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汉语谚语的英译研究
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ro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DOI: 10.12677/ml.2025.137718, PDF, HTML, XML,   
作者: 曹京湘: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目的论汉语谚语翻译研究文化传播Skopos Theory Chinese Proverbs Translation Studies Cultural Transmission
摘要: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的定型化表达,以凝练通俗的语言形式承载深刻的生活哲理与社会经验。作为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其通过高度浓缩的语义结构传递普遍性生存智慧,兼具实用价值与持久生命力,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Skopos Theory)框架,采用案例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了谚语以及其翻译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翻译策略与方法。通过对多元译法的实证研究,旨在为汉语谚语英译实践提供理论参照,促进跨文化有效交际,助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影响力提升。
Abstract: Proverbs are conventionalized expressions collectively created by the people, conveying profound life philosophies and social experiences through concise and accessible language. As embodiments of a nation’s cultural wisdom, they transmit universal wisdom of existence via highly condensed semantic structures, integrating practical value with enduring vitality, thus holding significant academic research value. Grounded in the framework of Skopos Theory within functionalism, this study employ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investigate existing challeng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roverbs and proposes target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ologies. Through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diverse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t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practices of Chinese proverbs, foster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dvance the glob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longside enhance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文章引用:曹京湘. 目的论视角下汉语谚语的英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346-35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18

1.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对跨文化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挑战与要求。汉语谚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凝结了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与生活智慧,其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基因的移植。然而,由于汉英语言结构差异与文化缺省现象,谚语翻译常面临理解不当、文化意象缺失等困境。功能主义目的论(Skopos Theory)以翻译行为的“目的性”为核心,为破解此类难题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旨在通过目的论三原则,分析汉语谚语英译的现存问题,提供汉语谚语英译的策略选择与优化路径,以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2. 目的论概念阐释

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指导原则。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其核心包含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和方法的选择。在谚语翻译中,若目的是文化传播,则需优先保留原语意象;若以交际效率为目标,则可能选择意译或借用法。目的原则要求译者根据交际意图选择策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传达原文的目的和意图。

连贯原则:译文必须在目标语语境中具有可接受性,即译文应当连贯,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确保译文在目标语中自然流畅。

忠实原则:忠实原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字面上的对应,而是指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在谚语翻译中,忠实原则需平衡文化传递与读者接受,确保译文既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又能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1]

三原则构成动态三角关系,其中目的原则居于首要地位[2]。目前对谚语英译的研究重心多放在意义的传递,而非文化的传递,如对等理论强调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侧重翻译谚语的意义,满足交际需求,但忽略翻译行为的多元目的。目前世界对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而目的论以交际意图为导向,灵活适应不同翻译场景,尤其适用于文化负载文本的翻译,不仅满足了交际需求,更是满足其他国家公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渴望。

3. 谚语概述及翻译现存问题

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的今天,谚语传播与英译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窗口。谚语作为民族语言的精华与文化记忆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3.1. 谚语概述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的、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形式流传的固定语句,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凝练的表达传递深刻的生活哲理或社会经验。从语言学视角看,《现代汉语词典》将其界定为“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3],强调其口语性与经验性;而《辞海》则补充其“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经验”[4]的特质,并指出其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双重属性。武占坤在《谚语》中提出:“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5],这一定义被学界广泛引用。

谚语作为人类语言智慧的结晶,具有多维特性与跨文化价值。它既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升华,将生活观察转化为如“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般的哲理箴言,又以精炼结构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形成独立语言模块,实现字简意赅的表达。作为文化载体,谚语承载着民族心理密码,如地域谚语映射其地域特色,“血浓于水”凝练宗法观念,更在跨文化传播中展现变异性,如“大鱼吃小鱼”的异文演绎。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层面,更以具象意象承载抽象思辨,用生活经验诠释哲学命题,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传递民间智慧的重要纽带。

3.2. 谚语翻译现存问题

首先,谚语翻译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更关乎文化意象的传递。目前谚语英译中,文化意象极易丢失,许多词汇在目标语中缺乏对应的认知参照。例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若直译为“Never give up until reaching the Yellow River”,西方读者可能难以理解“黄河”在此处的“终极障碍”隐喻功能。谚语英译文化深度传递也面临着困境,诸多典籍谚语英译中,削平了原语的多层哲学意蕴。

其次,哲学意蕴扁平化,谚语英译文化深度传递也面临着困境,诸多典籍谚语英译中,削平了原语的多层哲学意蕴。“塞翁失马”若不加注解释其含义,西方读者也难以领悟其蕴含的“祸福相依”哲学内涵。因此,在谚语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谨慎选择翻译策略,既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又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确保文化意象的有效传递。

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为汉语谚语英译研究提供了新范式。该理论突破了传统对等观的局限,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目标读者及语用场景灵活选择策略。在文学翻译中,谚语英译旨在传播中国文化;在大众交流目的下,谚语英译更注重信息的直接传达与受众的广泛接受;而在学术交流目的下,则更侧重于文化的忠实传递与学术价值的挖掘。译者应根据不同场景及翻译目的灵活选用翻译策略及方法,以下是一些谚语英译常用方法。

4. 谚语翻译常用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谚语的翻译并不能一概而论。为了准确传达谚语的含义和文化内涵,译者应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或多种翻译方法的组合,根据具体谚语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语境,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

4.1. 直译法

当直译能够精准传递原文的文化意蕴且不引发语义歧义时,谚语英译可采用直译策略。人类对自然现象、生存体验及普世真理的认知存在共性,这种认知共性通过谚语这一语言形式得以固化与传播。汉语与英语中部分谚语在字面意象、象征体系及深层寓意层面呈现高度对应,形成跨文化语义对等,此类谚语的互译可实现文化信息的等值转换。直译既能完整保留原语谚语的典故内涵,亦可最大程度维系其特有的表达范式与修辞特征。例如:

例1: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away.

例2:以眼还眼,以牙还牙: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例3:心有余而力不足: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以上谚语在直译后,英文与原文在字面和隐含意义上均高度一致,且保留了原文的简洁,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达。例3直译后的英文表达在英语中已成为固定习语,广泛应用于交流。综上,直译策略在汉语谚语英译中具有显著优势。它不仅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还能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

4.2. 意译法

意译法以舍弃原文形式为特征,强调对内在深层寓意的传达,主要适用于源语与目标语文化意象存在冲突或历史典故过于复杂的情况。鉴于英语和汉语在语言习惯与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意译成为实现有效英译的重要途径。当英语中存在喻义相合但表达形式不同的固有谚语时,或当汉语谚语无法通过直译或借用目标语现成表达进行转换时,译者往往只能采用意译法,即仅保留原文核心内容而舍弃其原有形式,在目标语中寻找喻体不同但核心含义高度契合的对应表达进行转换。本质上,这是在面对文化障碍时,为保障意义有效传递而做出的必要选择,牺牲原文特有的文化形象,切断可能导致理解困难的文化因素,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目标。

例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Misfortune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例2:不到黄河心不死:Never give up until all hope is gone.

例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以上例子均使用了意译法,例1省略了文化典故,采用了英语中固有的、表达相同哲理的谚语;例2处理了地理文化意象的不可译性;例3切断了文化因素,舍弃了具体的数量词。三条例子解决了文化意象冲突与历史典故复杂性,虽丢弃了中国文化特色,但有效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与哲理,且符合英语谚语的表达习惯。

4.3. 借用法

当英汉谚语存在功能对等时,采用目标语文化负载谚语替代,实现认知图式的跨文化映射。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虽然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通的,它们不仅具有相同的含义和修辞色彩,而且具有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语言用相同或相近的形象或比喻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寓意,翻译时可以相互借用,使译文简洁明了,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翻译方法。

例1:火上倒油:To add fuel to oil.

例2:笑掉大牙:Laugh off one’s head

例3: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A fly in the ointment.

以上三个例子直接借用英语固有谚语,完美实现了意象、逻辑、寓意和语用功能的四重映射,是借用法最直接、最成功的应用。这种置换保留了原文的核心修辞效果和语用功能,且目标语表达高度地道化,易于读者瞬间理解并产生共鸣。

4.4. 加注法

加注法作为汉语谚语英译的重要补偿策略,通过在直译文本后附加括号内解释性文字,构建起跨文化理解的认知脚手架。该方法既维系了原语谚语的语言结构特征,又通过语用增补实现了文化信息的显性传递,形成“形式对等 + 语义阐释”[6]的复合翻译范式。该方法适用于含文化专有项(人名、地名、典故)的谚语翻译,在保留源语文化基因的同时,通过括号或脚注提供认知接口。其核心价值在于,破解了谚语文化壁垒,平衡了其忠实性与可读性,使其规避意译的文化折损,超越直译的理解屏障。

例1: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carpentry skills before Lu Ban (the legendary master carpenter of ancient China).

例2:行到河中不换马:Never swap horses while cross the stream.(Note: It is not advisable to make big changes in times of danger. Changing generals on the verge of a battle is a big taboo in the military.)

例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ge Liang’s wisdom (Zhuge Liang: the iconic military strategist in Chinese history renowned for exceptional ingenuity).

例1中对鲁班进行阐释,例2对谚语传达哲理加注,例3对人名加注,在谚语英译中传达了中国特色文化。加注法解码文化专有名词,将隐喻转化为普世原则,阐释了中国特有文化符号,该方法在典籍翻译中具不可替代性,是“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方法创新。

4.5. 增删法

在汉语谚语英译的过程中,针对汉语谚语中普遍存在的语义重复现象,译者需采取凝练化处理原则,在保留核心语义的前提下对冗余成分进行功能性删减。当谚语存在语义重复时,进行信息提炼,保留核心功能,使译文更加流畅,符合英语母语者的翻译习惯。同时,由于中英语言差异,英译过程中需增补英语所需的语法成分等[7]

例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Tim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years reveal a man’s heart.

例2: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So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 there wi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

以上两个例子通过删减程度词、消除多重否定保留了谚语的核心功能,使译文可读性增强,符合英语行文习惯。

综上,直译法适用于文化意象高度通约的谚语;意译法则牺牲文化特异性以换取交际效度,适用于典籍之外的大众传播场景;加注法作为文化专有项处理的折中方案,既保存源语文特色,又通过元语言解释搭建认知桥梁,适用于历史人物、地理符号等负载型谚语。借用法立足于目标语文化库存的调用,当英语存在寓意相同的固有谚语时,直接启用平行表达,其优势在于最大化地道性与接受度。增删法针对汉语谚语的重复词汇等实施结构性改造,实现意合汉语向形合英语的转换。

译者需根据不同场景与交际目的灵活选用翻译方法,以最大程度的传递原文本信息,相同的原文本在不同的场景下也有不同的译本,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汉语谚语的活态翻译库,将同一条谚语的不同英译版本列出,以适应文化传播[8]

5. 活态翻译库建设

为面对不同需求,应建立活态翻译库,打造多版本对照数据库,区分学术翻译、大众传播与文学创作等不同需求。活态翻译库建设是应对谚语翻译复杂性的一种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构建动态演化的多模态语料资源平台。该数据库需突破传统静态语料库的局限,通过版本迭代机制实现翻译方案的活态存续。具体而言,可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谚语进行多版翻译,以满足多种需求。

学术翻译版本使用加注法,侧重术语精准性与文化溯源,要求标注典籍出处、历史典故及故事背景,且以再现原文文化特征为首要目标,如对“塞翁失马”需标注《淮南子》出处并解析道家辩证思维。大众传播版本使用意译法,强调信息可达性,以满足交际需求为目的,通过简化修辞结构实现信息等效传递。文学创作版本使用直译法,保留艺术重构空间。各版本间通过平行语料对齐技术实现双向追溯,确保使用者能清晰辨识翻译策略差异及其适用语境。翻译库案例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Living translation database of Chinese proverbs

1. 汉语谚语活态翻译库

谚语

大众版

文学版

学术版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Misfortune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horse, who could have known it was not a blessing?

When the old man at the frontier lost his horse, who could foresee it might bring fortune?

(Note: This parable from Huainanzi illustrates the Taoist philosophy that misfortune and blessing are interconvertible—the horse later returned with stallions, but his son’s accident in riding them spared him from conscription.)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Three cobblers’ wisdom equals Zhuge Liang.

Three cobblers’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ge Liang’s wisdom (Zhuge Liang: the iconic military strategist in Chinese history renowned for exceptional ingenuity).

不到黄河心不死

Never give up until all hope is gone.

Until reaching Yellow River, the heart won’t die.

Until reaching Yellow River (China’s “mother river” symbolizing finality), the heart won’t die.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Once bitten by a snake, fears ropes for ten years.

Once snake-bitten, decade-long fear of well ropes (traditional Chinese water-fetching context)

6. 结论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交流愈发密切,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角色已远远超出单纯的语言转换。特别是在“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转变的趋势下,谚语翻译肩负起了文化传递的重任。本研究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对谚语翻译列举五种常用方法,并提出建设谚语活态翻译库,通过动态更新多版本译案,促进谚语的跨文化传播。

研究发现,目的论三原则在谚语翻译实践中形成有机联动:目的原则作为策略选择的根本遵循,要求译者根据文化传播、大众交流、学术研究等多元场景动态调整翻译方案;连贯原则通过语法增补、逻辑显化等操作,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语境中的自然流通;忠实原则以文化等效为标尺,在形式简约与语义完整间构建平衡支点。五大翻译策略各具适用边界,译者根据场景及交际需求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活态翻译库不仅服务于专业译者,更可支撑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培训等实践领域,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Reiss, K. and Vermeer, H.J. (2014)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Skopos Theory Explained. Routledge.
[2] Christiane, N. (1996)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Method. The Translator, 2, 81-88.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556509.1996.10798965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4] 陈至立.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5] 武占坤, 马国凡. 谚语[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0.
[6] 赵军峰, 赵丹. 中国特色法治话语外译中的立格与传意——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47(2): 43-60+89.
[7] 袁良平. 汉英谚语句型比较研究与翻译[J]. 上海翻译, 2006(3): 54-56.
[8] 范祥涛, 刘全福. 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 中国翻译, 2002, 23(6):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