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机遇、挑战和策略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College Advisors in the Era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对用户输入数据进行处理,总结内在规律,自动生成新内容,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很多机遇,如根据学习者特点设计“个人画像”,推出个性化学习和培养模式。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如意识形态滑坡、数据偏见和安全、教育缺乏情感和温度等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好地为高校辅导员工作赋能。
Abstract: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 is capable of processing user input data, identifying underlying patterns, and autonomously generating novel content. This presents numerous opportunities for college advisors, such as designing “learner profiles” based o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roduc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odels. However, it also poses certain risks and challenges, including ideological erosion, data bias and security issues,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for education to become impersonal and devoid of warmth. This paper, grounded in the work of college advisors, explores the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that GAI bring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better empowerment of college advisors’ work by GAI.
文章引用:孙思琪.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机遇、挑战和策略[J]. 教育进展, 2025, 15(7): 598-60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259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会议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工作者需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2]。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能够通过算法和模型实现文案编写、交互问答、PPT制作等功能。高校思政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面临“学生体量庞大”“工作条线繁多”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最大可能发挥AI的正面作用,实现AI为高校思政教育添砖加瓦。

2. 生成式人工智能给高校辅导员带来机遇

2.1. 提高工作效率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思政教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课堂、主题班会等途径,相对单一和枯燥,学生接受知识较为被动,因此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今借助人工智能,学生可以更高效更灵活地学习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布置主题任务,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的交互功能学习掌握,接着线上与同学云端讨论互动,最后提交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再线上反馈点评。这样既尊重学生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又提高辅导员思政教育的效率,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

此外,传统的思政教育很难看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辅导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分析功能,通过后台观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数据,如任务浏览时间,互动频率等,找到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同学进行思政教育。最后,由于辅导员学生体量大、工作任务繁多,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辅导员缓解压力。一方面,辅导员自身可以善于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把更多时间用在和学生谈心谈话等工作上。另一方面,辅导员也可以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并批判性利用人工智能的搜索能力,避免“大事小事找老师”的现象。

2.2. 提高教育针对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更能够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种类繁杂,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加入,辅导员能够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进行思政教育。首先,辅导员可以利用AI数据分析,绘出学生的“数字画像”,从而更加精准地做好学生心理预警预防、学业帮扶、困难帮扶等工作。例如,在资助育人方面,可以动态追踪受资助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现实表现情况,以判断资助育人是否真正发挥感恩激励作用;在心理育人方面,算法和大模型不仅可以记录心理问题学生的相关数据以便辅导员随时调取,也能适当预测学生未来的心理和情绪变化情况,帮助辅导员提前做好研判和预防。

其次,辅导员可以在平台上传思政相关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通过后台学习数据分析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痛点和盲点,从而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最后,人工智能平台可以更好地做到家校协同育人。辅导员工作繁杂,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每一位学生家长充分沟通交流,通过人工智能平台,辅导员可以批量上传数据,家长通过平台查看,及时掌握学生在校情况,确保家校合作,共同育人。

3. 生成式人工智能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的风险挑战

3.1. 意识形态滑坡危机

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高校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它在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容易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在使用的时候,系统生成的图片或文字有可能隐藏西方的意识形态,倘若学生没有辨别能力,意识形态容易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受算法和大模型的控制,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指令和反馈自动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我们日常在使用手机APP时,算法总能根据我们的个人喜好推荐我们喜欢的作品,从而增加我们在APP中停留的时间。那么试想,当高校辅导员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思政教育融合时,如果学生没有采取一个积极的应对态度,算法反而可能会“帮助”学生回避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让思政教育难以取得实效。因此,在考虑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思政教育融合时,高校辅导员必须要考虑到意识形态相关问题,需要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辅导员教育中起到正向作用。

3.2. 数据安全和伦理道德

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存储并分析海量电子信息从而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存储是存在安全隐患的。一方面,数据存储是存在数据泄露风险的。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涉及到学生的大量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存储和提取功能,那么这些信息是否会通过大模型被他人检索进而保存?这些信息如果泄露是否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如网络电子诈骗等。其次,这些包含个人隐私的信息被算法和大模型存储记忆并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允许,是否违反了伦理道德?是否需要每一位学生签署知情同意书?而这些是否又给高校辅导员繁琐的工作带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3.3. 思考能动性降低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收到指令后能够快速给出答案,这种快捷很容易让人产生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降低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动性。一方面,对一些难题,学生认为相比于自己苦思冥想,向人工智能“请教”能够更快速获得答案,帮助自己“节约很多时间”;另一方面,当看到同伴们都在“请教”人工智能,学生容易产生一种“不用人工智能就吃亏”的攀比心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结果都是学生不再愿意主动去探索知识,也失去了自己“头脑风暴”的快乐,这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其实,相比于获得知识,探索的过程更为有趣,也更加重要。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本身,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可迁移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需要。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辅导员自身思考的能动性也容易降低。辅导员日常工作千头万绪,琐碎繁杂,由于人工智能能够快速生成文案、PPT等材料,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很多辅导员会选择人工智能直接生成工作总结等材料。机器生成本质上是一种复制粘贴,这样对人工智能的依赖并不利于辅导员队伍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会失去自身反思的机会,另一方面,没有思考和创新的工作很容易感受到日复一日的重复和枯燥,容易失去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4. 缺乏情感和温度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中包含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指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思政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促进学生精神发展的有效途径[3]。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和立体,也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情感教育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指出人的情感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4]。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通过交互式问答可以迅速获得答案,获取知识更加快捷和便利,但是这样的教育也会缺乏情感和温度。首先,学生从“线下学习”模式转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和身边的人建立情感联结。一方面,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和班级优秀的同学面对面交流,难以充分发挥朋辈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通过线上问答,难以发挥教师“亦师亦友”的角色和作用。此外,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高关怀”学生,他们更加需要与身边的同学老师沟通交流,需要更多关怀和照顾,如果过于重视人工智能而忽略线下的实体教学,这些“高关怀”群体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群体整体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在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势的同时,必须平衡好“线上”和“线下”的比例和关系,保证高校辅导员的教育高效而不缺乏温度。

4.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应对策略

4.1. 加强意识形态引领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着力聚焦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努力培养深受中华文化浸润、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由于算法偏见等问题,加强意识形态引领尤为重要。

首先,从国家层面的角度,应该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文件,这样使用者在使用时他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法律约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其次,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担任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信息辨别能力,坚决抵制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思想传播,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引领力。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举办红色知识竞赛、红色演讲比赛、红色话剧表演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走进社区开展红色宣讲活动等,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青春主旋律。

4.2. 保护数据安全

在数据安全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数据监测方面,应成立安全监控小组,通过数据分析和定位,对文字、图片等进行检测,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在数据传输方面,应有加密保护等措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伦理道德方面,高校辅导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意愿,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和家长对于数据安全的想法。那么在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只能尽可能规避数据安全的风险。首先,在工作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在当前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条规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上传学生的直接信息,如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在利用大模型分析学生数据时,通过问卷、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意愿和想法。在心理育人方面,对于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可以用代号或数字编码的方式以保护学生的隐私。其次,高校辅导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方式,分享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的数据风险,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在使用人工智能时最大可能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信息被大数据模型二次使用。

4.3. 培养批判思维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学生和教师都容易对人工智能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高等教育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从而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5]。因此,培养青年大学生拥有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确保自己能够敏锐识别出人工智能生成的知识性错误或含有偏见的信息,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出现误人子弟的现象;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师研讨会,在研讨中积极思考,培养自己看问题多角度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需要提高批判性思维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比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地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线下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汇报等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线上鼓励学生撰写反思日记,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收获和思考,教师再给予学生反馈。此外,在生活中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悟,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能动性,增强学生的社会洞察力和信息识别能力。

4.4. 重视沟通能力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与师长、同伴的交流沟通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相比于询问老师或与同伴交流,很多学生更倾向直接求助于人工智能,性格内向的同学更是如此。尽管人工智能能够带来很多便利,但长此以往,学生会减少很多与身边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对于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当前阶段AI依旧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与AI的交流是缺乏情感和温度的。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重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首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质疑AI的观点;其次,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学生面对面谈话,既能增进感情拉近距离,也能减少人工智能对师生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好线上和线下的平衡。

4.5. 注重AI赋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尽管人工智能能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很大的便捷,也难以真正取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和地位。思政教育依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将人工智能置于教育的辅助地位,让人工智能最大可能为高校思政教育赋能。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者必须以关注人的自主性及人的主体性为前提,要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6]。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保证技术为育人服务,而不是颠覆或取代。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的深度融合,需要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和思想引导,需要不断强化阵地意识,加强意识形态引领,用主流思想和优质思政内容占领生成式人工智能新阵地。高校辅导员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积极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传递给学生。此外,辅导员应充分体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破解传统思政体系中固有的难题和症结,重点围绕青年学生群体思想和行为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舆论场和网络阵地同场不同频的现象,借助新技术、新应用,找准靶点靶向,将“师、生、机”作为一个整体,赋能精准思政。最后,高校辅导员要注重群体体验和实践效果。通过人工智能的辅助,将思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利用虚拟VR技术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思政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5. 结语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要尽最大可能发挥人工智能的正面作用,促进思政教育发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风险和挑战,如意识形态滑坡、数据安全、教育缺乏温度等问题。辅导员需要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育人需要用心、用情,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为高校思政赋能,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角色。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辅导员依然需要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情感和感受,体现教育的温度,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09.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EB/OL]. 2019-02-23.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024-10-19.
[3] 朱小蔓. 情感教育论纲[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195-19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321.
[5] Kirkwood, W. (2003) Helping Students Learn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 Resource Manual.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6] 张艳新, 罗洪铁. 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有效实现[J]. 思想教育研究, 2005(11):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