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主题报道的创新实践——基于三年来全国两会融媒产品的案例分析
Innovative Practices in Integrating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o Thematic News Reporting—A Case Analysis of Converged Media Products from the National Two Sessions over Three Years
DOI: 10.12677/jc.2025.13717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 露, 黄 莹*: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北京;董博越:新华网,北京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主题报道融合媒体全国两会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ed Content (AIGC) Thematic News Reporting Converged Media National Two Sessions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主题新闻报道的整合代表了媒体融合的变革性转变。全球计划越来越重视在整个新闻工作流程中采用AI,以提高效率和受众参与度。本研究调查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重要主题报道中的创新应用——特别是在全国两会2023~2025年的报道范围内——以评估其对新闻生产范式的影响。对来自中央和地方媒体的32个融合媒体产品进行了多案例分析,详细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环节中的应用,反映了技术创新与新闻生产紧密结合的趋势。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ed Content (AIGC) into thematic news reporting signifies a transformative shift in media convergence. Global initiatives increasingly prioritize AI adoption throughout journalistic workflows to enhance efficiency and audience engagement. This study examines innovative AIGC implementations in major thematic reporting—specifically within coverage of China’s National Two Sessions (from 2023 to 2025)—to evaluate their impact on news production paradigms. A multi-case analysis of 32 converged media products from central and provincial outlets demonstrates AIGC’s application across news gathering,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reception, and feedback processes, reflecting the deepening synergy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journalistic practices.
文章引用:王露, 黄莹, 董博越. 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主题报道的创新实践——基于三年来全国两会融媒产品的案例分析[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7): 1217-1224.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7174

1. 引言

第六届世界媒体峰会发布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报告指出,全球41%的媒体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并鼓励部分新闻业务板块试用AI。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简称AIGC)技术在新闻采集、内容创作、可视化创意、编辑审核、分发传播及用户互动等多个环节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AIGC,媒体能够更高效地处理海量信息,显著提升新闻生产的速度和质量,同时实现更精准的内容推荐和用户服务,这些都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新闻业的面貌。强调要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全链路中,以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的物质和技术内容比所要传达的信息或符号内容更为重要,即“媒介技术更多通过它们的形式而非它们所传递的内容来塑造社会。‘媒介即讯息’这一命题的基本含义是:过程(介质)与内容(讯息)一样重要,而过程正指的是沟通和交流如何进行”。[1]目前,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如数据分析、自动化新闻生成、虚拟主播等。特别是在近三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AI海报、AI视频、数字人主播、AI智能系统等创新应用成为报道战场上的亮点,它们不仅提高了报道的时效性和趣味性,也增强了舆论引导力。

全国两会作为检验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练兵场”,本文旨在以2023年至2025年全国两会的相关报道为例,深入探讨AIGC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创新应用,及其对新闻业态的重塑作用。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基于2023~2025年期间中央和地方媒体推出的32个全国两会融媒产品的案例分析(如表1),详细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环节中的应用,反映了技术创新与新闻生产紧密结合的趋势。涉及的媒体机构包括福建日报、东南网、央视新闻、河北日报、河北台、封面新闻、大众网、湖南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川观新闻、上海广播电视台、川台全媒体、湖南红网、澎湃新闻等。

Table 1. Innovative coding framework for media-developed AIGC journalism products

1. 媒体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新闻产品的创新编码表

主节点

子节点

相关案例

节点数量

赋能媒体创新选题

创新互动体验;展现乡村新风貌;融合传统与现代; 多维度叙事

长三角之声系列短视频《双“黄”说两会》、川观新闻《chat两会》、红网《何以湖南?DeepSeek给出的答案出乎意料》等

15

新闻形式多模态 变革与升级

人机协同报道;对话式人工智能深度解读;多模态产品创作

长三角之声的《双“黄”说两会》系列 短视频、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 《AI来咧!农民画里看振兴》等

18

打破传统路径, 重塑新闻业态

人机共创视角下新闻工作者角色嬗变;新技术重构新闻消费模式

央视新闻《AI数读两会》、江西日报 《从神山到石门——江西乡村振兴微观察》等

12

AIGC驱动新闻深度分析与数据可视化

数智驱动的深度报道;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天津津云新媒体AIGC创意MV 《哪吒山河行》、澎湃新闻《DeepSeek深挖2543篇两会报道:代表委员热聊新质生产力的四大高频词》

17

3. 案例分析:主题报道中AIGC的应用创新

近年来,多个媒体机构在两会期间推出的AI创新报道产品。这些产品涵盖了各种形式,如短视频、AI修复古代名人、数字人、虚拟主播、AR动画等。[2]它们运用了AI技术,如AI绘图、AI视频生成、AI识别、AI提问等,以创新的方式解读和呈现两会相关内容。这些产品不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科技感和新鲜感,也使得严肃话题更加生动,提高了两会主题宣传的到达率和穿透力。

3.1. 智媒时代:AIGC拓宽选题边界,多元呈现“三农”与传统文化风貌

AIGC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尤其在创新选题、激活“三农”议题以及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3.1.1. 创新互动体验,展现乡村新风貌

以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推出的《AI来咧!农民画里看振兴》H5融合报道为例,它巧妙地将AI技术与农民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互动性的H5体验。这种创新不仅生动展现了陕西乡村振兴的崭新面貌,更深层次地揭示了AI技术在传播和活化地域文化方面的广阔前景。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通过AI生成的内容与报道进行深度互动,从而对乡村发展和传统文化产生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3.1.2. 融合传统与现代,赋能传统文化传播

传统文化与AI技术的结合正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向,例如川观新闻推出的《AI两会关键词》创新性地将AI技术与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相结合,创作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3D艺术字海报,生动提炼并展现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要点。这种跨越时空的融合,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其以更具吸引力、更易理解的形式触达受众,实现“古为今用”。

3.1.3. 多维度叙事,提升内容吸引力与说服力

红网为2023年全国两会特别策划的“何以湖南”系列报道则通过与DeepSeek的交互式问答,从“文脉如岳、山水如诗、大地如歌、热血如旗、稻浪如金、湘潮如海”六个维度,全面展现了湖南的文化底蕴、自然风光、经济发展、精神面貌、农业成就和开放姿态。[3]该系列报道不仅借鉴了故事话语的叙事方式,使得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在交互式传播中融入了大量具体的数据和事实,例如“28,588名渔民收起最后一张渔网”、“98.6%的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等,这些详实的数据极大增强了内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通过AIGC的辅助,媒体能够高效地整合海量信息,并以更具逻辑性和感染力的方式进行呈现,从而提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3.1.4. 视觉创新呈现,展现地域发展成就

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的《China江西,绽放新姿!》AI重绘作品,通过AI技术对视频进行重绘,并以AI长卷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江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显著成就。[4]这种应用将AI技术与地方特色元素巧妙结合,创造出新颖的视觉内容,不仅能够有效传达地域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极大提升了内容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它让受众在沉浸式的视觉体验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江西的活力与进步。

AIGC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打破传统内容生产的边界,不仅赋能媒体在选题上更加灵活多元,更能通过创新的叙事方式和视觉呈现,有效激活“三农”和传统文化等主题的生命力,实现更深层次的传播效果。

3.2. AIGC驱动:新闻迈向多模态新纪元

AIGC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推动新闻产品向多模态、交互式和沉浸式方向升级,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获取和体验需求。

3.2.1. 人机协同报道,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融合

AIGC促成了新闻报道中人机协同的全新模式,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以长三角之声的《双“黄”说两会》系列短视频为例,主持人黄桢与其数字人分身“黄大帅”的虚实结合对话,不仅增强了话题的层次感和趣味性,也生动展现了AIGC在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实践。随着人机协同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逐步演变为重要的主持搭档。AI虚拟主播的超仿真特性,不仅体现在模仿真实形象,更在于能够模仿真实的身体反应,与真人主播在同一维度上进行沟通,这为传统新闻演播厅和主持人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拓展了新闻表现的无限可能。

3.2.2. 对话式人工智能深度解读,赋能创新产品形态与用户互动升级

对话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深度解读和创新产品形态。AI问答已成为新闻报道中一种重要的互动方式,它极大地降低了用户参与的门槛,让用户无需了解复杂的操作流程或专业知识,即可直接向AI提出问题并获得实时、准确的回答。这不仅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也促进了新闻内容的广泛传播和分享。

全国两会期间,川观新闻自主研发的“Chat两会”AI互动产品2.0版本的上线,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Chat两会”2.0通过数字记者与川观新闻专业采编人员的人机协同生产,能够自动提炼两会热点话题,实时生成权威回复,并进行智能化视听播报。[5]截至3月10日,该产品互动参与突破120万人次,大模型实时生成答案次数超过300万次,收获用户广泛好评,代表委员们也纷纷点赞。这种模式不仅展现了AIGC在内容生产效率上的优势,更在于其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新闻服务。同样,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客户端推出的AI智能体零距离“对话”两会,也通过智能问答形式,让用户能够更便捷、深入地了解两会热点,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和用户体验。[6]

3.2.3. 多模态内容创作,AIGC驱动视听盛宴

AIGC技术在内容创作上的突破,正推动新闻产品向多模态化发展,为受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听盛宴。例如,在2025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天津津云新媒体推出的AIGC创意MV《哪吒山河行》令人眼前一亮。该MV从脚本策划、人物设计、画面包装到歌曲创作及演唱,均由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全程包办。[7]它以现象级IP哪吒为主角,带领网友品味天津的幸福生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煎饼馃子的翻转如同时代换装,老工业厂房飘出了咖啡香,出行更便捷,养老更享受,城市烟火气满满,生活文化味更浓……”这种创新性的AIGC应用,展现了其在创意内容生产、视觉呈现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强大能力,让新闻报道摆脱了单一的文字或图片形式,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且富有艺术感染力。

此外,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四川新闻联播》则利用元宇宙技术联动“虚拟与现实”,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沉浸式观看体验,使观众能够更快地“走进”新闻当中,从而显著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和参与感。AIGC在其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快速生成高质量的虚拟场景和数字人,更在于其能够根据实时信息进行语义驱动,确保虚拟世界的呈现与新闻内容高度契合。

通过人机协同、对话式互动和多模态内容创作,AIGC正在全面革新新闻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为受众带来更加丰富、个性化和沉浸式的新闻体验。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新闻形式的创新将更加多元化,AIGC也将持续为媒体行业注入强劲动力。

3.3. AIGC打破传统路径,重塑新闻生产业态

AIGC的崛起正在深刻变革新闻行业,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重塑了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和新闻产品的消费模式,推动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3.3.1. 人机共创视角下新闻工作者角色嬗变

传统的新闻采写模式正被AIGC强大的数据收集、检索和生成能力所颠覆。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不再仅仅局限于内容采写,而是逐渐向“把关人”转型,专注于内容审核、事实核查、信息整合与价值判断。AIGC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将新闻工作者从繁琐的采写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掌握AI操作能力,如对人工智能的数据投喂、参数调整等,成为新闻从业者亟待掌握的核心技能。例如,AIGC工具如DeepSeek可以作为记者的“采访搭子”,辅助记者进行采访甚至独立提问。新京报记者曾将作家麦家此前的采访内容“喂”给DeepSeek,让它向麦家提出其最关心的问题,这种尝试突破了传统采访模式的局限。此外,DeepSeek还能充当“评论员”,对两会代表的观点进行锐评,如温州日报就曾利用DeepSeek对温州代表的发言进行解读。这些实践表明,AIGC正成为新闻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智能助手,助力新闻工作者更高效、更深入地挖掘和呈现信息。

在2024年两会报道中,涌现出大批量的AI生成产品,其中具代表性的是央视新闻推出的《AI数读两会》。该节目运用智能生产工具完成音画制作,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消费新引擎、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粮食安全等内容,以数字化的方式清晰直观地呈现了“淄博赶烤”、“活力村超”、“哈尔滨冰雪游”等消费场景,以及大国重器的“惊艳时刻”、充满烟火气的民企画面、乡村振兴的朝气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这不仅提升了内容的视觉吸引力,也让复杂的数据和信息变得更易理解和传播。

3.3.2. 新技术重构新闻消费模式,走向沉浸式体验

随着AIGC与各类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用户的新闻消费模式正朝着更加沉浸式的方向发展。通过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新闻报道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生动的阅读体验。这种沉浸式体验使用户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现场氛围,从而显著增加了用户的参与度和投入感。新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促进了新闻内容的传播和分享。

以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四川新闻联播》为例,其在《向总书记报告|四川:守正创新 锻造新质生产力》等报道中,利用元宇宙技术联动“虚拟与现实”,通过高精度动画创作生产、数字场景制作、AIGC语义驱动的数字人创作、三维快速扫描建模等高新视听生产创作技术,打造了“人 + 场”互动元宇宙空间。这种创新让受众通过主持人“抵达”人民大会堂、走进工厂车间、试飞工业无人机等生动画面,更快地“走进”新闻当中,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见证者。强烈的“在场性”使受众融入重大报道的沉浸式环境中,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的感染力。

更令人惊叹的是,江西日报推出了全国首张“可看可听可嗅”的报纸。读者扫描江西日报《从神山到石门——江西乡村振兴微观察》版面中的“味道视频”二维码后,通过穿戴数字气味设备,竟然能闻到乡村的独特气味,[8]包括熏香扑鼻的腊肉、香气馥郁的麻饼、清冽沉静的木香以及浓郁醇厚的米酒。这种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彻底颠覆了传统阅读的边界,将新闻从单纯的视觉和听觉拓展到嗅觉,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维度感知新闻事件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AIGC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新闻生产的每个环节,从内容生成、角色分工到用户体验,都展现出巨大的创新潜力和发展空间。未来的新闻业将是一个人机协作、技术驱动、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的全新生态。

3.4. 智能数据洞察:AIGC驱动新闻深度分析与可视化

在当今新闻报道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深度报道,尤其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面展现出革命性潜力。

AI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复杂模式的识别功能,使得新闻媒体能够迅速响应并深入挖掘海量数据背后的关键信息,从而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视角。这不仅显著加快了新闻报道的产出速度,更通过精准识别数据中的异常波动、发展趋势或相关关系,为深度报道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央视新闻推出的《AI数读两会》节目运用AIGC智能生产工具完成音画制作,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消费新引擎、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粮食安全等关键议题,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以数字化方式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这种应用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可访问性,更增强了公众对重要议题的理解和参与度。[9]

AI在新闻报道中的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使得从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成为可能,这极大地拓展了数据分析的广度。AI技术擅长识别那些可能不易被人眼察觉的数据模式和趋势,帮助新闻机构发现潜在的关联性,为深度报道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视角。

澎湃新闻利用DeepSeek这一强大的数据挖掘工具,对2543篇全国两会报道进行文本向量化处理,并通过共现向量和语义相似度分析,成功挖掘出“代表委员如何谈新质生产力”相关的20个高频共现词。[10]这不仅让公众对新一年的新质生产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创新了数据挖掘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方法。此外,将复杂的数据集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和图像,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可理解性。AI能够自动化这一过程,根据数据特征生成直观的可视化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据背后的故事。这种数智驱动的深度报道模式,正让新闻内容变得更加透明、易懂且富有说服力,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和理解体验。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创新应用,确实为新闻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AI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报道的质量和效率,还深刻改变了新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其向着更高效、更具沉浸感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新闻生产,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如新闻审核与事实核查的复杂性以及伦理监管的空白。尽管AI在识别错误信息、提高新闻内容可靠性方面潜力巨大,但诸如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深度伪造的风险等伦理和法律问题,亟需行业内外的共同面对和解决。

4.1. AIGC的深度挑战:新闻真实性保障与伦理治理困局

AI工具从技术上降低了造谣、传谣的门槛,大幅提升了谣言的数量级和传播力,可能促使网络谣言“定制化”生成、“精准化”传播、“智能化”扩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深度应用正在解构传统新闻审核体系的根基,引发三重系统性危机。

4.1.1. 算法黑箱导致内容溯源失效

AIGC生成内容的随机性使审核者无法追溯信息原始信源,AIGC生成内容的随机性源于大语言模型(LLM)的概率采样机制,其输出是训练数据中多源信息的非线性重组,而非定向引用特定信源。这种非确定性重构导致生成内容与原始信息之间缺乏可追溯的因果链条,使审核者无法通过传统路径(如引证溯源、交叉验证)确认信息真实性,形成“可验证性断裂”。

4.1.2. 深度伪造技术颠覆真实性验证逻辑

多模态AIGC可生成逼真的虚假证据,2023年4月,美国总统拜登正式宣布竞选连任后,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发布了一则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广告,展示了如果拜登连任将发生的各种想象中的灾难,高度模仿现实的效果使得大量用户难以辨别真假,被深度伪造品所说服,虚假信息的传播损害着公众的知情权。

最后,生成效率与审核效能严重失衡。AIGC的批量生产速度远超人工核查承载力,致使事实核查滞后性从小时级延长至天级,这段审核真空使虚假消息迅速量级传播。

4.2. 破局路径:构建人机协同的新闻伦理治理体系

4.2.1. 政策:完善政策管理,明晰主体责任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深度造假等种种乱象问题,因此完善并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于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存在的种种乱象、促进新技术继续向上向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2025年5月,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专项行动第一阶段强化AI技术源头治理,清理整治违规AI应用程序,加强AI生成合成技术和内容标识管理,推动网站平台提升检测鉴伪能力;第二阶段聚焦利用AI技术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色情低俗内容,以及假冒他人、从事网络水军活动等突出问题,集中清理相关违法不良信息,处置处罚违规账号、MCN机构和网站平台。[11]

4.2.2. 平台:加强技术升级,重视把关作用

互联网平台的中枢地位决定了其将作为深度伪造品等虚假信息的第一处理人,应当开展针对阴谋内容的事实检査和算法降级,发挥核心把关效用。[12]针对AI虚假内容隐患,OpenAl推出一款新型监测工具,可以识别图片是否为其AI模型生成,以帮助使用者辨别真假。此外,TikTok也宣布正在加强其对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的识别和标注措施,将该平台自动识别自家AI工具创作内容这一功能进行拓展,识别并标注来自其他平台的AI生成内容,便是平台把关的新兴实践。

4.2.3. 媒体:保障新闻真实,缓解信任危机

媒体报道的社会守望功能与拟态环境建构同样是深度伪造信息治理中的关键一环。多次危机的历程证明,一旦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被削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就会活跃起来,这无疑为利用生成式AI生产虚假信息创造可能。因此新闻业应当坚持提供高质量的新闻,避免缺位,并回应虚假信息扼杀其进一步扩散,例如澎湃的明查,便以建立公众信任并纠正假新闻和虚假信息为己任,表现出人工智能时代对新闻业提出的更高要求。

4.2.4. 公众:提高网络素养,识破深度造假

智能传播时代,公众应当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来保护自己免受深度伪造的侵害。一方面,要有信息消费素养,对信息要有辨识、分析与批判能力,利用多渠道验证,识别深度伪造的图片或者视频;另一方面,也要具备信息生产素养,传播权力的下放也对个体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对于普通受众而言,应当具备一定的对于信息生产和鉴别的能力,一则保证了自身生产内容的可靠性,二则也能够提高自身所转发信息的真实性。

AIGC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技术、伦理、法律、社会学等多个层面。我们建议主流媒体应继续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全链路中的应用,以先进技术驱动媒体转型,重构媒体融合发展的技术底座。同时,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将更加关注AI技术在新闻伦理、内容真实性以及人机协作方面的应用和发展,以确保AIGC能真正成为新闻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4年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大学生群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防范研究”(编号:24XCC017)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胡泳. 理解麦克卢汉[J]. 国际新闻界, 2019, 41(1): 81-98.
[2] “AI”上了! 今年媒体这样报道全国两会…… [EB/OL].
https://mp.weixin.qq.com/s/hGR_DMzCfiUWV3oe1ljMmA, 2025-03-07.
[3] 何以湖南? DeepSeek给出的答案出乎意料[EB/OL].
https://mp.weixin.qq.com/s/7GAt5HbS9eNkA09zZ99HoA, 2025-03-07.
[4] China江西, 绽放新姿! [EB/OL].
https://mp.weixin.qq.com/s/3jDsio7F4J6-JRiRCNNmtw, 2025-03-07.
[5] 郝冠南, 刘星宏, 李璨.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助推全媒体报道模式“智变”升级——AI编辑部4.0为人民日报社两会宣传报道提质增效[J]. 中国传媒科技, 2023(4): 7-11.
[6] 接入DeepSeek! 顶端新闻AI智能体零距离“对话”两会[EB/OL].
https://mp.weixin.qq.com/s/6CznoWIs2pOc_8qGnIUPIw, 2025-03-05.
[7] 献礼2025全国两会|AIGC创意MV《哪吒山河行》[EB/OL].
https://mp.weixin.qq.com/s/iy_Zj4WS1tUdROuTN4_FuQ, 2025-03-04.
[8] 全国首创! 可读看听闻! 江西日报首张智慧融媒体报纸亮相[EB/OL].
https://mp.weixin.qq.com/s/VeFpR49Kga0vg-vzmhxRlA, 2025-03-04.
[9] 谭景瑜, 李璇. 以内容为纽带以技术为驱动——央视网2023年两会报道创新应用实践[J]. 中国传媒科技, 2023(4): 17-22.
[10] DeepSeek深度解析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有两大关键词[EB/OL].
https://mp.weixin.qq.com/s/eC0ei7SYnSIT4wpQVZvumA, 2025-03-05.
[11] 整治AI技术滥用! 中央网信办出手[EB/OL].
https://mp.weixin.qq.com/s/x5J6WMhSnMr0STHGEQiyJw, 2025-05-01.
[12] 邓曦. AI赋能主流媒体新质生产力——以江苏广电全国两会报道创新实践为例[J]. 中国报业, 2024(21):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