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友谊:“搭子”社交关系的情感补偿机制研究
Temporary Friendship: A Study of the Emotion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Hitchhik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摘要: 在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传统深度友谊的维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搭子”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社交模式,它兼具灵活性与低压力的特征,在这样一个情境之中应运而生。本文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研究通过对12位青年的深度访谈,分析了“搭子”社交关系是如何满足年轻人的即时情感需求,揭示其中的情感补偿运作逻辑和双重特性。研究发现,情感补偿机制呈现清晰的四阶段运作模式,包括输入层、符号层、功能层和输出层;“搭子”社交具有低承诺性与可替代性,凭借此特征,有效满足个体的即时情感需求。但利弊共存,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情感联结浅表化等问题。“搭子”社交不仅是对现代社会高流动性的适应性策略,而且体现了青年群体重构人际联结的创造性实践,为理解当代青年社交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wift pace of life, the maintenance of traditional in-depth friendship is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and “hitchhiking” social relationship has emerged as a new social model with both flexibility and low press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2 young people, how the “hitchhikining” social relationship satisfies young people’s immediate emotional needs, revealing the logic of the operation of emotional compensation and its du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found that the emotion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has a clear fourstage operation mode: input layer, symbolic layer, functional layer and output layer. By virtue of the low-commitment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and replaceable functional modules, “hitchhiking” socialization can effectively satisfy the immediate emotional needs of individuals,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the superficiality of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 This new social model is not only an adaptive strategy to the high mobility of modern society, but also embodies the creative practice of youth groups to reconstruct interpersonal connections,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behavior of contemporary youth.
文章引用:何家萍. 临时友谊:“搭子”社交关系的情感补偿机制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371-37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624

1. 引言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青年人面临着学业、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传统的亲密关系和固定的社交圈子可能已经无法再满足他们的需求。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6%的受访青年表示在自己生活中有“搭子”;68.9%的受访青年认为找“搭子”是踏出社交舒适圈,迈出寻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一步[1]。以上数据表明,“搭子”社交已成为了年轻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搭子”新型社交模式流行的背后,反映的是当代青年对社交效率和情感即时满足的双重追求。具体来说,一方面,青年人渴望通过轻量化的社交方式来缓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孤独感和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希望避免在传统社交中,可能会带来的一些情感负担和复杂的人际纠葛。“搭子”关系的联结不是漫无目的的,它具有“门槛”,是基于共同兴趣或需求,进而满足年轻人对低成本、高效率社交的需求。社交媒体也为“搭子”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支持,譬如小红书、B站等。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可以轻松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进行在线社交;社交平台上的一个帖子,可以使人们相聚在一起,结伴旅游、探店、爬山、拍照等。本文通过对12位青年的深度访谈,基于符号互动理论,探讨“搭子”社交关系在青年群体中的情感补偿机制,分析这种新型社交模式是如何满足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同时也揭示了青年群体在寻找“搭子”时的动机、互动模式以及情感体验,进一步探讨“搭子”社交的双重性。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搭子”社交的研究

关于“搭子”社交的形成逻辑与成因分析,近几年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黄启维等人(2023)认为技术进步和计算机算法的推动,是“搭子”社交兴起的重要因素之一[2];现代社会的碎片化特征和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变化共同促使了“搭子”社交的流行[3];王品芝(2023)提出网络文化的传播和媒介资本的介入,进一步放大了“搭子”社交的影响力[1]。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让青年更加习惯于通过虚拟社交平台建立相互联系。APP的算法推荐机制根据用户习惯,能够为青年高效地匹配兴趣一致的人群,从而降低了社交的门槛和成本。但是,这种社交方式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譬如社交恐惧、社交陷阱等,青年人应加以控制和辨别[1]

2.2. 关于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

米德是符号互动理论的奠基人,他强调个体通过“角色扮演”和“自我反思”来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概念;个体的行为意义不仅受到个人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因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行动时,会不自觉地考虑到其他人的态度和观念[4]。布卢默在米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意义的社会建构”观点,他认为符号的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和重构的[5]。学者唐金杰(2020)研究发现,朋友圈的点赞、评论等符号互动模式遵循布鲁默的符号交换逻辑,不仅是情感表达,也是关系维护的策略[6]。徐钱立(2018)则指出,用户在虚拟空间中通过符号展示构建“公共形象”,这一行为验证了符号互动理论在数字化人际网络中的适应性[7]。以上研究表明,符号互动理论不仅为深入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与演变的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分析现代社会多元复杂的社交现象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和视角。

2.3. 关于情感补偿的研究

由于社会流动加剧、群体性孤独等问题,情感补偿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广泛,人们越来越依赖情感补偿来满足心理的需求。李芒等人(2020)于抗疫背景下提出了网络教育中师生分离导致的情感交流障碍,可以通过情感补偿策略来加以缓解[8]。王昀和李芊芊(2024)则认为聊天机器人可以作为情感代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际补偿,但在决策效能、隐私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争议[9]。一些寄宿生因亲情缺失而出现情感脆弱和幸福感降低的问题,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家校协作——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学校丰富课余生活等措施进行情感补偿[10]。大学生在职业适应过程中,网络人际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或补偿实体人际关系,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所需的信息和情感支持[11]

综上所述,关于“搭子”社交的研究呈现出多维度探索趋势,然而还存在着一些可以补充的地方。一方面,现有研究对“搭子”社交关系产生过程的动态分析研究较少,并且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释框架;另一方面,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对情感补偿的研究较少。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提出了情感补偿的四阶段运作模型,揭示了从需求产生到满足的动态过程;深入分析了符号化互动在临时关系建构中的独特作用;最后,辩证分析“搭子”社交关系的利弊。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了12名受访者,包括4名男性和8名女性,受访者覆盖了在校青年与在职青年,他们来自不同职业背景和学习阶段的受访者,详细信息参见表1。为了后续引用的便捷,对访谈资料做了编码处理,编码规则为“编号–年龄–性别(M代表男性,W代表女性)”。举例来说,“1-21-W”即代表21岁的女性受访者,为访谈记录中的第1号。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terviewees

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序号

编号

ID

年龄

性别

所在地

搭子类型

基本情况

1

1-21-W

小仙子

21

成都

摄影搭子

本科大三

2

2-22-W

是丁丁呀

22

成都

考研搭子

本科大四

3

3-28-M

趣丢丢

28

贵阳

工作搭子

法务人员

4

4-24-W

初心

24

重庆

实验搭子

医学研究生

5

5-30-M

这不神奇吗

30

重庆

运动搭子

互联网员工

6

6-29-M

TT大王

29

苏州

学术搭子

在读博士

7

7-24-W

当归不炖鸡

24

资阳

饭搭子

国企员工

8

8-26-W

星星睡不醒

26

广西

工作搭子

外贸工作者

9

9-33-W

Sad

33

成都

教学搭子

数学教师

10

10-26-W

大师兄

26

重庆

工作搭子

高校辅导员

11

11-17-W

朕要吃饭

17

上海

学习搭子

高三学生

12

12-24-M

讨厌长胖

24

安徽

游玩搭子

待业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文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视角,结合深度访谈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深度访谈法能够深入了解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从而获得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结果,为本文作好数据支撑。在访谈开始前,先向被访谈者介绍了访谈的目的和流程,再按照访谈提纲逐步引导被访者分享其“搭子”社交关系的经历和感受,访谈时间为60分钟至90分钟。

4. 情感补偿机制

4.1. 情感补偿机制的运作逻辑

情感补偿机制的运作始于个体内在的情感需求[12],经由符号化互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行为,最终形成一个特定的关系模式。这个过程分为四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个体从情感缺失的觉醒开始,经各种标签匹配建立联结关系,再通过功能化协作实现情感的精准补偿,最终形成短期情感满足的动态闭环,分别对应输入层、符号层、功能层和输出层,见图1

Figure 1. Operational stages of social-emotional compensation for “hitchhiking”

1. “搭子”社交情感补偿的运作阶段

4.1.1. 输入层:情感缺失与需求觉醒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情绪状态。这些情绪状态往往源自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学业负担、社会流动性和家庭关系,这些问题从而导致传统亲密关系难以满足即时性的情感需求。受访者12-24-M提到“在家待业时感到孤独,需要游玩搭子提供陪伴和鼓励”,这表明情感缺口的现实存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感缺失会触发个体补偿需求的觉醒[13]。情感缺口的存在成为“寻找搭子”行为的底层的额驱动力,推动个体进入社交匹配的流程。值得关注的是,情感缺失的强度和类型将会直接影响个体对搭子关系的期望值。譬如,在访谈对象中,学业压力较大的受访者2-22-W更倾向于寻找“考研搭子”以获取学习监督和情绪支持程度,而职场人士受访者5-30-M更关注运动搭子带来的压力释放程度。现实的差异表明,输入层的情感缺失具有情境特异性,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个体需求的多元化。

4.1.2. 符号层:标签匹配与意义建构

兴趣标签和行为符号共同构成了搭子关系的筛选框架。受访者1-21-W通过小红书上的“摄影”标签找到搭子、受访者6-29-M则在学术论坛中匹配“学术搭子”、受访者9-33-W在工作中找到教学搭子等等。他们的“搭子”通过符号化匹配,再依托平台算法或社群规则,将抽象的社交需求转化为可进行操作的行为,显著降低了社交成本。从符号互动理论视角分析,“搭子”标签不仅是社交需求的功能标识,更是意义建构的重要载体。以2-22-W“考研党”标签为例,个体通过这一符号向外界传递备考身份,在与“学习搭子”的互动中,既实现了学习资源共享与行为监督的工具性目的,也通过社会比较与认同强化了自我身份建构。这种双向的意义传递,印证了符号互动理论中“自我”通过社会互动得以塑造的核心观点。值得注意的是,符号的意义并不是静态存在,而呈现的是动态建构特征。在研究中发现,部分受访者的“搭子”关系,从初期的数据共享逐步拓展至情绪支持,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戈夫曼拟剧理论中“互动情境”对角色关系的重塑作用。随着社交场景的转换与互动深度的增加,社交符号的内涵不断丰富与重构,这一过程反映出人际关系在持续互动中的适应性演变[14]

4.1.3. 功能层:模块化协作与精准补偿

在“搭子”关系中,其功能性层面是通过“角色分工明确的模块”相互协作来实现的。根据个体需求的类型,“搭子”被划分为学习监督、健身陪伴、职业交流等细致的功能模块,譬如受访者3-28-M的“工作搭子”专注于行业信息共享、受访者7-24-W的“饭搭子”则提供日常陪伴。该分工模式通过精准对接“需求与能力”,实现高效的情感补偿。具体表现为:倾诉者与倾听者、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两类角色相互配合,共同构成闭环支持系统。功能层的核心在于“去责任化”,活动仅限于“搭子”原本功能的定位。与传统社交不同的是,“搭子”关系的责任边界比较清晰,受访者5-30-M强调与运动搭子“仅限跑步交流,不涉隐私”,这种限定既保障了功能效率,又规避了情感过度渗透的风险。模块化的设计还赋予了个体之间相互关系具有高度灵活性,他们可以同时组合多个搭子,譬如受访者8-26-W的“工作搭子 + 旅行搭子”,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覆盖多元的需求。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功能化也可能导致关系的浅表化。部分受访者,如编号1-21-W的访谈对象指出,“搭子”关系难以满足深层次情感需求,这种局限性揭示了工具理性与情感深度之间的内在矛盾,并凸显了现代社交中“效率优先”原则所隐含的代价。

4.1.4. 输出层:即时满足与动态管理

“搭子”社交在关系的最后表现为短期情感满足与低负担的关系管理。在即时性方面,受访者普遍提到“快速缓解压力”(4-24-W)、“获得成就感”(6-29-M)等正向反馈,这种满足感源于目标达成的即时反馈或情绪能量的释放。输出层的另一特点是退出机制的灵活性。关系存续时间与需求周期严格同步,譬如受访者2-22-W的考研搭子随考试结束自然解散,体现了“按需存在”的契约性特征。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关系维护的心理成本,但同时也可能削弱情感联结的持续性。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表现为“可替代性”,即个体通过替换功能模块,如从“健身搭子”转向“探店搭子”,实现需求无缝衔接,使搭子社交高度适配流动性强的现代社会。但是,在满足的同时也隐含着大量的风险:受访者11-17-W提到“频繁更换搭子可能导致信任感缺失”,反映出情感价值工具化对关系稳定性的侵蚀。

4.2. 情感补偿的临时性与功能性

4.2.1. 符号互动的低承诺性

情感补偿的临时性特点,通过巧妙设计符号系统,变成了一种被大家接受的规则。当两个人想要建立情感补偿关系,就会通过一些提前约定好的符号来明确彼此的关系。这样一来,双方都清楚自己该投入多少情感,能把情感投入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里。每一次互动都只针对眼前的需求,不像传统关系那样,会产生持续的情感负债。用契约化的符号,就像签了个简单的“小合同”,降低了关系破裂可能带来的成本。就算哪天双方不再继续这段关系,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可能有人觉得,这么短暂的符号互动,效果会不会不好?但实际上,正因为它能精准匹配需求,反而提高了情感补偿的效率。关系的持续时间,和需求存在的时间严格同步。受访者2-22-W和6-29-M只是在考研或者读博期间需要一个学习搭子,等考试结束或者毕业,这个需求也许没了,关系也就自然结束,形成了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在快速变化、人员流动频繁的社会里,临时、低承诺的情感补偿关系,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4.2.2. 情感价值的可替代性

单一功能导向的符号互动使情感价值具有高度可置换性,每个功能模块独立运作,可根据需求变化快速替换或终止。“搭子”和传统的情感关系很不一样,以前人们的情感价值是一个整体,可现在这种单一功能导向的模式把它拆分成了一个个标准化的服务单元。12-24-M认为“搭子社交更注重兴趣爱好的交流,而亲密关系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满足”。传统的好朋友,可能要一起经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现在的搭子,就只负责某一个特定的功能。当某个特定的情境消失了,或者需求转移了,也不用担心。情感补偿系统能通过模块替换实现无缝衔接,中间不会出现空白期。可替代性特征,让我们的情感支持网络有了抗风险能力。在过去人们可能很依赖某一个人,一旦这段关系出问题,就会很受打击。但现在个体不再依赖单一的关系源,而是通过组合多个不同的功能模块,构建出一个有弹性的支持系统。就算其中一个搭子关系结束了,还有其他搭子能继续提供情感支持。情感价值的模块化,不仅体现了技术理性,更是对人际联结本质的一种重构。情感不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更像是可以拆卸组装的标准化部件,个体可以根据自己不同阶段的需求,灵活地组建属于自己的情感关系网络,来满足多样化的情感需求。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搭子”社交是青年群体在快节奏社会中形成的新型社交模式,模块化功能实现的即时情感补偿,让青年人获得更多的生活满足感。它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遵循输入层(情感缺失觉醒)、符号层(标签匹配)、功能层(模块化协作)和输出层(即时满足)的四阶段,既缓解孤独感与压力,又避免了传统关系的情感负荷,是对社会高流动性的适应性策略,也体现了青年重构人际联结的创造性。但是,该模式存在情感联结浅表化和社交安全风险较高的双重性特征。

5.2. 建议

5.2.1. 个体层面:强化自我认知与社交管理

青年需要明确“搭子”关系的工具属性,在享受低压力社交的同时,主动区分功能性陪伴与深度情感联结的差异。在建立“学习搭子”“运动搭子”等关系时,可设定清晰的互动边界,避免将单一功能需求泛化为情感依赖。与此同时,青年应提升数字社交素养,选择正规平台建立关系,线下见面时通过第三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信息,对涉及隐私的话题保持警惕。还可以尝试将“搭子”关系作为拓展社交圈的跳板,逐步向线下深度社交延伸,避免陷入“快餐式社交”的恶性循环。

5.2.2. 平台与社会层面:完善监管与价值引导

社交平台也需要承担主体责任。一方面,优化算法机制,通过标签分类细化、用户信用评级等方式提升匹配精准度,减少虚假信息传播;另一方面,增设“安全社交”功能模块,身份认证标识、风险提示弹窗及紧急联系渠道,为用户提供全流程保护。社会各界可以联合发起“健康社交”倡导活动,通过社区工作坊、青年论坛等形式宣传,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搭子社交”的利弊。

5.2.3. 教育层面:构建社交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与家庭应将社交教育纳入到青年成长支持框架。学校可以开设“人际关系心理学”选修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搭子社交”的运作逻辑与潜在风险,同时通过社团活动、小组合作等场景,培育深度沟通与情感共情能力。家庭更加需发挥情感示范作用,父母可以通过开放式对话,引导子女认识到“搭子”作为临时社交补充的定位,避免将线上社交作为逃避现实人际压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品芝, 孙丽萍. 年轻人社交新方式72.6%的受访青年生活里有“搭子” [N]. 中国青年报, 2023-06-01(010).
[2] 黄启维, 杨卫宏, 林霁月. 大学生“搭子”社交的全景描绘、成因分析与理性审思[J]. 青少年学刊, 2023(6): 35-41.
[3] 张子衿. 大学生心理需求中“搭子文化”祛魅与解构研究[J]. 华章, 2024(6): 18-20.
[4] 王昕迪, 胡鹏辉. 搭子社交: 当代社会青年新型社交趋势与形成逻辑[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8): 90-95, 119.
[5] 帅飞飞, 李臣之.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教学意蕴[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37(7): 61-64.
[6] 胡荣. 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意义[J]. 社会学研究, 1989(1): 98-104.
[7] 徐钱立. 微信朋友圈——亲密关系的表演舞台[J]. 传媒评论, 2014(5): 62-64.
[8] 李芒, 张华阳. 抗疫之中话教学[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4): 8-15.
[9] 王昀, 李芊芊. 人机交流发展下数字亲密关系的社会争议与研究前景[J]. 青年记者, 2024(1): 60-64.
[10] 张秋丽. 民族地区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与补偿方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 2020.
[11] 王国朕. 社会网络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5.
[12] 张娅, 廖锦熙. 算法背景下青年新型社交关系的情感补偿——基于小红书“找搭子”的实践解析[J]. 新媒体研究, 2024, 10(4): 67-70.
[13] 邓衍鹤, 向睿洋, 张月寒, 等. 社交焦虑者对社会排斥的反应偏差及其潜在心理机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 26(2): 336-340.
[14] 黄振鹏. 符号互动论视域下青年搭子社交中积极自我的建构[J]. 青年学报, 2024(2): 1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