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
Research on Criteria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ces.2025.13751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洁, 洪洁敏, 安 萍, 秦旭冉, 陈籽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关键词: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CIPP模型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CIPP Model
摘要: 为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本文基于CIPP模型理论框架并整合专家访谈与政策文件构建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该体系通过组织制度、实施过程、成果效益三个一级指标及其细化的二、三级指标,旨在全面、系统地评估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与效果,并为财经类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科学化的评价工具。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Guiding Outlin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broad consensus on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system for course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IPP model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xpert interviews and policy documents. The system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three first-level indicators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chievement and benefit, and the detailed second- and third-level indicators,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tool for fina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刘洁, 洪洁敏, 安萍, 秦旭冉, 陈籽静. 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7): 222-22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7518

1.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其高质量发展受到高度重视。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课程思政理念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建设要求及目标,为各大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政策指示。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号)则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出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等系统性的指导意见。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2]。在国家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财经类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财经人才的重任,其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应始终以新文科坚持的“价值引领”思想内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理念,将课程思政教育渗透于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3]。因此,深入研究财经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与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财经类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当前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仍显不足;其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存在碎片化突出、系统性欠缺、针对性不足等问题,课程思政教育成效难以实现有效测量;最后,目前针对院级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学术探讨和实践经验积累不够充分,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标准。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的持续性发展。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是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把握课程思政要求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财经类专业的特殊性,构建科学的高校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体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点。

本文基于CIPP模型理论框架并整合专家访谈与政策文件,分析财经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构建具有操作性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为财经类高校持续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使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中充分发挥育人的关键作用。

2. 文献综述

CIPP评价模型又被称为“决策导向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 D.L.)在对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进行反思后提出[4]。该评价模型注重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的有机结合,被学术界广泛应用于理论与实践研究[5]。评价模型正从具体走向抽象,从单一走向综合,可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现实评估需求,也为我国的评价事业起到了启示作用[6]。当前国内学者采用CIPP模型评估课程思政的研究已处于成熟阶段,有关高校的课程思政体系研究也较为丰富。

首先,课程思政路径方面的研究。刘晓川(2023)认为新时代课程思政的路径应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着眼于顶层设计、教学驱动、联动机制、保障机制四个具体研究视域。具体而言,高校在顶层设计方面,应深刻理解并贯彻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和内在要求,并加强其统筹支持;在教学驱动方面,要科学地挖掘和应用思政要素,重视教育内容的提供;在联动机制方面,需要坚持建立人人参与和部门间协同的工作机制;在保障机制方面,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并完善评估考核机制[7]。旋天颖等(2024)通过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实践,从理念、内容、实践三方面提出加强课程思政的策略,强调课程思政的构建应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观相结合,通过有组织的教研提升课程思政水平[8]

其次,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典型教育模式,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即高校挖掘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并根据课程特点找准切入点,制定出蕴含不同思政内容的课程并适当延展思政教育空间。陆淳(2024)指出体育类课程可用好课外体育活动,在丰富教育形式的同时,将思政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9]。廖敏秀等(2024)以湘潭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程为例,通过分析信息素养水平与思政能力的关系得出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思政水平[10]。汤丽娜等(2024)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在课堂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中华文化为教学资源,英语知识教学相融合,实施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11]。熊晓轶等(2021)通过构建涵盖国家发展、服务社会及个人理想三个层面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金融理论知识、业务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考核中,形成了金融学课程思政考核标准[12]。高小芬等(2024)依托CIPP模式,涵盖社会需求、组织建设、课程内容设置及学生体验等多方面标准,强调医德医风培养、教学资源投入等,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医学类课程思政评价框架[13]

最后,现有文献基于课程思政的评价是多维的。杜震宇(2020)指出,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应包括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准确性、方法的灵活性、情境的真实感以及考核的隐性化等方面,以确保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成效[14]。陆道坤(2021)指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应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增值”为核心,围绕其发展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具体而言,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与过程模式的协同:目标模式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思想政治素养目标,而过程模式则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15]。岳敏(2023)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的三个核心原则,即全周期覆盖、动态化跟踪、量质化结合。她认为评价应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同时评价体系应动态调整以适应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渐进发展。同时,她主张利用量化分析方法提供客观数据支持,利用质性方法全面评估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16]

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探讨CIPP模型这类通用评价框架的应用,或深入分析具体学科领域的课程思政案例。然而聚焦于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本身的研究相对薄弱,尚未形成既符合课程思政基本要求,又能精准反映财经类高校育人特色与成效的综合评价方案。因此,开发财经类院校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具有必要性,将有助于更精准地引导和评估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并为其持续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3.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标准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教育部发布的《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系统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路径。为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基于《纲要》精神,从组织制度、实施过程、成果效益三个一级指标出发,构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分析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设标准。

3.1. 综合性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因此,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应注重综合性,保证评价维度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评价维度方面,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全面覆盖了组织制度、实施过程与成果效益多个维度,重点关注院系的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等方面,并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堂反馈等方面全方位把握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最后对教学效果、课程影响、育人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行政人员、学生等多个主体广泛参与到课程思政的评价之中,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在评价方法上既系统查阅学院官网信息和教学大纲等书面材料,又开展学生评分及行政人员访谈等实地调研,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确保评估结果全面可靠。

3.2. 灵活性

依据《纲要》精神,课程思政建设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原则。因此,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设不应该“一刀切”,而应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展现其灵活性。一方面,应注重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要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如开展外部合作,通过思政主题分享交流会、红色主题展览馆参观活动及党建实习合作项目等,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

3.3. 导向性

课程思政建设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要目标。2016年,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政治思想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7]。《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使命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并通过挖掘和融合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成长为建设祖国的重要力量。

3.4. 有效性

根据《纲要》精神,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应高度重视育人效果,全面覆盖学生在理想信念、政治认同、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成长和发展,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能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应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评估内容应包括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达成度、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等方面,通过量化指标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情况。同时,学校应注重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应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宣传和推广,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4.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介绍

4.1. 理论基础

CIPP (Context, Input, Process, Product)动态决策教育评估模型,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评价模型,也被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由美国教育评价专家丹尼尔·斯塔弗尔比姆(Daniel Stufflebeam)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该模型通过构建包括四个阶段的评价体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并促进后续的持续改进[18]

目前CIPP模型已被应用于评估我国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该模型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成果评价(product)四个方面。具体而言,背景评价聚焦于教育评估所处的宏观环境与基础需求,明确评估目标与组织需求;输入评价则评估了为实现目标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及其配置的合理性;过程评价则监控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以识别偏差便于即时调整优化;成果评价则最终衡量项目的结果、成效及影响,为未来项目的改进与优化提供依据。

CIPP模型从背景分析到资源输入,再到过程实施,直至最终成果评估,可以全面且系统地覆盖课程思政建设的各个环节,与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高度契合。首先,该模型有力地回应了课程思政“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价值导向问题。背景评价通过深入分析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思想状况,为课程思政建设确定了符合时代要求和政治方向的具体目标,即“培养什么样人”;成果评价则直接聚焦于评估学生在价值观塑造等层面的实际成效。其次,CIPP模型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实现路径。输入评价评估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所需的基础保障,如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及校企合作平台等。过程评价则评估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情况,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最后,CIPP模型形成的闭环动态评估体系,契合了课程思政建设系统性和长效性的要求,从而确保课程思政目标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优化。此外,CIPP模型还具有决策导向型的特点,不仅有助于高校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方向,还能为其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撑。因此,在研究中可以将CIPP模型作为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4.2. 指标构建

在构建本文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过程中,本文采用了具有广泛认可度和科学性的菲尔德法。该方法强调通过多轮专家论证,充分汲取各方专业意见,以确保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具体实施过程中,本研究通过三轮专业咨询,逐步深化评价体系的学科适配性。第一轮采访校外相关领域的教授,他们主要针对本文的评价体系框架提出了优化意见并提出在指标上应注意对线上教学资源应用的评估;第二轮主要采访学院的教师及行政人员,他们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与日常管理,针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课程反馈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第三轮主要采访了多学科资深专家,他们从各自专业视角出发,分享了课程思政元素与各专业教学实践的融合点,并对该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进行了评估。通过这三轮基于菲尔德法的专家论证,本文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得到了不断优化和完善,为后续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4.3. 指标体系

为系统评估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效果,本研究构建了一套涵盖从顶层设计到实际执行,再到最终成效的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4.3.1. 一级指标

本研究根据CIPP模型,结合专家访谈意见及政策文件等综合构建出以下三个一级指标:组织制度、实施过程、成果效益。“组织制度”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教学支持、外部合作四个方面作为观测重点,“实施过程”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课堂反馈三个方面作为测量重点,“成果效益”将教学效果、课程影响、育人效果三个方面作为观测重点。组织制度为实

Table 1.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 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组织制度

组织领导

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对课程思政的相关指示精神

学院教学督导团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专项督导

学院建立了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其职责和任务

学院举行过课程思政交流、互评等相关活动

制度保障

学院对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授课能力进行培训

学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考评方案

学院将课程思政效果好的课程列为示范课程

学院为课程思政项目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教学支持

学院组建专业团队对课程思政的授课内容和课件进行把关

学院围绕高层次人才和专业带头人组建课程思政团队

学院邀请思政专家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点评与指导

外部合作

学院举办企业家思政主题分享交流活动

学院组织学生参观国企红色主题展览馆

学院与政府机构开展党建实习合作项目

实施过程

教学设计

学院培养方案中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专业课程

学院培养方案融入贸大发展历史,强调贸易强国、经世济民的使命

学院教师的教学安排与思政要素紧密融合

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蕴含思政精神的专业讨论活动

教师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中的困惑

教师能够平衡课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精神的比重

课堂反馈

学生在思政课程结束后主动了解更多思政知识

学生经过课程思政学习后,能体会到专业与思政要素融合的必要性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表达思政感悟

成果效益

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有吸引力,学生能够保持专注

学生能够深刻领悟思政精神,受到启发

学生课程思政学习中体验好、满意度高

课程影响

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

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方法获得比赛奖项

教师的课程思政课题成功立项

育人效果

学生能主动了解国情民情,拥护党的政策,增强政治认同

学生能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能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学生能深化法治认知,提升法治思维与运用能力

施过程提供框架和保障,实施过程是组织制度的具体执行,成果效益则是实施过程的最终体现。通过这一评价体系,可以全面评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并为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路径。

4.3.2. 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

在上述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本文继续细化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组织制度包括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教学支持和外部合作四个二级指标。组织领导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院明确领导体系和组织架构,加强交流与团队协作,以确保思政要素有效融入课堂,主要围绕明确目标并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协调组建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组织交流互评活动、组建督导团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专项监督等方面进行测量;制度保障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院通过制定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程序等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稳定、有效运行,主要围绕定期组织面向老师的思政素养与授课能力培训、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考评方案、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对课程思政项目进行经费支持等方面进行测量;教学支持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院为促进教学和学习的有效进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各种资源、服务和帮助,主要围绕授课内容与课件的审核把关、组建课程思政团队以及思政专家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点评与指导等方面进行测量;外部合作指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院与政府机关、科研机构、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的科研合作、资源共享等实践活动,主要围绕企业家思政主题分享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红色主题展览、开展党建实习合作项目等方面进行测量。

实施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堂反馈三个二级指标。教学设计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院通过规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主要围绕培养方案中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课程、培养方案融入学校发展历史、教学安排与思政要素紧密融合等方面进行测量;教学过程指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以达到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观等目的,主要围绕教师开展蕴含思政精神的专业课程讨论、及时解答学生困惑的情况、教师平衡专业知识与思政精神的比重等方面来进行测量;课堂反馈指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评价,主要围绕学生课后主动了解思政知识的意愿、学生对专业与思政要素融合的必要性的体会以及学生参与课堂表达的思政感悟等方面来进行测量。

成果效益包括教学效果、课程影响和育人效果三个二级指标。教学效果指思政课堂对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学生受到启发的程度以及学生的课堂体验感等方面来进行测量;课程影响指思政课程对学生、教师以及整个教育体系所产生的具体效应和结果,主要围绕课程思政对于营造校园氛围的作用、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方法获奖情况、教师课程思政课题的立项情况等方面来进行测量;育人效果指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主要围绕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自信、法治思维和运用能力的提升程度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方面来进行测量。

5. 结语

本文聚焦于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深入剖析了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标准与具体指标。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本文以CIPP模型为理论支撑,构建了一套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该体系从组织制度、实施过程、成果效益三个核心一级指标出发,进一步细化了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旨在全面、系统地评估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与效果,同时为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评价框架,也为其他类型高校提供借鉴与参考。

基金项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4年度课程思政研究课题“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以财经类院校为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创新方法研究——以公共管理方法与技能课程为例”资助。

参考文献

[1] 央广网.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EB/OL]. 2016-12-08.
https://news.cnr.cn/native/gd/20161208/t20161208_523312628.shtml, 2025-04-20.
[2] 新华网.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EB/OL]. 2024-09-10.
https://www.news.cn/20240910/600279eea70d44f5b84d62fda461ed20/c.html, 2025-04-20.
[3] 方宁.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推进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N]. 新华日报, 2023-12-15(019).
[4] 马玲玲. 基于CIPP模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 教学与管理, 2020(3): 115-118.
[5] 陈伦超, 王亚馨, 李传英. 基于CIPP理论的民族地区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测评指标体系构建[J]. 民族教育研究, 2024, 35(3): 137-144.
[6] 林传舜, 刘子绮. 再谈CIPP模型“作为改进系统的策略” [J]. 教育学报, 2025, 21(1): 195-207.
[7] 刘晓川.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路探析[J]. 当代教育论坛, 2023(4): 47-54.
[8] 旋天颖, 俞明轩.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理念共识、内容一体与行动一致[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4(4): 19-29, 181.
[9] 陆淳.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及启示——以清华大学为例[J]. 体育文化导刊, 2024(5): 105-110.
[10] 廖敏秀, 陈歆瑶, 蒋知义. 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湘潭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为例[J]. 图书馆学研究, 2024(8): 16-26.
[11] 汤丽娜, 顾卫星.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52): 126-131.
[12] 熊晓轶, 姚洋. 基于课程思政的应用型财经高校金融学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 高教学刊, 2021(2): 43-46.
[13] 高小芬, 李光兰, 张玲芝. 基于CIPP模式的医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全科护理, 2024, 22(8): 1576-1578.
[14] 杜震宇, 张美玲, 乔芳. 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7): 70-74.
[15] 陆道坤. 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3): 25-31.
[16] 岳敏. 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资讯, 2023, 21(24): 1-3.
[17] 央广网.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EB/OL]. 2016-12-08.
https://news.cnr.cn/native/gd/20161208/t20161208_523312628.shtml, 2025-04-20.
[18] 姜孟升, 范栖银, 匡瑛. 我国省际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24(10): 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