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多民族家庭教育类谚语研究
Research on Proverbs Related to Family Education among Multiple Ethnic Groups in China
DOI: 10.12677/ml.2025.13771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宗宇, 吾麦尔江·吾吉艾合麦提*: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关键词: 多民族谚语家庭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Proverbs of Multiple Ethnic Groups Family Education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摘要: 在多民族多语言交融的背景下,家庭教育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智慧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念。本文通过广泛收集不同民族的家庭教育谚语,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各民族谚语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共性特征。研究发现,尽管各民族语言和文化背景各有特性,但在强调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努力、谦逊好学等教育理念上具有显著的共性。这些共性不仅体现了人类对于良好家庭教育的普遍追求,还能够强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与情感纽带,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ethnic groups and languages, proverbs on family education serve as carriers of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educational wisdom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containing rich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values. This paper, through extensively collecting family education proverb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applying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deeply explore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verb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erms of family education. The study reveals that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mmonalities in emphasiz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such as respecting the elderly and loving the young, being honest and trustworthy, being diligent and hardworking, and being modest and eager to learn. These commonalities not only reflect the universal pursuit of good family education by human beings but also can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emotional bond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gathering the centripetal for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irmly establish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张宗宇, 吾麦尔江·吾吉艾合麦提. 中华多民族家庭教育类谚语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327-33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1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华多民族家庭教育谚语,作为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它们贯穿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是家庭教育的生动教材。这些谚语反映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谚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筑起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入研究中华多民族家庭教育谚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挖掘和保护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谚语蕴含着各民族先辈们的生活智慧,涉及尊老爱幼、勤劳节俭、团结友爱等诸多方面,是民族精神的瑰宝。通过研究,能够让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与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对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意义重大。这些谚语所传递的共同价值观念,如爱国、互助、诚信等,能够强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与情感纽带,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1.2. 研究现状

家庭教育谚语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智慧的重要载体,已引起学界一定程度的关注。国内相关研究呈现出多维发展的态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民俗学与文学视角的研究历史最为悠久,成果丰硕。该视角主要聚焦于谚语的修辞手法、韵律节奏,还有按内容主题如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等进行系统性分类,及其在民间文学谱系中的地位和所反映的民俗风情。代表性工作包括对汉族谚语的大量搜集整理与文学性研究,如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等学者的奠基性工作;对各少数民族谚语进行的系统性收集、整理与出版,如《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集成》,为比较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语言学视角的研究深入剖析了谚语的语言结构特征(如固定句式、省略、倒装)、语义构成(隐喻、转喻等)、语用功能以及在翻译和跨语言理解中面临的挑战。这类研究为精确解读谚语含义、促进不同民族语言背景下的谚语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语言学支撑。

教育学视角的研究方兴未艾,其核心在于挖掘和阐释谚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教育资源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与应用。学者们重点分析了谚语在培养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方面的功能,如李渭、李秋生[1]论证了其作为德育素材的独特优势。

文化学与民族学视角的研究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学者们致力于解读谚语背后所承载的特定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规范等深层文化密码,如李树新[2]对中华多民族谚语文化特性与价值的研究。还有针对谚语中蕴含的特定文化观念进行深入探讨,如许晋[3] [4]对中华多民族谚语中生态伦理思想、团结精神及其意象表达的剖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视角作为近年来的新兴热点,开始将各民族谚语置于国家民族话语体系下进行考察。如陈炜[5]关注到各民族谚语在爱国、团结、诚信、勤劳等核心价值理念上存在的显著共性,并初步探讨了这些共性作为共享文化基因,对于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潜在意义。

然而,当前研究多囿于单一民族或汉族与个别少数民族的二元对比,缺乏全面、系统的多民族谚语联动研究,对多民族家庭教育谚语共性的深度挖掘与整合尚显不足,未能充分展现各民族谚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的内在联系与协同作用,亟待深入探寻各民族谚语交织汇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家庭教育思想脉络。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中华多民族家庭教育谚语。文献研究法是基础,广泛搜集、整理各民族古往今来的相关文献资料,涵盖历史典籍、民俗研究、家庭教育著作等,从中梳理出谚语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蕴含的教育思想变迁,为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比较研究法着力于横向对比不同民族谚语,剖析其在教育理念、内容、方式上的异同,凸显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独特魅力与多元一体格局。

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研究视角多元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将文化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理论有机结合,从文化传承、教育功能、语言表达等多角度阐释谚语内涵,为多民族家庭教育研究开拓新视野。其二,研究内容全面系统,摒弃单一民族或简单二元民族对比局限,涵盖中华各民族谚语,深入挖掘各民族间谚语的相互借鉴、融合之处,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家庭教育领域的凝聚力量。

2. 中华多民族家庭教育谚语的内涵剖析

概念界定

“中华多民族”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统性”和“包容性”[2]。“中华多民族”涵盖了中华大地之上的汉族以及众多少数民族,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与传承了灿烂文化。各民族分布地域广泛,生活习性各异,从北方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到南方傣族的农耕习俗;从东部沿海地区渔民的海洋文化,到西部高原民族的畜牧传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出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与谚语表达。

“家庭教育谚语”是指在家庭环境中,长辈用于教导晚辈、传递生活经验、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的精炼语句。它源于日常生活实践,如壮族人民在稻田劳作中总结出“勤耕细管,仓廪满盈”的谚语,教导孩子勤劳与精细管理的重要性;又或是藏族家庭在高原畜牧时告诫子女“草场不护,牲畜无食”,培养孩子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这些谚语多以口语形式代代相传,具有简洁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易于被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接受与铭记。

与一般社会谚语相比,家庭教育谚语针对性更强,聚焦于家庭成员的成长与家庭秩序的构建。社会谚语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侧重于群体协作,而家庭教育谚语如满族的“父母正,儿女孝”则着眼于家庭内部伦理关系的塑造;相较于学校教育格言,家庭教育谚语更具生活气息,源于日常且融入日常,像“早睡早起身体好”,质朴平实,是家庭作息规范的生动体现,而非如学校格言那般侧重于知识传授与学术引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个体成长。

3. 中华多民族家庭教育谚语的内涵剖析

3.1. 生成的文化生态基础

中华多民族家庭教育谚语并非凭空产生,其丰富的内涵与鲜明的特色深深植根于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中。这种文化生态主要由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语言载体共同塑造,构成了谚语智慧得以孕育和传承的深厚土壤。

3.1.1. 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

各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主要经济活动,是塑造其核心谚语主题的根本因素。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辽阔草原或高寒地带,依赖畜牧生存,其谚语如“骏马是骑出来的,强弓是射出来的”、“劳动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强烈凸显了对实践技能、身体力量、坚韧意志以及与自然和谐互动的推崇,深刻反映了在流动性强、挑战严峻的生存环境下,个体能力与集体协作对族群存续的极端重要性。农耕民族定居于河谷平原,以精耕细作为本,其谚语如“勤耕细管,仓廪满盈”、“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早起三光,迟起三慌”,则集中体现了对顺应农时、精耕细作、勤俭积累和长远规划的强调,折射出定居农业社会对稳定秩序、家庭内部分工和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核心关切。渔猎、山林民族的谚语,则往往蕴含对自然规律的敏锐观察、勇敢精神的颂扬、分享美德的倡导以及对特定生态系统的敬畏,是其特定生存智慧和社群规范的高度凝练。

3.1.2. 宗教信仰与宇宙观

宗教信仰深刻影响着各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准则,并直接投射于家庭教育谚语之中。藏族谚语“老人的面,佛的面”,将尊老与藏传佛教的“尊师重道”、“众生平等”观念紧密相连,赋予了长者经验智慧以神圣性,其文化根源与汉族儒家“孝道”源于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虽有差异,但在社会功能上殊途同归。深受萨满教影响的民族,其谚语中常隐含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尊崇,这些信仰深深融入其家庭伦理教育,例如满族“以和为贵”的训导,也可能受到萨满教追求宇宙和谐观的影响。伊斯兰教对回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等的家庭伦理塑造显著,谚语如“诚实的人朋友多”、“食不言,寝不语”,其强调的诚信、清洁、纪律等品德要求,与信仰与习俗中对个人品行和社会规范的规定密切相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系统的伦理纲常在汉族、朝鲜族及受其深刻影响的南方民族谚语中得到了最直接和完整的体现,如“百善孝为先”、“君子务本”等,构建了清晰的家庭与社会道德框架。

3.1.3. 社会结构与家庭形态

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结构也塑造了谚语关注的侧重点。彝族谚语“一家有事百家帮”,生动反映了其传统氏族社会结构下,基于血缘的紧密互助网络和集体责任意识。蒙古族谚语“马群奔驰靠头马,人群前进靠头领”,则体现了历史上部落联盟社会中对权威的认同和服从观念。谚语强调的和谐与秩序,如汉族“家和万事兴”、蒙古族“尊敬长辈就是尊敬自己”,在核心家庭和大家族中,其传递的具体内涵和侧重点亦会有所不同。

3.1.4. 语言载体与表达特色

谚语本身作为语言艺术,其表达形式也承载着文化印记。各民族谚语普遍善用比喻,但喻体的选择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标识性:蒙古族、哈萨克族常用骏马、雄鹰;藏族喜用高山、佛;农耕民族则多用庄稼、土地、仓廪等。这些喻体是其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核心文化符号的直接映射。此外,不同民族语言的谚语在韵律、节奏、修辞手法上也各具特色,这些形式上的美感不仅增强了谚语的记忆性和传播力,也体现了各民族独特的语言审美情趣。

3.2. 共同的价值追求

3.2.1. 爱国情怀的彰显

在中华民族成员意识的深层,民族成员以血缘与地缘关系为纽带获得彼此的认同,个人的“小家”与祖国的“大家”存在休戚相关的和谐关系[1]。各民族家庭教育谚语中,爱国情怀熠熠生辉。维吾尔族谚语“天鹅留恋清净的湖水,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以天鹅对湖水的眷恋,生动比喻人民与祖国的深情厚谊,让孩子自幼感知祖国如清澈湖水般滋养生命,激发内心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归属感。朝鲜族的“国家安宁,人民有福”,简洁道出国家与人民休戚与共,长辈借此类谚语向晚辈传递国家稳定是幸福根基,引导孩子心怀家国,努力维护家园和平。

3.2.2. 团结互助的倡导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跨越民族界限,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经典。回族谚语“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深刻揭示团结产生的巨大能量。藏族谚语“假如大家一心,须弥山也能搬走”是借助高山这一意象歌颂团结力量的体现[3]。彝族谚语“一家有事百家帮”,展现出彝族社会紧密互助的邻里关系。各民族家庭借谚语从小培养孩子团结意识,鼓励孩子携手共进,懂得尊重差异、互助互爱,像石榴籽般紧密团结,汇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强大合力,共建美好家园。

3.2.3. 诚信友善的推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诚信之德。《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各族人民在谚语中都大力讴歌了诚实守信行为[4],指引着孩子成长为品德高尚、广结善缘之人,是各民族家庭教育中普遍强调的品德要求。维吾尔族谚语“诚实的人朋友多”,直白地道出诚实品质在社交中的强大吸引力。汉族谚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明确指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强调言行一致、信守承诺的重要性。蒙古族谚语“诚实是人的脊梁骨”“说谎的人,连影子都会嘲笑他”,将诚实比作人的脊梁骨,形象地说明了诚实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而说谎则会受到鄙视和嘲笑。傣族谚语“诚实的人,走到哪里都有朋友”“说谎的人,路越走越窄”,认为诚实是获得友谊和信任的关键,而说谎则会导致孤立无援。满族有“以和为贵,以善为本”,壮族“有酒大家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亲”,倡导坦诚交流、友善相处。

这些谚语都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对于诚实守信这一品德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教育子女的重要内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诚信为本,立足于社会。

3.3. 统一的道德规范

3.3.1. 尊老爱幼的传承

在各民族的家庭教育谚语中,尊老爱幼的理念贯穿始终,被视为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例如,汉族有“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谚语,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和对长辈的尊敬关爱之情,倡导将这种关爱之情扩展到社会中的每一位老人和儿童。藏族谚语“老人的面,佛的面”“小孩是宝,老人是金”,将老人与小孩比喻为佛和宝物,形象地表达了对他们的珍视与尊重。维吾尔族谚语“老人的嘴,孩子的福”“小孩是希望,老人是财富”,认为老人的经验和智慧是家庭的宝贵财富,小孩则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强调要尊重老人、关爱小孩,以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蒙古族谚语“尊敬长辈就是尊敬自己”,从更深层次揭示了尊老的意义,将尊敬长辈与自我尊重紧密相连。这些谚语虽然出自不同民族,语言表达各异,但都深刻地体现了尊老爱幼这一共性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各民族对于家庭伦理道德的共同重视。

3.3.2. 勤劳节俭的坚守

中华多民族谚语充分肯定了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突出作用,指出劳动是社会形成运作的基本动力,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之本[4]。勤劳致富、俭朴持家是各民族共通家训。汉族有“一勤天下无难事”,田间地头,春种秋收,农民挥洒汗水精耕细作,以双手刨开富足之路。满族谚语“紧手庄稼,消停买卖”,农耕珍视时令、精管细作,商贸稳妥经营、细水长流,倡导勤勉敬业、量入为出。人生价值和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汉族谚语“一勤天下无难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等,强调勤奋可以克服困难、创造奇迹,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哈萨克族谚语“骏马是骑出来的,强弓是射出来的”“勤奋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通过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勤奋对于技能提升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壮族谚语“只有勤来只有俭,才能过上好光景”“懒惰是贫穷的根,勤奋是富裕的源”,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强调勤奋与懒惰对于家庭生活状况的直接影响。藏族谚语“劳动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以形象比喻勾勒出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恰似双手协作才能稳稳把握幸福。这些谚语都传达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理念,即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不断进步、实现目标,在学业、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成功,体现了各民族对于勤奋品质的普遍推崇和重视。

3.3.3. 谦逊礼让的弘扬

诚信友善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石,在各民族谚语中熠熠生辉,指引着孩子成长为品德高尚、广结善缘之人谦逊好学是各民族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的优秀品质,被视为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阶梯。汉族谚语“谦受益,满招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强调谦虚谨慎、虚心好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避免停滞不前和骄傲自满。朝鲜族谚语“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要想得到知识,就得弯腰躬身”,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艰辛与收获的甜美,鼓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断进取。彝族谚语“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好问的人,知识丰富;自满的人,知识贫乏”,提醒人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以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这些谚语都体现了各民族对于谦逊好学品质的共同倡导,鼓励子女保持谦虚的心态,积极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 家庭教育谚语对共同体意识传承的作用机制

4.1. 家庭教化功能

4.1.1. 言传身教的示范

在中华多民族家庭中,长辈们是家庭教育谚语的忠实传承者与践行者,他们凭借谚语,将生活经验、道德准则与民族精神巧妙地传递给晚辈。蒙古族家庭里,长辈常教导晚辈“好马从驹起,好人从幼始”,在孩子年幼时,便带着他们骑马放牧,手把手传授骑射、畜牧知识,让孩子在实践中领悟勤奋努力、坚毅勇敢的品质;孩子成长过程中,长辈讲述蒙古族英雄史诗,以先辈英勇事迹激励晚辈,使他们懂得保家卫国、团结奋进,此时谚语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桥梁,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同样,汉族长辈在传统节日,依“家和万事兴”组织家庭团聚,晚辈从筹备节庆、祭祀祖先、长辈分食等环节,目睹家人和睦相处、尊老敬贤,亲身感受亲情温暖与家庭秩序,深刻领会谚语内涵,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与家人沟通、关爱长辈,将和谐家风延续。这些长辈的言行举止,让谚语不再是空洞语句,而是鲜活的行为指南,引导晚辈成长为有担当、重品德的民族脊梁。

4.1.2. 潜移默化的熏陶

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谚语如春雨般,无声且持续地润泽着家庭成员心灵。壮族家庭长辈督促孩子早起,念叨“早起三光,迟起三慌”,日复一日,孩子养成勤勉作息习惯,深知时光珍贵,上学、做事不拖沓,领悟勤劳奋进真谛;回族家庭遵循“食不言,寝不语”,长辈以身作则,晚辈从安静就餐氛围学会自律、尊重他人,修养内化于心;农忙时节,哈尼族长辈用“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激励晚辈,汗水挥洒中,孩子体悟劳动创造财富,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坚韧与责任感。

这些谚语在日常琐碎里反复出现,融入生活点滴,家庭成员于不经意间遵循践行,共同体意识如种子,在家庭土壤扎根发芽,成长为支撑民族前行的精神支柱,使各民族在岁月长河中,凭借家庭传承力量,坚守共同价值,携手奋进。

4.2. 教育目标的趋同性

各民族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标皆是培育子女成人、成才,使其具备在社会立足与发展的能力,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命脉。儒家思想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内涵,体现着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5]。中华民族普遍强调道德修养为立身之本,通过长辈言传身教,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理念或各民族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期望子女成长为品德高尚之人,以和谐人际促进社会繁荣。如朝鲜族谚语“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与汉族“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异曲同工,皆凸显内在品德之美重于外在表象,指引孩子修身养性。

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因生存环境更注重培养子女坚毅勇敢、适应自然挑战的品质,期望孩子如草原骏马、天空雄鹰,在广阔天地自由驰骋且不惧风雨,凭借强健体魄与顽强意志守护家园、延续民族血脉,其谚语“好马从驹起,好汉从幼始”“骏马要看它的前胸,人要看他的品行”便是生动写照。

在追求知识与职业发展上,现代社会各民族愈发重视教育赋能,汉族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子女通过学业有成获取优质职业,为家族争光;朝鲜族同样秉持“知识改变命运”信念,鼓励孩子勤奋求学,以智慧开启人生新篇,反映出各民族在时代浪潮下对子女知识技能提升的共同追求,为民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虽路径相近,却因民族文化底色而各具风采,共同绘就人类家庭教育奋进蓝图。

4.3. 教育方法的相似性

在教育方法维度,各民族展现出诸多相似策略,同时融入鲜明民族风情。言传身教作为普适法则,被各民族家长奉为圭臬。犹太民族以智慧著称,家长日常讲述《塔木德》故事,将经商智慧、为人准则传递给子女,孩子在聆听中领悟真谛;傣族谚语“大树是从小苗长起,好人是从幼时修起”,借自然之理启迪品德修养,让孩子在温馨氛围感受成长智慧。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系统挖掘多民族谚语中的家庭教育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且多元的教育智慧,全方位涵盖道德教育、生活智慧传授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诸多关键层面,为家庭教育提供坚实基石。在道德教育领域,各民族谚语通过倡导尊老爱幼、诚信友善,为孩子品德修养筑牢根基,使孩子自幼明辨是非善恶,成长为有良知、守道义之人;生活智慧层面,勤劳节俭、团结协作的谚语启示,助力家庭掌握持家兴业与应对困境之道,培养孩子坚韧不拔、合作共赢精神,使其能从容面对生活挑战;文化传承维度,民族习俗相关谚语成为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的纽带,让孩子铭记民族之根,传承先辈智慧与精神,强化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5.2. 未来展望

中华多民族家庭教育谚语研究,是一场对民族智慧与精神家园的深度探寻之旅,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前路漫漫,仍需砥砺奋进。未来,应持续拓展研究深度与广度,一方面,深入挖掘更多尚未被关注的少数民族谚语,尤其是那些濒临失传的古老谚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数字化语料库、多媒体档案等,全方位记录与保存其原声、原义与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加强跨学科研究,融合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剖析谚语在当代社会变迁下对民族心理塑造、社会关系重构的深层影响,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基金项目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2024)维译本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24CSZX30)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渭, 李秋生. 民族谚语的德育价值及逻辑体系[J]. 文学教育(上), 2023(1): 164-168.
[2] 李树新. 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研究[J]. 民族学刊, 2021, 12(2): 41-51+97.
[3] 许晋, 王煜娴. 中华谚语团结思想的意象表达及团结精神的传承[J]. 语文学刊, 2020, 40(6): 42-46.
[4] 许晋. 论中华多民族谚语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8, 39(4): 130-136.
[5] 陈炜. 语言文化视域下各民族谚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 语言与翻译, 2024(1): 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