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三体》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Three-Body Problem: 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DOI: 10.12677/ml.2025.137720, PDF, HTML, XML,   
作者: 廖欣月: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邓旨意:西华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负载词《三体》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Loaded Words The Three-Body Problem
摘要: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学的跨国界传播成为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文化负载词作为民族文化属性的核心载体,其翻译需兼顾文化忠实性与读者接受度双重目标。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结合《三体》英译本案例,系统分析科幻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针对历史文化词、科幻专有名词及习语俗语词这三类文化负载词,翻译需动态运用加注法、词性转换法与意译法,通过补充语境信息、调整语言形态及重构文化意象,实现科技逻辑与人文内涵的平衡传播。
Abstract: In a world undergoing unprecedented transformation, the cross-border dissemination of literature has become a vital bridge for foster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civilizations. As key carriers of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e-loaded words pose unique challenges in translation, requiring a careful balance between cultural fidelity and reader accessibility. Guided by theori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rawing on examples from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hree-Body Problem,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ulture-loaded terms in science fiction text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r three major categori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ferences, science fiction-specific terminology,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translators must adopt flexible approaches such as annotation,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es, and free translation. By supplement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 adjusting linguistic forms, and reconstructing cultural imagery, these strategies enable an effective balance between scientific logic and humanistic connotation.
文章引用:廖欣月, 邓旨意.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三体》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364-37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20

1. 引言

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海外传播在21世纪取得突破性进展,刘慈欣《三体》英译本The Three-Body Problem (Remembrance of Earths Past) [1]于2015年获雨果奖,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成功进入世界文学场域[2]。该作品以中国1966年至1976年的时代背景为叙事起点,融合量子物理、宇宙社会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构建了宏大的科幻史诗。然而,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准确传递“红岸基地”“智子”等术语的科学逻辑;另一方面需解码“三体”“道法自然”等词汇背后的文化隐喻[3]。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译本语言转换,却忽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译者作为“文化调停者”的角色定位。本文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质是跨文化信息编码与解码的动态博弈为线索,通过分类解析《三体》中文化负载词的类型特征,以此根据不同翻译策略适配目标语读者,旨在为中国科幻文学外译提供方法论支持。

2. 跨文化交际理论内涵

跨文化交际呈现出双重维度的特征。从范畴角度来看,它涵盖了国际间(international)、不同文化间(inter/cross-cultural)、不同族群间(interethnic)以及不同社群间(inter-communal)的互动交流。从实质内容来讲,它是具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运用共同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现象,即涉及到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沟通,也涵盖了所有存在文化和语言差异的个体之间的互动[4]。在对外汉语教育领域,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借助母语或第二语言进行的口头交流。该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全球化及跨国交流的推进,成为全球学者关注热点。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跨文化交流活动增多,带动了20世纪90年代相关教学与研究的兴起[5]。翻译界普遍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本质是借助符号转换来达成意义的再现与传递[6]。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目标,在于探索并提出具体策略与方案,以助力交际者提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效率和质量[7],故跨文化交际涉及两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通过语言、非语言行为、习惯及社会规范来实现有效沟通,因此翻译在其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根据Hall [8]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汉语作为高语境语言,其文化负载词常依赖隐性文化共识,而英语作为低语境语言更依赖显性解释,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既要了解对方文化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相应的沟通技巧,以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

3. 《三体》中的文化负载词分析

3.1.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在探讨《三体》中“文化负载词”(Cultural Load Words, CLWs)的翻译策略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确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特征。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特定文化信息、价值观及历史背景的词汇,通常包括词语、短语和习语等多种形式。这类词语源于某一民族或国家长期的文化发展过程,深植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用以表达该文化特有的事物、概念、习俗或制度,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辨识度[9]。正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文化负载词在跨语言转换中往往面临较大的翻译挑战。廖七一[10]将其界定为“标志特定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及习语,反映了民族历史积累的独特活动方式”。包惠南[11]表示,“文化负载词”也称“词义空缺”,指源语中的词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难以找到对应表达。文化负载词是文本里的特定项目。Aixela [12]认为翻译时,若译入语文化里没有对应的元素,或该元素在原文中的地位与原文项目不同,原文中这些项目所具有的功能和意义就难以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带来翻译上的困难。故译者更应注重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在翻译中实现意义与文化的有效传达。文化负载词作为语言中文化内涵最为集中的体现,在跨文化传播中,常因语境依赖性强、缺乏对等表达而难以准确翻译。

3.2. 《三体》中主要文化负载词的类型分析

《三体》的叙事起始于1966年5月16日,延续至一千八百多万年后的地球末日。小说通过大胆而逻辑严密的想象,突破了地球及特定区域的时空限制,将人类的故事延展至宇宙维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与亿万年宇宙时间的融合。其宏大叙事不仅描绘了浩瀚的宇宙景观,也营造出史诗般的气势[3]。《三体》这一标题源于《易经》中的“三体”概念,象征三体文明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这一文化借用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哲学深度,也为其情节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撑。此外,小说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道家与儒家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层次。其中“宇宙三体”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道教关于宇宙自然的理解,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科幻叙事中的体现。小说所设定的时代背景主要受到中苏冷战影响,其中“红岸基地”作为关键场景,其灵感直接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与军事氛围。尽管《三体》中涉及的科学技术多为虚构设想,但其基础却源自现实中的科技研究,因此,《三体》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度,也体现出现代科技文化的融合。

3.2.1. 科幻小说专有名词

《三体》中蕴含大量具有深远意义的专有名词,这些术语作为典型的文化负载词,不仅构建了小说独特的世界观,也承载着关键的思想与哲学内涵。译者既需要保持术语使用的规范性,也应准确传达其所蕴含的科幻逻辑与文化内核,保留原语文化意象,传达文化异质性,贴近原文风格[13]。例如,“三体”既是小说标题,也是外星文明的名称,其发源地位于一个三恒星系统中。该星系因其复杂的天体运动和极端的生存环境,深刻影响了三体文明的演化过程,使其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始终面临生存的巨大不确定性,这一设定为整部小说的故事架构奠定了基础。“智子”是三体文明制造的超微智能粒子,具备干扰地球物理实验的能力,代表了三体文明对地球科技发展的战略干预。“水滴”则是一种形似水滴、具备极高破坏力的探测装置,是三体文明用于对地球进行威慑的关键武器。这些具有独特命名和深厚文化含义的专有词汇,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在塑造小说宇宙观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体现了科幻文学中语言、科技与文化交织的复杂性。

3.2.2. 历史文化词

《三体》是一本融合历史与未来的科幻小说,历史文化词汇包含了许多与中国历史、文化和哲学相关的术语。这些文化负载词不仅反映出作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也构成了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与思想基调,彰显了刘慈欣对历史与人类社会深刻的洞察力。尤为显著的是与20世纪60年代政治与军事相关的词汇群体,它们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标志,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叙事与象征角色。该书以中国20世纪60年代为时代背景,展示了该时期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政治运动,其在《三体》第一部中被作为红岸基地建立的历史背景,展现了极端政治环境下科学探索的曲折与压抑,折射出人类文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脆弱性。此外书中还涉及对现实历史事件、文化符号的引用,也包含基于科幻设定衍生的、带有文化隐喻的词汇。例如,“秦始皇”、“秦俑”,在书中古筝行动等情节中,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专制集权的象征被提及,秦俑则作为历史文化符号,暗示文明的延续性与权力的隐喻。小说中以“敦煌壁画”象征人类文明的灿烂与脆弱,如“飞天”形象被用来隐喻人类对宇宙的向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与精神的代表。如“周文王、墨子、亚里士多德”等,作者将不同文明的历史人物置于三体世界的生存困境中,借历史人物的智慧映射人类文明的生存逻辑。这些历史文化词汇不仅在情节发展中具有重要功能,还在人物塑造与主题呈现中发挥着深层作用。

3.2.3. 习语俗语词汇

在《三体》中,存在大量体现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汇,其中尤以成语、俗语等语言表达最具代表性。这些词汇不仅增强了小说语言的文学色彩,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例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成语源自古代典籍《道德经》,寓意因果循环、正义终将实现,在小说中既可以用来表现宇宙中的因果逻辑,也蕴含了对命运与秩序的哲学思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集体智慧的尊重,强调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价值观。“飞黄腾达”最早出自唐·韩愈《符读书城南》,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此类词汇语言凝练、意蕴丰富,既反映了中国语言的智慧,也体现出其强烈的文化指向性。

4.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三体》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差异是译者需重点关注的内容。跨文化翻译利于加深文化理解、打破文化障碍[14]。Nakayama和Halualani提出,跨文化交际需遵循三个平等原则,即语言平等原则,即交际中不应存在语言歧视;文化平等原则,每个人都有使用自身语言和文化的权利;信息交流平等原则,任何人都享有表达观点和信息的权利[15]。这三个原则凸显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保留交际者本族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求交际双方必须相互尊重对方的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强调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时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接受能力[16]。译者若想在翻译中既保留原文文化传统,又与目标文本文化融合,可采用文化整合策略[17]。故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对《三体》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至关重要,翻译时需关注跨文化障碍,综合考虑两种文化差异,应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成功翻译。

4.1. 加注

在翻译过程中,当遇到目标语言中缺乏直接对应或理解背景的文化特定表达、专有名词、术语、隐喻、典故等信息时,通常会使用“加注”这一技巧。“加注”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脚注指页面底端的注文,尾注是对文本进行补充说明并置于文档末尾的内容[18]。运用脚注与尾注能够使文本更为整洁、流畅,其核心目的是助力目标语言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原文涵义与意图,进而实现对原文意义的精确传达。而直译加注是加注的一种常见形式,即在直译词汇或短语后附加简要注释,阐释其含义或背景。作为一种关键的翻译策略,加注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鸿沟,增进读者对原文丰富内涵的理解与欣赏。然而,在运用加注时,译者需遵循适度原则,既要避免过度阐释干扰阅读体验,又要确保解释充分以保障理解效果,从而实现翻译的平衡与精准。

例1:《三体》

译文:The Three-Body Problem1

在小说中,“三体”指“太阳系”“暗物质星球”和“灰色星球”的外星文明,其星球间关系复杂,且力量平衡状态在宇宙中很重要。“三体”这一名字源于天体力学中关于三个天体在相互引力作用下运动的基本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数学和物理学中。对于英文读者而言,缺乏对中国科幻文学或天体物理学背景的知识,故仅将书名直译为“The Three-Body Problem”,可能难以立即理解其含义。译者通过添加注释“a problem in celestial mechanics concerning the motion of three celestial bodies under their mutual gravitational attraction”,明确指出这是一个天体力学问题,涉及三个天体的相互引力作用。这种翻译和注释策略不仅解释了书名的字面意义,还揭示其作为小说核心矛盾的理论基础。译者通过加注解释书名的科学背景,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核心主题,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此外加注也为西方读者打开了解中国科幻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窗口,通过补充背景知识,增强读者对小说内容和背景的理解,从而更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价值。

例2:纣王

译文:King Zhou of Shang reigned from 1075 BC to 1046 BC. The last king of Shang Dynasty, he was a notorious tyrant in Chinese history

约公元前1075~1046年,纣王作为商朝末代君主,其统治具有复杂的历史争议性。虽然纣王以勇武拓疆著称,却因系统性暴政加速王朝崩溃。其在统治时期推行暴政,使用酷刑,镇压反对者,其中包括亲属和臣子。最终,在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领的联军击败商军,商朝灭亡,纣王自焚而死。译者处理“纣王”这一文化负载词时,采用“King Zhou of Shang”直译辅以文后加注的策略,这既保留君主身份符号,又通过一个单词简单补充时代背景、在位年限、暴政性质。在填补文化认知空缺的同时,引导目标读者理解纣王在中国历史上的底色,实现跨文化阐释的深度平衡。

4.2. 意译

语言的背后都深植着其独有的文化内涵,文化负载词正是这些文化内涵最为鲜明与直接的载体与外在展现[19]。翻译时不能只是展示冰山表面的内容,需要将不为读者所见的部分展示出来[20]。所以意译就能突破表面的限制,意译区别于直译,意译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核心意义,而非拘泥于原文的字面表达,在原语与译语文化差异显著时,意译能够灵活处理,使译文更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译文通常更加简洁明了,易于译语读者理解。

例3:咱俩是难兄难弟

译文:We are in the same boat, you and I

汉语中的四字词极具形式美和韵律美,更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译者翻译时的重点关注对象。在翻译这类词汇时,译者译并未拘泥于原文的四字结构,而是深入分析了原文的意涵,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难兄难弟”这一成语在汉语中常用于形容两人处境相似,彼此间有着共同的困境或不幸。译者在翻译时,并未简单地将之对应为英文中某个形式相近的四字短语,而是充分考虑了原文的深层含义,通过意译的方式,摒弃了形式上的直接对应,转而追求内容上的忠实传达,让译文简洁明了,既保留了原文的情感色彩,又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成功地实现了文化负载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有效传递。

例4:鬼门关[2]

译文:The hardest times in one’s life

“鬼门关”象征着生与死的交界,常被用来形容濒临死亡的境地。面对宗教文化负载词汇时,译者并未简单地采取直译方式,将佛教中的“鬼神”等宗教概念直接对应到英语中,因为这样做往往会忽视两种文化间的巨大差异。相反,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这是一种更为灵活且深刻的翻译策略。两种文化中的宗教概念和意象往往难以一一对应,直接传递原文的字面意义可能会导致译语读者感到困惑或误解,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考虑了原文的宗教文化内涵,还深入分析了译语文化系统对异域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译语读者的认知习惯。这种意译的处理方式,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髓,还减轻了读者的认知负担,促进了文化的有效交流与传播。

4.3. 词性转换

词性转换是指一个词语从一个词性转变为另一个词性的过程,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变词性能够丰富语言表达的方式,使语言更加灵活多变,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同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性差异和词汇空缺现象,词性转换往往成为解决翻译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译者翻译过程中,不拘泥于原文的词类划分,而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灵活地将汉语中的名词、动词等词类转换为英语中相应的词类,以实现语义的准确传达和语感的自然流畅。

例5:这作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被系统深入地研究,还只是近两年的事。

译文:Wang know that it was only within the last couple years that serious and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 had been given to the question

在汉语中,动词的丰富运用为其叙述增添了动态感,而英语则倾向于通过名词来构建静态的叙述框架,译者巧妙地运用了词性转换的方法,将“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一动词短语转换为名词短语“serious and systematic research”,以及将描述趋势的动词短语“急剧升温”转化为名词化的表达“gain interest”。这种词性转换不仅是为了适应英语静态化的叙述习惯,更在提升译文准确性与简洁性的同时,赋予了语言运用更大的灵活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合理重组了原文的意群,还灵活运用了词性转换这一技巧,将原文中的动词转换为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这一过程实现了源语与译语在语言维度上的精准转换。

例6:犯罪的动机都很怪,不为钱,不为报复,也没什么政治背景,单纯地搞破坏

译文:The crimes were all unusual: not for money, not for revenge. No political background, just destruction

译者利用中英文在词性使用上的显著差异,进行了巧妙的词性转换,将“没什么政治背景,单纯地搞破坏”连续的动词使用,构建了一个动态且紧翻译为英文的名词短语,“no political background”,保留了原句的核心信息,同时符合了英文中名词化表达的习惯,“单纯地搞破坏”这一动词短语也被转换为名词短语“mere destruction”,其中“mere”一词不仅传达了“单纯”的意味,还增强了句子的简洁性。这种词性转换的策略,不仅是对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更是对英文行文习惯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它避免了在英文中直接套用中文的流水句结构,从而导致的主语重复、句子冗长等问题。相反,通过名词化表达,译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英文句子,使得译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同时,更加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此外,词性转换还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差异,译者没有简单地采取直译或逐字翻译的方法,而是根据英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5. 总结

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三体》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旨在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传达原作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文化负载词作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三体》作为一部文化内涵丰富的科幻小说,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尤为关键。在分析《三体》中文化负载词时,研究分类并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包括文化差异、语境限制以及读者预期。通过这些分析,本研究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建议结合加注法、词性转换法和意译法,加注法通过在翻译中增加解释性说明来帮助读者理解源语言中的文化负载词或复杂概念。词性转换法涉及将源语言中的词汇转换为目标语言中不同的词性,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或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帮助保持翻译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意译法侧重于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整体意义和意图,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通过重新组织语言和表达方式,译者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源文本的核心概念和情感。跨文化视角有助于翻译者深入理解原文文化内涵,并做出适当的翻译选择,翻译者可有效传达原作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同时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

跨文化视角帮助译者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做出恰当选择,译者深入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这对有效翻译至关重要。《三体》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科技理念,译者需充分了解这些内容,以准确传达文化内涵,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预期。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需考虑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在原文与目标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翻译《三体》中的文化负载词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对目标语言文化的敏感度。通过综合运用加注法、词性转换法和意译法,并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可以有效解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题,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翻译作品。

NOTES

1A problem in celestial mechanics concerning the motion of three celestial bodies under their mutual gravitational attraction.

参考文献

[1] Liu, K. (2014) The Three-Body Problem (Remembrance of Earth’s Past). Tom Doherty Associates.
[2] 梁昊文.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外译及其研究述评[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 30(1): 41-46, 52.
[3] 吴瑾瑾.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海外传播及其启示——以刘慈欣的《三体》为例[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6): 172-184.
[4] 戴晓东. 跨文化交际理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52.
[5] 吴进.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传统色彩词英译策略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4, 40(5): 174-179.
[6] 许钧. 翻译论(修订本) [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4: 50.
[7] 吴术驰. 新时代中国文学外译的问题与方法——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J]. 翻译研究与教学, 2023(1): 107-114.
[8] Hall, E.T. (1976) General and Theoretical: Beyond Culture. Doubleday, 40.
[9] 吴文艳. 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原则与方法[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7(6): 166-170.
[10]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232.
[11] 包惠南, 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 北京文化出版社, 2004.
[12] Aixela, J.F. (1999) 4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 In: Alvarez, R. and Vidal, M., Ed.,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52-78.
https://doi.org/10.21832/9781800417915-005
[13] 吴赟, 何敏. 《三体》在美国的译介之旅: 语境、主体与策略[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 42(1): 94-102.
[14] 林鑫.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处理策略[J]. 汉字文化2024(16): 172-174.
[15] Nakayama, T.K. and Halualani, R.T. (2011) The Handbook of Critic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ley-Blackwell, 248-270.
[16] 方菁, 郭继荣. 跨文化视域下翻译行为影响要素体系及其作用路径分析[J]. 中国外语, 2020, 17(1): 94-103.
[17] Berry, J.W. (2005) Acculturation: 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9, 697-712.
https://doi.org/10.1016/j.ijintrel.2005.07.013
[18] 郑德虎. 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 上海翻译, 2016(2): 53-56.
[19] 郭婧玄. 汉语文化负载词西译问题探讨[J]. 语文建设, 2024(21): 88.
[20] Newmark, P. (2001)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