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建构路径探赜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a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System for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Skills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摘要: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乃至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其关键在于持续加强德智体美劳培养工作。在新时期,祖国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正在蒸蒸日上,迫切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大中小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建构既蕴含深刻的教育价值,又面临现实的实施困境,亟需通过体系建构、模式创新、以及评价改革路径实现突破。
Abstract: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 build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it is crucial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In the new era, the great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our motherland is flourishing,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are well-rounded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ystem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not only holds profound educational value but also face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It is imperative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through system construction, model innovation, and evaluation reform.
文章引用:赵乐鑫, 郑秋雯. 大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建构路径探赜[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321-32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617

1. 引言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其本质在于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育人方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工程绝非一时之功,而是贯穿人生全程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夯实根基。健全大中小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建构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要求、深化教育规律认识、回应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诉求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2. 价值意蕴:体系建构的时代诉求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育人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性意义,并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毛泽东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邓小平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3]。江泽民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和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4]。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这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了完善和健全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培养,既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2. 时代之需: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他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6]要肩负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大中小学生必须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风貌等方面,全面达到新时代所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7]。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要义。健全大中小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正是为了呼应这一时代之需,通过全面的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在道德、知识、体力、审美、劳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 学科之进:综合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必须完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培养体系,迅速弥补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方面的不足,并推行学生体质强化计划。推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综合进步,构成了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的新使命与新要求,同时也是构建教育强国的关键策略。学校应秉持系统性思维,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任务,实现“五育”并重,“五育”融合,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培养和造就大量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学校有责任加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信仰、思想信仰、理论信仰及情感信仰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基础理论创新、要素协同创新以及学科交叉创新等领域,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8]。完善和优化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全面培养体系,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入发展,以及跨学科、交叉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 现实困境:体系建构的实施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现行教育体系下,全方位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能力,仍面临一系列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三个方面。

3.1. 教育内容困境:五育知识体系呈现碎片化与割裂感

在当代教育体系的演进进程中,一系列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对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制约。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德育、学科知识教学、体育、美育和劳育等关键领域,不仅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也与新时代人才需求存在偏差。

第一,德育领域面临着实践维度缺失的困境,问题的本质是教育场域与生活世界的割裂。现行德育体系虽构建起系统的道德规范理论框架,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陷入“概念灌输”的窠臼。由于缺乏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案例与实践场景,道德规范沦为抽象的符号系统,难以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这种认知与实践的断裂,使得学生虽能熟练背诵道德准则,却无法在现实情境中形成稳定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导致“知善难行善”的知行悖论长期存在。从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论视角来看,德育脱离生活实践,实则是背离了道德教育的本质,使德育失去了扎根现实的土壤。

第二,学科知识教学领域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严重阻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迭代速度呈指数级增长,而学校课程体系更新周期却相对漫长。这种时间差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产生巨大鸿沟,学生习得的知识体系与前沿实践严重脱节。当学生面对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的复杂问题时,传统知识框架难以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和解决策略。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线性思维定式,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被极大压缩。知识更新的滞后性,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更是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脱节的集中体现。

第三,体育教学则陷入“标准化陷阱”,陷入项目单一化的困境。当前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程仍以传统竞技项目为主导,篮球、田径、体操等项目占据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和资源。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既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运动需求,也难以契合青少年个性化发展趋势。不同学生在运动天赋、兴趣偏好和身体条件上存在显著差异,单一的运动项目无法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和潜能。久而久之,体育课程沦为机械的技能训练,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严重削弱,难以实现体育教育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的核心目标。

第四,美育与劳育同样面临深层困境。美育教学中,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和陈旧的教学内容,扼杀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课堂往往局限于技法训练和名作赏析,缺乏对学生审美感知和创新表达的引导,导致美育沦为知识记忆和技能模仿的过程。而劳动教育则呈现出“悬浮化”特征,教学内容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脱节,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在劳动课程中难以接触到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新兴劳动形态,无法理解劳动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使得学生对劳动产生认知偏差,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精神、提升实践能力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3.2. 教学模式困境:传统教学模式凸显滞后性与依赖性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成为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这些问题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多个领域均有体现,其背后反映出教育理念、课程设计与时代需求的脱节,亟待系统性的反思与革新。

第一,德育领域灌输式教学下的价值迷失。德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灌输式教学,本质上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单向输出道德规范,将德育简化为概念背诵与教条传递,忽视了学生在道德认知构建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种教学方式切断了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学生难以在真实情境中检验和深化道德理解,导致道德认知停留在浅表层面。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来看,道德观念的形成应基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而灌输式教学抑制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使得道德规范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信仰,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面对复杂道德情境时往往陷入迷茫与困惑。

第二,智育领域传统课堂模式的创新桎梏。现当代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智育课堂,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闭环。课堂上,教师占据话语主导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与互动交流的空间。这种模式过度关注知识的记忆与再现,背离了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的自主探索与知识建构理念。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呈指数级增长的当下,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传统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无法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

第三,体育领域技能本位下的个体忽视。体育教学中“重技能、轻个性”的倾向,将体育教育异化为标准化的技能训练。教师往往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机械地传授运动技能,忽视了学生在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和运动天赋上的显著差异。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使得部分学生难以在体育课堂中找到成就感,逐渐丧失运动兴趣。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运动智能表现形式,单一的技能传授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也难以实现体育教育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多元目标,体育课沦为学生眼中的“枯燥任务”,而非享受运动乐趣的平台。

第四,美育与劳育领域模式单一的发展局限。美育与劳育同样受困于教学模式的僵化。美育课堂中,技法训练和艺术名作赏析占据主导,教学方式局限于临摹、讲解,缺乏对学生审美感知力、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学生在程式化的教学中,难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和艺术表达,美育沦为机械的技艺传承,背离了审美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初衷。

劳动教育方面,教学内容陈旧、实践形式单一,与现代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学生接触的劳动课程多以传统手工劳动、校园卫生打扫为主,对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兴劳动形态知之甚少。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时代价值,难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受挫,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3.3. 评价机制困境:多维评价指标缺失系统性与科学性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导向、诊断和激励功能,却因现有评价机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缺失,成为制约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领域,评价体系的困境相互交织,暴露出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与评价范式的滞后。

第一,德育评价的形式主义遮蔽价值内核。当前德育评价体系陷入“重过程留痕,轻实质转化”的误区,将道德教育的成效简单等同于活动参与记录、行为规范量化打分。学校通过检查班会记录、志愿服务时长等形式化指标来衡量德育效果,却忽视了学生在真实生活中道德判断、选择与践行能力的发展。这种评价方式割裂了道德认知与行为实践的联系,使得德育评价沦为数据堆砌的表面工程。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来看,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且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而现行评价体系因缺乏对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及行为持续性的动态追踪,无法真正触及道德教育的核心,难以实现以评促育、引导学生形成稳定道德价值观的目标。

第二,智育评价的分数至上扭曲育人导向。智育领域的评价体系依旧深陷“唯分数论”的窠臼,将标准化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与能力的核心甚至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严重偏离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对知识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为追求分数而机械刷题,教师为提高成绩而采用填鸭式教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被边缘化。长此以往,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更导致教育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脱节,使教育沦为“育分”而非“育人”的工具。

第三,体育评价的技能本位偏离健康宗旨。体育评价体系过度聚焦体能测试成绩和运动技能达标率,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简化为身高体重指数、跑步速度、球类技术等量化指标。这种评价导向使得体育教学陷入“重考核、轻养成”的怪圈,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技能训练的标准化,忽视了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健康意识塑造和运动习惯养成。依据终身体育理论,体育教育的核心应是帮助学生形成长期稳定的运动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但现有评价体系无法对学生运动态度、健康管理能力等进行有效评估,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运动,难以将体育锻炼内化为终身习惯,背离了体育教育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的初衷。

第四,美育与劳育评价的标准缺失阻碍素养发展。美育评价多停留在艺术作品完成度、艺术表演技巧等浅表层面,缺乏对学生审美感知、艺术创造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考量。这种评价方式导致美育教学偏向技法训练,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表达和创造力被压制,无法实现美育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的目标。

劳动教育评价同样存在标准模糊、方式单一的问题。学校常以劳动任务完成情况、劳动工具使用熟练度等简单标准进行考核,未能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范畴。面对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新兴劳动形态,现有评价体系更是捉襟见肘,难以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时代价值,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劳动教育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彰显。

4. 实践进路:体系建构的创新突破

4.1. 格局形态:打造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五育融合新生态

坚守立德树人之根本,乃教育事业之核心使命。全面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乃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具体体现。学校应全力以赴,构建一个打造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确保教育事业之蓬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从纵向维度来看,教育者教学要把握好阶序性,实施教学具有针对性。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实施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能够满足各年龄段及多样化需求的学生群体。从横向维度来看,教育者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学科的内在统一性原则。在教育方法的实践中,教育者应坚定不移地贯彻理论灌输法、自我教育法、比较鉴别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咨询辅导法的综合运用原则,并应善于将德智体美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把德智体美劳教育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相互支撑的内容体系。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旨在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推进[9]

4.2. 模式创新:构建“五融入、五促进”育人模式

契合学生需求和特质的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其研究热情,优化研究成效。为持续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须创新教育模式,实现各教育阶段的紧密融合。德育作为五育融合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坚定信念,筑牢思想根基;智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技能,有助于把握学习方向,点燃职业激情;体育作为五育融合的载体,有助于强化身体素质,肩负起强国使命;美育作为五育融合的艺术,有助于提升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力量,有助于锤炼劳动精神,汇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德智体美劳分别从属于不同的五个领域,要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除了要把这五个领域深度融合,不可或缺的还需要构建“五融入、五促进”育人模式,深入创新大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路径。

“五融入、五促进”育人模式是现代教育学理念的创新实践。从教育学视角来看,“五融入”分别以不同维度构建育人路径:课程融入打破学科间的固有壁垒,将知识体系与生活实践深度整合,助力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文化融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依托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的浸润作用,潜移默化塑造学生品格;实践融入秉持知行合一理念,借助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解与应用;教学融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探究式、合作式等多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评价融入构建涵盖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

“五促进”则是在“五融入”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实现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完整人格培育的转变,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科学路径。其一,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其二,使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劳动精神的广泛传承与弘扬;其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劳动教育,促进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其四,在创新创作中融入劳动元素,促进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其五,将劳动素养纳入评价体系,促进完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10]。同时,教育者还要坚持层次原则,对于大中小学应坚持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到推理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层次性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各教育阶段的优势,补齐短板,不断完善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4.3. 评价改革:建立发展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估协同机制

发展性评价主要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对被评价者的素质能力和工作绩效进行综合性价值判断,是一种评价方式,其核心在于强调评价应与“学习过程”相结合,为被评价者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持续的反馈和支持,促进被评价者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的评价模式[11]。这说明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前的表现,更注重对其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指导。第一,教育评价应当具有持久性。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一套全面、公正、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每个学生都建立一个成长评价档案,并覆盖每个学生大中小各年龄段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持续发展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第二,教育评价应当具有连贯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往往无法准确明辨是非曲直,教育评价应当综合考虑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而不能仅仅依赖学生的观点;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加之正处于叛逆期,可以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下进行评价;大学生的心智和生理发展已相对成熟,可以依据自身的客观判断进行教育评价,并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第三,教育评价应当具有增值性,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不能仅限于学业成绩,更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者借助科学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激励学子们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各个领域持之以恒地追求卓越,进而营造出勤奋进取、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5. 结语

构建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培养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要求多领域、多角度的协同努力。未来,在信息化、智能化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领域将面临全面信息化转型的挑战。因此,教育从业者还需积极采纳新媒体技术,将其与教育机制相融合,深入探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教育的理性原则,推动这些教育领域在教育格局、教育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教育方式的转变旨在实现教育效果的即时性、开放性、包容性与交互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1).
[2]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26.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65.
[4]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9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12.
[6]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32.
[7] 吴彬, 方平. 德智体美劳教育的价值理路、内生逻辑及实现进路[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23, 23(3): 79-86.
[8] 王燕. 系统观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优化[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6(2): 165-171.
[9] 刘珊, 柳明含. “五育融合”: 内涵阐释、价值内核与实践路径[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4(5): 1-14.
[10] 朱文.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 价值、困境与构建[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3(5): 27-31.
[11] 焦师文. 坚持发展性评价方向 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10):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