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摘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育人的整体性,高效统整思政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通过构建一体化网络资源平台、推进教材一体化、创新教学方法、建设教师队伍一体化、完善一体化保障机制等实践措施,可以有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学的思政课实现有机递进、连续和衔接,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key cours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systematic promo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improving the integ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the new era. By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network resource platform,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build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and improving the integrated security mechanism, w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omote the organic progression, continuity and cohe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罗珊, 彭沛.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406-41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629

1.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潮涌入国门,一些错误观念和不良思想滋生与蔓延,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广大青年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成长环境。面对这种情况,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思政课是提升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主渠道,关乎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在国家总体统筹规划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在厘清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和关联性的基础上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资源、关键要素等进行协调和融合,使大学、中学、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实现有机递进、连续和衔接的过程[1]。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2],为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思政课工作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新时代思政课要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对策,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2.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能够为实践提供认知框架与方向指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后有着深厚且多元的理论作为支撑,这些理论从不同维度为思政课一体化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理论基石。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理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目的和终点,“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3]只有将理性认识运用于实践,才算是真正完成了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同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前进性,它“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4]。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求同一主题在不同的学段体现出理论的层次性和进阶性相统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学段间的有序衔接。可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有效地顺应了人类认知发展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5]思政课贯穿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各个学段的思政课也是相互联系的,这就需要把握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唯物辩证法的整体与部分观点认为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既要立足整体,也要重视部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以唯物辩证法的整体和部分思想为指导,重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思政课贯穿大中小学,是一个整体,各个学段是组成部分。这就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各个部分如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以及领导体制等。也需要找到各个学段共同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各个部分的作用,最终体现出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最后,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强调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这一理论则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即思政课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

2.2. 个体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各个阶段之间有质的差异。”[6]这一理论科学揭示了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同时,皮亚杰强调了人的认知发展经历着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各个阶段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结果[6]。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与之相适应。例如,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教学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材料;中学阶段学生逐渐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可增加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的教学内容;大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教学可侧重于理论深度和学术研究。据此可以看出,个体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通过运用这一理论,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从而为思政课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提供有力的心理学支撑。

2.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协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交流与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个人价值观的塑造。思政课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大中小学思政课是自小学到大学的思政课系统,内在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等不同的要素,这些要素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们协同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一体化的实现和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性。这种协同主要包含横向协同和纵向协同两个维度。要素的横向协同是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实现横向同学段内在的统一性;纵向协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有规律地分阶段地连续地向前发展,每个阶段都符合教育目的”[7]。即在共同的教育目的指引下,各学段思政课既要保持相对独立的学段特征和重点,也要加强与相邻学段各要素的衔接。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到前后贯通、承接有序,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要素发挥整体育人合力,更好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从而提升思政课协同育人效果[8]

3.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9]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0]。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1]。这些指示和要求凸显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与此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也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事关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育人的整体性、高效统整思政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3.1. 有利于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2]《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明确指出要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3]。将立德树人置于重要教育地位,是充分保证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迸发出新活力的客观现实需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然而,立德树人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协同,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知识的认知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在长期的教育引导中逐渐实现,需要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相互协同与配合。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探索与实践,通过构建系统、连贯的思政课程体系,有利于强化不同学段思政课接续配合的契合度,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接受到与时俱进、贴近实际的思政教育,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全程贯穿和全面覆盖[14]。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不仅关乎课程教学的连贯性和课程质量的提升,更在于助推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3.2. 有利于增强思政课育人的整体性

长期以来,制约思政课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学段性教学与全段性育人的内在矛盾[15]。学段性教学和全段性育人的矛盾主要体现为思政课教师能够清晰掌握本学段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但普遍缺乏对其他学段教学任务和要求的研究,导致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在内容衔接与目标递进方面难以做到有序衔接、前后贯通,制约思政课育人合力的形成。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遵循统筹推进原则,对育人目标进行整体性规划,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设置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每个阶段的目标是总体目标在各个阶段的具体体现,由此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螺旋上升。其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育人内容进行整体性规划,既保障了知识体系的纵向贯通与逻辑闭环,又兼顾了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接受能力;既符合不同学段学生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又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的连续性,实现了教育内容的连贯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破除学段育人与全段育人的内在矛盾, 增强思政课育人的整体性。

3.3. 有利于高效统整思政教育资源

高效统整优质思政教育资源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育人效能的几何级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16]。然而,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存在校际、区际之间的不平衡,跨学段、跨区域的思政课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足,思政课教师之间、学科教师之间、思政平台与其他育人平台之间的大量存量资源亟待盘活[17]。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促进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交流合作,实现师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能够系统规划整合各学段教学内容,避免资源重复脱节。能够通过搭建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实现课件等资源跨校跨地区共享,避免资源重复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

4.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4.1. 构建一体化网络资源平台

构建一体化网络资源平台有利于突破空间与时间的客观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构建起适用于各个学段的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并不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而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性巨大工程。

首先要明确平台宗旨,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促进各学段思政教育有机衔接。其次要整合各学段的课程教材、教学案例、多媒体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等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并按不同主题和学段进行分类,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范例。同时要借助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如设置资源展示与检索、在线学习、互动交流、教学管理以及个性化推荐等功能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学校方面也要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平台开展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最后要建立健全平台保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指导,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及时优化和改进平台资源与功能,提升平台的服务质量,还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平台的开发、维护、更新以及资源更新,确保平台建设顺利推进。

4.2.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好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18]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活动的“纲”和“本”,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是教材一体化建设。

4.2.1. 遵循基本规律,推动教材体系化

首先,在思政课教材的编写方面应牢固树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改变各学段教材编写专家独立工作、互不相通的局面,使各个学段的教学专家参与其中,为教材增添新鲜活力[19]。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本身就表明当前教育内容供给存在错位、脱节、越界等结构性矛盾。因此,在教材体系构建中,既要维护整体框架的完整性,又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开发差异化的教材内容体系,做到纵向上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横向上内容互补、详略得当,从根本上消除教材内容断层与无效重复的现象,提升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适切性和层次化水平。最后,可建立教材审查联动机制。省级教育部门牵头成立跨学段教材审核组,避免内容重复,如“爱国主义”主题在各学段的呈现方式需差异化,强化逻辑衔接。

4.2.2. 加强教材一体化衔接

“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前提,思想性则是科学性的基础。”[20]教材建设要在考虑各学段认知规律科学性的基础上注重内容建设的思想性,注意各学段间过渡性和由此产生的不同学段教材间的过渡性。例如,小学阶段思政课教材的编排应注重将童趣与德育融合,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来提升教材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在小学向中学的过渡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对个人、他人和社会的初步认知,教材需适度融入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内容,为后续高阶学习搭建认知桥梁。高中阶段学生面临升学压力,思政课教材既要实现知识体系的深化,又要强化心理疏导功能。大学阶段则学生自我认知深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思政课教材要注重理论深度与实践高度的统一,强化创新思维培养。综上所述,教材编写应着眼全局,注重相邻学段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与难度的梯度上升,为学生提供适应缓冲空间,确保知识体系的连贯与进阶。

4.2.3. 构建一体化教材体系

“思政课是与国家发展、时事政治密切相关的课程,需要将国家重大战略融入课堂、及时回应学生关切。”[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理论的最新成果,学习思政课势必要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对此,思政课教材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将其核心内容有机融入各学段,并对各学段内容进行统筹规划,明确不同学段的重点,避免简单重复。同一主题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应以不同深度和广度呈现,逐步深化学生的理解。

除传统的文字表述外,要充分利用图片、图表、案例、视频等多样化素材,丰富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如教材可结合案例分析、问题探讨、时政热点分析等,激发学生思考,供学生深入探究。教材也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引入新时代中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实践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4.3. 创新教学方法

4.3.1. 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一体化建设

当今世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推进教育数字化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赋能终身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22]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机遇,将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一体化建设成果共享力、突出思想引领穿透力,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23]。对此,大中小学思政课可充分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如VR全景图像、虚拟人等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还原再现真实历史场景,使思政课从抽象理论转向具象体验。还可利用AI技术创建虚拟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和体验,切身感受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与担当,理解思政课所传达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4.3.2. 加强实践教学

进入新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前沿技术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客观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适应未来生活需求的关键环节。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关键环节。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来说,构建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内容,可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例如,小学阶段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学阶段安排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大学阶段则鼓励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实习实践、社会服务等。此外,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老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增长见识、锤炼品格,并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的安全和质量。

4.4. 建强一体化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24]。教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是实现教师队伍一体化。而目前思政课教师队伍现状还尚未满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够以及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缺乏相互交流等问题。要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4.1.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科素养

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政治觉悟高、道德修养好,还要理论功底深、教学能力强。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可通过各类思政课教学比赛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水平与创新思维。通过研究科研课题,实现以研促教,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通过榜样宣讲、师德师风相关培训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道德修养,涵育其深厚情怀,引导其成长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

4.4.2. 培养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观念

当前,部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存在对一体化育人意识尚未完全理解、教学观念“只顾一段渠”等问题,导致各学段教师交流不足,阻碍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为此,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深刻领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相关文件精神,从内心深处认同一体化,并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看作当前和未来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和共同使命。学校方面要建立激励相容的评价机制,制定相关的教师考核指标,将开发一体化课程的数量与效果、参与跨学段教研的时长与成果等纳入教师的考核与评估,以此来强化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意识。

4.4.3. 创造机会,加强交流

大中小学思政课虽处不同学段,但内在本质一致,即都是为了育人。因此,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等方面互补。教育行政部门可推行一体化备课制度,组建含高校专家、中小学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核心备课组”,分学段开发教学设计模板,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提升教师备课水平与教学质量。鼓励高校与中小学结对,形成教研共同体,共研课题、互聘师资。学校应搭建跨学段协作平台,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创造合作交流机会,如举办研讨会、经验分享会,实施“跨校听课计划”等。学校还应创新科研协作模式,鼓励教师组建跨学段研究团队,整合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专业优势,实现教学与科研双向促进。

4.5. 健全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一体化建设作为思政教学领域的重大创新改革,是破与立的协同进行,需要在体制机制的优化下保障一体化建设顺利进行。

4.5.1. 优化统筹机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具有教育属性,同时具备管理属性,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要依靠党的领导[21]。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对思政教育进行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和总体部署,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好统筹规划与细致部署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职责,实现科学规范化建设,密切与各方的联系,及时掌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详细情况,发现并解决主要问题,构建起责任清晰、保障有力的统筹机制,以“机制对接”实现“育人衔接”。

4.5.2. 强化监督机制

教育督导机构应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监测指标体系”,每年开展专项督导工作。重点考察各地是否已成立跨部门协调机构并制定出台相应实施方案;教材编写是否达成纵向学段间的有效衔接与横向学科间的有机贯通;教师跨学段教研的参与率以及一体化培训的覆盖率;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等情况。同时,建立“问题清单”制度,针对落实不力的地区和学校开展约谈,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于成效显著的地区,则总结提炼出可复制推广的区域模式进行宣传推广。教育行政部门也需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加强对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监督与指导。可成立专项工作小组,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随机抽取辖区内不同学段的学校进行现场听课,全面掌握辖区内学校思政课的教学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及时组织相关学校的思政课负责人召开会议,对本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并以此作为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与方向的依据。

5. 结语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意识形态的挑战。思政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个体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协同规律为理论基础,有利于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育人的整体性,以及高效统整思政教育资源,是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资源平台、推进教材一体化、创新教学方法、建设教师队伍一体化、完善一体化保障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有效衔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冯刚, 孙贝, 束永睿.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学解读[J]. 中国远程教育, 2024(1): 90-96.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2024-07-21.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92.
[4] 列宁. 列宁全集(第5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11.
[5] 本书编写组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21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32.
[6] 许瑞芳.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22.
[7] 陈秉公.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47-151.
[8] 石丹丹.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24.
[9]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8-15(01).
[10]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4.
[11] 李强. 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4: 19.
[12]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2).
[13]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 2025-01-19.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2025-05-17.
[14] 黄坤.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效衔接: 价值意蕴、历史逻辑与实践进路[J]. 当代教育论坛, 2025(1): 74-82.
[15] 梁发右, 陈胜锦.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价值意蕴·理论依据·实践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7): 37-42.
[16]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0473.htm, 2024-05-11.
[17] 李海萍.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内涵、意义与实践路径[J]. 湖南社会科学, 2024(5): 144-150.
[18]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 中央文献研究出版社, 2020: 23.
[19] 饶旭鹏, 崔牡丹. 五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未来展望[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6): 27-40.
[20] 许瑞芳, 吴语桐. 一体化视阈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构探析[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4(2): 122-131.
[21] 张彦, 蒲菁斐. 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教学议题设置的意义、逻辑和建议[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3(1): 16-25.
[22]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4/content7019045.htm, 2025-04-11.
[23] 闵辉, 宗爱东. 准确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四个着力点[J]. 中国高等教育, 2024(6): 28-33.
[24]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