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今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成为了外语工作者共同的使命。而只有汉语的纪录片当然不能满足大范围传播文化的需要,因此中英双语纪录片为海外观众走进中华文化搭起了重要桥梁。新华社于2019年推出的24集纪录片《四季中国》,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双语纪录片,以平实客观的视角展现了节气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介绍了诸多与节气相关的仪式庆典、传统技艺、特色饮食与产业等内容。作为“国家相册”、“时代影像志”,且兼具影像史料价值、文化传承重任的纪录片,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现实性、思辨性等特征,一直被视作塑造中国形象、进行国际传播的载体之一[1]。
现有的视觉语法相关研究可大致分为对静态语篇与动态语篇的分析。静态语篇包括译本绘本[2] [3]、新闻图片[4]、海报[5]以及标志牌[6]等。动态语篇包括视频广告[7]、纪录片[8] [9]、教学视频[10]。其中,对纪录片视觉模态的分析成果丰富,学者们多借助Kress & van Leeuwen于1996年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方面分析纪录片画面传达的内涵。
然而,对纪录片《四季中国》的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字幕翻译领域,从视觉语法等多模态相关理论入手的前人研究较少,其中傅丽婷[11]借助张德禄[12]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这四个层面,分析了《四季中国:惊蛰》如何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模态形式来增强纪录片的表现力和对外传播效果,这为本文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纪录片《四季中国》作为典型的视觉话语,含有丰富的画面内容,其中画面主体的布局设计、交际双方的位置、交谈时的表情动作,都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挖掘分析,以此总结纪录片制作者们是如何通过安排画面内容,成功传达纪录片文化内涵的。
2. 视觉语法
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基础上,Kress和van Leeuwen在《阅读图像》中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专门分析图像。他们指出[13],与语言所具有的三大元功能类似,图像也具有三种基本的功能: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图功能。再现功能可以被划分为叙事性过程和概念性过程两个方面。互动功能包括接触、社会距离以及视角三方面元素。构图功能涉及到信息值、取景及显著性。而纪录片主要以画面传递意义,因此可以借助视觉语法理论来分析其传达的内涵。
2.1. 再现意义
首先是再现意义。Kress & van Leeuwen [13]指出,再现意义表征图像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图像的再现意义包括叙事过程和概念过程两类,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矢量,叙事过程中存在矢量。概念再现包含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分析过程是指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涉及两种参与者:载体(整体)和拥有的属性(部分) [14]。象征过程表示图像中元素代表了哪些其他含义[13]。
矢量是指图像中人物的眼神方向、手臂的延展方向等,可以将叙事图像中的参与者连接起来。叙事过程包括行为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等[13],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等对应。行为过程和反应过程有及物和不及物结构两类。及物结构是指图像主体的动作指向者,即目标,而不及物结构中则没有目标。反应过程中图像主体的眼神方向构成矢量,因此就有“反应者”和“现象”[13]。不及物结构指的是图像中没有“现象”。
2.2. 互动意义
其次是互动意义。根据Kress & van Leeuwen [13],有三种方法来分析图像中的互动意义。因此,将从接触、社会距离和视角三方面分析该纪录片视频中的视觉画面。“接触”是指图像中元素与观看者之间通过目光接触建立的一种关系,有“提供类”和“索取类”图像两种,“提供类”表示图像主体目光投向画面中其他元素,因此与观众没有眼神交流,仅展示信息;“索取类”图像中参与者的目光看向观看者,表示参与者向观众索取关注和认可,并邀请观众参与到画面中。
社会距离指通过选择镜头的大小可以暗示观众与物体景观、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特写镜头表示亲密或个人关系,中景镜头表示社会关系,长景镜头代表公共关系。互动意义中另一个概念是视角,也叫做态度,包括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水平视角由正面视角和斜视角组成,分别表现为介入和分离;垂直角度包括俯视和仰视[13]。
2.3. 构图意义
第三是构图意义。构图意义研究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这也是表现纪录片参与者与观众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将从信息值、显著性、取景三个方面分析[14]。信息值主要靠图像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决定。一般来说,画面中心展示的是重要信息,图像边缘展示的是次要信息;画面左边是已知信息,右边是新信息;画面上方是理想信息,下方是真实信息。显著性通过颜色、相对尺寸、视角和前景化或背景等构图元素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取景是指图像中实线或虚线形成的分割线,这些线条连接或割断图像中的元素。
本文将根据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四季中国:雨水》纪录片中选出10张图,结合视觉语法理论三大意义的构成要素,对图进行分析,探究纪录片视觉模态传达的意义与特点,并分析该集纪录片建构了哪些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 纪录片《四季中国:雨水》中视觉模态如何传达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的;2) 纪录片《四季中国:雨水》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传达了哪些中国倡导的理念。
3.2. 《四季中国:雨水》纪录片介绍
《四季中国》是由新华社(CNC)制作的二十四集系列纪录片,以长期居住在中国的英国人江森海担任主持人,依次走进中国的不同地方,带领观众了解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意义、相关的民俗活动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影响。该纪录片以丰富的画面、细致的独白与对话讲解、平淡又不失节奏的背景音乐,向海内外观众真实呈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该纪录片在社交平台B站上获得了9.4的评分,是成功输出中华文化的典范。《雨水》是该纪录片的第二集,由主持人带领观众走进四川省都江堰市感受雨水节气对当地生产生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3.3. 语料选取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抽取10张截图作为分析语料。抽样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 首先将该集纪录片分为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层主结构,其中中间结构又包括旁白、互动与无旁白三层次结构。计算三层主结构与三层次结构的时长以及在一集纪录片中的时长占比。
2) 将上述比例分别乘以60,得到每一层结构应该抽取的视频时长。以计算出的视频时长为单位,对纪录片的三层主结构及三层次结构进行截取,分别得到N个三层结构的视频片段。
3) 借助EXCEL中RANDBETWEEN函数,在每个结构随机抽取一个视频片段,即得到5个抽样视频片段,即在开头、旁白、互动、无旁白与结尾中分别抽到的视频序号为2、4、13、15、4。
4) 对该5个视频片段进行截图,删去每层结构中场景重复的截图后,对剩余截图进行编号。再次借助该函数,从5个视频片段中分别抽取两张截图,完成语料的抽选。最终两次抽到的截图顺序分别是:14、14、10、1、10;2、9、7、2、5。
3.4. 研究工具
本研究用到的软件是ELAN 6.8,见图1,EXCEL表格工具以及UAM Image Tool 2.1,见图2。ELAN 6.8用于计算纪录片每层结构的时长及占比,EXCEL中RANDBETWEEN函数用于对视频和截图随机抽取,UAM Image Tool 2.1将对抽取出的截图进行标注,并统计图中三大意义及其要素的占比。
Figure 1. The working sheet of ELAN 6.8
图1. ELAN 6.8界面
Figure 2. The working sheet of UAM Image Tool 2.1
图2. UAM Image Tool 2.1界面
4. 视觉模态意义建构
4.1. 再现意义
再现意义是指客观世界中的人、地点和事物以及人类内心世界的活动,包括叙事过程和概念过程两种类[13]。通过对10张图的分析,可以发现叙事过程的比例明显高于概念过程,分别占66.7%与33.3%。由此可知,纪录片创作者更多地展示了画面参与者的动态性。
Figure 3. The host is staring the silkworm
图3. 主持人细致观察蚕的画面
Figure 4. Audiences are looking at Water Release Festival
图4. 观众在观看放水节
图3展示了主持人手心上的蚕,主持人投向蚕的目光形成矢量,体现出蚕宝宝的娇嫩,也突出这一幼小动物在带动养殖户发家致富、引领当地丝绸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当地结合地理位置、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图4展现了观众在观看放水节的画面,观众的目光形成矢量,构成了反应过程。有的观众拿出手机记录这一神圣的过程,并对这一仪式的举办流露出欣喜与感动的微笑。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江堰地区的放水节不仅关乎当地农业,更影响着四川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4.2. 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制造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三个要素实现[13]。通过分析抽样得到的图,可以发现社会距离和视角出现次数较多,占比均为36.8%,接触占比较少,为26.4%。其中,提供类接触比索取类接触多,可以看出纪录片制作者倾向于为观众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不是向观众索取信息,这样更能体现出纪录片内容的真实与多元。社会距离中中景镜头与视角中水平视角分别占比最高,表明纪录片制作者倾向于在画面主体与观众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让观众也能沉浸其中。
Figure 5. A giant panda is eating bamboo shoots
图5. 大熊猫在吃竹笋
图5~7均为“提供类”图像,画面中图像参与者的目光均看向画面中其他事物,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信息。图5展示了在四川都江堰大熊猫保护基地内,一只大熊猫坐在草地上安详吃竹笋的画面。画面中大熊猫正看向别处,为观众提供了大熊猫生活惬意、富足的真实画面,侧面体现了人们为保护大熊猫健康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反映了中国始终倡导并落实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Figure 6. The guide is explaining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图6. 导游向主持人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
图6记录了当地导游向主持人介绍都江堰修建过程的画面。该近景镜头与水平正面视角突出了导游的面部表情与手势,表示图中参与者与观众的平等关系,既刻画出导游认真负责的形象,又表现出导游作为主持人好友,所具有的热情耐心的品质,是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缩影。
Figure 7. Performers are dancing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Water Release Festival
图7. 放水节开幕式上演员正在演出
图7展示了四川都江堰在雨水节气举行的放水节仪式。画面中表演者的目光投向周围的观众,面带微笑,服装道具齐全,观众数量较多,反映出雨水节气对当地有着重要意义,体现出人们对这一仪式的重视、保护与传承。在该纪录片中,“提供类”图像有助于展示图像参与者之间的和睦关系。
Figure 8. A tourist is smiling at the camera
图8. 游客正朝着镜头微笑
图8是“索取类”图像,图像参与者面露微笑,凝视着镜头,目光形成矢量,将画面中人物与观众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起友好和睦的关系,表明当地人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真实状态,进一步反映了几千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于四川人民,成就了如今天府之国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深化了雨水节气对当地的重大作用。在该纪录片中,“索取类”图像有助于缩短图像参与者与画面外观众之间的距离,观众更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4.3. 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指图像的整体布局,主要通过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来实现[13]。在该纪录片中,显著性占比最高,为50%,信息值与取景占比依次为26.47%、23.53%。信息值中图像参与者构图位置多为中心–边缘以及左侧–右侧。图像的上下、左右及中心与边缘分别传达不同的信息值。如从左到右,一般表示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中心–边缘表示由重要信息到次要信息。该纪录片通常以颜色、相对尺寸和前景化来突出主要的图像参与者。
Figure 9. A close shoot of lotus
图9. 荷花特写
图9展现了夏天的标志性植物——荷花,其粉色与背景的绿色形成对比,突出夏天植物颜色的多样,也点明了人们在夏天有观赏荷花的喜好;绿色作为背景表次要作用。同时,以荷花的特写作为前景放在醒目的位置,勾勒出荷花外形的柔美,进而让观众联想到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同时也能为国外观众介绍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洁净、高尚的含义。
Figure 10. Geographic features of Dujiangyan regions
图10. 都江堰地区的地貌
图10展现了四川地区典型的山地特色,画面上方的蓝天白云与下方的山地形成对照,连绵山脉构成的实线将画面分割开来,展示了四川西高东低的特点,为观众提供了四川基本的地貌特征。
Figure 11. The aerial view of Min River and irrigation zone
图11. 岷江与灌水区的俯瞰画面
图11将岷江与灌水区分别位于画面的左右两侧,分别代表新信息与旧信息,表明岷江是当地农耕灌水的源头,体现了当地人顺应大自然休养生息的自然规律,形成了每年维护灌溉系统的传统。水流的白色与周围植物的绿色形成对比,突出了水源的可贵,进一步反映了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适度性。
Figure 12. The peaceful night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图12. 当地居民悠闲的夜生活场景
图12展现了都江堰地区岷江边人们惬意悠闲的夜生活。画面突出了古楼的金黄色线条,将古楼与岷江安排在画面上方,将人们安排在画面下方,分别代表理想信息与真实信息,突出岷江为当地人生活带来的诸多好处,也是当地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纵观全片,纪录片中使用到的视觉模态内容多样,画面中的人物、植物动物、建筑物在镜头中不断切换,使观众更能身临其境,与主持人一起了解雨水节气对都江堰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 结语
本文借用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方面分析了文化纪录片《四季中国:雨水》视觉模态传达的意义。
对于视觉模态构建意义的特点,分别体现在三大意义中。首先在再现意义中,叙事过程占比高于概念过程,表明该纪录片多展现画面主体的动作,以画面主体的眼神、手势等形成矢量,以此来提高观众参与感。互动意义中“提供类”接触居多,为观众提供了画面主体的更多信息,并展示出画面内容的真实性,社会距离主要展现为中景镜头,其次为长景镜头,展示出画面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使观众以第三视角了解雨水节气的相关习俗与建筑。视角中多采用水平正面视角,表明画面主体与观众之间的平等关系,同时观众可以进入画面中,与主持人一起体验当地的传统习俗。构图意义中,该纪录片注重通过色彩对比、尺寸大小与前景化,来突显画面参与者的主体地位。画面主体的位置以中心–边缘为主,以左右分布为次,展现图像参与者的重要意义,以及呈现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之间的关系。取景表现在画面中,即利用实线构成分割线,分割图像中元素,丰富了画面层次感与线条感。总体而言,该纪录片视觉模态通过捕捉人物眼神、动作,多使用“提供类”接触与中景镜头,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并借助颜色对比、尺寸等来突显画面主体,突显了雨水节气、竹子以及都江堰对该地区的重要意义。
经过分析总结发现,该纪录片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传达出了中国始终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注重保护与传承的文化理念,深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但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研究所选用的研究对象只有纪录片的第二集,样本数量较少,代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因此,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分析该纪录片的其他分集,提高数据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就研究方法而言,定量研究数据较为简单,定性分析较为简短。此外,该研究只选用了视觉模态,但纪录片中其他模态,如文字模态、声音模态以及人物手势和面部表情,也传递了丰富的意义,因此也值得未来研究进一步探讨,以此对纪录片有更全面丰富的认识。
基金资助
本文系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C2510732CX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