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研究
A Study of Marx’s View of Praxis in The Theses on Feuerbach
DOI: 10.12677/acpp.2025.147376, PDF, HTML, XML,   
作者: 陶心雨: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关键词: 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主义View of Practice Theses on Feuerbach Marxism
摘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早期重要的哲学文献之一,标志着他思想的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被赋予重要地位,这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国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探讨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介绍了其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统一于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运用马克思实践观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总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Abstract: The Theses on Feuerbach is one of Marx’s early and pivotal philosophical works, signifying a major turning point in his thought. The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permeates the entire Marxist philosophical system and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offering significant guidance for upholding the ideological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advanc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into a powerful n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Theses on Feuerbach, outlines its main content, and focuses on analyzing its key 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practice as th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social life being essentially practical; the unit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in practice; and the essence of humanity being the ensemble of social relations. Furthermore, it applies Marx’s theory of practice to analyze specific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proposing practical solutions.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es on Feuerbach.
文章引用:陶心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研究[J]. 哲学进展, 2025, 14(7): 312-31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7376

1. 引言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谓是一部思想的奠基石,其中所阐述的实践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贯穿于他的许多重要著作,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之一。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阐述,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重新理解社会历史、认识世界和推动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提纲》写作背景

由马克思编著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于1845年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撰写完成,是马克思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文献,标志着他由青年黑格尔派向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过渡。这篇文献蕴含了丰富的实践思想,要深入研究其中的实践观点,就必须仔细考察其写作背景。

2.1. 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需要

在19世纪30至40年代,欧洲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推进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变革,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日益加剧,引发了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工人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致使工人运动接连不断。在此期间,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相继爆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使得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与资产阶级展开激烈的斗争。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以及工人运动自身的不成熟等原因导致了当时的工人运动遭到镇压,皆以失败告终。时代孕育理论、催生理论,现实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需要哲学的理论武器以更有效地引导现实的工人运动。基于此,马克思所写的《提纲》应运而生。

2.2. 马克思构建新世界观的需要

在早期,马克思一直深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其实践观点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却强调辩证法的根本任务是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费尔巴哈作为19世纪初德国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对于哲学和宗教领域有着深刻的思考。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也存在显著的缺陷,即过分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对于人类意识的影响,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新唯物主义实践观,《神圣家族》有着唯物史观萌芽,但观点零散、不成系统、难以把握。而《提纲》反映了马克思对当时西方哲学潮流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费尔巴哈观点的批判,逐步确立了他独特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他从旧有哲学传统中解放出来,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形成自己独立思想的重要标志,也是他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

3. 《提纲》中马克思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提纲》内容十分丰富,思想非常深刻,条条经典,值得潜心研读。马克思在《提纲》中围绕实践这一主线,从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开始,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实践的论述,共有十一条内容,其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清晰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第二部分引入实践观点至社会历史领域,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进行批判,首次科学地探讨了人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等核心问题,为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部分强调了新旧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对立,明确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主要特征和历史任务。

3.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检验标准的问题在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哲学家们往往将真理看作是理性的产物,认为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可以达到真理。这种观点在后来受到了怀疑和挑战,例如,康德强调了理性的有限性,而黑格尔则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作用对于真理的形成。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他们并没有从人类思维能否准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意义上对认识的真理性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

不同的哲学派别对真理的检验标准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通过《提纲》提出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角度,为认识论增添了实践的维度。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出“实践是真理的检验标准”,揭示了实践与认识之间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实践既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力。通过实践,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不断得到检验和修正,真理在实践中不断涌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这一论断明确提出思维的真理性应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证明,人们必须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实性,即思想的现实性。

在当代社会中,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实践观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和社会问题,如环境危机、贫富差距等。这更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出更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正、和谐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费尔巴哈将社会生活的核心放在人的实践活动上,强调人的实践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他关注社会中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认为人们通过实践建构社会结构。费尔巴但哈在理论上未能超越唯心主义,对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认识尚不够深刻。马克思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社会生活的实践观。在《提纲》第八条中,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这一观点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其核心理念在于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和塑造社会现实,从而实现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首先,实践构成了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石。人作为鲜活的个体,必须通过实践转变为现实的个人。正是通过实践,人与外部自然界建立联系,从而使客观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事物成为社会的事物、为我所用的事物。其次,实践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动力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即使是生产力因素也非完全的客观存在,也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亦是如此。

马克思的实践观始于对劳动实践的深刻洞察。他认为,劳动不仅是实现生存所必需的,更是社会生活的本源,通过劳动,人类超越了自然的限制,创造了社会性的生存条件。从生产劳动到社会交往再到政治活动,实践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不同形式的实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复杂网络。若无实践活动,社会的发展将会陷入停滞,社会也就不复存在。实践既是社会存在的根本,也是社会意识生成的肥沃土壤。此外,马克思还强调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现存世界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

3.3. 环境和人的改变统一于实践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 p. 134)这里的“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的机械唯物主义,他们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只在人与外部环境之间寻找单方面的决定关系,遵循着环境决定论。尽管这些旧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有其合理性,但在马克思眼中,他们的思想充满矛盾。例如爱尔维修以伟大的天才人物为参照系,认为天才人物的观点可以教导我们改变环境,进而改变社会。他将人分为两部分:受环境支配和改造的普通大众和受理性、正义与勇气影响而改变环境并教育大众的天才人物。前者是受教育者,后者是教育者。后者高高凌驾于大众和社会之上,最终难免陷入英雄史观或唯心史观的迷雾。环境与人之间存在着矛盾,不可避免地陷入“二律背反”境地。

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或者过于突出人对环境的主观创造和改造,都属于对问题的片面性看法,这些立场分别属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较之下,马克思提出了一种更为全面的观点,认为人和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环境既改变着人,又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改变着自然,不断创造新的环境。在这一关系中,实践充当着中介或桥梁的角色。马克思的辩证法观念突显了环境和人之间的矛盾运动,人们通过实践完成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造这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的统一,并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在劳动实践活动基础上协调发展的观点,为解答人与环境关系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3.4.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以往的哲学家对于人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将人视为自我意识,认为人的本质是在自我意识的实现中体现的,他强调个体通过认知、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的过程,逐渐实现自己的本质,更加关注个体在历史和社会中的角色。但他强调自我意识与人分离,是一种无实在性的抽象。费尔巴哈则更加强调人的本质与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物质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感性的,把人看成是孤立的、单个的人。虽然费尔巴哈与以往的哲学家相比是进步的,他在试图解释宗教和人性时总是捍卫唯物主义,但他不理解人的社会属性,这导致他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只关注抽象的人,没有把握现实的、感性的人,没有把握人的真正本质。针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论观点,马克思直接阐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 p. 135)这一论断表明,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个体属性,而是在社会关系中得以形成和塑造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活动,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丰富的、极具内涵的生动解答。马克思认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备社会属性,是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并受到历史、经济、阶级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一观点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深刻理解社会结构和人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4. 《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1. 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式诞生

不同的时代催生不同的理论,而科学理论则是特定时代的精髓。《提纲》的诞生,不仅是马克思对当时具体实际的客观反映,也标志着其自身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宝贵过渡。马克思在《提纲》整篇围绕实践探讨了各种哲学问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现了对以往西方哲学家传统哲学思想的超越。恩格斯曾评价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并说它是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4]。其“新”就在于建立在实践的逻辑基石上,阐述的不同于一般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新世界观”。

《提纲》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式诞生。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社会历史观的确立、新唯物主义的建构以及实践观点的引入,《提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思想冲击,更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石,为推动社会的科学变革和历史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2. 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理论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并解答时代之问,《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对当代中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有可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5]马克思撰写的《提纲》中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人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等重要理论,对当今新时代中国建设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这一理论分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当前,科技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科技创新正是这种能动性的体现。中国在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而,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新的社会公平问题。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数字鸿沟的扩大。一方面,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能够更快地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如智能交通、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足、技术普及程度低,难以享受到这些成果。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体现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城市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学生由于网络条件差、设备不足,难以享受同等质量的教育。在就业领域,科技行业的高薪岗位大多集中在打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且薪资待遇较低。

为此,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政府应充分发挥实践的能动性,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加快5G网络的覆盖范围,推动光纤宽带进村入户,改善网络条件。加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设备投入,如电脑、平板等,为农村居民和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字工具。除此之外,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将优质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输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政府还要推动就业机会的均等化。通过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手段,吸引企业在中西部地区设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农村劳动力适应新的就业需求。

中国共产党一步一个脚印,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胜利和成果。除了在发展过程中的摸索实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引领下,我国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指导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的时代内涵。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框架内,秉持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其发展,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5. 结语

由于现实条件不同、思想认识水平不同,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存在着不同和片面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思想上的伟大之处为马克思的实践观所做的历史性贡献。马克思的《提纲》始终紧紧围绕实践这一核心,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同时,结合当时的实际革命需要和思想发展,撰写和阐释了科学的实践观。《提纲》的十一条内容包含了丰富且深刻的实践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进入到一个重要阶段,也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确立。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当代中国社会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在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的实践观,并以此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夺取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6]

参考文献

[1] 肖中舟. 马克思主义可观真理观之理由探析[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3(2): 3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1.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66.
[5]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体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6] 李晨曦.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研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 品位·经典, 2025(7): 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