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视域下汉、维语音差异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ndarin and Uyghur Pronunc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tonghua Promotion”
DOI: 10.12677/ml.2025.137722, PDF, HTML, XML,   
作者: 刘 茵, 徐显龙: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推普维吾尔语语音差异对比研究Putonghua Promotion Uyghur Phonetic Differences Comparative Study
摘要: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2035年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要更全面、更充分,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普及率要显著提高”的目标是“后‘推普’时代”的攻坚工作。新疆南疆地区的一些区域作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农村扶贫重点区域,普通话普及率要显著提高需要新思路、新方法。受母语迁移等因素影响,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在普通话习得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障碍。本文聚焦汉语与维吾尔语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的系统性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语音习得难点,旨在为少数民族学习者提供针对性学习策略,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心灵相通。
Abstract: As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Mandarin serves as a crucial bond for communication,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among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he goal of achiev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thorough populariz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across the country,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opularization rat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rural areas, and other key regions by 2035, represents a key challenge in the post-Putonghua promotion era. In some regions of southern Xinjiang, which are ethnic minority areas, border areas, and key areas for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opularization rate of Mandarin requires new ideas and methods. Due to factors such as mother tongue transfer, learners whose native language is not Mandarin often encounter numerous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acquiring Mandari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ystematic differences in pronunciation positions and methods between Mandarin and Uyghur, and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reveals the difficulties in phonetic acquisition, aiming to provide targete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minority learners, facilitate the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nd promote language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mong all ethnic groups.
文章引用:刘茵, 徐显龙. “推普”视域下汉、维语音差异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379-38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22

1. 引言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国家通用语言,更是我国各民族交流、沟通的桥梁。推广普通话是在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语言政策,是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心灵相通的语言媒介[1]。推广普通话不仅有助于增进各民族的语言交流和传承优秀文化,而且对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紧密团结、推动各族人民的生活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普通话的学习与推广普通话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然而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仅仅教授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还是远远不够的。针对不同学习者,不仅需要考虑到学习者母语的发音特点,包括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等因素,而且还需要考虑到其母语与普通话之间存在的系统性、规律性的发音差异,从而更有效地纠正错误和缺陷,改善语音面貌,提升发音水平。

普通话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团结,凝聚人心。普通话测试作为衡量个体普通话水平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普通话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和提升语言的规范化进程,引导人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普通话的发音、语调、词汇和语法,从而提升社会语言的规范化程度。此外,普通话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载体,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对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等方面也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也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强国家认同感。普通话作为国家的官方用语,普及和规范普通话对于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普通话语言测试,人们能够加深对国家语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

本文深入探究作为普通话生成基础和源头的现代汉语和维吾尔语在发音上的差异。将普通话的韵母和声母与维吾尔语的元音和辅音进行细致对比,分析两者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的不同。接着,进一步比较两种语言在音节结构和声调等方面的特点。基于这些对比分析,探究造成汉语与维吾尔语发音差异的原因。最后结合目的语的发音规律和习惯,纠正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音时的偏误,从而提升普通话的普及率和教学效果。

2. 汉、维语音差异对比

汉语和维吾尔语分别隶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其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维吾尔语则归属于阿尔泰语系,因此在发音方面也存有差异。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在学习普通话时,常常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语音层面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干扰,维吾尔族学习者由于长期使用母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根深蒂固的发音习惯,而受到旧语言习惯的交叉影响,旧的语言习惯会被带到新的语言学习中去,所以如果不及时调整发音习惯,将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负面影响[3]。因此,为了有效地掌握第二种语言,学习者必须首先明确目标语言的发音规则和发音习惯。本研究将从元音、辅音、音节结构和声调等四个方面,对普通话和维吾尔语之间的语音差异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

2.1. 汉–维语元音对比

元音是指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时不受到阻碍而发出的音。普通话的韵母按照元音音素组成的不同情况有单元音和复元音之分。按韵母可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以及鼻辅音韵母[4]。现代汉语中一共有10个单元音韵母,13个复元音韵母和16个鼻辅音韵母。

(1) 单元音韵母是指由单元音构成的韵母,因此也叫单韵母。普通话中单韵母为:a、o、e、ê、i、u、ü、-i (前)、-i (后)、er;其发音部位、舌位高低以及唇形圆展分别如下:

单韵母

发音部位

舌位前后

舌位高低

唇形

a[a]

舌面

不圆唇元音

o[o]

舌面

半高

圆唇元音

e[ɤ]

舌面

半高

不圆唇元音

ê[ɛ]

舌面

半低

不圆唇元音

i[i]

舌面

不圆唇元音

u[u]

舌面

圆唇元音

ü[y]

舌面

圆唇元音

-i[ɿ] (前i)

舌尖

不圆唇元音

-i[ʅ] (后i)

舌尖

不圆唇元音

er

卷舌

不圆唇元音

由以上10个单元音韵母的发音部位及舌位高低可知,这10个单元音韵母的发音部位中有七个舌面元音,两个舌尖元音和一个卷舌元音。其中有4个单元音韵母的舌位较为偏后,分别为:o、e、u、-i (后);4个单元音韵母的舌位较为偏前,分别为ê、i、ü、-i (前);还有2个为央元音,分别为a和er。

(2) 复元音韵母是指由2个或2个以上元音复合而成的韵母,因此也叫复韵母。普通话中有13个复元音韵母,可分为:

复元音韵母的分类

前响复韵母

ai、ei、ao[ɑu]、ou

后响复韵母

ia、ie[iɛ]、ua、uo、üe[yɛ]

中响复韵母

iao[iɑu]、iou(iu)、uai、uei(ui)

Figure 1. Diagram of tongue position and lip shape changes for front-rising diphthongs pronunciation

1. 前响复韵母发音舌位唇形变化图

Figure 2. Diagram of tongue position and lip shape changes for post-vocalic diphthongs

2. 后响复韵母发音舌位唇形变化图

Figure 3. Diagram of tongue position and lip shape changes for middle-rising diphthongs pronunciation

3. 中响复韵母发音舌位唇形变化图

根据以上复元音韵母的分类以及查找复元音韵母的发音舌位唇形变化图(图1~3)可以发现:

前响复韵母(图1)的发音特点是由前面开口度较大、舌位较低的元音向后面开口度较小、舌位较高的元音滑动。前面的元音清晰、响亮,后面的元音发音较为轻短、模糊,主要是受到前一个元音的影响,舌位由低到高,发音部位只有ai、ei发生变化,发音部位由后到前,其他两个发音部位没有变化。

后响复韵母(图2)的发音特点是由开口度较小的元音迅速滑向开口度较大的元音,前一个音轻而短,只表示舌位从那里开始移动,后面的音清晰、响亮,主要是受到后一个元音的影响,舌位由高到低,发音部位主要是由前略微偏后。

中响复韵母(图3)的发音特点是舌位从高向低滑动,再由低向高滑动,口腔由小到大再到小,一前一后的韵头和韵尾两个元音发得比较短促、模糊,中间的元音响亮、清晰,主要受到中间元音的影响,发音部位有两个由前到后,两个由后到前。

(3) 鼻韵母是指由1个或2个元音加上用来作韵尾的鼻辅音结合而成的韵母。普通话中有16个鼻辅音韵母,可以分为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

鼻韵母的分类

前鼻韵母

(以前鼻音n (舌尖鼻音)作韵尾)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后鼻韵母

(以后鼻音ng (舌根鼻音)作韵尾)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uŋ], iong[yŋ]

前鼻韵母an、en、in、ün发音时先发前面的元音,紧接着软腭逐渐下降,增加鼻音色彩,舌尖向上齿龈移动,最后抵住上齿龈发n的音,整个韵母发音完毕后才除阻。然而ian、uan、üan、uen在发音时,要从前面轻而短的元音(韵头)滑到中间较为响亮的主要元音(韵腹),紧接着软腭逐渐降下来,鼻腔通路打开,舌尖往上齿龈移动,最后抵住上齿龈发n,整个韵母发音完毕之后才除阻。主要受到舌尖鼻音n的影响,发音部位相对靠前。

后鼻韵母ang、eng、ing、ong、iong在发音时先发元音,紧接着舌面后部往软腭移动并抵住软腭发ng,整个韵母发音完毕之后才除阻。iang、uang、ueng发音时,前面的韵头轻短,只表示舌位从那里开始移动,紧接着发ang、eng的音。主要受到舌根鼻音ng的影响,发音部位相对偏后。

维吾尔语中只有单元音没有复元音,分别为ɑ、ɛ、e、i、o、u、φ、y,共8个。其发音部位、舌位前后、舌位高低以及唇形圆展分别如下:

元音

发音部位

舌位前后

舌位高低

唇形

ئا[ɑ]

舌面

非圆唇元音

ئە[ɛ]

舌面

半低

非圆唇元音

ئې[e]

舌面

稍高

非圆唇元音

ئى[i]

舌面

非圆唇元音

ئو[o]

舌面

半高

圆唇元音

ئۇ[u]

舌面

圆唇元音

ئۆ[φ]

舌面

半低

圆唇元音

ئۈ[y]

舌面

圆唇元音

将维吾尔语中的8个元音按照发音部位可以分为前元音、后元音和央元音,它们的分类如下:

前元音(舌面前) 3个,分别为:ɛ、φ、y;

后元音(舌面后) 3个,分别为:ɑ、o、u;

央元音(舌面中) 2个,分别为:e、i;

由以上8个元音的发音部位及舌位高低可知,这8个元音的发音部位都在舌面上,按照舌位前后可以分出有3个前元音,分别为ɛ、φ、y;3个后元音,分别为ɑ、o、u;还有2个央元音,分别为e、i。

由此看来,在维吾尔语的元音中,有3个元音在发音部位上相对靠前,3个元音相对靠后,另外还有两个央元音,这与普通话中单韵母的发音部位有相似之处。

因为维吾尔语中不存在复元音,因此我们将普通话中的单韵母与维吾尔语中的元音进行相对应比较,通过分析普通话的韵母与维吾尔语的元音在发音部位和舌位高低上的特点,并参考李娜在实验语音学视域下汉维元音对比研究一文中搜集到的实验语音学共振峰数据[5],我们可以发现:普通话的元音[a]和维吾尔语中的元音ɑ都是低、不圆唇元音,但是普通话的元音[a]是央元音,而维吾尔语中的元音ɑ是后元音。汉维元音[o]/o在听觉上存在差异,维吾尔语元音o在发音时舌位略低且偏后。在发维吾尔语元音u时,舌位偏低且靠前。汉维元音[y]/y从听感上大致相似,但维吾尔语元音y的舌位要低于普通话元音[y]且普通话元音[y]的舌位更靠前。汉维元音[i]/i的舌位前后基本相同,但维吾尔语元音i的舌位更低。综上所述,相较于普通话,维吾尔语元音在发音部位上表现出较大的偏后比例。

2.2. 汉–维语辅音对比

辅音是指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发出的音。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在现代汉语中可作声母的辅音有21个。按照发音部位可以分为五大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面音和舌根音[6]。其发音部位如下:

发音部位

双唇音

b, p, m

唇齿音

f

舌尖(前)音

z, c, s

舌尖(中)音

d, t, n, l

舌尖(后)音

zh, ch, sh, r

舌面音

j, q, x

舌根音

g, k, h

然而在维吾尔语中,辅音一共有24个。按照发音部位可以分为以下七类,对比普通话按照发音部位划分的类别,多了舌叶音和喉音两类,其发音部位如下:

发音部位

双唇音

ب[b]、پ [p]、م[m]

唇齿音

ف[f]、ۋ[w]

舌尖(前)音

ز[z]、س[s]

舌尖(中)音

د[d]、ت[t]、ن[n]、ل[l]、ر[r]

小舌音

غ[ʁ]、ق[q]、خ[χ]

舌根音

ك[k]、گ[ɡ]、ڭ[ŋ]、ي[j]

舌叶音

ج[ʤ]、چ[ʧ]、ش[∫]、ژ[ʒ]

喉音

ھ[ɦ]

根据上述依据不同的发音部位分类的结果显示,普通话中可作声母的辅音的21个中,发音部位较前的(舌尖音之前的)声母有15个,分别为:b、p、m、f、z、c、s、d、t、n、l、zh、ch、sh、r,占总数的71.4%。位于发音部位较后的(舌尖音之后的)声母有6个,分别为:j、q、x、g、k、h,占总数的28.6%。相比之下,维吾尔语中的辅音总数为24个,位于发音部位较靠前的(舌尖音之前的)辅音有12个,分别为:ب[b]、پ [p]、م[m]、ف[f]、ۋ[w]、ز[z]、س[s]、د[d]、ت[t]、ن[n]、ل[l]、ر[r],占总数的50%。位于发音部位靠后的(舌尖音之后的)辅音有12个,占总数的50%,而且相对于普通话,维吾尔语还多了舌叶音与喉音,两者发音部位均靠后。通过对比表明,维吾尔语辅音音位的发音区比普通话的发音区靠后[7],也就是说维吾尔语的辅音相较于普通话的声母在发音部位上呈现出一种偏后的现象。

2.3. 汉–维语语调轻重格式对比

声调是指音节发音时,能够区别意义的高低升降变化的形式就是声调。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在现代汉语中,声调有区别字、词意义的作用,例如:吧、拔、把、爸,这四个字的拼音相同但是声调不同,这就出现了不同的字,可见汉语中的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然而在维吾尔语中是不存在声调的,主要是通过用重音来表达含义。Ozcelik认为维吾尔语是音高重音语言,重音的声学关联参数主要是音高,维吾尔语重音的基本模式是由轻到重的类型[8]。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而维吾尔语中是没有声调的,但是有词重音,维吾尔语的重音起到划分词的作用,维吾尔语的重音通常出现在多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因此普通话与维吾尔语韵律之间的差异也会对少数民族学习者学习普通话造成影响[9]。维吾尔语的重音通常出现在多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说话者说话的语气不同,便会使用不同的语调,因此维吾尔族学习者在发音时会无意识的把重音放在最后一个音节上,于是就造成了维吾尔族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时由于母语发音习惯的特点,习惯性地把重音放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形成“前轻后重的”重音格式,于是出现词语轻重格式朗读总是在后的结果。

2.4. 汉–维语音节对比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有意义的基本单位,音节是由因素构成的语音片段,是听话时自然感觉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一般来说,汉语的音节主要是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的,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儿化的两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元音是构成音节的中心,辅音不能单独构成音节,一个词里有几个元音就有就有几个音节。而在维吾尔语中,音节的构成方式更为多变,大致可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两大类[10]。基本结构主要有:元音;元音 + 辅音;辅音 + 元音;辅音 + 元音 + 辅音;元音 + 辅音 + 辅音等五种基本结构形式。这两种语言在音节结构上的差异也使少数民族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时出现困难。

3. 普通话语音偏误分析

3.1. 元音方面

母语为维吾尔语的学习者在普通话学习中常常把-i[ɿ] (前i)和-i[ʅ] (后i)都偏误为[i]。但是在普通话中,-i[ɿ] (前i)仅可与平舌音声母z、c、s结合,如“字”(zi)-i[ʅ] (后i)仅可与翘舌音声母zh、ch、sh、r结合,如:“只”(zhi);而i[i]可独立成音节,如“一”(yi)或者还可以与b、p、m等声母结合,如“笔”(bi)、“密”(mi)等。由于维吾尔语中没有前、后-i,因此维吾尔族学习者在学习-i[ɿ] (前i)、-i[ʅ] (后i)以及i时会难以区分,从而全部误用为[i],这主要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从而出现的语音偏误。

3.2. 辅音方面

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时,常常在普通话的舌尖后音声母上出现的偏误比较多,常见的错误主要是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之间的混用,常常把本应该是舌尖前音的声母发成舌尖后音的声母。例如:把“字”发为[tʂi],“擦”发为[tʂ’a],“事”读为[si]等。另外维吾尔族学习者在学习发舌尖后音zh、ch、sh、r时,由于维吾尔语中没有这个音,因此会选择使用维吾尔语中相似的舌叶音[ʤ]、[ʧ]、[∫]和舌尖中、颤音[r]来代替。例如:把“这”发为[ʤe],“热”读为[re]等。

3.3. 语调轻重格式方面

无声调母语背景下的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声调时,常常会受到母语发音特点的影响,对于正确把握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带来困难,因此维吾尔族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时,会在声调方面普遍出现错误,尤其是在上声发音方面格外严重[11]。其次,在发一些较为简单的音时,如:阴平、阳平这些音时,也常常会出现由于发音不到位而出现的发音错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维腔维调”。

3.4. 音节方面

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维吾尔族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的复元音时较为困难,这是因为在汉语的音节构成与维吾尔语的音节构成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在汉语里面可以出现两个元音连用的现象(元音 + 元音),但是不能出现两个辅音连用的现象(辅音 + 辅音),然而维吾尔语的音节结构则正好与此相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少数民族学习者在读复元音时常会出现错误,基本上遵循保留韵腹,丢下韵头或韵尾和保留韵腹、韵头或韵尾辅音化这两种规律使其符合母语的音节结构,所以这两种语言存在的结构差异也使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出现了困难。

3.5. 普通话字音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普通话字音本身就具有极其复杂的特性,这一特性也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带来了诸多挑战。在汉语中,相同的字可能有不同的发音,我们称之为“多音字”。比如:盛(shèng)开–盛(chéng)饭。在这两组词中,明明是相同的字,但是却有不同的读音。另外与“多音字”相对应的是“同音字”,即不同的汉字具有相同的读音。比如:尘埃(ai)–挨(ai)近–唉(ai)声叹气–哀(ai)伤。在这四个词的核心字中,虽然它们的字形、字义完全不同,但读音却相同。这两类词在汉语中都是比较常见的。

汉语中还存在独特的“变调现象”,特别是当两个字叠加出现时,后一个字的读音往往会发生声调变化的情况。比如:妈妈、爸爸、哥哥、妹妹等亲属称谓词。当这一类词出现时,后一个字的读音变为轻声,比如妈妈(mā-ma)。

此外,汉语中的儿化音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难点之一。比如:花儿、鸟儿、小孩儿等这一类的词。在读这一类的词时,不能把两个字分开来单独发音,“儿化”指的是在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在读到“鸟儿”这个词的时候,这个“儿”只是表示一个卷舌动作的符号,例如:花儿-huar;鸟儿-niaor;小孩儿-xiaohair等。

上述的多音字、同音字、变调现象以及儿化音构成了汉语语音系统的显著特点。由于这些特征在维吾尔语中并不存在,因此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汉语发音时的主要障碍。深入理解并掌握目标语言的内在的特征及规律,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克服发音障碍,更能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 纠偏对策

4.1. 学生方面

4.1.1. 学生要主动学习,养成操练意识

语言是教不会的,而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的,只有经过大量的操练才能真正掌握好第二语言。作为一名语言学习者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在遇到不会或者难以理解的问题时要主动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时,一定要能够区分汉语与维吾尔语之间的结构差异,并且能够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大量练习。除此之外,自己还要多读、多练习以及多与别人交流,只有自己多下功夫,课下主动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帮助我们尽早熟练掌握第二语言。

4.1.2. 学生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学会积累特殊用法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熟练掌握汉语语音的内在特征及规律。在朗读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每个字发音准确,尤其是声调要读准、读到位,避免因母语负迁移而导致的发音偏差。同时,日常学习也要注重词汇和句式的积累,通过组词、造句等练习举一反三,逐步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并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此外,通过对比分析维吾尔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识别学习难点,例如,汉语的声调、多音字、儿化音等现象在维吾尔语中都是不存在的。而维吾尔语的重音模式也与汉语有显著的区别,针对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可以通过反复模仿、对比发音、强化声调感知等方式,逐步克服母语的干扰,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汉语的目的。

4.2. 教学及教材方面

4.2.1. 教学方面

汉语和维吾尔语这两种语言除了普遍的共性外,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维吾尔语属于无声调语言,而汉语则属于有声调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声调教学外,还应建立新疆地区(其实西北五省都存在)学习者普遍存在的普通话发音整体性、系统性、规律性偏后的认知,并围绕这一思维提炼更加科学、可行的培训教学手段,构建认知更加全面、有效的体系。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由于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已经形成的、固有的非声调发音模式会对普通话的声调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声调意识和正确的发音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其次,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突出汉语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发音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刻板印象,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较多的声调进行大量练习,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不同声调的发音。

4.2.2. 教材方面

选用的教材中可以涉及到汉语与维吾尔语的语音对比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确两种语言在元音、辅音、声调和音节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教材中还应系统性的安排多音字、轻声、儿化音等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的专项训练,并提供跟读和模仿练习,帮助学生规避母语负迁移可能带来的影响。

其次选取的教材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学情来选用合适的教材,教材的选用不可以过于简单,教材中的内容要涉及基础部分和拔高部分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材中的课后题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针对学生较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多设习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配套相应的音频练习,以帮助学生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5. 结论

本文以作为普通话生成基础和源头的现代汉语和维吾尔语的语音系统对比研究为基础,通过系统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在元音、辅音、语调轻重格式以及音节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了维吾尔族学习者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而面临的主要发音障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了维吾尔语较汉语在发音部位上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系统性、规律性偏后的现象,这一发音偏后的现象与汉语的发音特点有所不同。然后借两种语言之间语音差异对比,分析出了少数民族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可能会在元音、辅音、语调轻重格式、音节以及普通话字音本身具有的复杂性等方面出现的偏误成因,并且我从学生自身层面和教学及教材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比分析汉语与维吾尔语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清楚地识别学习难点。针对汉语的声调、多音字、儿化音等现象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通过反复模仿、对比发音、强化声调感知等方式,逐步克服母语负迁移对目的语的影响,以此来减少学习障碍,最终为少数民族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者的普通话水平,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丽.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 37(8): 129-130+133.
[2]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43-480.
[3] 郭莉琳. 浅谈广西方言对汉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及对策[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8): 153-154.
[4] 罗宁, 王其厅, 张淑静. 普通话标准教程[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2.
[5] 李娜. 实验语音学视域下汉维元音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2019.
[6] 黄伯荣, 廖序东, 主编. 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 古扎丽努尔∙德力木拉提, 古力努尔∙艾尔肯, 米吉提∙阿不里米提, 等. 非汉语母语者的普通话元音和辅音感知研究[J]. 声学技术, 2020, 39(2): 214-219.
[8] Özçelik, Ö. (2016) Stress or Intonational Prominence? Word Accent in Kazakh and Uyghur. Turkic Languages, 19, 163-192.
https://doi.org/10.13173/tl/2015/2/163
[9] 杜兆金. 维汉接触中的竞争式有序匹配和异步回归——兼论汉语民族方言的形成与演变特点[J]. 语言研究集刊, 2023(2): 157-177+392.
[10] 刘珉. 汉维语语音结构异同对比[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2): 21-30.
[11] 徐世昌. 非声调语言少数民族普通话声调习得研究综述[J]. 昌吉学院学报, 2024(3): 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