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消费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但在资本逻辑的影响下,消费成为了资本的现实利益和物质需要。这一基本问题就表现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生产的越多,消费的就越少。而生产与消费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从整体来看,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关系,它们又对许多方面产生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它们的具体关系是不同的。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它们必将都是异化的,异化的消费和消费的异化最终演变成为了消费问题。
Abstract: Consumption is a basic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 B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apital logic, consumption has become the real interest and material need of capital. fundamental problem is manifested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more produced, the less consumed. However,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re-date the emergence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a general point of view,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they also affect many aspects. Under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their specific relationship is different. But under the system, under the dominance of the capital logic, they are bound to be alienated. The alienation of consumption and the alienation of consumption finally evolved into the issue of consumption.
1. 生产与消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这样阐述的:“我们谈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 p. 531)就是说,在精神领域的彻底展开之前,物质资料的需求是必须要满足的,否则人就不能生存。关于这里提到的“必须能够生活”,就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1]: p. 531),这样的历史活动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产劳动,二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消费资料。这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它们分别代表着循环的开始和结束,但同时它们又是下一个循环的结束和开始。而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全部的,因此,如果将这一动态过程呈现的时候,分工是必然的。这一逻辑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摘选》中出现的时候,就成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这四大环节。
“生产、消费、分配、交换”这四大环节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成为了一个密切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但当我们的视角立足于消费这一环节的时候,或者将消费的前提放在某一特殊条件下得出结论的时候,一种肤浅的,直观的联系就被建立起来了: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一句话,就是消费生产其他,消费决定其他。如果将特殊性还原为一般性的时候,消费就成为了人类的正常活动了,消费就不能再生产它们了,消费只能被它们生产了。所以,这里就需要把颠倒的关系再颠倒过来,在这里就需要讨论生产——消费的逻辑。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摘选》中是这样阐述生产的:“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做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2]: p. 18)既然在这一环节中生产是一个起点,那必然是无生产就无消费。生产起到了决定作用,消费就成为了一个附庸的产物,那么它们的关系就成为了“决定与被决定,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同时,当我们把生产与消费放在整个环节去思考的时候,绝对的关系里就包含着相对的因素。消费就成为了自我的再生产,“个人生产出一个对象和通过消费这个对象返回自身”([2]: p. 18)。即人通过消费来获得反馈,通过这种肯定的反馈来确定人的类本质,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再生产。
2. 异化在生产劳动和消费领域的产生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这样定义异化的:“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 p. 157)异化在表明自己存在的时候,那一定是异化关系在具体领域的出现,并在这个领域内展现自己的力量,因此这个领域也就成为了异化的领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异化在劳动领域中的呈现。劳动者生产出的物只是异化的表象:“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1]: p. 157)而异化是关系,是隐藏在物之下的社会关系。从主体上看,主体丧失了在劳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成为异化劳动下的主体。那么在这个前提下,主体丧失自主性和主体性绝对就不会只存在于劳动领域了,也一定存在于生活领域中,即在非劳动的领域。当异化在劳动领域展现出自己的特性,并将自己的特性灌注于生产劳动的全过程中,生产劳动的过程就是劳动异化的过程,劳动异化的过程就是异化的劳动彻底实现的过程。既然异化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着劳动领域,这也就意味着它在进一步地“改造”着生产领域。当劳动成为异化劳动的时候,难道生产还会按照原来的规则,原来的逻辑生产着生产吗?答案是否定的,它一定会成为异化范畴之下的生产,因为劳动就是生产,生产就是劳动。
在前文我们探讨了生产与消费。它们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同时它们又是直接同一性的关系,即: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这两组关系就表明了这样的逻辑:当生产领域成为异化的范畴的时候,消费领域也一定成为异化的殖民地,这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但将消费作为个体来看的话,它也是有自己的独立王国的。在消费这一经济环节中,必然存在三个要素,即卖方,中介和买方,(中介则表现为商品的存在形式)否则这一过程就无法存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一定是资本化或者资本主义化的,那么生产就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消费就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消费。既然消费成为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消费,那么这一定是商业资源资本化的过程,负责售卖商品的同样是资本家,不过他们成为了商业资本家,而不是产业资本家。资本是追逐利润的,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同样是追逐利润的,商业资本家更是追逐利润的。当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手中购买了商品或者原材料的时候,产业资本家就会对这批商品不再负责了,一种权力就从产业资本家手中流出并让渡给了商业资本家。接下来,就是商业资本家面临的难题了:如何通过这批商品获得利润?很显然,该问题有两个解决方式:第一,商品可以卖出去从而获得利润;第二,商品无法卖出去,不得已砸在手里,不仅没有赚到利润,甚至会赔本。作为商业资本家的话,一定会祈祷第一种解决方案,不希望第二种解决方案在自己身上显现,那就不得不去信仰物的力量,“拜物教”的思想也就此产生,这一思想在商业领域就成为了商品的拜物教。商品的物的形式蒙蔽了他们的双眼,无论是大商业资本家还是小商业资本家都信仰着这一铁律。而事实是,“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3]: p. 89)。因此,当人与人的社会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蒙蔽的时候,异化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根本来说是在消费领域中产生。
但如果我们仍旧在异化的领域内去思考消费,或者只是从表现的范畴内认识消费,那一定不会大于这个范畴。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既然生产领域内存在异化,消费领域内存在异化,甚至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形成的一个循环体系内都存在异化,那么是什么造成这种异化呢?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描述这一现象的:“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劳动愈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愈少。”([4]: p. 38)这同样在描述生产领域的异化劳动,但却超出了异化的范畴。因为异化不是天然产生的,人类社会也不是从一开始的阶段就存在异化的,只有发展到特定的阶段,才存在异化这一范畴。这就是说,异化是一种表现,它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社会制度的产物。当现代资产阶级破坏了封建的,田园诗般的关系的时候,当现代资产阶级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时候,当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成为私有制度下的最高阶段时,异化也必然地走向了它的最高阶段。因而在这里所理解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一方面,在生产领域,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下,劳动者们每日的辛苦劳动,仅仅只能够获得维持生活和个人劳动力再生产的报酬,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而另一方面,由劳动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形成了庞大的物质资料堆积,却无法完成“生产到消费”的循环。因而就形成了这样的逻辑:因为资本家想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资本增密不断排斥劳动就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当劳动者成为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消费体系的环节后,劳动者越是工作获得就越少,但不劳动就一无所有。在这个矛盾下,劳动者不仅仅是劳动者,而且是消费者。劳动者所消费的限度就是他们所领取的工资的限度,而事实是,他们的工资是微薄的。也就是说,他们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他们自己却不能完全消费,或者只能消费一部分。那么剩余的大量的物质资料就被堆积起来了,也就是生产过剩,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从表现上看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面对着生产过剩,现代的资产阶级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第一,是用危机的方式度过危机,即破坏掉,消灭掉过剩的剩余生产力。第二是,开辟新的市场,把多余的生产力,多余的物质资料放入新的市场中,将其消灭掉,同时,更加彻底地开发,利用原有的市场,并开创新的需求。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的方法。
3. 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消费问题探析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大环节所形成的是一个循环的体系,这一体系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分配、资本主义交换、资本主义消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要展现的必然是资本不断排斥劳动的过程,也就是在《资本论》所说的c:v的逻辑。当c所代表的不变资本不断扩大,而v所代表的可变资本不断缩小,结果是比值不断扩大。当这一比值不断增大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应用会不断地代替人类的过去的劳动,于是,过去的劳动积累消灭了过去的劳动,并且旧有的行业,旧有的职业会不断地被消灭,这就会导致大量的劳动力被资本主义的离心力淘汰出市场,不得不进入新的就业市场。“在这一社会中,生产装备趋向于变成极权性的,它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5]: p. 6)如果这一趋势不断扩大下去,如果分母不断缩小直至成为0的时候,该公式就没有意义了,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当然,代表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本家们及其所谓的政治家们是绝对不会允许它就这样出现的,于是进行改革,调整旧有的生产关系就是必要的,这不是个人主观因素作用的直接结果,而是资本主义矛盾支配下的客观规律。
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先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不得不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否则社会就不能进一步发展。而调整了生产关系,调整了劳资关系,就缓和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矛盾,被麻痹的西方资本主义的人们就逐渐成为了消费文化的享受者,慢慢地成为了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下的肯定力量,他们想通过这一制度获得肯定,想通过这一制度来肯定自身,而得到的不过是蝇头小利,消费主义就是满足这一需要的蝇头小利,他们被消费主义所消费,这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直接或间接地就形成了大量的消费人口,这是消费主义所形成的一个历史前提,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因为生产决定消费的逻辑,所以生产是决定性的。
资本主义国家从战后的恢复过程中,它的内部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简言之就是由战后的生产短缺再度变为生产过剩的过程,表现为商品稀缺转为商品过剩,资本稀缺转为资本过剩。因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填补了过去时代所遗留下的缺口,所以大量的剩余产品就被制造了出来。
而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里,消费也只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多余的消费则是不可行的,因为没有大量的商品剩余。这也就是说,消费主义的前提一定是要有物质基础,没有一定量的物质基础,消费主义是行不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力在日复一日地增加,可能今天的生产力就是过去的生产力之和。当生产力发展到这一程度上的时候,人们往往觉得生产条件已经不那样重要了,因为在这样的生产力条件下每日都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无论再怎么样增加,无非是剩余产品的叠加。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生产力,消费就是特权,当没有普遍意义的消费的时候,消费主义也就不存在它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当把生产力发展当做消费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前提的时候,是否意味着生产力越是发展社会中越是消费主义?答案是否定的。消费主义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而不是其他制度下的产物。这一问题是一体两面的,就像是消费是一开始就伴随着人类而产生的问题一样。而消费就是人类的正常活动,是能够满足需要的物质活动,它就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就是说,消费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在哪一个社会制度下,哪一种社会形态下,消费都是存在的。但消费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从资本主义消费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消费和消费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无非前者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作用,而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因为生产力发展的不充足导致无法形成消费主义,那么在比资本主义的物质资料更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却也不存在消费主义,这难道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吗?很显然不是,因此,其中既存在生产力的因素,也存在生产关系的因素。消费在资本逻辑的影响下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不是说人的内在动力和潜力被完全解放出来,而是说将个人的未来,个人还未产生的主观能动性量化成商品被完全地售卖了,与其说是人掌握了金钱,不如说金钱掌握了人,但这种金钱与过去的所有的具有使用价值的金钱有根本不同,那就是说这种金钱不是现实的,它是被刺激的需求,它是过度的欲望所直接导致的精神幻想。
4. 结论
从生产与消费的范畴,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生产劳动领域出现异化的时候,消费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异化。马克思在他的多部著作中剖析了异化问题的根源和异化问题的表现,他指出,异化问题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问题,它的最终结果不是人控制物,而是物控制人。而事实是,物的关系下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是什么人控制什么人的问题,因此,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表现。当我们思考生产领域的异化或是消费领域的异化的时候,就必须认识到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消费的逻辑,它是被规定的历史的范畴,所以这是一个客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