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或周围性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导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临床以面肌瘫痪、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患病率居第六位。而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通过调节神经的兴奋性与传导功能,促进面神经的修复与再生,进而改善面部肌肉运动和感觉功能。同时,针灸调节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病变部位的血液灌注,修复受损神经,加快炎症的吸收与消退。近年来,众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单独应用或与中药、西药、康复治疗等联合使用,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传统针刺、电针、温针等不同的针灸方法在治疗效果上各有特点。现就近年来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Abstract: Facial neuritis, also known as Bell’s palsy 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an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caused by non-suppurative inflamma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in the stylomastoid foramen. Clinicall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facial muscle paralysis and mouth-eye deviation, and ranks sixth in the incidence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Modern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n promote facial nerv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by regulating nerve excitability and conduction function, thereby improving facial muscle movement and sensory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n regulate the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increase the blood perfusion of the lesion, repair the damaged nerve, and accelerate the absorption and regression of inflammat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etc.,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electroacupuncture, warm needling and other acupuncture method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therapeutic effec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facial neuritis in recent years.
1. 引言
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患者面部肌肉常伴有运动和感觉障碍,出现嘴角歪斜、眼睑闭合困难、面部表情不对称等症状。该疾病不仅对患者的容貌造成显著改变,还易引发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1]。由于面神经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药物。而在中医中,面神经炎属于“面瘫”、“口癖”的范畴,积累了丰富的相关治疗经验。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神经炎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众多研究聚焦于针灸治疗面神经炎,不仅在临床疗效上取得了诸多成果,也在机制探讨方面不断深入[2]。有研究对比了针灸联合中药与单纯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效果,发现针灸联合中药治疗效果更佳,凸显了针灸在面神经炎治疗中的优势。还有研究探讨了不同针灸介入时间对急性面神经炎症状改善及恢复时间的影响,证实早期针灸介入可减缓面神经损伤进展、提高疗效并缩短恢复时间。目前对于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机制尚未完全明晰,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将对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面神经炎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以及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当人体气血不足时,经络缺乏濡养,正如《灵枢·本藏》所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血不足,面部经络失养,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风寒之邪便容易乘虚而入,侵袭面部经络,导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面神经炎。风寒之邪是引发面神经炎的常见外邪之一。面部为诸阳之会,阳气较为旺盛,但当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之邪易乘虚侵袭面部经络。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可使经络气血凝滞不通;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常携寒邪侵犯面部经络,导致面部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养,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体劳累后汗出,腠理疏松,此时若吹风受凉,风寒之邪极易侵袭面部,诱发面神经炎。《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僻候》中提到:“偏风口僻,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明确指出了体虚感受风寒之邪与面神经炎发病的关系。面部经络气血不畅是面神经炎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环节。人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正气亏虚,外邪侵袭面部经络时,会导致经络气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不通,气血不能正常濡养面部肌肉筋脉,肌肉筋脉失养则出现弛缓不收,导致口眼歪斜等症状。面部主要涉及阳明经、少阳经和太阳经等经络,其中阳明经多气多血,当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阳明经时,易导致经络气血阻滞,引发面神经炎[3]。
3. 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机制
针刺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分支,改善局部神经的血液供应,增强神经细胞的代谢功能,加速神经的修复进程。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释放多种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为受损面神经的修复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与修复。通过针刺,可调节神经细胞膜的电位,纠正神经传导的异常,恢复面神经正常的传导功能,使面部肌肉重新获得神经的有效支配,从而改善面部表情和运动功能。以地仓、颊车、阳白、四白等为代表的面部局部穴位,直接作用于面部神经和肌肉,通过针刺刺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恢复。翳风穴,因其位于面神经出颅部位,针刺此穴可直接作用于面神经,对缓解面神经炎症、减轻疼痛有显著效果。在辨证选穴方面,若患者属气血亏虚证,常加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以健脾益气、养血通络。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针刺足三里可补益气血,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物质基础;三阴交则可滋补肝肾、养血活血,辅助改善气血亏虚状态[4]。若为风寒外袭证,可加用风池、风门等祛风散寒穴位,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可疏散风邪,使风寒之邪从表而解,减轻对面神经的侵袭。
4. 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方法
4.1. 针法
4.1.1. 皮内针
皮内针是一种特制的小型针刺工具,常见类型为颗粒型或掀钉型,源于中医理论的十二皮部理论。该方法又称“埋针法”,源自《黄帝内经》,是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皮内针刺激穴位,可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兴奋,通过神经节段的传导作用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激活神经调控。神经末梢感受到刺激,将信号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至脊髓,进而传递到大脑中枢,大脑再通过神经反射对身体各器官和系统进行调节。对于治疗面神经炎,让面部受阻的气血运行通畅,使病变症状得到缓解。其针尖留置于皮下组织可引发超敏反应,引起免疫应答,从而激活免疫调控[5]。针尖在皮下组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会识别并作出反应,促使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的活性增强,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皮内针针刺较浅,一般不会伤及深部的血管、神经和脏腑组织,安全性较高。同时,由于刺激相对温和,多数患者不会感到明显疼痛,易于接受。皮内针能持续刺激穴位,相较于普通针刺短暂的刺激,更有效地激发经气,从而较快地产生治疗效果。
4.1.2. 浮针
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浅筋膜层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由符仲华博士于1996年创立,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浮针疗法传承了中医针灸的基本理念,同时又在针刺部位、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6]。浮针主要在病痛周围或相关经络的皮下浅筋膜层进行针刺,并非传统针灸所强调的穴位。这种针刺部位的选择,通过对浅筋膜层的刺激,调节局部的气血运行和神经传导,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浮针留针时间相对较长,一般留针1~2小时,期间可间断进行扫散操作。留针过程中,患者可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治疗效果。与传统针灸相比,浮针运针时患者的疼痛感较轻,更容易被接受。章小琴[7]的研究结果表明,浮针疗法治疗面神经炎急性期伴耳后疼痛疗效显著,能快速缓解患者耳后疼痛,且急性期介入浮针干预对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更显著。
4.1.3. 火针
火针疗法历史久远,其萌芽阶段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及以前。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的多种称谓,如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等。面神经炎多因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气血运行[8]。火针具有温热特性,借助火热之力可温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改善面部经络气血阻滞状态,从而缓解面神经炎症状。临床取穴常根据面神经炎的不同阶段和症状特点进行。初期多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为主,常取阳白、攒竹、鱼腰、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等面部穴位,以及风池、合谷等远端穴位。中后期以扶正通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可适当增加足三里、三阴交等补益气血的穴位。
4.1.4. 蜂针
蜂针主要是利用蜜蜂尾部的蜇针作为针具。蜜蜂蜇针连接着毒腺,当蜇刺时,会释放出蜂毒。蜂针疗法是集针、灸、药三者于一身的传统自然疗法。其中,“针”是指蜂针的蜇刺如同针刺穴位,能起到刺激经络穴位的作用;“灸”是由于蜂毒注入人体后,局部会产生温热感,类似艾灸的温热效应;“药”则是蜂毒本身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可发挥治疗疾病的功效。蜂针疗法通过将蜂毒注入人体穴位,发挥其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9]。而艾灸则借助温热刺激穴位,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的功效。朱睿滢等[9]指出,蜂针疗法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灸和药物治疗,表明蜂针疗法本身对面神经炎有较好疗效。
4.1.5. 电针
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电针结合了针灸和电疗两者的优势,电针的导电性能够将电疗法微弱的电流以更少的损耗直接送达特定的穴位,以刺激神经末梢和经络。通过调节局部血液循环,使药物更易到达病变部位,提高药物在局部的浓度,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电针刺激还能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与药物协同作用,减轻面神经的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0]。
4.1.6. 针刀
针刀是由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发明的一种锐性分离针具。针刀主要由针头、针身和针柄构成。针柄为扁平葫芦形或梯形,且与刀口线平行,方便医生握持与操作时控制刀口方向;针身为圆柱状;针头形状的变化造就了各种型号的针刀,以适应不同的临床需求。针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以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针刀兼具针灸针的针刺特性与手术刀的切割功能,其一端为尖锐的针状,另一端则是锋利的刀刃,这种独特结构使其能够在微小创伤的情况下,深入人体组织进行切割、剥离等操作[11]。相较于传统开放性手术,针刀治疗通过微小的针孔创口进行操作,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极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相对较轻。例如在治疗一些软组织疾病时,能有效减少对肌肉、血管和神经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4.1.7. 头皮针
中医认为,头部是诸阳之会,人体的经络系统与头部有着密切联系,刺激头皮穴位可调节全身气血和脏腑功能。从现代神经学角度,头皮与大脑皮层存在对应关系,特定的头皮区域对应着大脑不同的功能分区,刺激相应头皮部位能影响大脑神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2]。头皮针治疗通过在头皮上特定的穴位施针,以调理气血、清理经络、平衡阴阳等,从而调节面部神经的功能和病变部位的气血状态,通过头皮上的神经末梢,对面神经的传导产生影响,调节面部神经的兴奋性和功能状态,从而有助于治疗面神经炎引起的面部症状。
4.1.8. 梅花针
梅花针又称皮肤针,其刺激穴位主要基于中医经络理论。面部经络丰富,尤其是阳明经和少阳经循行于面部。当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经气运行不畅,气血失调,面肌失于濡养而发病[13]。梅花针通过浅刺与面神经炎相关的穴位,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使气血通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梅花针叩刺可能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调节神经反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的营养供应和代谢,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4.1.9. 太极六合针
太极六合针是一种传统中医特色手法针灸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针,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面部神经的功能状态,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刺激神经末梢,影响神经传导和兴奋性,有助于调节面部神经的功能状态,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痉挛。太极六合针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氧气和营养供应,有利于面部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对面神经炎的症状产生影响,如减轻面部的水肿、改善局部的代谢和营养供应,有助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面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14]。
4.2. 灸法
4.2.1. 热敏灸
热敏灸是在传统艾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疗法,通过激发人体经络穴位的热敏化现象,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人体经络穴位存在热敏现象,即穴位对艾热刺激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当受到艾热刺激时,会产生透热、扩热、传热等不同的热敏反应[15]。这些热敏反应能够激发经气的传导,使经络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通过刺激皮肤和神经末梢,热敏灸能够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扩张血管,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面神经炎引起的疼痛和神经症状,恢复神经的正常功能,加速细胞再生和修复,对于面神经炎引起的神经退行性变化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4.2.2. 雷火灸
雷火灸是一种特殊的艾灸疗法,以经络学说为原理,采用独特配方的药物艾绒柱,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进行熏烤。其温热之力可通过穴位渗透肌肤,直达病所,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散寒除湿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雷火灸的温热刺激能够扩张局部血管,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加神经的营养供应,促进受损面神经的修复与再生[16]。同时,药物成分在温热作用下,经皮肤吸收,可发挥药理效应,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神经水肿,为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5. 总结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面神经炎具有多方面的机制,且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发展。不同的针灸方法以及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都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前景。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具体机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针灸治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为面神经炎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