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人称代词的演变历程及TA的形成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1]。学术界普遍认为单数第三人称代词源于上古汉语指示代词“之”“其”“彼”“厥”,直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伊”“渠”“他”等第三人称新形式。元明清时期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形式基本定型,“他”已广泛用于日常书面语和官话,而“伊”和“渠”则保留于口语和方言之中。在近代以前,第三人称代词仅有通性“他”字存在,五四运动后刘半农创制“她”字指称女性,继而后人又创造出指称非人的“它”字,最终形成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三分体系。
而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不少用“TA”代替“他”“她”或“它”的现象。这种用法通常是为了避免性别区分或在性别不明确的情况下使用。由于汉字中“他”“她”“它”分别代表不同的性别和非生物,而“TA”则可以模糊性别,简化表达,同时也避免了性别偏见。在一些网络交流中,这种用法变得越来越普遍。探究“TA”的使用起源和成因,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互联网文化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倾向于用更简洁的方式进行交流。使用“TA”不仅减少了区分性别的麻烦,还提高了打字和阅读的效率。因此“TA”在微博、小红书、豆瓣等新兴网络平台上的使用率很高。此外,网络上许多交流是匿名的,使用“TA”可以模糊性别信息,保护个人隐私。就拿微博语料库来举例[2],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2023)发布的《中国网络语言发展报告》显示,微博平台用户“TA”的使用占比从2018年的5.7%上升至2022年的18.3%,并且在Z时代(1995~2009年)出生的用户中,使用“TA”网络新词的比例高达27.9%,可见“TA”一词在年轻群体中的使用频率之高,并有逐步增长的趋势。
2. 性别平等和中立
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性别中立的表达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性别区分和性别偏见。使用“TA”有助于创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交流环境。
(1) 缺水有哪些信号?每天该喝多少?喝水那些事,转给你想提醒“多喝水”的TA!(人民日报)
(2) 今早ta又没来跑步,看来以后ta都不会来了,终究是要成为陌路人了。(新浪微博)
3. 语言的演变和创新
互联网时代,语言处于持续动态演变之中,各种新颖的表达方式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语言认知。中文拼音输入法的发展为“TA”的流行提供了有力支持。当人们想要提及一个不确定性别的人物时,“TA”就成为了理想的选择。比如有微博博主发文:“今天在商场遇到一位顾客TA,服务态度特别好,让我有了很棒的购物体验。”在拼音输入法环境下,用户输入“TA”便能迅速完成表达,相较于分别输入“他”“她”“它”来确认性别,这种方式无疑更加高效。这种便捷的输入体验促使“TA”在网络日常交流中被大量使用,成为网络语言中的常见表达。
4. 文化影响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英文中“they”作为性别中立代词的广泛使用,为中文网络社区提供了新的语言思路。在英文社交媒体平台上,诸如“If someone needs help, they should ask for it. (如果有人需要帮助,他们应该主动提出)”这类句子十分常见,“they”在这里不区分性别,简洁地指代任意第三人称个体,这种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被中文使用者所接触。受此影响,中文网络社区借鉴了这一性别中立的概念,创造出“TA”这一用法。例如在知乎平台上有用户提问:“在讨论一个不确定性别的职场案例时,TA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这里的“TA”就巧妙地借鉴了英文“they”性别中立的特点,避免了因性别指代不明而可能产生的语言歧义,使表达更加简洁和包容。
2. TA对第三人称代词三分的意义
“TA”作为目前新兴的第三人称代词形式,兼具简化和性别中立的双重特征,体现了数字媒介环境下语言演变的动态过程。这一语言现象的产生源于两个重要动因:一方面网络交际对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强化促使代词形式趋向简化;另一方面性别意识觉醒推动语言系统对传统二元性别区分的突破。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TA”的流行不仅弥补了“他/她”在非二元性别指称和快速输入场景中的功能缺失,更体现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轨迹。其使用范围从最初的网络社区逐渐扩展到日常书面交流,显示出语言系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调整。
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具有三分的特征,即分别用不同的代词来指代男性、女性和非生物。这种区分使得汉语在表达第三人称时更加具体,但也增加了使用上的复杂性,特别是在性别不明确或不愿透露性别的情况下。例如“有人给你打电话,你快接接看他是谁。”这里的人称代词“他/她”的使用易产生混乱,用“他/她”好像都行,无法说清楚哪一个更合理。
那该如何解决这一弊病呢?[3]刘丹青先生指出可以直接去除掉“她”,只保留单一通性的“他”。从语言规划的宏观视角审视,其出发点在于追求语言形式的简洁性与统一性,试图打破传统第三人称代词性别区分的固有格局,构建一种无性别区隔的纯粹代词体系,以涵盖所有第三人称指代情形。这种设想在理想化的语言规划框架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创新性,旨在营造一个更为平等、无差异的语言环境,减少因代词性别区分可能引发的潜在偏见,是对语言与社会关系中平等理念的追求。然而,从语言发展的实际规律与语言使用的现实需求出发,笔者认为直接去除“她”的做法并不可取。自“五四运动”时期刘半农先生创造“她”这一代词以来,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她”已深度融入大众的语言生活,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被广泛接受并熟知。语言的发展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她”的存在与使用已形成稳固的语言习惯,直接废除不仅违背了这一基本规则,更可能对人们的日常交流与书面表达造成极大的不便与混乱,破坏语言的稳定性与连贯性。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核心工具,其本质功能在于准确、清晰地传递信息。在书面语表达中,若仅保留通性的“他”,当缺乏明确的上下文语境时,将难以区分男性、女性和非人事物。在“她”与“它”出现之前,汉语以单一的“他”指代第三人称,这种形式在实际使用中明显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表达需求。鲁迅先生在翻译与创作实践中曾尝试使用“伊”指代女性,这一现象充分表明“他”在日常话语及书面表达中难以完全替代英文中的“she”,无法精准传达性别信息。刘半农先生创制的“她”,有效解决了这一表达困境,使汉语在第三人称指代上更加精细、准确,从而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当今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语言的发展呈现出快速迭代与多元创新的态势,“TA”这一网络新词应运而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兴趣[4]。“TA”作为“他”和“她”的融合形式,试图在性别中立的表达领域进行探索,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性别平等观念的日益重视,以及语言使用者对简洁、高效表达的迫切需求。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对“TA”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学术层面,深入研究“TA”有助于我们深入剖析网络时代语言的演变规律与特点。网络语言作为语言发展的前沿领域,其创新性与灵活性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全新的视角。“TA”的出现不仅体现了语言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反应,更反映了社会文化观念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影响。通过研究“TA”,我们可以进一步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价值观,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实证依据。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对“TA”的研究可为语言规范与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随着“TA”在网络和日常交流中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如何合理引导其使用,避免因过度使用而导致的语言混乱,成为语言规范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3. “TA”存在的不足与争议
如前所述,“她”自创制以来已有近百年历史,其诞生旨在满足特定的语言需求,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已在广大民众中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尽管“T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三分法的某些不足,但若直接以“TA”取代传统第三人称代词,会被视为对语言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的无视,同时也会引发诸多问题。
(一) 语义模糊问题
1. 性别指代不明
当使用“TA”时,从文字层面无法直接区分指代对象的性别。在诸多需要明确性别的语境中,尤其是涉及人物关系、性别特征或性别平等议题时,这种语义模糊性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例如:
(3) TA是这家医院的主任医师,在疑难病症的诊断方面经验丰富。
在医疗领域,不同性别的医生可能会面临不同的职业挑战和社会期待。比如,女性医生在晋升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隐性的性别歧视,而男性医生在某些妇科疾病的诊疗中可能会受到患者的一些顾虑。读者仅依据“TA”无法知晓主任医师的性别,就难以深入探讨性别因素对该医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4) TA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其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
在文学创作领域,性别往往会影响作家的创作视角和主题选择。例如,女性作家可能更倾向于关注女性情感、家庭关系等话题,而男性作家可能更关注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等领域。读者无法从“TA”中得知作家的性别,就难以全面理解其作品背后的性别文化内涵。
2. 人与物指代混淆
“TA”还存在无法区分指代的是人还是物的情况。在描述情节或讲述故事时,这种模糊性可能导致理解上的混乱。例如:
(5) TA在客厅的角落里,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此句中,“TA”可能指人,比如一个神秘的访客;也可能指某个物品,如一件古老的文物。若读者无法确定“TA”的具体指代,就难以构建清晰的场景画面,影响对故事的理解。
(6) TA静静地躺在书桌上,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里的“TA”既可能是一本珍贵的书籍,也可能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摆件。读者难以确定“TA”的指代,就无法深入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3. 文学创作与日常交流中的困境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常常需要通过代词来清晰地指代不同的角色,以推动故事发展。若全部使用“TA”,会让读者难以跟随故事的发展脉络,影响阅读体验。例如:“小明对小红说,‘TA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度过了很多难忘的时光。’”这里的“TA”可能让读者无法明确小明指的是哪位朋友,破坏了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读者可能会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测“TA”的身份,从而分散了对故事核心内容的注意力。
在日常交流中,使用“TA”可能会使对话者难以准确理解彼此的意思。例如:“今天我在公园碰到一个老人,TA给我讲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这里的“TA”既可能是指一位男性老人,也可能是指一位女性老人。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偏差,影响交流效果。如果后续需要进一步讨论老人的情况,比如老人的外貌特征、穿着打扮等,由于性别不明确,交流可能会陷入混乱。
(二) 计算机语言技术处理的复杂性
对于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翻译而言,处理“TA”的歧义需要复杂的算法和大量的上下文信息来正确理解和翻译,这无疑增加了技术处理的难度。例如,在从汉语翻译到性别区分明确的语言(如英语)时,需要准确识别“TA”指代的性别和性质。若缺乏足够的上下文信息,翻译系统可能会做出错误的翻译,导致信息失真。
在信息检索领域,如果用户使用包含“TA”的查询语句,搜索引擎可能难以准确理解用户的意图,从而返回不相关的结果。例如,用户搜索“TA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量子物理领域有重要贡献”,搜索引擎可能无法确定用户是想查找男性科学家还是女性科学家,可能会返回包含不同性别科学家的结果,影响检索效果。在智能客服系统中,当用户使用“TA”来描述问题时,客服系统可能无法准确理解用户所指的对象,从而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用户说“我买了一个产品,TA出现了质量问题”,客服系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确认“TA”指的是哪个产品,降低了服务效率。
(三) 性别与社会问题
1. 忽略了性别明确的重要性
虽然“TA”作为性别中立的代词可以避免性别歧视,但也有可能忽略了在某些情境中明确性别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讨论性别议题的时候,明确性别有助于深入分析性别差异、性别不平等现象以及性别角色等问题。例如,在研究女性在职场中的晋升障碍时,若使用“TA”来指代职场人士,就无法突出女性这一特定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不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
在性别教育领域,明确性别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差异和性别平等。如果教材中使用“TA”来泛指学生,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理解不同性别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方面的特点,影响性别教育的效果。
2. 社会接受度和推广争议
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TA”的接受度和推广仍存在一定争议。一些人认为“TA”的使用破坏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和美感,难以接受这种新的表达方式。例如,一些老年人在阅读包含“TA”的文章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适应,认为这种表达方式不符合他们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TA”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和包容性。这种观点的分歧反映了社会对语言变革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在一些正式的商务场合或学术交流中,使用“TA”可能会引起争议,因为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明确性别的代词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四) 学术界定争议
除了上述普世的问题之外,学术界对于“TA”到底算不算字母词也存在争议。我们常见的字母词有像 WTO、NBA、KFC 等英文缩略词以及HSK、RMB等由汉语拼音首字母组成的缩略词,上述两类字母词都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但是“TA”本质上是一种以拼音为表现形式的汉字,并不是缩略形式,目前汉语中也并未发现与“TA”类似的词语。
[5]刘涌泉(1994)在《谈谈字母词》中将含外文字母或全外文字母构成的词,例如“B超”“卡拉OK”等定义为新型外来语,后于[6] 2002年又进一步提出了“汉语字母词”概念,指由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单独构成的词或与符号、数字及汉字混合组成的词语。依据该定义,“TA”可归入字母词范畴,但其内涵、外延定义及界定标准仍存在一定模糊性。一些学者认为“TA”不应被视为字母词,因为它不符合传统字母词的定义和特征。例如,字母词通常具有明确的缩略形式或外来语来源,而“TA”并不具备这些特点。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TA”具有字母词的一些特点,应该纳入字母词的研究范畴。他们认为“TA”以拼音字母的形式出现,在语言使用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创新性,与传统的汉字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种学术争议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以明确“TA”的词性归属。
(五) 不同观点的比较与评价
1. 支持“TA”的观点
支持“TA”的观点认为,“TA”的使用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和包容性,体现了社会对性别多样性的尊重。在当今社会,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日益多元化,“TA”为那些不希望被传统性别代词所限定的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选择。例如,一些性别敏感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TA”来避免被错误地归类为男性或女性。此外,“TA”的使用还可以简化语言表达,避免在不确定性别时频繁使用“他/她”的繁琐表述。在一些网络交流和快速写作的场景中,“TA”可以提高表达效率。例如,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用户为了快速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会使用“TA”来指代某个不确定性别的人。
然而,这种观点可能过于强调“TA”的积极意义,而忽略了其带来的语义模糊和技术处理等问题。在追求性别平等的同时,不能忽视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性,否则可能会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例如,在一些重要的法律文件或学术报告中,使用“TA”可能会导致语义歧义,影响文件的权威性和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2. 反对“TA”的观点
反对“TA”的观点主要基于对传统语言规范和文化传承的考虑。他们认为“TA”的使用破坏了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的稳定性和清晰性,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沉淀,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TA”的出现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此外,他们还担心“TA”的推广会导致语言使用的混乱,影响人们的交流和理解。在一些方言地区或特定文化群体中,人们可能对“TA”的接受度较低,使用“TA”可能会造成沟通障碍。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老年人可能不理解“TA”的含义,仍然习惯使用传统的“他”“她”“它”。
但这种观点可能过于保守,没有充分认识到语言发展的动态性和适应性。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新的表达方式的出现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TA”等新兴语言现象,同时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可以通过加强语言教育和规范引导,使人们正确理解和使用“TA”,避免语言使用的混乱。使用“TA”取代传统第三人称代词在简化和性别中立方面有其优势,但也带来了对文化认同、历史背景、社会性别平等和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争议。平衡语言简化与文化尊重以及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广泛的讨论和更加慎重的考量。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更新,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演变展现了语言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TA”作为一种新型的表达方式,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包容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语言规范、文化传承、语义模糊、技术处理等多方面的挑战。从积极方面来看,“TA”反映了社会对性别多样性的关注和尊重,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选择。在跨文化交流和性别研究等领域,“TA”的使用有助于打破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促进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例如,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使用“TA”可以避免因性别代词的使用不当而引起的文化误解。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TA”存在的问题。语义模糊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偏差,影响交流效果;计算机语言技术处理的复杂性给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挑战;社会接受度和推广争议反映了人们对语言变革的不同态度;学术界定争议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明确“TA”的词性归属。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平衡现代化需求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鼓励语言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另一方面,要尊重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不断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语言表达方式,既要考虑语言的简洁性和包容性,又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性,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流和沟通需求。这需要语言学家、社会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为“TA”等新兴语言现象找到合理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