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是提升大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有效举措,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当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升新时代铸魂育人工作成效。
Abstract: As a spiritual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rich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and has abunda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Under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tegrating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is an inherent need for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enhance the moral qualit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and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levels,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conn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 team, and strengthen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sources, so a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ystem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ut-casting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1. 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深深熔刻到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充足的供给、足够的营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需要培养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过程中有必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项。这些都是实现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重要教学资源,为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效性提供充沛力量。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1. 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神追求,其核心思想理念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主要内容。这些核心思想理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通过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奋斗;通过倡导诚实守信的品质,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做人、守信做事的道德风尚;通过强调以民为本的理念,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因此,深入学习核心思想理念能够指导并启发启迪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心灵之间的和谐发展。
2.2.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深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是一种经过历史长河洗礼、世代相传的优秀道德遗产。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品质和精神风貌,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丰富且博大精深,如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以及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这些美德体现了仁爱、礼仪、谦让、尊师、诚信、忠诚、孝顺、感恩等核心特点。深入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不仅可以塑造青年人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汲取这些美德的滋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担当精神的优秀公民。
2.3. 中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内核与根本特征,是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血脉,是其持续发展的精神主线。”[2]中华人文精神内涵深厚且多元,涵盖了道德伦理、智慧哲学、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智慧等方面。道德伦理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石,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与和谐。智慧哲学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灵魂。儒、道、墨等思想流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这些智慧体现在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修身齐家等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总之,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1]
2.4. 中华文化瑰宝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传统技艺,诞生了数不清的文化瑰宝。能够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也是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如中医、中华武术、传统艺术、传统节日、茶道等等。这些一直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将这些资源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中,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3.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基因,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交融,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可以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触、了解、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进而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无尽的智慧。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更是我们面对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支撑。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深度滋养,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和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
3.2. 提升大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有效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思想的主阵地。其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些观念形成的重要土壤。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能够引导不同学段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是科学引导青少年的必要教育手段,更是培育他们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富有活力和潜力的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对新知识、新思想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接纳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地引导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精神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道德准则。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诚信、仁爱、礼义、廉耻等道德观念,为学生们提供了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学习许多经典著作、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帮助学生们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3.3.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这一体系中,可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这一模式的实施,有助于避免教育内容的重复和脱节,提高教育效率,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点。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道德准则,这些智慧和准则经过千年的沉淀与传承,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古典文学、历史典故等。将这些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提升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讲座、研讨会、实地考察等,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为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天然的桥梁。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思考思政课程的内容,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这种跨学科融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4.1. 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有助于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明确逐级递进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认知接受规律。从学生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思政课需要注重简明易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成熟,开始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此思政课需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较为成熟,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思政课需要更加注重理论深度和学术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从教学目标来看,小学思政课主要侧重于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思政课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学思政课则更加侧重于理论性和系统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因此,“课程设置要相对稳定,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3]不同学段思政课老师在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内容分层设计并不断深化。例如,对于小学生,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形象直观的图画,让他们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于中学生,可以通过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对于大学生,则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探索,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力。
4.2. 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军队建设、外交等各个方面,思政课的课程特点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高效协作是是融入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支撑。
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在选拔思政课教师时,应该注重年龄、学历、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平衡,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需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与价值。这要求教育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能够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炼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例如,可以定期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课程,利用培训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其能灵活运用其中的内容开展思政教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以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要做好课堂教学,又要做好实践教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例如,可以定期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有关的主题活动、教研活动等,鼓励思政课教师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引导教师分享自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经验,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4.3. 强化教学资源共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全方位共享。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需要打破大、中、小不同学段和区域的限制,加强跨学段、跨区域的资源共享与合作。
首先,建立统一的思政课教育资源平台是关键。通过搭建共享平台、开展联合教学、组织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各学段、各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够提升资源共享效率与质量。现代科技手段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实现资源的快速检索和共享。同时,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社交媒体等工具开展远程教学、互动讨论等活动,拓宽资源共享的渠道和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分析系统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持。此外,为实现资源共享,需打破传统的教学资源形式,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同时,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远程教学、互动讨论等活动,使教育资源得以更广泛的共享。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也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教育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思政课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同时,还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资源共享领域,推动形成多元化的资源共享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与创新路径。当《论语》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原理对话,当非遗技艺与劳动教育融合,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这种文化赋能的教育新模式,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教育方案。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应探索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形态,使青年学子在文化基因解码中增强价值认同,在古今对话中培育家国情怀,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同频共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