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关键环节。随着“新医科”建设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海军住培医师作为特殊军事医学人才,其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使命担当和过硬的军事素养。
超声医学作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在现代海战卫勤保障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战伤早期评估、动态监测及救治引导等多重任务功能,为战场快速诊断与救治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海军特殊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对超声医学医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舰艇空间狭小、高噪声环境、持续颠簸以及高温高湿等条件,对超声医师的操作稳定性、心理抗压能力和应急判断能力提出了远超常规医疗机构的特殊要求。然而,传统的超声医学住培模式往往侧重于技术操作和图像判读能力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超声医学住培全过程,培养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海军超声医学人才,是当前军事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海军某三甲医院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例,系统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以期为海军超声医学教育和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 海军超声医学住培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1. 落实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战略的必然要求
海军住培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升海军卫勤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随着海军转型建设和远海卫勤保障需求的增加,培养“具备战创伤救治能力”的军事医学人才成为当务之急[2]。现代海战中,超声仪器是舰艇医疗舱的核心装备,超声医师需要在摇晃环境中快速识别内出血、血气胸等战伤,作为战场伤情评估和救治决策的重要依据,其技术精度直接影响伤员存活率。因此,其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为战育人”导向,确立“技术为战、诊断为兵”的核心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培养深度融合,铸就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的海军超声医学人才。
2.2. 提升海军超声医师职业素养的关键路径
超声医学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决策,关系官兵健康和战斗力生成。调查显示,住培医师阶段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3],同时也是形成急重症思维的重要阶段。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强化海军超声医学住培医师的职业责任感、伦理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为成长为优秀海军超声医师奠定基础。
2.3. 应对特殊战场环境的现实需要
海军超声医师常面临舰艇狭小空间、恶劣海况等特殊工作环境,需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通过融入军事斗争准备、战场救护等思政元素,可以增强住培医师的战场适应能力和战创伤救治技能,提高复杂环境下的医疗保障水平。
3. 海军超声医学住培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基于超声医学专业特点和海军军事医学需求,本基地构建了“三维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表1),将思政教育贯穿课堂教学、临床实践和军事特色活动全过程。
Table 1.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naval ultrasound medicine residency training
表1. 海军超声医学住培课程思政体系框架
维度 |
主要内容 |
思政目标 |
实施方式 |
课堂教学 |
超声物理基础、诊断学、介入超声等 |
培养科学精神、职业伦理 |
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 |
临床实践 |
超声检查规范、报告书写、医患沟通 |
强化责任意识、人文关怀 |
床边教学、模拟训练 |
军事特色活动 |
海战伤超声诊断、舰艇适应性训练 |
锻造军事素养、战斗精神 |
实战演练、战救培训 |
3.1. 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融入
3.1.1.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设计
在超声物理基础教学中,通过介绍我国超声医学设备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融入科技自主可控发展的国家战略,增强学员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4]。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以典型病例为切入点,如在讲解急性阑尾炎超声表现时,结合舰艇官兵急腹症救治案例,强调快速准确诊断对战斗力保障的重要性。
3.1.2.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CBL)和问题导向学习(PBL),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知识点。例如,在介入超声教学中,设计“舰艇环境下超声引导穿刺的伦理考量”案例,引导学员讨论战场医疗的特殊伦理问题,培养其军事医学伦理意识[5]。
3.1.3. 军事医学特色课程建设
开设《海战伤超声诊断学》《特殊环境超声检查技术》等军事特色课程,系统讲授海上伤情特点、舰艇超声检查技巧等内容,强化“服务军队和人民”的职业导向,将政治价值观、战场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内化为专业技术操作的自觉标准。
3.2. 临床实践中的思政渗透
3.2.1. 临床带教中的言传身教
建立“双导师制”,为每位住培医师配备专业导师和思政导师。专业导师由高年资超声医师担任,在指导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思政导师由基地党员骨干担任,负责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6]。
3.2.2. 军事医学实践平台建设
利用海军特色医疗资源,组织海军住培医师学习观摩舰艇巡诊、岛礁医疗保障等任务,在实践中锤炼军事医学技能。本基地一位医师在某次远航医疗保障中,在摇摆度超过15˚的条件下完成多例急诊超声检查,极大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的诊疗能力,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意志与使命的考验。
3.2.3. 医德医风考核机制
将“为军服务”态度、战场意识等纳入出科考核指标,通过360度评价(患者评价、战友评价、导师评价)全面评估海军住培医师的职业素养。
3.3. 军事特色活动的拓展延伸
3.3.1. 战创伤超声模拟训练
利用模拟训练系统,设置多种战场伤情场景,如爆炸伤、穿透伤等,培养海军住培医师在压力环境下快速准确判断伤情的能力。训练中加入敌火威胁、通信中断等战场元素,强化战场意识和应变能力[7]。
3.3.2. 海军精神主题教育
定期组织参观海军军史馆、荣誉舰艇,邀请参加过重大任务的超声医师分享经历,用鲜活事例诠释“忠诚、使命、奉献”的海军精神。一位曾参与亚丁湾护航的超声医师讲述在海盗威胁下坚持医疗作业的经历,给住培医师留下深刻印象。
3.3.3. 军事医学创新实践
鼓励海军住培医师参与军事医学课题研究,如“舰艇环境下超声造影剂应用研究”、“FAST/eFAST超声在战斗现场的应用”等,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 实施效果与评价
为评估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本基地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量化考核和质性评价两部分。
4.1. 量化考核结果
对2021~2024年在本基地培训的45名海军住培医师进行跟踪评估(表2),结果显示:
专业能力方面:超声操作考核优秀率从82%提升至93%,诊断准确率提高11个百分点。
思政素养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海军住培医师对“为军服务”的认同度达98%,对海军使命任务的了解度从68%提升至92%。
军事素养方面:参加舰艇适应性训练的住培医师数量有所增加,战创伤超声诊断考核通过率提高25%。
4.2. 质性评价反馈
海军住培医师层面:96%的住培医师认为课程思政“很有必要”,89%表示军事医学特色培训的设置“对职业发展帮助很大”。一位住培医师在心得中写道:“通过学习观摩岛礁巡诊,我深刻理解了超声医学在海军卫勤中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服务海军的信念。”
Table 2. Comparison of key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ing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 = 45)
表2. 课程思政实施前后关键指标对比(n = 45)
评价指标 |
实施前 |
实施后 |
提升幅度 |
专业考核优秀率 |
82% |
93% |
+11% |
为军服务认同度 |
85% |
98% |
+13% |
战救考核通过率 |
68% |
93% |
+25% |
部队用人单位层面:跟踪调查显示,经过思政强化的住培医师在部队表现突出,能更快适应舰艇环境,在重大任务中展现出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养。
医院督导专家层面:教学督导组认为,课程思政的融入使超声医学教学“更有深度和温度”,专业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相得益彰。
5. 讨论与展望
海军超声医学住培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探索和完善。本基地的实践表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能有效提升海军住培医师的综合素养,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5.1. 经验总结
1) 军事特色是海军医学课程思政的鲜明底色。通过将军事元素深度融入专业教学,能够强化海军住培医师的战场意识和使命担当,这是区别于地方医学教育的关键所在[8]。
2) 实践平台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舰艇巡诊、战救演练等实践观摩活动,为价值观塑造提供了真实情境,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感染力。
3) 师资建设是课程思政的质量保证。培养既懂专业又懂思政的“双导师型”带教队伍,是确保思政教育效果的基础[9]。
5.2. 未来展望
1) 进一步丰富军事医学思政资源库。收集整理更多海军超声医学典型案例、战救故事,为课程思政提供鲜活素材。
2) 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开发虚拟仿真训练系统,模拟各种海战场景下的超声检查,提高训练实效性。
3) 完善长效评价机制。建立跟踪随访制度,对海军住培医师毕业后在部队的表现进行长期评估,不断优化课程思政体系。
6. 结语
海军超声医学住培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新时代军事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培养全过程,能够有效提升住培医师的政治素养、军事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海军卫勤保障输送更多“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超声医学人才。未来需要持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海军特色医学教育体系,为强军兴军事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