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代化意蕴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and Its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DOI: 10.12677/acpp.2025.147374,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仪: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关键词: 马克思世界历史价值意蕴Marx World History Value Implications
摘要: 马克思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根基,深刻论述了世界历史理论,为把握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阐明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基础,普遍交往的扩大是世界历史的实现形式,资本的扩张性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内驱动力。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推进现代化仍具有指导意义。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良性循环。
Abstract: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material history, Marx profoundly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which lay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ovides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grasping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globalization.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capitalism, Marx clarifi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world history, the expansion of universal communication is the realization of world history, and the expansion of capital i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y. Entering the new era,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is still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lead industrial change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mpow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ith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promote virtuous circle with high-level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文章引用:王仪.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代化意蕴[J]. 哲学进展, 2025, 14(7): 302-30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7374

1. 引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持续拓展,世界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也面临着逆全球化、全球治理体系不平衡、不对称等问题。“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对推进现代化,回答人类之问,世界之问提供了新思路。

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马克思结合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2.1. 新航路的开辟

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航路的开辟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5世纪之前世界各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生产力落后,科技水平较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各个国家的交往范围封闭而狭小,没有对外扩张的需求。随着手工工厂和租地农场的繁荣发展,封建制度逐步瓦解,西欧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市场需求逐步扩大,商品经济日益发达,金银财富作为商品交换的支付手段其需求量日益膨胀,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马可·波罗游记》营造出东方大地上遍布黄金的假象,在社会上掀起了“黄金热”,追求财富的航海家踏上了探索之旅。“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2]: p. 401)新航路的开辟打破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彼此隔绝、相互孤立的封闭状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各区域间的联系与交往更加紧密,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演变,打开了世界历史的大门。

2.2. 工业革命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打开了世界历史的大门,工业革命的发展则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蒸汽机被广泛运用到各个生产部门,机器大工业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紧接着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2]: p. 401)机器大工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扩大了资本主义各国对原材料和销售市场的需求。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商品原料,资产阶级疯狂掠夺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它们到处开发、落户并建立联系,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国际分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国际分工的深化又加强了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普遍联系与频繁交往。世界市场随着人类交往活动的不断扩大而建立起来,整个世界在经济上联结成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向世界历史转变。

2.3. 无产阶级的觉醒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促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空前兴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的数量急剧提升。当无产阶级的联合扩展到全世界时,历史也就愈来愈成为世界历史。无产阶级来源于“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3]。无产阶级不占据任何生产资料,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存,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家一方面延长工作日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获取绝对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获取相对剩余价值。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无偿攫取,并逐渐沦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工具。随着生产过剩所诱发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工人生活极端困苦,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无产阶级开始觉醒,在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开展同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为世界历史向前推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历史理论内涵丰富,主要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基础、实现形式,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内驱动力。

3.1. 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基础

世界历史不是“绝对精神”的产物,“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2]: p. 520)。前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要是以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为主,人们的生产工具有限,生产方式单一,交通通讯设备落后,交往活动范围较小,主要局限于本民族内部或邻近地区,此时的历史只能是地域性的历史。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营,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达,资产阶级创造了以往社会难以比拟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国内市场逐渐饱和,资本家迫切寻求更多的原材料和更加广阔的商品倾销地。

3.2. 普遍交往的扩大是世界历史的实现形式

生产是世界性的生产,消费为世界性的消费,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摆脱不了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交通工具的革新与通讯设备的发明使生产与消费打破了地域限制,原本局限于某一地区或国家的社会分工逐渐扩展到全球范围,并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市场。传统的区域性交往以及区域间的间隔无一不被打破,民族、国家间的交往成了普遍交往。“世界历史的实现形式就是交往的世界化与生产力的世界化,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在生产与交往形式辩证运动推动下的客观的、自然的过程。”[4]普遍交往的扩大使各国家及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促进了具有“全面的生产”和“全面的依存关系”的世界历史的形成。

3.3. 资本的扩张性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内驱动力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为此资本不断向外扩张,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内驱动力。资本的扩张性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就生产领域而言,“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5]。人格化的资本通过雇佣劳动来实现价值增殖,不断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当国内的市场、原料、劳动力不能满足资本获利的需要之时,资本必然要不断突破国家的限制进而向世界范围内扩张。随着生产由一国扩展到多国乃至世界性的大生产,全球劳动力变成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各国的联系和依赖性不断加强。就流通领域而言,国内有限的消费量已无法满足资本扩张的需求,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要求创造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资产阶级通过侵略战争和殖民扩张强行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以低廉商品为武器瓦解了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自然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建立。东方文明从属于西方文明,资本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世界。

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化意蕴

理论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为我国正确认识全球化进程,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与实践指引。

4.1.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世界历史演进中扮演“伟大的历史杠杆”角色,是“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6]。相较于马克思所描述的时代,当今时代人类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交通工具以及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科技创新仍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核心词。进入新时代,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不够高和创新力不够强等问题。“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7]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我国应加强前瞻布局,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筑一个具有先进技术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4.2.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8]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塑造发展新动能提供了科学指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强调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变革,而新质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凸显数据、智能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前沿技术,正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催生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新产业不仅技术密集度高、经济效益好,更契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只有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更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获取竞争优势,为最终迈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3.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良性循环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描述了生产、技术、资本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的场景,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萌芽,为当今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9]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公共产品,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断激化,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霸权地位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并实施了一系列遏制他国发展的政策,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始终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10]中国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5. 结语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相较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与此同时,各领域竞争也日趋激烈,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或深或浅的利益纠纷,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但马克思所阐发的世界历史理论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其现实价值,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董方圳.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机制及其当代启示[J]. 学术探索, 2024(1): 103-11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8] 习近平.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4-02-01(01).
[9] 习近平. 准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N]. 人民日报, 2023-11-28(09).
[10]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N]. 人民日报, 2022-1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