配则聚焦媒介特殊性,赵蕙强调字幕需兼顾口语化、口型同步与人物性格化[5]在实践探索方面,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听译、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等技术蓬勃,极大地提高了字幕翻译的效率,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近些年,国外对于字幕翻译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方面。在机器翻译(MT)领域,早期研究集中于数据驱动的统计机器翻译在字幕中的应用,如Bywood等人研究了机器翻译与传统工作方式相比的可行性和局限性[6]。而随着语音转文本和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的发展,视频字幕同步技术迅速进步下,Song等人提出结合Word2Vec与LSTM的分句方法提升翻译准确性[7];同时,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MTPE)的模式被证实能节省时间并产出质量良好的字幕[8]。值得一提的是,翻译记忆(TM)技术则被广泛认可用于提升重复性字幕内容的翻译效率和质量[9]。此外,众包协作模式在云技术推动下蓬勃发展,模糊了专业与业余译者界限,平台如Amara、Dotsub、Viki等简化了协作流程[10]。专业字幕工具的普及、自动语音识别(ASR)技术解决语音转文本问题、以及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用于提取硬字幕文本共同构成了支撑现代字幕翻译实践的关键辅助技术与工具。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部在网飞播出的电视剧,《甄嬛传》自上映以来在国内外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好评。在这一现象背后,字幕翻译功不可没。因此,本文整理了《甄嬛传》的字幕翻译研究相关的文献,共计94篇。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中国学者从各种理论角度对其英文字幕进行了解读和讨论。基于目的论视角,郭镇研究影视剧中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字幕翻译策略,以热播古装剧《甄嬛传》的海外版本为研究对象,总结出《甄嬛传》字幕中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替换、直译、解释、缩减和音译五种翻译策略[11]。随后,李诗瑶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在美版《甄嬛传》字幕翻译中的体现,此外该文章总结了文化驱动策略、替换策略、增减词策略和交际策略这五种翻译策略在《甄嬛传》字幕翻译中的使用[12]。裴珊珊在彼得·纽马克是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特点出发,进行了对美国版《甄嬛传》的字幕材料的具体案例分析,强调译文语言的平顺、自然和表达的地道性,具体指出了其优势和弊端,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13]。从文化顺应论的角度出发,赵瑛在其文章中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理论对于汉英影视剧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14]。除了以上从目的论、交际翻译论和文化顺应论等视角研究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外,近些年也有很多学者从生态翻译视角去分析和讨论该剧的字幕翻译。高会丽从生态翻译视角分析了译者的主体性在字幕翻译中的体现,不仅扩大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字幕翻译的研究,同时有利于翻译实践的发展[15]。杨嫣整合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原则、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生态环境作为理论框架,分析《甄嬛传》字幕中译文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她认为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16]。刘依聪、贾欣岚以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异化理论为导向,从词和句的翻译、翻译的文化缺省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研究发现任何翻译实践都不存在绝对的归化和异化。《甄嬛传》汉英字幕翻译倾向于归化为主,异化为辅。所以汉英字幕翻译在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运用两种策略,最终达到归化与异化动态的统一[17]。马梓涵从翻译策略的选择方向,分析了美版《甄嬛传》在海外“遇冷”的原因,总结了字幕翻译中出现的几个问题[18]。经笔者研究发现,《甄嬛传》中隐喻的翻译也是翻译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隐喻的使用涉及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翻译不当,会导致原意缺失,甚至传达失误。本篇文章便以《甄嬛传》中隐喻翻译为例,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在隐喻翻译时的选择,为国产剧字幕翻译提出一些建议。

4. 隐喻翻译

隐喻作为人类语言认知与思维建构的核心机制,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隐喻翻译涉及到的文化迁移、认知模式转换等问题使其成为了翻译领域的一大核心难题。国际上对于隐喻翻译的研究最早分为两类:语言学派视角和文化派视角。语言学派视角更关注语言的转换。Newmark在作品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对翻译中出现的大多数主题和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其中对于隐喻的翻译,他提出了重现相同意象、替换为目标语标准意象、转为明喻、明喻 + 释义、转为字面意义以及省略不译共七种方法,为译者提供了具体选择[19]。在文化派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更加注重对隐喻可译性的制约。Eugene Nida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在文化负载词和隐喻翻译中应用,认为隐喻的翻译在于打破形式对等的局限,以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认知为基准重构意义[20]。至此,奈达将隐喻翻译从语言转换层面提升至“跨文化工程”。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隐喻的翻译。Lakoff 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彻底革新了隐喻研究,也为隐喻翻译提供了强大的认知框架。隐喻被视为跨域映射的认知工具。他们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开创性地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揭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具象的“始源域”(如“旅程”)映射抽象“目标域”(如“人生”),从而实现复杂概念的具身化认知[21]。这一理论突破表明,隐喻不仅是修辞装饰,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范式。此外,隐喻翻译的研究在功能主义与目的论视角下也有不同的进展,学者们为隐喻翻译提供了极具革命性的视角——翻译策略完全服务于交际目的,而非追求抽象的对等。Katharina提出文本功能决定翻译策略,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对于信息型、表达型以及操作型文本采取不同的隐喻翻译策略[22]。近些年来,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许多学者利用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大规模地考察隐喻在真实翻译中的处理模式、规律性特征、译者风格、规范化现象等[23]。Olohan的语料库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过程中,隐喻常常不是被“对等”地转换,而是经历了简化、常规化、显化和文化适应的过程[24]。这些处理策略反映了译者对目标语读者可接受性和语言规范的考量,并印证了翻译中可能存在的普遍性特征(如简化、显化)。她的工作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和方法论范例。在文学领域,隐喻通过意象网络构建多维语义场,如古典诗词中“明月”喻乡愁、“落花”指代时光流逝,其解码过程需同时调动文化记忆与认知图式。强化隐喻的双重属性(语言表征与认知工具)意识,对深化语义理解与跨文化传播具有关键意义。在翻译学视域下,隐喻的跨文化转换涉及认知重构与符号再编码的双重挑战。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奠定认知基石,强调翻译需穿透语言表层,捕捉概念系统的深层映射逻辑。在此基础上,Sperber与Wilson的关联理论提出动态平衡原则:译者应在源语意图与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间建立最佳关联,既保留隐喻的认知启发性,又确保文化可及性[25]。研究方法层面,学界形成多维度的探索路径:其一,对比分析法通过平行语料揭示文化认知差异,如Aijmer研究发现英汉隐喻对比[26];其二,实验法借助眼动追踪或接受度测试,量化分析隐喻翻译的认知处理负荷;其三,策略研究聚焦Venuti (1995)提出的归化/异化范式——前者以目标文化为导向(如将“力大如牛”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后者则保留源语文化标记(如直译“牛”意象并加注说明),二者在可读性与文化传真度间形成张力场[27]。近几年国际上对隐喻翻译研究涌现出多个突破性新视角,显著拓展了传统的语言学框架的边界。学者采用眼球追踪技术研究隐喻翻译的复杂认知过程,结果表明在隐喻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表现出了比在非隐喻翻译任务中更有效的发散思维[28]。此外,人工智能的兴起,也为隐喻翻译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挑战。高睿瑶等人研究人工智能在诗歌隐喻翻译中的效果,确定人工智能翻译在诗歌隐喻翻译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改进[29]。总而言之,当前国际隐喻翻译研究以认知视角为核心,深入探索隐喻翻译背后的心理机制和语境重构。研究趋势高度跨学科化,积极融合神经科学、实验方法和语料库语言学进行实证分析,尤其关注翻译过程和读者反应。技术驱动的研究显著增多,聚焦评估和改进机器翻译处理隐喻的能力及人机协作模式。同时,研究视角更加批判与多元,强调翻译中的文化政治、权力关系和伦理考量,并积极纳入非西方中心视角。

5. 字幕翻译策略

1955年,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作品《译者的隐身》中首次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理论。归化策略是要把源语言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策略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包括意译法、仿译法、改译法、 以及创译法。异化策略包含以下具体翻译方法:零翻译、音译、逐词翻译、直译[30]

根据美版字幕(Netflix版)的甄嬛传台词抽样标注分析,《甄嬛传》台词中有约200多处使用了隐喻性表达,主要包括宫廷斗争类(如“树大招风”)、命运哲理类(如“覆水难收”)、人性批判俗语(如“捧高踩低”)及自然意象隐喻(如菊花象征气节)。美版字幕翻译策略呈现归化主导倾向(占比约60%),常替换为英语文化等效表达(例:“覆水难收”译作“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异化策略次之(占比约40%),保留核心文化意象(例:“树大招风”直译为“A tall tree catches the wind”)。策略选择受三重因素驱动:1) 字幕时空约束迫使复杂表达简化;2) 文化可接受度——普世概念(如人性批判)倾向归化,独特文化符号(如“一丈红”译“The Scarlet Red Punishment”)采用异化形成“文化锚点”;3) 等级称谓功能对等(如“贵妃”译“noble consort”)。这种归化主导的翻译虽确保流畅性,却造成文化损耗(如“碎玉轩”音译“Suiyu Pavilion”丢失“宁为玉碎”的隐喻),理想方案需动态平衡:对共性价值观归化以降低理解门槛,对历史专属符号异化以传递文化特质。下面本文将对典型的翻译表达进行具体分析。

5.1. 意译法

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是一种以传递核心语义和文化意图为核心、摆脱源语的形式束缚的翻译策略,属于归化策略的典型方法。

例1:紫禁城的风水养人,必不会叫你玉减香消。

译文:The Forbidden City is a nourishing place. Your youth and beauty will never fade.

“玉减香消”这一成语源自宋张先的《汉宫春》词。该成语中的“玉”和“香”代指美丽的女子,比喻美人的消瘦、萎靡。在《甄嬛传》第一集中,甄嬛在选秀环节介绍自己后,皇帝便由其名字联想到“嬛嬛一袅楚宫腰,那经春来香减玉消”这一诗句。在中国文化中,“玉”一直是纯洁、高贵、美好品质的象征。《汉语词典》中的以玉为词根的词组,其中有十分之一都与女性密切相关,用玉来比喻女子,不仅仅是因为玉的外在美丽,更因为玉的内在品质与理想女子的形象高度契合;“香”字在旧时用作女子的代称,香宜人正是妇女梳妆打扮中最普遍的追求,故人们常常爱以香来代指女人。但在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时,将“香”和“玉”翻译成了“youth and beauty”,采取了归化翻译的策略中的意译法,以目的语者为归宿,目的语者无需了解“香”和“玉”的隐喻性含义,便可理解该句传达的意义。

例2:臣妾愿为娘娘效犬马之劳,从中劝和。

译文:I will do my utmost to make peace between His Majesty and my lady.

“犬马之劳”出自《汉书·孔光传》,比喻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在《甄嬛传》第二集中,华妃性格善妒,设计陷害惠贵人,后遭揭发,皇帝大怒,夺去了华妃的协理六宫之权。于是曹贵人便安慰华妃自己会从中劝和,让皇帝回心转意。“犬”和“马”在中国文化中是忠诚的象征,有辅佐的意味。但在译文中,并未体现。此处采用了归化策略中的意译法,将动物隐喻(犬/马)转为抽象程度副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更容易理解。

5.2. 改译法

改译法(Adaptation)是异化策略中的一种翻译方法,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或读者理解需求,对原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改写,而非逐字逐句直译。其核心目的是确保译文在目标语境中自然流畅,同时准确传达原文的核心信息或意图。

例3:杀鸡是要儆猴的

译文:You would beat an offenseless dog to scare away a lion.

“杀鸡儆猴”是历史典故,意思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此处华妃失宠,曹贵人作为其同党,心中惶恐,将自己比作“猴子”,试探甄嬛对自己的态度。由于“杀鸡儆猴”出自历史典故,如果采用直译法,目的语者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很难明白其中暗含的隐喻,所以此句采用了归化策略中的改译法,在保留原文的基本意思的基础上,译者改“dog”来代替“鸡”,用“lion”来代替“猴”,以贴近英语文化中“狗”的弱势形象(如俚语“kick a dog”)和“狮子”的威慑力(如谚语“lion’s den”)。影视剧字幕翻译中的替换译策略,可以尽可能缩短译文长度,并且能以观众期待、熟悉的方式传达剧情,符合字幕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要求,也体现了字幕翻译简洁、易懂的特点。此外译者还增译了形容词“offenseless”来补充说明狗的性格特点,使得目的语者更能理解“杀鸡儆猴”中暗含的隐喻。

例4:树倒猢狲散

译文:Rats will abandon a sinking ship.

“树倒猢狲散”是汉语成语,出自《谈薮·曹咏妻》,解释为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有权势的人一旦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剧中华妃的哥哥年羹尧失势,华妃也因此受到牵连,祺贵人便用“树倒猢狲散”来形容华妃当时的处境,此处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改译法,使用了意思相近的英文俗语“Rats will abandon a sinking ship.”,如此目的语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

例5:是嫔妾当日目光短浅,不知学良禽择木而栖。

译文:I should have chosen a better master. To my chagrin, I chose wrongly.

“良禽择木而栖”此句出自《左传》,好鸟择木,比喻贤臣择主。后常以“良禽择木而栖”作为贤臣择主而事的典故。在美版《甄嬛传》第三集中,华妃失势,曹贵人作为华妃同党,深知此时需要投靠甄嬛,才能保住自己在宫中的地位。此处,曹贵人将自己比作“良禽”,希望甄嬛以后能够既往不咎。由于目的语者无法直接理解该俗语的本意,此处便采用了归化策略,采用了目的语者熟悉的表达方法“master”来替换源语言中的文化要素,从而方便读者理解剧中曹贵人的意思。

5.3. 直译法

在异化策略中,直译法能够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征,保证传达的信息与原文意思一致。

例6:若是留下个疤痕,真是白璧微瑕了。

译文:If a scar were left on your face, it would be as a slight flaw in pure white jade.

“白璧微瑕”出自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该成语本意是指洁白的玉上面有些细小的斑点,比喻人或事物虽然很好,但存在小的缺点,美中不足。在《甄嬛传》第三集中,甄嬛被猫抓伤,皇上担心她的伤口留下疤痕,便以“白璧微瑕”暗喻。该句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中的直译法,在上例中,原文的词汇意义和修辞意义均得以保留,并且将“美人”比作“玉”这一隐喻在翻译时用“as”这一结构表达出来,故采用直译法即可。

5.4. 音译法

音译法是将源语言中的词汇通过模拟其发音或找到发音相近的词在目标语言中进行表达的一种翻译策略。

例7:碎玉轩、存菊堂、倚梅园

译文:Suiyu Pavilion, Cunju Hall, Yimei Garden

剧中地名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中的音译法,保留部分文化独特性,传递“中国风味”,但可能牺牲部分可读性。字幕翻译直接音译保留原音,但未能让目标语者理解“玉碎”、“梅花”以及“菊花”的隐喻意义。

6. 结语

《甄嬛传》的隐喻翻译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使得字幕翻译既便于目标语者理解,也能保留中文的文化特色。研究隐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能够帮助译者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和读者可接受度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有助于翻译理论的发展,还可以指导实际翻译工作,提高译文质量,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通过深入探讨这一主题,译者和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推动翻译实践和研究的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 22(4): 38-40.
[2] 周冲.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电影字幕翻译实践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5.
[3] 王荣. 从关联理论看字幕翻译策略——《乱世佳人》字幕翻译的个案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2): 5-9.
[4] 李珺. 文化差异视角下外国电影英文字幕翻译特点及策略分析[J]. 海外英语, 2022(13): 15-16+27.
[5] 赵蕙. 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及策略[J]. 文教资料, 2010(10): 57-58.
[6] Bywood, L., Georgakopoulou, P. and Etchegoyhen, T. (2017) Embracing the Threat: Machine Translation as a Solution for Subtitling. Perspectives, 25, 492-508.
https://doi.org/10.1080/0907676X.2017.1291695
[7] Song, H., Kim, H., Kim, J., Park, C. and Kim, Y. (2019) Inter-Sentence Segmentation of Youtube Subtitles Using Long-Short Term Memory (LSTM). Applied Sciences, 9, Article 1504.
https://doi.org/10.3390/app9071504
[8] Etchegoyhen, T., et al. (2014) Machine Translation for Subtitling: A Large-Scale Evaluation. In: Calzolari, N., et al., eds., LREC 2014 Proceedings, European Language Resources Association, 53.
[9] Díaz-Cintas, J. (2013) The Technology Turn in Subtitling. Translation and Meaning, No. 9, 131.
[10] Jiménez-Crespo, M.A. (2017) Crowdsourcing and Online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ttps://doi.org/10.1075/btl.131
[11] 郭镇. 目的论视角下《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
[12] 李诗瑶. 目的论指导下美版《甄嬛传》字幕的汉英翻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财经大学, 2022.
[13] 裴珊珊. 浅析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美版《甄嬛传》字幕翻译的得与失[J]. 青年文学家, 2019(30): 144-145.
[14] Newmark, P.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rentice Hall.
[15] Nida, E.A. and Taber, C.R. (20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16]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1)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7] Rhodes, E.F. (2000)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Quaderns Revista de Traducció.
[18] Olohan, M. (2004) 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1st Edition, Routledge.
[19] 赵瑛.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0] 高会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J]. 文学教育(下), 2020(2): 19-21.
[21] 杨嫣.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美版《甄嬛传》字幕翻译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荆州: 长江大学, 2024.
[22] Liu, T., Wang, Y., Wang, Z. and Yu, H. (2025) Exploring Cognitive Effort and Divergent Thinking in Metaphor Translation Using Eye-Tracking and EEG Technology. Scientific Reports, 15, Article No. 18177.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03248-5
[23] Gao, R., Lin, Y., Zhao, N. and Cai, Z.G. (2024) Machin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 Comparison among ChatGPT, Google Translate, and DeepL Translat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11, Article No. 835.
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4-03363-0
[24] 刘依聪, 贾欣岚. 字幕翻译中归化异化策略取向呈现探讨——以英译版《甄嬛传》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8(8X): 142-143.
[25] 马梓涵. 由美版《甄嬛传》海外“遇冷”浅谈影视翻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J]. 中国文艺家, 2019(1): 106-107.
[26] Lakoff, G. and Johnson, M. (2008)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7] Sperber, D. and Wilson, D.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8] Aijmer, K. (2011) Contrastive Pragmatic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9] Venuti, L. (2017) Invisibility. In: Venu, L., Ed.,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Routledge, 1-34.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098746-1
[30] 熊兵.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 中国翻译, 2014, 35(3): 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