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赋能路径与优化策略探究
Exploration of the Empowerment Path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Budget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DOI: 10.12677/mm.2025.15719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克媛, 陈 龙:河北地质大学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关键词: 预算管理企业绩效评价优化Budget Management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ptimization
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预算管理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赋能路径与优化策略。首先阐述了预算管理和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预算管理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包括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接着探讨了预算管理对企业绩效评价的作用机制,如资源配置优化、成本控制强化和战略导向引领等。最后提出了基于预算管理提升企业绩效评价的策略,包括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促进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协同等。研究表明,通过优化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的融合应用,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empowering path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budget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irstly,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budget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re elaborated. Then it analys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application of budget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odels, as well as the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Then it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budget management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uch as the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strengthening of cost control, and the leading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 Finally,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sed on budget management,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budget management system, optimiz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promoting synergy between budget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by optim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budget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nterprises can better cope with market competition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郭克媛, 陈龙. 预算管理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赋能路径与优化策略探究[J]. 现代管理, 2025, 15(7): 101-110.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7192

1. 引言

在全球化商业浪潮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科技迭代加速与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促使企业亟需提升管理水平以应对挑战。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工具,通过对未来经营活动及财务成果的全面预测与筹划,为资源配置和战略落地提供支撑;绩效评价则从多维度量化评估企业、部门及员工工作成果,直观反映运营效率与效益,助力企业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预算管理融入企业绩效评价意义深远。理论上,这一融合能完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深化对二者内在联系的认知,为管理学研究提供新视角;实践中,可指导企业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优化预算流程,强化部门协同,激发员工积极性,提升整体绩效与市场竞争力,推动战略目标实现。本研究聚焦二者结合应用,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实用参考,助力企业在复杂市场中稳健发展。

2. 理论基础

2.1. 预算管理理论

预算管理是企业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对未来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全面预测和筹划的管理活动。它涵盖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与财务预算三大板块,经营预算涉及销售、生产、采购等日常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针对重大或非经常性决策编制,财务预算则聚焦资金收支、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预算。

其流程呈现为一个闭环的持续改进系统,起始于预算编制,这要求依据合理、内容全面、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综合考虑出资人预期、过往经营状况、重大事项影响及企业发展阶段,运用利润增长率法、比例预算法等确定目标,常见编制方式有权威式、参与式、混合式,集团多采用“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混合式,编制方法包含定期预算法、滚动预算法、增量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固定预算法、弹性预算法、项目预算法、作业预算法等,各方法依企业需求与业务特性择用,如业务稳定、预算基础良好的企业适用定期预算法,业务波动大、需动态调整的企业宜选滚动预算法,追求成本控制、资源优化的企业可考虑零基预算法,成本习性明确、业务量可测的企业运用弹性预算法效果更佳。

紧接预算执行,以预算为基准开展经营,辅以控制流程实时监督,确保各项活动按计划推进。执行过程中,严密监控不可或缺,通过对比实际与预算,及时洞察偏差,剖析成因,为调整提供依据。于增彪教授提出中国式企业预算管理系统框架,将预算与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等有机结合[1]。当内外部环境骤变,如市场需求突变、政策法规更迭,或企业经营出现重大转折,如业务拓展、战略转型,预算调整应运而生,遵循严格审批流程,保障调整合理合规。朱笑天以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可拓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预算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2]。最终环节为预算考核,依据预算指标与考核制度,全面、客观评估执行结果,奖优罚劣,激励员工为实现预算目标奋进,保障预算管理的权威性与有效性,推动企业战略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行为控制系统、人事控制系统协同运作,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考核是一项战略管理手段,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按照预先设定的绩效目标,准确地评定各单位和个人的工作业绩和职责履行情况[3]。尽管不同企业战略目标各异,对应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表现形式多样,但本质上具有共性,一般涵盖评价目标、对象、指标、标准以及报告等基本要素。

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按性质可划分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聚焦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以货币计量,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直观反映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及发展能力,为企业决策提供量化依据。然而,财务指标侧重历史数据,易受会计政策影响,对未来业绩预测能力有限,且可能引发管理层短视行为,为粉饰报表操纵指标。非财务指标涵盖经营过程、员工管理、市场能力、顾客服务等维度,如客户满意度、员工培训率、创新能力等,能弥补财务指标不足,从长远视角为企业创造未来价值提供导向,却存在量化难度大、可比性弱的问题。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多样,常见的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EVA)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层层分解指标,剖析财务状况,但局限于财务领域,忽视非财务因素,与企业战略衔接不足。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财务与非财务、结果与驱动因素,全面反映企业绩效,助力战略落地,不过实施难度较大,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复杂。EVA考虑权益资本成本,衡量企业真实经济利润,促使管理层关注资本使用效率,减少盲目投资,但计算依赖会计调整,对数据质量要求高,且非财务因素融入有限。

企业需依据自身战略、行业特性、发展阶段等,权衡各类评价方法优劣,科学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导向、激励与约束作用,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2.3. 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理论关联

从理论层面看,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存在深层逻辑关联:目标一致性即二者均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预算管理通过资源配置支撑战略落地,绩效评价通过目标分解与考核确保战略执行;王恒毅指出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多级综合评判法丰富了评价内容与方法[4];控制闭环性指预算管理提供经营目标与资源边界,绩效评价反馈执行偏差,形成“预算编制–执行–评价–调整”的管理闭环;数据互补性是预算管理的财务数据为绩效评价提供量化基准,绩效评价的非财务数据(如客户满意度、创新投入)反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丁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剖析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的指标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5];操虹指出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具有互补性,协同运用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经营效率[6]。理论依据方面,权变理论指出管理方法需随环境动态调整,预算与绩效的协同正是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必然选择;委托代理理论强调通过契约设计(如预算考核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管理效率;系统论认为企业是有机整体,预算与绩效的融合能增强系统协同效应。

3. 预算管理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3.1. 应用模式

3.1.1. 传统模式下的应用实践

传统制造业企业常以成本控制为核心构建预算管理体系并用于绩效评价。预算编制阶段采用增量预算法,基于上年度实际成本结合预期产量变动调整成本费用:销售部门根据销售数据、市场调研及客户沟通预估下年销售量和价格编制销售预算;生产部门依据销售预算考虑产品生产周期、库存及产能制定生产预算;采购部门结合生产预算、市场价格走势及供应商周期编制采购预算确保物资供应和成本可控;人力成本预算按照人员编制、薪酬政策及加班时长确定。

预算执行中构建严格成本控制体系:原材料采购引入招投标机制,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通过批量采购、谈判压价降成本;生产环节推行标准成本法,设定标准工时和材料消耗定额,实时监控成本差异并改进,如材料消耗超定额时,生产部门会同技术、质量部门查找原因优化工艺或更换供应商。

绩效评价以成本控制指标为关键考核点:财务部门每月对比实际与预算成本,计算节约率或超支率,奖励控制成本得力部门、问责超支部门并要求提交分析报告与改进方案,成本控制效果纳入员工个人绩效考核以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能够通过控制和监督预算执行,合理降低企业成本[7]

此模式短期内能有效降成本、提升价格竞争力、在稳定市场环境中巩固市场份额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局限性显著:过度聚焦成本控制可能导致忽视产品创新与质量提升,损害品牌声誉,不利于培育核心竞争力,如为降成本用低价原材料可能影响产品性能和使用寿命;增量预算法易使预算编制陷入“经验主义”,难以适应内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市场需求下滑或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时预算会严重脱离实际无法为决策提供有效指引。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对促进企业全面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因此企业应用此模式时需平衡成本控制与长期发展,灵活调整预算编制方法以适应市场变化。

3.1.2. 现代模式下的创新应用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部分互联网企业创新性地结合了滚动预算与平衡计分卡,形成了战略导向的现代预算管理模式。将大数据技术与平衡计分卡进行有效融合,重建企业标准化的绩效管理流程,对于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9]该模式摒弃了年度固定预算,采用按季度滚动的预算编制方式,根据最新市场动态、业务数据及战略调整方向,不断修订未来四个季度的预算。在销售预算编制中,大数据分析助力精准预测销售趋势,结合市场推广与促销活动,动态调整目标与营销费用。研发预算则紧密围绕战略目标,灵活调配资源,确保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根据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财务健康和数字化进程的平衡发展[10]

绩效评价体系引入平衡计分卡,涵盖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全面评估企业绩效。财务维度新增获客成本、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等指标;客户维度通过满意度调查、留存率、复购率等反映用户认可度与忠诚度;提供客户准确的行业洞察和前瞻性的建议,能够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11]。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监控订单处理、物流配送、商品上架等运营效率;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估企业创新能力与人才储备。

基于这一模式,企业能实时跟踪战略目标达成进度,及时发现执行偏差。例如,用户留存率不达标时,企业会迅速组织跨部门分析,制定改进方案。同时,依据绩效评价结果灵活调整资源配置,加大对战略重点业务的投入,及时优化或止损绩效不佳的业务。

此创新模式的优势在于紧密贴合战略,增强战略执行力;滚动预算的动态适应性使企业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平衡计分卡的多维度评价则全面反映企业绩效,引导企业兼顾短期与长期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 取得成效与面临挑战

3.2.1. 成效梳理

在实践应用中,预算管理对企业绩效评价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为企业发展带来诸多积极成效。于资源配置层面,预算管理助力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某大型制造企业为例,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前,各部门资源需求缺乏统筹规划,常出现部分部门资源闲置,而另一部分部门资源紧缺的状况。引入预算管理后,依据销售预算精准预估市场需求,进而合理安排生产预算,调配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生产部门依据订单量与交货期,精确计算所需原材料、设备工时及人力数量,避免过度采购与生产。成本控制成效斐然。诸多企业借助预算管理强化成本管控,实现降本增效。战略落地方面,预算管理为企业战略实施提供坚实保障,确保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位。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等,切实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运营效率的提升[12]

3.2.2. 挑战剖析

预算松弛作为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困境,其核心成因可追溯至Jensen & Meckling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即下属部门利用信息优势蓄意低估收入高估成本以获取宽松考核环境[13],如姜敏婕在研究中指出考核压力与奖励机制失衡会加剧预算,松弛员工为规避风险预留“安全边际”[14]。从行为经济学视角看,预算松弛还与“损失厌恶”心理相关执行者倾向保留资源缓冲应对不确定性有关,而Hope & Fraser对欧洲制造业企业的调研显示,68%的中层管理者承认预算编制中存在故意松弛行为且与企业“刚性考核文化”呈显著正相关[15]

指标失衡本质是财务导向的短视陷阱,其过度依赖财务指标违背了平衡计分卡“多维度协同”理论。该理论强调财务指标仅反映“过去的绩效”,而非财务指标才是“未来价值的驱动因素”。如李静研究发现单纯考核成本节约率的企业产品投诉率较行业均值高35% [9];从战略管理理论看,价值链理论指出非财务指标是企业竞争优势核心来源,而财务指标仅为结果呈现,如某家电企业为提升短期利润削减研发预算,虽使当年净利润增长12%,但3年后因产品技术落后,市场份额下降27% [10]

动态失灵是刚性预算与柔性环境的矛盾,其本质是传统预算模式与权变理论的冲突,即环境不确定性要求管理系统具备弹性,而年度固定预算难以应对市场突变。如操虹研究提到当原材料价格季度涨幅超15%时,43%的企业仍沿用年初预算,导致成本控制失效[5];从敏捷管理理论看,预算动态调整机制需融入“迭代规划”思维,如互联网企业“季度滚动预算”可将环境响应速度提升60%以上,而大数据与AI技术应用可实现预算指标实时校准,如某电商企业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动态调整营销预算,使获客成本降低22% [9]

4. 预算管理对企业绩效评价的作用机制

4.1. 资源配置优化作用

预算管理在连锁餐饮企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科学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并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利用[16]。针对人力调配,企业依据门店客流量、市场趋势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精准预估不同时段、门店的人员需求,确保高峰时段顾客服务及时高效,非高峰时段避免人力闲置。物力资源方面,企业依据销售数据、菜品受欢迎度及季节变化,精确制定食材采购预算,采用小批量、多批次采购策略确保食材新鲜,减少损耗;同时,根据门店扩张、更新计划及损耗情况,合理安排餐具、桌椅等物资采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财力资源配置上,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综合考量资金状况、盈利能力、融资渠道及成本,合理规划新店投资预算,确保资金优先流向高回报、潜力大的区域;对于成熟门店,依据预算合理安排运营资金,保障日常需求,预留资金用于设备维护、菜品研发,维持门店竞争力。这一系列预算管理措施,有助于连锁餐饮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促进企业整体绩效提升。

4.2. 成本控制强化作用

预算管理在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控制中扮演着强化角色,直接影响企业绩效。以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为例,面对快速迭代的产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控制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预算编制阶段,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深入剖析生产流程,精确核算产品成本,结合市场预期售价与目标利润,制定严格成本预算,为成本控制奠定基础。执行过程中,采购部门依据预算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通过集中采购、价格保护等手段降低原材料成本;生产部门引入智能制造系统,实时监控成本,针对超支预警迅速调整工艺、维修设备;销售环节则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投放广告、优化促销策略,提升营销效率。绩效评价时,成本控制指标占据重要地位,财务部门对比实际与预算成本,对成本控制出色的部门给予奖励,对超支部门实施惩罚,强化全员成本意识。这一系列措施确保企业以低成本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绩效稳步增长,从而在激烈的电子产品市场中脱颖而出,确保企业持续发展。

4.3. 战略导向引领作用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具有战略引领作用,对科技企业尤为重要。这类企业身处技术创新前沿,面临多变市场与激烈竞争,战略导向的预算管理成为关键。

在战略规划阶段,科技企业依据长期愿景、市场洞察和技术优势,设定明确目标,如成为领域技术领导者、提升市场占有率、稳定研发投入占比等。预算管理围绕这些目标,细化成财务指标和业务计划,为战略实施提供指引。

预算编制时,研发预算占据核心位置。企业评估各研发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市场潜力及与战略目标的契合度,确保关键项目获得充足资源。例如,对有望突破行业瓶颈的核心技术,企业会重金投入,保障研发团队的人力、设备和资金。市场推广预算则根据战略拓展阶段安排,新产品上市初期加大品牌宣传和渠道拓展投入。销售预算结合市场份额目标,细分区域和客户群体,精准预测销售规模和收入增长。

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严格按照预算推进工作,确保战略落地。研发部门按计划开展活动,监控进度和资源使用,及时调整策略。市场部门精准投放广告、举办活动,提高营销效率。销售团队制定销售策略,达成业绩目标,同时为研发和市场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形成战略协同。

绩效评价时,以战略目标为基准,从技术创新、市场份额增长和财务收益等多维度评估绩效。例如,考核研发成果转化率、新产品推出速度、专利申请数量等,反映创新能力;评估市场占有率拓展成效;关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财务指标,考量盈利能力。根据评价结果,调整预算分配和战略举措,对优秀部门追加资源,对偏离方向或绩效不佳的环节优化整改,确保企业持续提升绩效,在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基于预算管理提升企业绩效评价的策略

5.1. 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5.1.1. 优化预算编制方法

优化预算编制方法是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的首要环节,对提升企业绩效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意义重大。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如增量预算法,虽操作简便、省时省力,但易受历史数据局限,导致预算松弛与资源错配。为契合现代企业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引入作业成本法与零基预算法成为必然趋势。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依据资源耗费动因精准分配成本。以物流企业为例,其业务涵盖仓储、运输、配送等多元环节,成本构成复杂。传统成本核算常将间接成本笼统分摊,致使成本信息失真。运用作业成本法,可将物流作业细分为货物装卸、运输调度、仓库管理等具体活动,识别各作业的成本动因,如装卸次数、运输里程、仓储面积等。基于此,精准核算每件货物的物流成本,为预算编制提供详实依据。

零基预算法则打破传统预算的“基数”束缚,一切从零出发,依据企业战略目标与实际需求评估每项预算支出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预算编制,摒弃以往基于上年投入的简单递增模式,而是围绕战略规划,全面考量项目前景、技术可行性、市场需求等因素,重新确定研发资金分配。

5.1.2. 加强预算执行监控

预算执行监控是预算管理体系的关键枢纽,直接关乎预算目标能否顺利达成。在数字化浪潮下,利用信息化系统构建全方位、实时化的监控机制,成为企业强化预算执行管控的有力抓手。

企业借助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等信息化工具,对预算执行情况展开动态跟踪。通过系统预设,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至各部门、各项目、各业务环节,乃至每位员工,使预算执行路径清晰可溯。财务部门能实时采集业务数据,如销售订单金额、采购支出、费用报销等,与预算标准比对,精准呈现预算执行进度。一旦实际执行偏离预算轨道,系统即刻触发预警信号,向相关责任人推送邮件、短信通知,确保问题及时察觉。

以房地产开发项目为例,项目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涉及部门广,预算管控难度颇高。通过信息化系统,从土地购置、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到营销推广等各个阶段,对项目成本、收入、现金流预算实时监控。施工阶段,若原材料采购成本临近预算上限,系统预警,采购部门迅速与供应商协商价格或寻找替代供应商;若工程进度滞后影响收入确认节点,系统警示,项目管理团队及时调配资源、优化施工方案,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5.1.3. 健全预算考核机制

健全预算考核机制是激发员工积极性、保障预算管理有效落地的核心驱动力,为企业绩效提升注入内生动力。传统预算考核多侧重财务指标,易诱发短期逐利行为,忽视企业长远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考核指标体系,并与奖惩制度深度挂钩,方能充分释放预算考核的激励约束效能。

多元考核指标应兼顾财务与非财务维度,全面覆盖企业运营关键领域。财务指标如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负债率等,直观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与资本结构,是衡量经营绩效的基础性指标;非财务指标则聚焦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合格率、员工培训覆盖率、创新项目完成率等方面,从市场口碑、产品品质、人才发展、创新驱动等深层视角,考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制造企业为例,除考核成本控制与利润达成外,纳入产品次品率、客户投诉响应时效、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幅度等指标,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注重产品质量优化与创新能力培育。

将预算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调整、奖金发放、晋升晋级、评优评先紧密关联,赏优罚劣,形成鲜明激励导向。如制定销售团队考核方案,除销售额、销售利润率等业绩指标外,增设新客户开发数量、客户回访满意度、销售渠道拓展成效等考核项。季度考核中,对综合评分优异的销售人员,给予高额绩效奖金、晋升优先推荐资格;对未达标的员工,实施绩效辅导、扣减奖金、岗位调整等措施。

5.2. 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2.1. 融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关键在于融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以精准反映企业综合绩效。

从理论上讲,单一财务指标评价存在诸多弊端,易引发管理层短视行为,聚焦短期利润而忽视企业长远发展根基,如削减研发投入、降低产品质量管控成本以粉饰当期财报数字。引入非财务指标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全方位考量企业运营各层面。非财务指标涵盖市场、客户、内部流程、员工成长等维度,如客户满意度反映产品或服务市场认可度,高满意度利于提升客户忠诚度、促进重复购买与口碑传播,为企业带来持续收益;员工培训投入及技能提升指标关联企业创新能力与运营效率,高素质员工队伍是企业创新驱动、流程优化的核心动力。

以零售企业为例,财务指标选取收入增长率,直观展现市场拓展成效,持续增长意味着企业市场份额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净利润率反映盈利能力,考量成本控制与定价策略合理性。非财务指标设定客户投诉率,衡量客户服务质量,低投诉率彰显企业在产品品质、售后保障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助于增强客户黏性;商品库存周转率体现供应链管理与运营协同效率,高效周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积压风险,确保企业资金流顺畅,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5.2.2. 引入动态与前瞻性指标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引入动态与前瞻性指标,方能精准洞察未来发展态势,为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传统静态指标聚焦历史数据,难以及时反映市场动态变化与企业未来潜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格局多变背景下渐显乏力。动态与前瞻性指标着眼未来,紧密追踪市场趋势、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变动等关键因素,助企业提前布局、抢占先机。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市场趋势适应指标可设新品市场占有率预估值,基于市场调研、行业分析预估新品上市初期在目标市场的份额,为研发、生产、营销资源配置提供前瞻性指引。技术创新领先指标选取研发投入增长率,凸显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持续重视与投入力度,确保技术储备;专利申请成功率反映创新质量与可行性,高成功率意味着企业创新成果具备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潜力,助力构建技术壁垒,稳固竞争优势。

5.3. 促进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协同

5.3.1.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是促进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协同的基石,对于企业实现整体目标、提升运营效率具有关键作用。企业应搭建跨部门的沟通平台,确保预算管理部门、绩效评价部门以及各业务部门之间能够实时、顺畅地交流信息。

在项目型企业中,以建筑工程企业为例,一个大型建筑项目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建筑设计、土木工程、机电安装、装饰装修等,各专业团队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与资源需求。在项目启动初期,预算管理部门依据项目规划、市场行情以及过往类似项目经验,制定详细的项目预算,涵盖工程直接成本、间接费用、设备租赁、人力成本等各项开支,并明确各阶段的预算分配。绩效评价部门同步参与,依据企业战略目标与项目预期成果,构建与之适配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项目进度、质量达标率、成本控制成效、客户满意度等关键指标。

项目推进过程中,各专业部门定期通过项目管理软件、周例会等形式向预算与绩效部门反馈实际进展。若建筑设计部门因业主要求变更设计方案,需及时预估对成本与工期的影响,并通报相关部门。预算管理部门据此迅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预算,若变更导致成本增加,需分析原因并按流程申请追加预算;绩效评价部门则依据变更情况,调整相应绩效指标权重或目标值,如因设计变更可能延长工期,适当放宽原定期限,但会强化对成本控制与质量保障的考核力度。通过这种紧密沟通协调,企业能够及时应对项目中的变数,保障项目按计划推进,实现预算与绩效目标双达成,提升企业项目交付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5.3.2. 实现数据共享与反馈

数据共享与及时反馈对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协同至关重要,能为企业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助其灵活应对市场变动。构建统一数据平台是关键,需整合企业内各业务系统数据,打破信息壁垒,确保预算与绩效数据实时共享。

以电商企业为例,其运营涉及大量数据,涵盖用户行为、销售、库存、营销推广及物流配送等。预算管理借助大数据分析,预测商品销售趋势,制定各类预算。如基于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预测季节性商品未来销量,以合理安排采购、库存和营销资源。绩效评价部门则从数据平台实时获取关键绩效指标,与预算对比,精准评估业务绩效。

一旦发现某品类销售额未达预期,可能因营销不佳或竞品竞争。绩效评价部门立即反馈至预算管理和业务部门,共同分析原因。若广告投放渠道转化率低,预算管理部将调整预算分配,加大高效渠道投入;业务部门则优化商品详情和促销策略。数据平台实时反馈调整后预算执行情况与绩效改进效果,形成闭环管理。

这种实时数据共享与反馈机制,使企业能迅速优化策略,在电商竞争中抢占优势,实现持续增长。

6.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预算管理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明确了其理论基础,并详细分析了应用现状、成效与挑战。传统预算管理以成本控制为核心,虽短期有效,但易忽视创新与适应性。实践中,预算管理助力企业资源优化、成本控制与战略落地,但也面临预算松弛、指标失衡等挑战。基于此,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提升企业绩效评价的策略:优化预算管理体系,如引入作业成本法与零基预算法;加强执行监控,利用信息化系统实时跟踪;健全考核机制,构建多元指标体系并与奖惩挂钩。同时,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融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引入动态与前瞻性指标,全面反映企业绩效。为促进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协同,建议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搭建数据共享平台,确保数据互通、反馈及时。展望未来,随着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深度融入企业管理,为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提供更强大支持。同时,企业需注重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非财务因素的量化融入,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跨行业、跨地区合作与交流将推动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优秀实践的广泛传播,提升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持续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绩效评价中的核心作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总之,预算管理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需不断优化与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企业需求。

基金项目

1) 河北地质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OBE理念下会计学专业“赛教融合”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J26);

2) 新文科背景下会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模式探索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J34)。

参考文献

[1] 于增彪. 以预算系统为核心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控制系统[J]. 财务与会计, 2007(16): 53-55.
[2] 朱笑天. 企业煤炭销售板块全面预算管理运用分析与完善策略[J]. 中国中小企业, 2023(10): 93-95.
[3] 易腾.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协同应用策略分析[J]. 理财, 2024(12): 41-43.
[4] 王恒毅. 预算管理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商业, 2024(19): 63-66.
[5] 丁念.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高校内部控制优化路径探究[J]. 中国农业会计, 2024, 34(24): 78-80.
[6] 操虹. 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绩效激励的影响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24(27): 49-52.
[7] 丁燕玲. 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探索[J]. 活力, 2024, 42(24): 31-33.
[8] 孙党全.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探究——以A集团为例[J]. 中国农业会计, 2024, 34(19): 54-56.
[9] 李静. 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流程设计——基于大数据技术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3): 181-184.
[10] 王崇锋, 鲍怡凡.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绩效评价研究——以索菲亚为例[J]. 财务管理研究, 2025(5): 5-12.
[11] 陈纪旸, 马晓红, 郭晓菲, 等.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体系评价与优化——以A公司为例[J]. 现代商业, 2025(10): 48-51.
[12] 李双. 探析健康产业企业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J]. 上海企业, 2025(5): 165-167.
[13] Jensen, M.C. and Meckling, W.H.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305-360.
[14] 姜敏婕. 委托代理关系下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质量提升路径探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5(9): 43-45.
[15] Hope, J. and Fraser, R. (2003) Beyond Budgeting: How Managers Can Break Free from the Annual Performance Trap. Harvard Business Press.
[16] 林世琴, 杨扶军. 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融合策略[J]. 现代企业文化, 2025(10):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