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纽曼《大学的理想》对理智教育的思考
Reflections on R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Newman’s “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
DOI: 10.12677/ces.2025.137520,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甜: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 合肥
关键词: 纽曼大学的理想理智教育大学使命Newman Ideal of the University Rational Education University Mission
摘要: 纽曼是自由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深刻阐述了理智的特征以及对完成大学使命的重要性。当今高等教育在实用主义哲学观的影响下,导致理智教育的缺失,大学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和工具化。针对这一严峻形势,通过探讨纽曼对理智教育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实施措施,对于现今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Abstract: Newman, a master of liberal educational thought, profoundly expound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son and its importance to the fulfilment of the university’s mission in his book “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 Today’s higher education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ragmatism philosophical outlook, which leads to the lack of reason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tilitarian and instrumentalised. In view of this serious situation, by exploring Newman’s definition of reason education, its importance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i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higher education.
文章引用:王甜. 基于纽曼《大学的理想》对理智教育的思考[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7): 234-24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7520

1. 引言

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纽曼的《大学的理想》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较早系统、综合、全面地论述大学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名著,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关于理智的论述是重要的逻辑起点,在纽曼看来,“大学的使命在于理智训练”,理性主义哲学奠定了纽曼对大学理想探索的思想基础,理性主义主张探究人类自由的本质,强调理性在个体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在教育领域倡导重视理性培养,摒弃教育的职业性、功利性、实用性[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等教育面临多重目标冲突与价值迷失,如今的大学似乎过于侧重于服务社会和迎合社会需求,以至于忽视了大学也是传授普遍知识、培养具有理性和修养的绅士的场所,是能够主动适应而非被动受制于社会的场所。“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社会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应该是理性的堡垒,大学应该有自己的思想”[2]。重新审视纽曼的理智教育,为我们反思大学的本质功能、抵御过度功利化的侵蚀、重申人文精神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个历久弥新的思想坐标。

2. 理智教育的定义与哲学根基

纽曼在开篇就明确的指出:“大学是探索普遍知识的场所。这意味着,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3]。他认为大学的目的在于理智训练,即“是对出现在眼前的事情的恰如其分的本能判断力”,发展学生的理性,促进学生品格的完善。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大学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理智的培养作为其直接范畴,或者是投身于理智的培育—正如医院的职责是救死扶伤等”、“教会理智对一切事情持恰当的想法,去积极探索真理、掌握真理”[3]。进一步强调理智的重要性,它也是获得真理的必要条件。结合以上观点,理智教育是一种旨在通过传授普遍知识来系统性地培养和发展个体“理智”——即探究客观世界、探索和掌握真理、形成恰当判断与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实现其心智完善与品格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其直接目标是理智训练,核心在于发展理性。

纽曼的理智教育观深深植根于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如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生活”理想),并且他深受英国自由教育的熏陶,构建以培养“理性”为目的、进行普遍知识而非专业知识传授的自由教育体系。同时,在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下,英国在传统古典大学之外兴建了一批专门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大学和学院, 出现了“新大学运动”,传统古代教育遭受巨大挑战,纽曼的理智教育直接回应了19世纪英国“新大学运动”带来的职业化、功利化冲击,既是对英国传统大学教育模式与价值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也饱含着对心中理想大学的不懈追求[4]

3. 现状:理智教育的缺失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教育不可避免的卷入市场经济的漩涡。实证研究表明,这种趋势导致理智教育严重缺失:

一是培养目标工具化。大学就像是工厂一样,专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过于功利化的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学科的建设,忽视学生的心智成长;并且在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比例被压缩,或被简单等同于“概论课”,缺乏深度整合与心智训练,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下降,“水课”盛行。在最近的对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的研究指出,通识必修课存在过度学科化或专业化倾向,可能会消解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弱化其育人功能,成为专业教育的附属品;并且通识选修课学分受限程度依然较高,相比必修课,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5]

二是学习动机功利化。《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提到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比从2019年的4.4%逐步提高至2023年的7.4%,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学生把大学专业当作在社会上的垫脚石。在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上,黄萍萍通过抽样调查南昌高校学生并计算指标均值发现在专业选择方面,专业就业率 > 个人兴趣爱好[6]。吴秋翔等人在一项针对县中学生专业选择的信息干预实验中得出积极就业前景等收益信息能显著提升县中学生的专业选择意愿[7]。因此,“就业前景”和“经济回报”成为首要考量因素,远高于个人兴趣或心智发展需求。学生只为了掌握一份技能,获取文凭“敲门砖”或为出国留学“走捷径”,是看到眼前的利益,并非追求知识的本身与理性能力的提升[8]。例如盲目出现的“考证热”就是学习功利化的直接表现,2023年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达到1144.2万人次,相比十年前翻了近70倍。

三是人文精神式微。随着现代性带来的一系列异化危机,经济利益至上导致人文主义精神丧失,大学深陷危机之中,现在的大学俨然成为职业技术养成所,大学的理想在当今似乎早已付诸东流。同时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学生面临着五花八门的信息与诱惑,难以辨别真假,很容易陷入空虚与乏味的痛苦中,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这些都一步步的侵蚀着学生的思想,理智教育的缺失只会产生更多只会服从、不会思考的“机器人”。

四是大学理念异化。随着大学的职能的持续解放,社会的价值日益凸显,以知识逻辑为根基的大学理念与思想,逐渐被社会需求、政治逻辑、市场逻辑所冲击,大学变得不再是“净土”,不再是“没有杂草的花园”,也不再仅仅是“精神的家园”,大学的理想和理念开始被人们淡忘和悄然搁置[9]。纽曼关于人文教育和智力训练的主张,在当今社会更具现实性。

4. 纽曼论理智教育的重要性

4.1. 理智是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归纳化的必要条件

纽曼在第五篇知识即为目的中论述了哲学(理智)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纽曼指出,哲学或科学以这样一种方式与知识相关联:一旦理智作用于知识,影响了知识,或者,如果可以说得更形象一点,渗透进知识,知识就可以被称作科学或哲学。从中可知知识是因为理智的存在从而更加哲学。但知识本身也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知识之所以高贵,其原因不在于它的结果,而是因为知识内部有一种科学或哲学的胚芽,这就是知识即为目的的理由。理智又是知识内在丰富性的本原,那么知识它本身就有哲学的胚芽,也就是和理智密不可分,知识本身就可被称为哲学或科学,有着一定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但是知识要想成为真正的哲学必须要受理智的影响,而且知识只是一种纯粹的智力概念,但仍不能描述理智状态或理智品质,它只是理智存在的一种情况,知识越来越特殊时并不是真正的知识,也就不能称之为哲学了,那么知识想要成为哲学,必须依靠理智,将其概括化,成为形而上的知识,才可以成为哲学,因此理智是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归纳化的必要条件[10]

同时知识是扩充思想不可缺少的条件,是达到思想扩充的工具。我们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熟知方方面面,必然对事件的看法有偏见,不够全面,那又何来理智之说呢?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就是只是知识的累计增加,不能产生心智的移动,那也就形成不了理智,切忌只学习知识。因此知识也是发展理智必不可少的条件。

4.2. 理智教育有助于完善个人品质,帮助其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立足

我们现今的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迭代,很难在上学期间掌握全部的知识,只靠大学所学的知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不能一劳永逸。现今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创新人才,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对他提出的新要求,那么纽曼认为理智训练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他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首先他对理智下了明确定义,“从根本上说,理智就是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说明有助于性格修养和能力提高,拥有理智的人才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能力,形成逻辑性的思考,能够将理智训练作为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其次“在所有人身上,理智是一种能相对容易地进入任何思想主题的能力,是一种能敏悟地学习某种科学或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3]。说明理智能够帮助获取知识,形成通用能力,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时能够沉稳有条理,造就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第一,理智的发展有利于完善个人品质。纽曼说,理智在一些人身上会养成理事的习惯,另一些人会变得更加出类拔萃,说明理智在不同的人身上作用不同,但都离不开勤奋、专注、有条不紊、头脑冷静等品质,并且还制定出“理智”的标准——判断力、敏锐力、洞察力、见识力、心智力、自制力及沉着力,并据此培育学生。第二,理智培养有助于在社会中立足。通过理智培养的人,虽说大部分不能成为科学家、律师等大人物,但能够让他们在自己所选择的职业中泰然处之,有利于科学研究和职业选择。

4.3. 理智教育对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良好成员。还说:“它的艺术就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这个世界。它一方面既不局限于对特定职业的看法,另一方面也不造就英雄、激发天才”[3]

那么,良好的社会公民典型的表现就是绅士,他对于绅士品质的概括如下,“自由教育造就的不是基督徒,也不是天主教徒,而是绅士——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3]。我们不难发现,绅士都是具有理智特征的人。并且“对理智的训练,产生自我控制和内心自由,这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能够形成社会公民所需要的品质,那么就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大学教育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目的,通过理智训练和自由教育,培养具备理性判断、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德性的公民,点点滴滴聚成一团火,足以推动社会加速前进[11]

4.4. 理智是现代科研创新的隐性基石

在对大学职能的定位上,纽曼认为教学是大学的唯一职能,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并非进行科研活动,他还提出“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异的职能,也是迥异的才能”,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科研和教学同时进行。

然而,深入分析可见,他所推崇的“理智”特质(冷静思考、敏锐洞察、批判性思维、独立探究)恰恰是现代科研活动不可或缺的核心精神品质。一是纽曼认为科研活动都应或多或少的远离教师和学校,真正的思考是与独立和宁静相连,这也是为避免其研究被打断的需要所致[12]。现代科研活动也需要宁静不被打扰的学术环境,避免教学和行政上事物扰乱;同时理智训练所强调的避免过强共性思维制约、培养个性与多样性,正是科学创新精神的重要源泉。二是在学科日益交叉融合的今天,单一的学科知识难以产生创新性成果,正如纽曼所说:“知识的所有分支是相互联系的”,理智训练所培养的广阔视野、系统思维和融会贯通能力,即学会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科研工作者应对复杂问题、进行有效思维迁移和创造性探索的基础[13]。三是理智的思维方式鼓励人们质疑现有的知识体系,勇于提出新的理论和假设,这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在当代科学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使得辨别真伪变得愈发困难,比如AI生成内容带来的新问题,那就需要理智的形成与发挥,严谨的实证方法和理性批判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

因此,虽然纽曼在职能定位上排斥大学科研,但其理智教育思想所蕴含的理性精神与方法论,为现代大学培养具备科研潜质和创新能力的个体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与素质准备,在当下科研语境中非但未过时,反而价值倍增。

5. 回归本质:大学理智教育的路径探索

面对大学使命的移位与理智教育的缺失,回归纽曼的大学思想,其核心启示在于:大学的核心使命在于理智培养,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机构的本质特征,也是其服务社会、引领未来的根基,实现这一回归需多维度协同。

5.1. 重塑大学教育理念

纽曼在开篇就提出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总领全文。“理智训练以及大学教育的真正而且充分的目的不是学问或学识,而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思想或理智,抑或可称之为哲学体系”[3]。纽曼认为的大学,就是通过自由教育,学习普遍知识,进行理智训练,理智的最终的目的,现今大学将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置于首位,也和纽曼理智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所对应;我们应该警惕过度服务导向对学术独立的侵蚀,虽然我们现在强调的是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内容和要求对标社会发展,但是忽视了人格理性和德性的培养,以至于现今大学功利化严重,大学并不是风向标,不能一味的随波逐流,应该主动的积极选择社会对教育的有利方面,大学更应当有独立的思想,坚持育人本质,才能积极引导社会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人,是人的综合长远发展,因此要推进通识教育深度革新,摒弃仅作为专业教育附庸的“概论式”通识教育模式,打造以经典研读、批判性思维培育以及跨学科知识融合为支柱的真正自由教育课程体系,着重塑造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纽曼的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大学教育具有深刻地警醒作用。

5.2. 发挥主体能动性

5.2.1. 理智训练是一个需要个体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的过程

在理智训练中,发挥自我能动性意味着个体要有意识地观察和反思自己地情绪、思维和行为,以及它们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的影响。纽曼在不同的演讲篇中指出了在理智训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将其汇总如下:

(1) 我们需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注重方法的选择,并深入掌握各项原则,以此为基础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类与整合。我们必须超越知识本身,而非被其束缚,否则过多的知识将成为沉重的负担,知识量越大,负担便越重。对待知识,我们应主动进行分类与总结,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掌握知识,避免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力重重。通过比较、综合、关联以及不断调整众多不完整的意念,并运用、集中及协调大脑的多种机能与活动,我们能够将知识融为一体,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2) 我们必须博览群书,学习不同的知识,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取长补短。毕竟,理智的多元维度绝非单一学科所能全面且精准地涵盖。若想真正洞悉一般理性的独特风貌,自由教育便不可或缺,它能使我们对世间万物持有全面而综合的见解,进而探寻理智的本质所在。

(3) 身体健康是理智培育的前提。健康是劳动的前提,正如这种健康的特征是充沛的体力,行为敏捷,举止优雅。然而对身体的功能和器官的过度开发和使用是不明智的,这也不是所谓的理智培养。“要想保持身体的整体健康,也许还需要关心,爱护,锻炼。同理,要使理性处于最好的状态,我们还必须在整体上加以培养。这样做,才是明智的选择”[3]。同时有知识越多,负载也越大。所以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保持身心愉悦,游刃有余地进行理智训练。

5.2.2. 教师之理智的熏陶

教师的理智熏陶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的培养。这种熏陶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在理智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自身的言行和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理智熏陶。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和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更好地影响学生。同时教师应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道德判断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且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尊重学生的意见,倾听他们的声音。通过对话和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总之,教师的理智熏陶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与学生的互动,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5.3. 课程与活动的开展

纽曼所言:“过早的专业化会导致心胸狭隘,各学科之间有相互解释、相互阐释的必要”[3]。他提出要进行自由教育必须学习各类知识,不能进行专业化,从这些学科中获得的一切知识都将融为一体。因为一个人单从其中的任一学科获得的思想及应用都很有限,也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但是一旦他依次精通并实践以上这些学问时,思考的途径会越来越宽,从中获得的心智习惯就会合成更宽广的思路,得到更广泛而实际的应用。因此,高校应注重思政课等通识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注重交叉学科的建设,将其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才能够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改革评价体系,改变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体系,建立鼓励深度教学、关注学生思维成长与品格养成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评价应减少对死记硬背的考核,增加对批判性思维、分析论证能力的评估。

6. 结语

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大学是“象牙塔”还是“社会永动机”?我们不禁思考大学到底是什么?纽曼大学的理想对当今大学无疑是一帖发人深省的药剂,今人应批判地吸取其理论精华。虽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就是宗教性,与我们的唯物观不相符,但是对于现今大学成为技术养成所和人文主义的缺失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崇高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14]。我们仍在不断探求大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莫灿灿, 夏华, 钱丰收. 重新审视纽曼的大学理想[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6): 170-173.
[2] 董泽芳, 张继平. 论高校目标管理中的十大关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7): 22-28.
[3] 约翰∙亨利∙纽曼. 大学的理想[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 陈正权. 探寻大学理性: 纽曼《大学的理想》及其实践反思[J]. 铜仁学院学报, 2017, 19(8): 36-40.
[5] 李广平, 陈武元. 从设置现状到实施效果: 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质量的反思[J]. 中国高教研究, 2023(7): 82-88.
[6] 黄萍萍. 大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以南昌高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17.
[7] 吴秋翔, 李博洋, 叶晓阳. 升学信息、偏好与大学专业选择: 一项针对县中学生专业选择的信息干预实验[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 44(12): 27-34.
[8] 张文文. 纽曼及其思想——对《大学的理想》的思考[J]. 高教学刊, 2017(14): 187-189.
[9] 黄静. 中国当代大学教育之应然反思——纽曼大学理想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17): 123-125.
[10] 余承海, 龙文祥. 纽曼的知识观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5): 25-28.
[11] 孙崇雪. 自由教育: 理性的呼唤——读纽曼《大学的理想》之思[J]. 高等理科教育, 2012(1): 5-9.
[12] 刘丹丹. 纽曼的大学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对纽曼大学理想的重申[J]. 高教论坛, 2021(10): 103-105+120.
[13] 黄英. 理智训练: 现代大学的本然使命——读纽曼《大学的理想》一书断想[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7(6): 70-72.
[14] 肖川. 大学的理想与使命[J]. 高等教育研究, 2000(4):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