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表情包中消极情绪的多模态隐喻研究
A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Study of Negative Emotions in WeChat Emoji Packages
DOI: 10.12677/ml.2025.137705, PDF, HTML, XML,   
作者: 李天天: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消极情绪表情包Multimodal Metaphor Negative Emotions Emoji Packages
摘要: 本文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由254个微信表情包构成的语料库,探讨了其中所蕴含的消极情绪多模态隐喻现象。研究通过MIP隐喻识别程序,筛选出202个有效样本,归纳出三类主要消极情绪:悲伤、愤怒和恐惧,并进一步从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空间构图、自然现象等方面分析其典型隐喻建构方式。结果发现,这些隐喻不仅体现出人类对情绪的具身化理解,也在数字交流中承担着重要的叙事、社交和身份功能。研究表明,表情包作为图文结合的多模态媒介,不仅丰富了情绪表达手段,也促进了情感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人际关系的维系。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拓展了情绪隐喻研究的深度,对当代数字交际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in WeChat emoji packages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theory. Drawing upon a corpus of 254 emoji packages, the research applies the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MIP) to identify 202 samples of nega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se a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core emotional types: sadness, anger, and fear. The study explores how these emotions are metaphorically constructed through facial expressions, body posture, spatial orientation, natural imagery, or some other ways. It is found that these metaphors not only embody the embodied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but also assume important narrative, social, and identity functions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emoji, as a multimodal medium combining pictures and texts, not only enriches the mean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but also promotes the effective transmission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expands the depth of emotional metaphor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 digital communication practice.
文章引用:李天天. 微信表情包中消极情绪的多模态隐喻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243-25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05

1. 引言

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缺乏客观实体物质形象特征联系的抽象复杂的感觉,直接体现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行为反馈。因此,人们在进行情感表达时,常常需要借助隐喻将抽象的情绪具体化、范畴化、清晰化,以期被感知与理解。心理学家Shaver和他的同伴参考了早前的情绪理论和自己的研究结果,将人的六种原始情绪及由它们衍生出的多种次级情绪绘制成了树状图表,从中可以发现,负面情绪的种类超过正面情绪的种类。Pam将消极情绪定义为“个体对某件事或某个人表达负面情感(affect)唤起的一种不愉快(unpleasant)或不开心(unhappy)的情绪”[1]。在负面情绪的指引下,个体往往会经历一系列沮丧乃至压抑的心理与行为层面的连锁反应。因此,了解负面情绪的隐喻表达方式可以让我们体验情绪的多样性,并正确应对负面情绪带来的不良反应。Shaver从认知神经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包含五种基本情绪隐喻的两种分类:积极情绪隐喻和负面情绪隐喻[2]。赵秀凤和李晓巍以叙事绘本为语料,系统考察“愤怒”的图像表征手段,总结“愤怒”转–隐喻多模态协同构建的规律,阐释其认知诗学效果[3]。李兴忠将“愤怒”隐喻的多模态研究语料拓宽到电影,考察电影对“愤怒”隐喻的多模态表征[4]。张嘉伟和刘越莲以歌德和李白诗歌为语料,通过语料库方法系统地考察和对比其“悲伤”情绪转喻与隐喻表征[5]。但目前关于负面情绪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情包是一种以图像为主体,巧妙地融入文字元素,形成图文交错的新型表达方式。表情包由表情符号发展而来,其出现呼应了数字时代人们对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细腻性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视觉性的文本,表情包融合图像、文字多元符号,体系间依存互补,共筑情绪隐喻,直观传达复杂情感。王珩与纪文亮在其研究中,从语用学的广阔视角深入剖析了微信表情符号这一当代数字交际中的重要元素所承载的复杂而多元的功能[6]。杨佑文等人以各大网络平台的表情包为语料,对其中所含有的积极情绪的多模态隐喻进行研究[7]。王帅、谷露芳探讨了网络互动中的模态补充机制并发现在网络互动中,人们会通过各类表情包的使用来补充动作、表情及眼神模态的缺失[8]。本研究意图将表情包与情绪隐喻相结合,探讨表情包中消极情绪的多模态隐喻。

2. 消极情绪在表情包中的多模态隐喻建构模式

自Lakoff和Johnson打开隐喻研究的新篇章后,相关理论与实践逐渐丰富。后受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影响,Forceville等学者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的观点,创建了基本的分析范式。随着话语分析的多模态转向,多模态隐喻的建构性和实用性渐受重视,尤其是语境隐喻、混合隐喻、图文隐喻等概念的提出[9],由此开启了隐喻的多模态研究时代。多模态隐喻在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概念隐喻的一种延伸,其核心思想仍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身体体验来理解和感知抽象的概念;前者是源域,后者是目标域;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属性为映射项”[10]。多模态隐喻是指相对于单模态隐喻,靶域和源域分别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同时且专门地呈现和构建的隐喻。多模态隐喻的核心思想[11]

表情包作为一种融合了语言与图像双重模态的媒介,显著地体现了多模态隐喻的特性。在表情包的创作与解读过程中,情绪隐喻的构建是语言模态与图像模态紧密协作的成果。这两种模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通过图文交织将原本抽象的情绪概念转化为直观、生动且富有表现力的多模态隐喻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情感表达的方式与深度。

3. 语料收集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来自微信表情包库,通过搜索关键词(“愤怒”“悲伤”“恐惧”)收集而来,共计300个,都包含文字和图画两种模态,符合研究要求。由于表情包是多种模态共存的符号,隐喻识别的工作比文字单模态要更复杂,因此必须要有清晰的识别标准。在Pragglejaz Group提出的隐喻识别程序(the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简称MIP)的基础上[12],本研究识别表情包中情感隐喻的具体步骤细化如下:

步骤1):解读表情包,了解大致含义;

步骤2):找出表情包中的情绪词汇单位;

步骤3):根据情绪词汇,确定其在该语境下的具体意义;

步骤4):识别该语境意义下更基本的意义,即最常见、最基础、最直接的意义;

步骤5):若语境意义和基本意义有出入,且影响理解,那么该情绪词汇单位就可视为隐喻。

根据以上步骤,对这300个表情包进行了解读和隐喻识别,最终统计发现202个有效的消极情绪隐喻表情包,可作为研究的语料。

4. 表情包中消极情绪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

依据文献[7]对情绪隐喻的分类,本文拟将消极情绪隐喻的情绪特征分为三大类:悲伤隐喻,愤怒隐喻和恐惧隐喻。下面将逐一以例子对这几类情绪隐喻进行解读。

4.1. 悲伤隐喻

悲伤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通常与失去、失望、痛苦、遗憾或无法达成的期望紧密相关。它反映了人们面对不幸、失落或挫折时内心的一种深刻反应。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大部分关于消极情绪的隐喻会同时出现两种及以上的表征方式,本文在这里选取了最主要的表征方式以避免出现重复,后文也如此。

在202个符合消极情绪隐喻的表情包中,有60个是关于悲伤隐喻的,其具体表征类型和分布如表1所示。

Table 1.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sadness

1. 悲伤隐喻表征方式

表征方式

频次

百分比

面部表情(哭、皱眉、瘪嘴)

24

40%

方位导向(蜷缩跪地、低头含胸)

13

22%

空间(无限空间、封闭空间)

10

17%

器官(心)

8

13%

自然现象(雨)

5

8%

总计

60

100%

4.1.1. 悲伤是哭泣、皱眉和瘪嘴

Figure 1. Cry

1. 流泪

上图表情包的文字模态是“悲伤”,明确指出了该表情包所要表达的核心情感。图像模态中小猫的神情被描绘得似乎在瘪嘴,这一细节捕捉了悲伤时人们常见的面部表情特征——嘴角下垂,暗示了内心的痛苦与不满。眼泪作为情感释放的显著标志,是情绪表达的重要渠道之一。眉头紧锁和嘴角下拉也常常被视为悲伤情绪的外部表征,因而成为判断个体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悲伤的面部表情变化同时也可视为某种定向隐喻,即悲伤是向下的[13]。在图1中,悲伤的情感就是通过面部的综合表情来传达出个体内心的痛苦与哀伤,营造一种沉重、压抑的情感氛围。

4.1.2. 悲伤是低头耸脑

Figure 2. Bow his head

2. 低头

图2中文字模态为“悲伤”二字,它明确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使观者能够迅速把握情感的基调。图像模态中是一个独自在昏暗灯光下低着头的小人,没有具体的悲伤表情神态。人物自身的体态是向下的,如低垂的头,这对应于某种定向隐喻。表情包中避免了直接展现“哭泣”或“皱眉”等易于识别的悲伤标志,而主要营造了压抑与沉重的周遭环境和氛围。具体神态表情都被模糊淡化,忧伤的体态强化忧伤的氛围,更能表现出悲伤情绪带来的无尽虚无[14]

4.1.3. 悲伤是封闭的

以空间概念为源域向情绪域的映射是最直接、最有利的情绪认知方式[15]。将人物安置于一个封闭且狭小的空间之中,不仅让画面弥漫着难以言喻的沉闷与压抑,更传达了被束缚、无法释怀的悲伤心境。图3中语言模态是“杯伤”,与“悲伤”形成谐音,创造出既富有幽默感又蕴含深层情感共鸣表情包。图像模态是一只小猫被置于一个相对狭小的杯子之中。这一构图不仅在视觉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猫的弱小,以及孤立无助的心理状态,还通过小猫空洞的神态,进一步强化了“悲伤”这一情感主题的传达。因此即使没有直接描绘面部表情,也能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悲伤情绪。

Figure 3. Enclosed spaces

3. 封闭空间

4.1.4. 悲伤是心碎

Figure 4. Broken heart

4. 心碎

隐喻认为认知活动离不开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因此比较关注人类的身体器官和感知觉经验。身体隐喻经常被用来构建情绪概念,以身体的内脏表现出广义的行为或状态所构成隐喻来喻示情感[16]。心脏作为重要人体器官之一,也承担着喻示感情的角色。因此可以表达为爱是心脏,也可以称为跨经验隐喻,指的是精神情感通过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体现,涉及到的跨概念映射关系[7]图4中文字模态写着“这次真的伤了”,蕴含了强烈的悲伤情绪。图像模态是一只猴子以及一颗碎成两半的爱心,可解读为情感破裂或关系受损,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情感受创的综合性表达。

4.1.5. 悲伤是内心下雨

Figure 5. Rain

5. 下雨

雨水常常伴随着阴沉的天空和湿润的环境,预示着一种不晴朗、不愉悦的氛围,这种景象与人们内心深处持久且难以消散的阴郁、沉重情绪形成共鸣。当人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失去重要的人或事物时,雨天的氛围往往会加剧这种悲伤感受。上图5的文字模态为“心情不美丽”,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审美评价,而是对心情低落、失落或悲伤情绪的一种隐喻性表达;图片模态方面,一朵正在下雨的云作为唯一的视觉元素,其象征意义与文字模态高度契合,强化了这种阴郁感。

4.2. 愤怒隐喻

Table 2.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anger

2. 愤怒的隐喻表征方式

表征方式

频次

百分比

面部表情(咬牙切齿、大叫)

45

69%

行为事件(肢体冲突)

11

17%

体态(叉手、紧握拳头)

11

17%

火焰/大火

17

26%

总计

65

100%

愤怒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常源于个人愿望的落空或行动受阻,表现为紧张与不悦。在202个发现消极情绪隐喻的表情包中,有65个是关于悲伤隐喻的,其具体表征类型和分布如表2所示。

4.2.1. 愤怒是咬牙切齿和双拳紧握

Figure 6. Clench its teeth

6. 咬牙切齿

愤怒的面部表情符号主要对应语言模态中的常规概念隐喻。图6中“张大的嘴巴”、“咬牙切齿”体现了人们在“愤怒”时体内热量增加、需要通过“张大嘴巴”、“睁大双眼”等表情动作来排放体内的热量。“双手叉腰”“拳头紧握”等体势符号对应着非典型的愤怒隐喻如“Anger is a burden”,可被视为愤怒状态下体内能量激增、需通过特定动作进行非言语性释放的显著标志。

4.2.2. 愤怒是肢体冲突

Figure 7. Beat

7. 敲打

行为/事件符号表征“愤怒”是指人在“愤怒”状态下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需要外界事物的介入与身体协同作用,有别于只有身体自身参与表征的体势符号[4]。当个体的负面无法继续进行自主调节时,一种常见的适应性反应是情绪焦点的转移,即个体倾向于将愤怒情绪导向至其他更易于接受或处理的目标上,以实现情绪的间接发泄与缓解。上图7的文字模态为“我这暴脾气”,展现出左边的主要人物正处于生气状态;而图片模态中女孩的动作——举起手来敲打,是愤怒或不满情绪的直接外化表现,而目标对象——男孩的头部,则成为了这一情绪宣泄的载体。

4.2.3. 愤怒是火冒三丈

Figure 8. Fire

8.

表2可以发现,除面部表情外,表情包惯用“火焰”表达人物的愤怒,占所有隐喻表征的26%。愤怒作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在发生时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反应,如体温升高、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这些生理反应与“热”或“火”等概念在感觉上有相似之处。因此人们可能会将愤怒比作火山爆发、狂风骤雨等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在感官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破坏性,与愤怒的情感特征相契合,增强了表情包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上图8表情包的文字模态为“火冒三丈”,直接利用成员展现出人物极端的愤怒情绪,图片模态中人物头顶赫然出现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这一设计巧妙地将愤怒情绪外化为可视化的元素。

4.3. 恐惧隐喻

Table 3.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fear

3. 恐惧的隐喻表征方式

表征方式

频次

百分比

面部表情(狰狞、目瞪口呆)

39

51%

生理反应(冷汗、发抖、蜷曲)

21

27%

行为反应(躲藏、逃避)

17

22%

总计

77

100%

恐惧情绪既涉及对可直接感知的现实实体的恐惧映射,也可以是内心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触碰、超越物理界限的抽象概念或无形之物所引发的恐惧感受。在202个符合消极情绪隐喻的表情包中,有77个是关于恐惧隐喻的,其具体表征类型和分布如表3所示。

4.3.1. 恐惧是目瞪口呆

Figure 9. Scream

9. 尖叫

当人们感到非常害怕时,其面部表情的显著变化往往是最先被察觉的,以瞳孔扩张和张嘴大叫为典型例子。上图9表情包中文字模态为“恐惧”,直接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图片模态则是一只瞪大眼睛,张嘴可能在大叫的小熊,其表情和姿态生动地展现了恐惧情绪的外在表现。瞪大的眼睛象征着对威胁的警觉和不安,张嘴大叫则可能暗示了面对恐惧时的无助与惊恐,进一步丰富了文字模态的情感表达层次,使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恐惧情绪的力量与复杂性。

4.3.2. 恐惧是瑟瑟发抖

Figure 10. Tremble

10. 颤抖

当人们感到害怕时,往往伴随着反应速度与活动能力的下降,也常常会出现身体出汗的现象,短时间内人体的温度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寒冷”的感觉也就随之产生,人体会出现出冷汗和颤抖等生理反应。而“躲避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害怕情绪“目标域”的一种具体表现,即个体通过实际行动来应对害怕情绪。上图10中图像模态可解读为一只小猫躲避在黑暗的角落,蜷缩成一团,眼神睁圆警惕地望向四周,这一场景构建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可能隐含威胁的环境氛围。文字模态“瑟瑟发抖”通过拟人化的表达,强化了这种不安全感和恐惧情绪的传递。

5. 表情包中情绪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功能

本文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对表情包中的积极情绪概念进行多模态隐喻分析。研究首先发现图文结合的表情包中抽象情感大多被隐喻化,以更加清晰地传达个人感情;其次,消极情绪隐喻中消极情绪的表征方式都通过具身经验构建,其中悲伤情绪的表征方式最为多样;最后,情绪隐喻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的丰富性与创造力。因此,隐喻在阐述和解释抽象的情感概念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隐喻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或情境,使得这些原本模糊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感知和共鸣。

相较于积极情绪,了解消极情绪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我们管理情绪。与此同时,情绪作为信息传递的宝贵渠道之一,深刻地影响着个体对周遭环境的感知与理解。尤为显著的是,消极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迅速捕捉并识别出潜在的威胁与风险。通过触发这一系列情绪反应,人类不仅能够意识到周遭环境的微妙变化,还能激发内在的防御机制,为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做好充分准备。因此,消极情绪不仅是情感体验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生存与适应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预警系统与应对策略的启动器。而表情包中情绪隐喻主要具有以下三大功能:叙事功能、社交功能和身份功能。

5.1. 叙事功能

在信息时代,尽管文字交流成为线上沟通的主流方式,却往往难以全面捕捉并传达交流双方的情绪细微与情感深度,更无法直观感知对方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的微妙变化。面对这一局限,表情包应运而生,它们巧妙地融合了图像、动画与文字等多种媒介元素,以一种直观且富有表现力的方式,迅速填补了这一沟通空白。

表情包不仅能够加速信息传递,减少因文字解读产生的误会,更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文字在表达情感时的不足。它们通过夸张的表情、生动的动画以及恰到好处的文字说明,让接收者能够迅速捕捉并理解发送者的真实情感与意图,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沟通的效率与准确性。同时,这种富含情感与个性的表达方式,也使得沟通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5.2. 社交功能

沟通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广阔的社交媒体平台与紧密联结的网络社群内,乃至私密的个人交流空间,表情包已悄然成为跨越言语界限、促进群体互动的重要方式。表情包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基于对交流对象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所处环境文化背景的精准把握。面对多样化的对象群体,包括亲疏程度不一的关系网络及年龄层差异显著的个体,都促使人们精心挑选能够贴切传达自身情感与意图的表情包类别。由此可以看出,表情包的使用已逐渐形成一种普遍趋势,其在现代沟通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其次,图文结合的表情包中蕴含的情绪隐喻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精确且细腻地捕捉并理解多样化的情感表达。为了更有效地参与社会沟通与交流,实现人际合作,我们必须清晰且深入地识别并理解他人所表达的情绪状态,然后梳理他人产生的情感需求,寻求安慰或是企图得到同情等等。表情包在效弥补言语沟通不足的同时,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因此,深入理解并善用表情包这一沟通工具,对于提升沟通效率、增强人际互动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5.3. 身份功能

表情包的情绪隐喻除了作为沟通与维护社交关系的工具,更是用户进行自我表达、身份建构和群体归属确认的重要媒介。在个体层面,用户选择的表情包是其个性和价值观的视觉表达。特定风格或主题的表情包本质上是一种塑造和传递自我形象的非语言方式。在群体层面,表情包充当了群体认同的标记。特定社群往往发展出内部共享的专属表情包和“梗”。使用这些特定符号,成员能够快速识别彼此,强化群体归属感。这有助于在数字空间中建立和维护群体边界与凝聚力。

6. 结语

本文基于对微信表情包的检索与分析,系统性地归纳了表情包中消极情绪的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及其特征。通过这一考察,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表情包作为一种非言语交际工具,在情绪表达领域内所展现出的三大核心功能:叙事功能、社交功能与身份功能。此研究一方面有助于补充和丰富情绪隐喻与多模态隐喻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情绪表隐喻的表达内容和表征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以及维护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Pam, M.S. (2013) Negative Emotion. Psychology Dictionary.
https://psychologydictionary.org/negative-emotion/
[2] Shaver, P., Schwartz, J., Kirson, D. and O’Connor, C. (1987) Emotion Knowledg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061-108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2.6.1061
[3] 赵秀凤, 李晓巍. 叙事绘本中“愤怒”情绪的多模态转-隐喻表征——认知诗学视角[J]. 外语教学, 2016, 37(1): 10-14.
[4] 李兴忠. 电影中的“愤怒”隐喻多模态表征[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7, 28(3): 46-51.
[5] 张嘉伟, 刘越莲. 基于可比语料库的“悲伤”情绪隐/转喻对比研究——以歌德和李白诗歌为例[J]. 外语教学, 2018, 39(4): 46-51.
[6] 王珩, 纪文亮. 微信表情符号及语用功能探析[J]. 青年记者, 2018(32): 93-94.
[7] 杨佑文, 谢佳, 左宇涵. 表情包中积极情绪的多模态隐喻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 31(1): 21-24.
[8] 王帅, 谷露芳. 网络互动中的模态补充机制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 2023(2): 131-143.
[9] Forceville, C. (2002)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064252
[10] 张德禄, 郭恩华.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 36(3): 20-28.
[11] 赵秀凤.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 外语研究, 2011(1): 1-10, 112.
[12] Group, P. (2007) MIP: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 Metaphor and Symbol, 22, 1-39.
https://doi.org/10.1080/10926480709336752
[13] Kövecses, Z. (2003) Metaphor and Emotion: Language, Culture, and Body in Human Feel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方格致. 《绯红树》: “悲伤”情绪的多模态隐喻表征及诗学冲击力探析[J]. 今古文创, 2023(17): 87-89.
[15] 张宜. 论UP和DOWN的方位性隐喻和隐喻拓展[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7(3): 27-30.
[16] 徐盛桓. 心理因果性视域下汉语身体-情感隐喻解读——身体-情感语言表达研究之二[J]. 外语教学, 2016, 37(3):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