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声调作为语言的基本语音特征,在汉语方言的语音研究中一直是重点研究的问题,声调的演变问题也是颇受学界的关注。声调演变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分化与合并两大类,从声调的演变情况中我们可以推演出某个地区方言的历史发展轨迹,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社会人文有重要意义。
南陵县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邻芜湖市湾沚区、宣城市宣州区,南接宣城市泾县,西南与池州市青阳县毗邻,西与铜陵市、芜湖市繁昌区接壤,北连芜湖市郊,是通往“两山一湖”的重要门户。南陵县下辖8个镇,总面积约126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约为54万人。
安徽南陵方言地处于吴语与江淮官话的过渡区域,其声调系统兼具复杂性和独特性。近年来随着实验语音学的发展,方言声调研究逐渐从传统描写转向声学实验分析。传统观点认为南陵方言属于宣州吴语,但由于其受到江淮官话的影响显著,部分学者认为其方言性质不是单纯的吴语,比如孟庆惠在1997年提出其“混合性”的特征。《安徽省志·方言志》中记载南陵(城区)方言有5个单字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根据安徽省志和《中国语言地图集》一般认为南陵城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而南陵郊区和乡镇的方言仍属于宣州吴语中的铜泾小片,由于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也与其他吴语方言有很大不同,尤其表现在声调方面[1]。南陵乡镇方言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即使是调值描写上就存在不小的差异,但目前学界对南陵方言声调的演变与分化情况进行研究的文章甚少。通过查阅地方方言志和相关研究文献,南陵方言在声调上的演变与分化主要体现在古平声的分化、古上声和古去声的演变以及古入声的消失等几个方面,但由于南陵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几个方言区的交界处,受多种因素影响,南陵方言在声调的演变分化上具有其复杂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通过实验语音和数据分析的方式,对南陵县何湾镇、籍山镇、许镇、弋江镇等四个乡镇方言的基本声调格局进行对比,从而更准确把握南陵方言的声调演变和分化问题,并尝试分析声调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2. 实验说明
2.1. 语料采集
本实验所采录的例字总数为1326个,录音字表参考《方言调查字表》《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进行设计。录音字表中每个单字在所调查的南陵县各方言点中都可以单念,多为常用字。四个方言点均选取相同的例字进行分析、对比。
实验中所有音频语料均在南陵县何湾镇、籍山镇、许镇、弋江镇各方言点采集。录音设备包括AKGC544L头戴式麦克风、M-TRACK2外置声卡、电子声门仪、ThinkPad笔记本电脑,采样频率为44,100 HZ,采样精度为16位,采用单声道录音,录音文件保存为.wav格式。开始录音前先让发音人熟悉发音字表,录音时让发音人按照字表顺序自然发音,尽量保持录音环境安静,录完后对录音进行核对,对误读或漏读字音进行补录。
实验所需发音人共四人,分别为何湾镇、籍山镇、许镇镇、弋江镇四个方言点的老年男性,四人均为各方言点本地人,无在外长期居住史,发音正常,具备基本识字能力。下面用M1、M2、M3、M4来标记这四位发音人(见表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peaker
表1. 发音人基本信息
|
姓名 |
年龄 |
原籍 |
M1 |
孙*海 |
72岁 |
南陵县何湾镇 |
M2 |
钱*洲 |
72岁 |
南陵县籍山镇 |
M3 |
茅*田 |
73岁 |
南陵县许镇镇 |
M4 |
丁*柳 |
76岁 |
南陵县弋江镇 |
2.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语音标注、基频提取和归一化处理。
首先,在对基频进行提取之前,我们还需要对具体语料的声调承载段进行标注,这样才能保证所提取的数据是更加准确有效的。本实验声调承载段标注为“音节主要元音及其过渡段”[2],下图1为标注样本:
Figure 1. Experimental annotation samples
图1. 实验标注样本
其次是基频提取,主要操作是通过Praat程序运行脚本来提取声调承载段的基频数据,每个样本选取10个基频测量点,导入Excel进行初步整理,计算出各方言点每个调类所选取的基频点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方便后续研究分析。
最后是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这样处理是为了弱化发音人因发音习惯而形成的个体差异,最大程度保留声调共性,保证数据更加具有代表性。数据归一化处理包括基频归一和时长归一。基频归一化本文采用的是石峰先生提出的T值法[3],根据各测量点的基频算出对应的T值,基频归一化公式如下:
T = 5 * [(lgx − lgb)/(lga − lgb)]
其中x为测量点的频率值,lga为整个调域中对数最大值,lgb为整个调域中对数最小值。
进行时长归一化时采用的是游汝杰老师《吴语声调的实验研究》中的方法,时长归一化公式如下:
其中NDⅈ表示相对时长,Dⅈ表示某个样本的绝对时长值,mD是所有样本绝对时长的均值,n为样本数[4]。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各方言点单字调基频
通过对语音样本的语音数据提取及处理,得到南陵县各方言点语音的单字调的基频见下表2,表中T为调类,P为测量点:
Table 2. Mean fundamental frequency values (unit: Hz) of single-character tones at each dialect point
表2. 各方言点单字调基频均值(单位:Hz)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P10 |
M1 |
|
|
|
|
|
|
|
|
|
|
T1 |
174 |
175 |
174 |
171 |
166 |
159 |
151 |
144 |
135 |
127 |
T3 |
114 |
114 |
114 |
114 |
115 |
121 |
130 |
143 |
162 |
183 |
T5 |
217 |
228 |
240 |
251 |
263 |
273 |
282 |
288 |
288 |
282 |
T7 |
154 |
162 |
171 |
181 |
195 |
212 |
231 |
249 |
259 |
264 |
M2 |
|
|
|
|
|
|
|
|
|
|
T1 |
149 |
149 |
147 |
145 |
144 |
143 |
140 |
139 |
138 |
136 |
T2 |
128 |
141 |
155 |
169 |
182 |
192 |
201 |
207 |
208 |
198 |
T3 |
116 |
114 |
110 |
107 |
108 |
112 |
121 |
136 |
152 |
168 |
T4 |
159 |
184 |
198 |
203 |
197 |
185 |
166 |
143 |
118 |
99 |
T5 |
201 |
212 |
218 |
223 |
225 |
226 |
225 |
223 |
219 |
211 |
T7 |
177 |
187 |
194 |
198 |
199 |
198 |
194 |
188 |
179 |
167 |
M3 |
|
|
|
|
|
|
|
|
|
|
T1 |
138 |
138 |
136 |
136 |
137 |
136 |
136 |
138 |
141 |
146 |
T2 |
125 |
130 |
139 |
150 |
164 |
180 |
195 |
208 |
218 |
226 |
T3 |
116 |
112 |
109 |
109 |
110 |
112 |
117 |
124 |
135 |
146 |
T4 |
186 |
191 |
197 |
203 |
207 |
208 |
206 |
202 |
197 |
191 |
T5 |
148 |
154 |
164 |
176 |
191 |
208 |
222 |
231 |
238 |
241 |
M4 |
|
|
|
|
|
|
|
|
|
|
T1 |
126 |
124 |
123 |
122 |
120 |
119 |
119 |
120 |
122 |
125 |
T2 |
108 |
103 |
100 |
97 |
96 |
96 |
99 |
105 |
116 |
131 |
T3 |
151 |
157 |
164 |
169 |
173 |
177 |
179 |
179 |
178 |
178 |
T5 |
119 |
118 |
119 |
123 |
128 |
138 |
151 |
164 |
174 |
179 |
T7 |
190 |
191 |
194 |
196 |
198 |
199 |
199 |
197 |
193 |
186 |
T8 |
132 |
138 |
145 |
151 |
155 |
160 |
162 |
164 |
163 |
160 |
对各方言点的基频均值作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测量点的基频对应的T值,见下表3。
Table 3. T-values of tones at each dialect point
表3. 各方言点声调T值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P10 |
M1 |
|
|
|
|
|
|
|
|
|
|
T1 |
2.30 |
2.32 |
2.30 |
2.21 |
2.03 |
1.80 |
1.54 |
1.26 |
0.94 |
0.61 |
T3 |
0.01 |
0.02 |
0.00 |
0.00 |
0.08 |
0.34 |
0.73 |
1.25 |
1.90 |
2.58 |
T5 |
3.49 |
3.76 |
4.02 |
4.25 |
4.51 |
4.72 |
4.88 |
4.99 |
5.00 |
4.89 |
T7 |
1.64 |
1.90 |
2.19 |
2.51 |
2.89 |
3.34 |
3.82 |
4.21 |
4.43 |
4.53 |
M2 |
|
|
|
|
|
|
|
|
|
|
T1 |
2.50 |
2.47 |
2.39 |
2.35 |
2.29 |
2.22 |
2.13 |
2.06 |
2.02 |
1.96 |
T2 |
1.58 |
2.15 |
2.74 |
3.27 |
3.69 |
4.03 |
4.31 |
4.47 |
4.52 |
4.21 |
T3 |
0.99 |
0.88 |
0.67 |
0.51 |
0.53 |
0.77 |
1.25 |
1.92 |
2.62 |
3.22 |
T4 |
2.89 |
3.78 |
4.22 |
4.36 |
4.18 |
3.80 |
3.16 |
2.24 |
1.11 |
0.00 |
T5 |
4.29 |
4.61 |
4.80 |
4.92 |
4.98 |
5.00 |
4.97 |
4.93 |
4.83 |
4.59 |
T7 |
3.55 |
3.87 |
4.08 |
4.22 |
4.25 |
4.21 |
4.09 |
3.88 |
3.59 |
3.17 |
M3 |
|
|
|
|
|
|
|
|
|
|
T1 |
1.53 |
1.50 |
1.42 |
1.43 |
1.44 |
1.40 |
1.44 |
1.51 |
1.65 |
1.84 |
T2 |
0.90 |
1.15 |
1.55 |
2.01 |
2.57 |
3.16 |
3.69 |
4.08 |
4.36 |
4.59 |
T3 |
0.41 |
0.18 |
0.04 |
0.00 |
0.08 |
0.21 |
0.46 |
0.83 |
1.36 |
1.85 |
T4 |
3.36 |
3.53 |
3.74 |
3.91 |
4.04 |
4.06 |
4.02 |
3.89 |
3.73 |
3.53 |
T5 |
1.96 |
2.20 |
2.60 |
3.02 |
3.53 |
4.08 |
4.47 |
4.74 |
4.93 |
5.00 |
M4 |
|
|
|
|
|
|
|
|
|
|
T1 |
1.87 |
1.76 |
1.72 |
1.62 |
1.55 |
1.50 |
1.49 |
1.52 |
1.65 |
1.82 |
T2 |
0.81 |
0.52 |
0.29 |
0.09 |
0.00 |
0.01 |
0.20 |
0.61 |
1.32 |
2.14 |
T3 |
3.12 |
3.39 |
3.67 |
3.88 |
4.04 |
4.18 |
4.26 |
4.29 |
4.22 |
4.21 |
T5 |
1.46 |
1.42 |
1.50 |
1.70 |
2.01 |
2.50 |
3.13 |
3.68 |
4.09 |
4.29 |
T7 |
4.66 |
4.73 |
4.82 |
4.90 |
4.97 |
5.00 |
5.00 |
4.94 |
4.80 |
4.53 |
T8 |
2.20 |
2.52 |
2.84 |
3.10 |
3.30 |
3.49 |
3.60 |
3.67 |
3.62 |
3.49 |
根据T值对声调进行五度值规整,采用的是刘俐李老师的“界域”理论:“以域为界,有过渡地带,边界有弹性,将‘界域’定义为±0.1五度值,即每度边界有±0.1的浮动域,T值在0~1.1之间,五度值记为1,T值在0.9~2.1之间,五度值记为2,T值在1.9~3.1之间,五度值记为3,T值在2.9~4.1之间,五度值记为4,T值在3.9~5之间,五度值记为5。”[5]根据界域理论并结合实际声调情况,确定南陵县何湾镇、籍山镇、许镇镇、弋江镇四个方言点单字调的五度值,并绘制出T值曲线图(见图2~5)。
Figure 2. T-value diagram of single-character tones for M1 (Hewan town)
图2. M1 (何湾镇)单字调T值图
Figure 3. T-value diagram of single-character tones for M2 (Jishan town)
图3. M2 (籍山镇)单字调T值图
Figure 4. T-value diagram of single-character tones for M3 (Xu town)
图4. M3 (许镇)单字调T值图
Figure 5. T-value diagram of single-character tones for M4 (Yijiang town)
图5. M4 (弋江镇)单字调T值图
3.2. 声调T值曲线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及绘图总结出各方言点的基本声调格局情况。
何湾镇(M1)共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
平声为降调,起点位于3度区间,至尾点平缓下降,尾点位于1度区间,调值记为31;上声为平升调,起点位于1度区间,前半段为平调,后半段为升调,尾点位于3度区间,调值记为113;去声为高升调,起点位于4度区间,尾点位于5度区间的最顶端,调值记为45;入声为中升调,起点位于2度区间,尾点位于5度区间,调值记为25。
籍山镇(M2)共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入声六个声调:
阴平为中平调,实际上声调略降,但起点和尾点均位于3度区间,调值记为33;阳平为中升调,起点位于2度区间,尾点位于5度区间,调值记为25;阴上为降升调,起点位于2度区间,凹点位于1度区间,尾点位于4度区间,调值记为214;阳上为升降调,起点位于3度区间,凸点位于5度区间底部,尾点位于1度区间,调值记为351;去声为高平调,起点为最低点,位于5度区间,尾点也位于5度区间,T值曲线整体比较平缓,调值记为55;入声为高平调,起点位于4度区间,尾点为最低点,位于4度区间,实际上入声发音时较短促,为高平短调,尾部有时略降,调值记为4。
许镇镇(M3)共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五个声调:
阴平为中平调,起点和尾点均位于2度区间,T值曲线整体比较平缓,调值记为22;阳平为低升调,起点位于2度区间,尾点为最高点,位于5度区间,调值记为25;阴上为平升调,调长前80%均位于1度区间,尾部位于2度区间,调值记为112;阳上为高平调,起点和尾点均位于4度区间,中部区间略凸,调值记为44,实际读音阳上的调值较短,可拟为4;去声为中升调,起点位于3度区间,尾点为最高点,位于5度区间的最顶端,调值记为35。
弋江镇(M4)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六个声调:
阴平为中平调,起点和尾点均位于2度区间,调值记为22;阳平为阴上为平升调,调长前80%均位于1度区间,尾部位于3度区间,调值记为113;上声为高升调,起点位于4度区间,尾点位于5度区间的底端,调值记为45;去声为中升调,起点位于2度区间,调长前20%较平缓,尾点位于5度区间,调值记为25;阴入为高平调,起点和尾点均位于5度区间,尾点为最低点,T值曲线整体比较平缓,调值记为55;阳入为升调,起点位于3度区间,尾点位于4度区间,调值记为34。
根据声调T值图和声调分析,将各方言点声调五度值汇总见下表4:
Table 4. Experimental tone values of single-character tones at each dialect point
表4. 各方言点单字调实验调值
|
T1 |
T2 |
T3 |
T4 |
T5 |
T7 |
T8 |
M1 |
31 |
|
113 |
|
45 |
25 |
|
M2 |
33 |
25 |
214 |
351 |
55 |
4 |
|
M3 |
22 |
25 |
112 |
44 |
35 |
|
|
M4 |
22 |
113 |
45 |
|
25 |
55 |
34 |
3.3. 单字调时长研究
单字调时长是声调的重要声学参数之一,但实验过程中我们所提取出的调长时每个发音人的绝对调长,不能直接用来进行声学上的对比研究,需要对绝对时长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先计算出各方言点所有实验样本的绝对时长的总平均值,见表5;再将各个声调绝对时长的平均值与之相除,可以得到各调类的绝对时长,见表5。
Table 5. Mean absolute duration (m) and standard deviation (s) of single-character tones (unit: ms)
表5. 各方言点老男单字调绝对时长均值(m)和标准差(s) (单位:ms)
|
|
T1 |
T2 |
T3 |
T4 |
T5 |
T7 |
T8 |
M1 |
m |
147 |
|
242 |
|
161 |
152 |
|
s |
43 |
|
48 |
|
29 |
26 |
|
M2 |
m |
400 |
393 |
468 |
407 |
343 |
251 |
|
s |
86 |
39 |
78 |
59 |
57 |
73 |
|
M3 |
m |
497 |
234 |
251 |
130 |
210 |
|
|
s |
19 |
32 |
44 |
66 |
38 |
|
|
M4 |
m |
245 |
335 |
147 |
|
219 |
107 |
135 |
s |
59 |
38 |
31 |
|
35 |
43 |
34 |
发音人在发音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年龄、发音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发音时有较大差异,为了确保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我们需要对得到的绝对时长数据进行时长归一化处理,得出各方言点发音人的单字调相对时长调值,见表6。
Table 6. Relative durations of single-character tones for speakers at each dialect point (unit: ms)
表6. 各方言点发音人单字调相对时长(单位:ms)
|
T1 |
T2 |
T3 |
T4 |
T5 |
T7 |
T8 |
M1 |
845 |
|
1389 |
|
924 |
872 |
|
M2 |
568 |
558 |
665 |
578 |
487 |
356 |
|
M3 |
2581 |
1214 |
1305 |
676 |
1090 |
|
|
M4 |
1164 |
1590 |
697 |
|
1038 |
507 |
639 |
从表6中我们可以得知,南陵县不同地区方言在调长上也各显差异。
何湾镇(M1)调长上上声 > 去声 > 入声 > 平声,其中平声和入声的调长已经很接近;籍山镇(M2)调长上阴上 > 阳上 > 阴平 > 阳平 > 去声 > 入声,各调类在调长上总体差异不算太大,且在四个方言点中整体调长较短;许镇(M3)调长上阴平 > 阴上 > 阳平 > 去声 > 阳上,其中阴平调长在所有方言点的所有调类中最长;弋江镇(M4)在调长上阳平 > 阴平 > 去声 > 上声 > 阳入 > 阴入,其中去声和阳入的调长较为接近。另外我们还发现,四个方言点在入声调长上有较明显的差异,除许镇无入声以外,何湾镇的入声调长最长,其次为弋江镇,籍山镇最短,这可能与三地的声调入声演变有关。
4. 讨论
通过对南陵四个不同乡镇方言的声调调类调值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南陵县方言声调在内部存在较大差异,四个方言点都有各自不同的声调格局。
何湾镇共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类,籍山镇共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入声六个调类,许镇镇共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五个调类,弋江镇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六个调类。受地域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本文讨论的南陵县四个方言点的声调分化与演变情况较为复杂。
4.1. 南陵方言声调分化
4.1.1. 古平声的分化
南陵方言中部分地区属于吴语宣州片,古平声在吴语中的分化情况是比较复杂的,通常是会根据声母的清浊、声调的演变路径等因素产生不同的分化结果,具体的分化情况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
何湾镇方言中的平声不分阴阳,古平声字今仍读平声,出现浊声母入声字归平声的现象。籍山镇、许镇、弋江镇方言中古平声字分化成了阴平和阳平,其中籍山镇和许镇方言中古清声母平声字今读阴平,古浊声母平声字和全浊去声字今读阳平;弋江镇方言中古清声母平声字今读阴平,古浊声母平声字和古清声母上声字今读阳平。
4.1.2. 古入声的分化
古入声在吴语中的分化也比较复杂,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演变分化通常有几种路径,包括保留入声、根据声母的清浊不同而分化、归入其他声调等情况。
许镇方言中入声已经消失,古入声今读阳上。何湾镇、籍山镇、弋江镇三地的方言中都保留有入声,但各自方言内部在调类和调值上也有差别,入声的分化演变情况也不同,猜测三地的入声演变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本文试从调值分化和入声舒化两个角度分析其入声演变[6]。整体上看,许镇方言无入声,何湾镇和弋江镇的古入声已经发生明显舒化,调值较长,入声已经发生调值分化,籍山正的古入声调值仍然较短,但已经发生部分古入声字喉塞尾脱落的现象,有舒化的趋势。
调值分化我们主要分为清浊同调和清浊异调两类。清浊同调是指中古清浊入声今读同一个入声调,如籍山镇的古清浊入声今仍读一个相同的入声调4;清浊异调是指中古清浊入声根据声母清浊分化为不同的两个声调,在仍保留有入声的何湾镇和弋江镇方言中,可以看到何湾镇古清入声今仍读入声25,古浊入声今读平声31,弋江镇古清入声字今读阴入55,古浊入声今读阳入34。
中古入声韵中的一些字在吴语区和江淮官话区中丢失了入声韵尾和部分声调[6]。结合入声调长和入声调值分化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何湾镇和弋江镇的古入声已经发生分化,调值较长,猜测已经发生明显舒化情况;而籍山镇的古入声尚未明显分化,调长最短,但我们通过观察韵母可以发现,籍山镇部分古入声字的韵尾已经没有喉塞尾,也具有入声舒化的趋势。
何湾镇的入声为升调;籍山镇入声为高平调且较为短促,调值有向去声靠拢的趋势;弋江镇的入声分阴阳,分别为高平调和升调,调值上接近何湾镇的入声。结合入声调长推测入声舒化程度何湾镇 > 弋江镇 > 籍山镇。
4.2. 南陵方言声调演变
4.2.1. 古上声的演变
古上声在南陵方言中演变的主要情况可以分为保留上声和上声合并两种[7]。何湾镇方言中古上声字今仍读上声。籍山镇、许镇、弋江镇方言中古上声发生了分化合并等情况,其中籍山镇方言中的古上声字根据声母清浊出现阴阳调的分化,古清声母上声字和次浊声母上声字今读阴上,古全浊上声字今读阳上;许镇方言中古上声字也是根据声母清浊情况,古清声母上声字归为阴上,古浊声母上声字归为阳上,同时古入声归入阳上;弋江镇方言中上声未发生分化情况,其中浊声母上声字今仍读上声,古清声母上声字今归为阳平。
4.2.2. 古去声的演变
古去声的演变相对于其他调类的演变较为简单,四个方言点均保留有去声,并且都未发生分化,比较突出的古去声演变现象是全浊去声归入阳平。籍山镇和许镇方言中的全浊去声字今读25,归入各自调类中的阳平,且两地方言的去声在整体上较为接近,这是南陵方言古去声演变比较重要的规则。
5. 结论
本文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从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研究了南陵县何湾镇、籍山镇、许镇镇、弋江镇四个方言点的声调格局以及声调的分化与演变。何湾镇共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类,籍山镇共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入声六个调类,许镇镇共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五个调类,弋江镇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六个调类。在声调演变分化方面,南陵方言大体上符合吴语演变的规则,比较突出的演变规则是全浊去声归入阳平和入声的演变。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南陵县不同乡镇方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各方言点内部在调类和调值上也与传统记载存在有差异,这与皖南地区的地域以及社会迁徙存在关联。除此之外,各方言点在入声上也存在差异,但这种显著的区别性差异具体是受何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这对于更准确了解及描写南陵方言声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