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研究——基于《单向度的人》视角
A Study of Marcuse’s Thought on Consumption Alienatio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One-Direction Man
DOI: 10.12677/acpp.2025.147377, PDF, HTML, XML,   
作者: 薛 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
关键词: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消费异化Marcuse One-Direction Man Consumer Alienation
摘要: 马尔库塞站在发达工业社会的背景之下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其中在消费领域,他提出了“消费异化”理论。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揭示了消费异化产生的根源、实质、助力和不可逆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异化,资本家利用“虚假需要”控制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人的自由、批判性和否定性正在消失,成为“单向度的人”。本文欲从《单向度的人》文本出发,对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进行探究,再看“消费异化”的内涵,从消费异化入手进一步认识其所带来的危害,探析消费异化的解决路径,通过上述探究,力图梳理好、辨识明白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的形成过程、理性逻辑、内涵本质及借鉴意义等。
Abstract: Marcuse launched a comprehensive critique of capitalist societ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in which h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alienation” in the field of consumption. In One-Direction Man, Marcuse reveals the root, essence, help and irreversibility of consumer alie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aused alienation in all fields of society, and the capitalists use the “false needs” to control people’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so that people’s freedom, criticism and negativity are disappearing and they become “one-dimensional people”. The free, critical and negative nature of man is disappearing, and he is becoming a “one-way man”. From the text of “One-Direction Man”, this article wants to explore Marcuse’s idea of consumer alienation, to look at the connotation of “consumer alienation”,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harm brought by consumer alien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solution path of consumer alienation. Through the above exploration, we try to sort out and identify the formation process, rational logic, and connotative essence of Marcuse’s idea of consumer alienation. Through the above inquiry, we try to sort out and identify the formation process, rational logic,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arcuse’s idea of consumer alienation.
文章引用:薛凯. 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研究——基于《单向度的人》视角[J]. 哲学进展, 2025, 14(7): 318-32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7377

1. 引言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带来了新的技术发展,通过对落后地区的侵略和掠夺,得到了许多廉价的工业材料和大量免费的劳动力,凭借本身所具有的物质资源和大量财富,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地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果继续向工人阶级实行专政或奴役,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愈发尖锐,鉴于巴黎公社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资产阶级选择继续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政治的世界,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把对自然的探索、发展和组织仅当作是统治的材料。资本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力,从各个方面来麻痹工人,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处于中间地带,以保证资产阶级绝对的统治。他们努力提高工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配备健全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随着福利国家的不断发展,工人也可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社会保障,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下消费异化正逐渐地展开。

2. 《单向度的人》中的“消费异化”

我们很难在马尔库塞的相关著作中找到关于“消费异化”的明确定义,但是通过对其著作的阅读,可以进行基本的总结和概括。首先,要确定消费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将消费理解成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手段,通过消费,人们可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住房问题、饮食健康、穿衣打扮、娱乐消遣等等,认为消费行为是一种自我满足的经济行为。但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通过新型的技术,对产品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以达到宣传消费、刺激消费和扩大消费的目的,已经失去否定和批判的人在眼花缭乱的广告中认为自己需要消费,越来越多的人掉入资本家的“虚假需要”圈套,人们在消费时不再思考是否自己真正需要它。

“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1],这样的消费并没有切实地提高生活质量,反而让人们觉得更加空虚。马尔库塞在《论快乐主义》中对快乐主义的思想进行了这样的概括,快乐不是物质上的快乐,是在社会实践中的个人获得了自由而且实现自我。无节制地消费表明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真实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丧失了真实的自我。作为有行为能力和大脑支配的高级动物,人们不应该总是将自己束缚在物质上,不应该成为物质的奴隶,我们应该追求更为高尚的东西,得到更加充实的满足。

2.1. 消费异化产生的根源——科学技术

归根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虚假需求”的产生,又是什么让消费一步步地走向了异化,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给出了答案。西方资本主义迅速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们在看似舒服、平稳、民主的生活中被禁锢,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渐丧失了跳脱“温水”的冲动和欲望。

生产力进步依靠的是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了经济的第一生产力,它决定了社会中的方方面面。生产关系从人与人的关系转换到人与物的关系,生产方式从人力资源占主导地位转换到大机器提高生产效率,上层建筑领域也深受其影响。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社会生活,在社会中处处存在着异化。“机械化不断地降低着在劳动中所耗费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1],作为创造剩余劳动价值的人,在生产过程中不再占有绝对地位。现在的人是工具和机器的负载者,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逐渐发展的工业社会中,人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他现在只是工具的奴隶,被工人制造出来的工具成为支配人的工具,身体、大脑甚至灵魂都被支配着,劳动发生异化,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强,人的行为能力和思维方式趋向单一化。劳动异化的出现,伴随着产品的异化,进而导致了消费的异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商品和更多的选择性,消费主体不用再忌惮产品的单一性,他们只需要想一件事,那就是要买什么?看似以自身需要进行的消费,实则是缺少理性的大肆挥霍。本来昂贵的产品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出售价格,可以被越来越多大众所接受,消费异化越来越严重。

2.2. 消费异化的实质——虚假需要

我们不难发现是什么在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资本家。这些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模糊了“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的界限,通过“虚假需要”的制造来扩大消费的力度和范围。需要与消费是存在着绑定关系的,所以这一需要的产生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行为,马尔库塞借这一概念(虚假需要)来展开对“消费异化”的叙述。

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必须且一定由一切个人的自己来回答。个人的需要总是只有自己知道,当饥饿时我需要面包而不是牛奶,别人都说牛奶也可以饱腹,我选择了牛奶,这并非我的真实需要。商品的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人的消费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消费行为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类,主动消费和被动消费,人自身的缺乏是进行主动消费的最主要原因,例如冬天到了,天气逐渐变冷,我没有可以御寒的衣物,我需要购买一件羽绒服。被动消费往往是伴随着刺激产生的,尤其是受商品广告宣传的影响,例如双十一购物节到了,一家卖夏装的商店大打折扣,有满300减100活动,人们往往会进去看一看,在付钱的时候大概率会想明年夏天可以穿,但是到明年谁还记得在去年冬天买过的夏装呢?人们在消费之后并没有得到满足感,只是存在着“捡了便宜”的侥幸心理,真正消费之后才发现,或许这并不是我所需要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事不足为奇,资本主义的发展同生产、消费紧密联系,资本家负责生产,同时制造需要来刺激消费,人们成为“虚假需要”圈套中的一环,在潜移默化的社会影响下开始进行虚假消费,这样消费的目的就彻底违背了初衷,消费的功能便发生了异化。

作为主体的人逐渐忽略自身的需要,在社会支配下总是进行虚假消费来满足“虚假需求”。在当下社会消费不存在阶级限制,“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游乐胜地”[1],并不表明阶级的消失,但是却足以让人们丧失独立思想的能力和批判性精神。通过无节制无约束的消费,似乎真的拥有了自由和平等,似乎真的找到了幸福。

毋庸置疑,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中的“虚假需要”是当下社会消费异化的实质,人们的某些消费并非主动的、真实的,这一消费没有满足人自身内在需求,马尔库塞将其原因归结于“虚假需要”的制造,这种虚假在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默默地钝化人们的思维,人们在虚假中逐渐丧失了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最后成为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拥有新的技术、新的管理和新的环境等等,人不可避免地深受它们的影响,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人自身不再是控制自己的主体,取而代之的是外界对自己的引导和指挥,其中消费和宣传广告就是这一变化的重要现象。只有真正的揭示虚假的需要,才能让人们回归自我真实的诉求和需要,当然只有真正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才能够去实现自我价值。

2.3. 消费异化的助燃剂——广告营销和理性工具

大众传媒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在科学技术的助力下成为营销、宣传的主要手段,它如同汽油一般,为市场消费加大了火力。广告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共享信息、宣传特色产品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环境和价值符号,它深深地影响着大众的选择和消费。

我们对广告进行简单的分类,一类是公益性广告,这类广告大多由国家发起,为了向人们宣传一些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等,另一类广告是商业广告,这类广告应该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它们以促进销售为主,主要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广告总是让我们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东西,有没有夸大事实都是不得而知的,所以这类广告的真实性是很值得怀疑的。广告一开始就是有目的展开的,它揣摩受众群体的心理,这一行为已经让广告发生了异化,广告的作用不再是宣传和介绍产品这么简单,它带有“迎合”性质,它们越是“迎合”消费者的内心就越能销售成功。现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到处有广告,在公交车座上有男科广告;在自行车篮里有驾校广告;微信朋友圈已然成为广告圈,形形色色的广告充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像是被监视的“囚犯”,广告总是能够捕捉到人的各种欲求。每当进行网购时,一眼望去竟全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似乎找到了“知己”一般,在这种环境下异化被不断地加重。越来越多的“标新立异”成为消费的主要原因,消费不再是为了得到使用价值这么简单,“我是我的证明”总是能在产品那里找到答案,广告就如同催化剂一般加速了这整个社会的消费异化。

除了广告的煽风点火,消费异化的加深也离不开理性工具的发展,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技术性失业速率加快,越来越多的廉价劳动力被机器所取代,制造工具的人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随着工具理性的发展,大众逐渐丧失了最为基本的行动力,“术业有专攻”更加凸显,简单的家庭电路只能找到专业的维修人员才能修理,消费和购买变得肆无忌惮,因为没有什么是钱解决不了的。更有一种情况是作为劳动主体的人受到机器的压迫和支配,“人被其劳动工具所奴役的状态,在一种高度合理化、效率极高、前途远大的形式中得到继续”[1]。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人成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劳动的异化日益加深。人们在自我劳动中找不到满足感,这样的劳动让人们感到窒息,他们只想逃离这样的工作环境,去消费中寻找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进而成为消费异化的一大助力。

2.4. 消费异化不可避免——从劳动异化到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是劳动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衍生出的新的表现,异化尚未停止。消费异化只是一种异化形态,异化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回到黑格尔,异化就是客观化的过程。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界外物的影响,逐渐偏离了自身的本质,即绝对精神客观化为自然界的过程,就是异化。卢卡奇继续发展异化思想,他认为凡事被物化的事物可以无限制地被商品化,被物质化。他深刻揭露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异化现象,充分地将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关系展现出来。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异化的本质,以往异化理论总是停留在异化现象上,只有他看到了根源。人区别于动物,或人的本质性活动在于劳动,劳动本应是人自由自主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私有制的深刻影响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工人和劳动生产活动的异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关系的异化;工人和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深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质,在《手稿》中初次提到社会生产的过程,他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看作是一个“圆环”[2]。生产是第一的环节,产品并非凭空产生的。生产需要有基础的物质条件、劳动生产者、劳动工具等等。分配作为第二个环节,主要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行分配。交换指的则是人们互相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消费主要解决的就是在交换过程中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通过一般等价物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四个环节是动态过程,不能将其孤立起来看待,只能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理解,人类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在每一个环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且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马克思在分析当时社会时发现,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剥削更多的剩余劳动价值,总是将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从劳动者到劳动产生的产品,到劳动者与劳动者的关系。很明显,这与马尔库塞所处的时代是不尽相同的,马克思致力于揭示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而马尔库塞将着重点放在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迎来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大量信息的涌入和经济爆发式的激增,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异化形式,即消费异化,理解为物对人的操纵和控制。

3. 消费异化的现实危害

3.1. 人的基本批判功能被剥夺

思想、言论和信仰的自由已经过时,自由社会已经不能用这些传统的模式来表述,只能通过对现行方式的否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但是否定和批判却陷入了“大流”之中,人们生活在资本主义营造的高度发展的科技时代,越来越深的消费异化将人们的精神麻痹,虚假的满足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全部,拥有自己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的人,在物欲纵横的时代中迷失自我。

随着发达工业社会的继续发展,人的批判能力日渐衰退,人的自由只是不自由的自由,精神的愉悦被物质的满足所取代,人们处在完全被动的状态,生活在压抑性统治之下。压抑性的社会管理只会愈来愈合理、愈来愈有效、愈来愈全面,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完全沉浸在其中且无法自拔,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远远大于了精神财富,人们更在乎欲望的满足,而不注重品行的培养,看似繁荣的精神财富只是物质财富营造的假象。

在抑制性社会的总体控制下,自由成为了强有力的工具,人的自由限定在选择的范围之间,但决定自由程度的因素却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自由已经被资本家所控制,普通大众逐渐沦为资本家的“提线木偶”。马尔库塞指出,消费异化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作为消费主体的人成为被动的主体,看似自由的背后是资本家的控制,真正的幸福被夸张的物质满足和虚假的精神追求霸占,人失去了个体批判性观念,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想要的人。

3.2. 无产阶级被迷了心智——革命意识丧失

在工业文明的发达地区,劳动阶级正经历着决定性的转变,作为同资产阶级相对抗的一方,无产阶级逐渐丧失了革命的斗志。如马克思所言“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3]。机械化不断地降低着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体力消耗和人员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取代了人的工作,看似减轻了工人的劳动负担,但实际上却加深了对工人的剥削,剥削从身体转移到了大脑,简单的工作可以由机器展开,那么工人便成为了操作机器的主力,他们需要学习更多的技能以提高生产效率,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生产以达到预期目标,复杂的程序和技术让人的精神和神经高度集中,肌肉的疲劳被“升华”成了精神的痛苦,工人成为了机器的奴隶。

当资本家对无产阶级进行无情压迫时,处于贫困和饥饿中的无产者用身体的劳动来获取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他从资本主义社会获得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却越来越弱。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他们过着明显缺乏批判性的生活,资本家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让工人在看似满足、平等和自由的环境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无产阶级对自我的身份有了认识的偏差,他们认为自己和资本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与资本家享受的服务是相同的,他们开始逐渐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似乎不再与已确立的社会相矛盾,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有所转变,统治被披上了管理的外衣,进一步弱化了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被装在了“套子”里,他们在安逸的舒适圈中找到了“幸福”,批判性和革命性被幸福的浪潮冲刷得越来越淡,最后消失。

3.3. 消费异化影响的转向——文化领域的新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对人和自然的控制也进一步加深,发达工业的社会政治逐渐呈一体化趋势的同时,精神文化层面也发生了新的改变。人们原本拥有的自主性人格、人道主义以及带有悲剧色彩和浪漫色彩的爱情已经失去了理性地位,它们被看作是落后阶段才具有的理想,这些文化被现实所排斥,人们不像先前那样谦卑,现在的他们足够自信,当代人认为自己比旧文化中英雄和半神还有能耐。马尔库塞认为这些高层文化在过去总是与现实社会现实相矛盾的,例如只有神才拥有智慧,人充其量只是拥有智慧的摹本。高层文化代表着少数具有特权的人,只有这些人才有权利、时间来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高层文化具有对社会的批判性功能,它是人们心中最原始的憧憬,但是在发达工业社会资本家试图消除高层文化中对立的、异己的和超越性的因素,高层文化正在被纳入到已经确立的新的秩序之中为资本家所用。

发达工业社会面临各种理想物质化的可能,大众传媒将艺术、政治、宗教、哲学同商业和谐地、天衣无缝地混合在一起,从那时开始文化领域便有了新的特征,即商品形式。文化同大众传媒的结合,让其失去了真理性和批判性,自由、完善等伟大的字眼只有在宣讲、商业、训练中才能获得意义。理性不再纯粹,它被无情地践踏着,只能在操作性术语和问题上下工夫。文化同商业真正地结合起来成为了文化商品,成为了供人们消遣和娱乐的工具,成为了同政治、经济一样的压抑性工具。文化的商业化就是文化的世俗化,文化失去了对人的启迪性作用,成为了人们消费的工具,它成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这一文化对人们进行着不动声色的意识控制,资本主义社会正利用其来控制人们的思想意识,人的单向度越来越明显。

3.4. 消费的连锁反应——生产力度的加大——对自然的剥削加大

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利益是追求利润、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但是马尔库塞却认为消费的异化不单单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影响和控制,即虚假需要让消费者陷入病态消费之中。

发达工业社会通过刺激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消费需要,让大家误认为消费所得的东西正是自己所需要的。逐渐膨胀的欲望让这样的消费一发不可收拾,资本家当然不愿意放弃任何赚钱的机会,消费需求的加大定会影响商品的生产,生产的扩大意味着向自然的索取增大,自然资源逐渐匮乏。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投入日常生活之中,如汽车、工业收割机等等,自然环境的污染也逐渐加大。在发达工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的状况总是成反比的,快速发展的经济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取的。归其原因,正是人的畸形消费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人们在商品中丧失了自我,人和商品的关系颠倒了,商品的功能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了,它现在的功能只是为了销售而存在。资本主义利用消费的控制,达到了对人的控制,甚至是对社会、国家的控制,自然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是它本身了,它成为了人的自然,被商业化了的自然。

4. 消费异化的破解之道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永不停息的,怎样才能够将人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怎样才能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精神的需要和向往,摆脱“单向度”。马尔库塞提出了“新感性”,这是一个科学的幻想,他欲将人们拉回本我,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现实需要。新感性是什么,即处于和谐状态的理性和感性。新感性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主要是想要摆脱理性的控制。旧感性总是处于被动、打压的状态,旧感性受到理性的抑制,抹灭了人对自由的期待和向往,新感性强调对理性的抵制和超越,是对原始本能的满足。

新感性不可能孕育于经济、政治的革命中,只有彻底的革命才能成为新感性的发祥地,马尔库塞自此便转向了心理学研究,想从人的内心来解放人自身。新感性意图建立一个新的社会,这一社会可以让自然、人文、艺术、审美、历史和现实成为一个整体,而人们只需要按照“新感性”来生活即可。新感性究竟何以建立?马尔库塞认为只有艺术和审美可以让人们重新回到感性世界,找到本我。因为美的东西,它先是感性的东西,其次才是美的东西。美的东西可以带给人们以快感,让人们得到欲望的满足,同时美的东西也是幸福感的源泉,因为美是快感和本质的统一。“新感性”的提出是站在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肩膀之上的,新感性就是爱欲和天性的解放,“把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爱欲解放论”[4]。只有将深入本能和心理的控制打碎,人才能回归自我,所以激进的、非顺从的感受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马尔库塞之所以这么强调向本性的回归,是因为在他看来自由社会的建立就是要摆脱现在无形的束缚,和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经验分道扬镳。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形式已然更新,我们在“虚假幸福”中受到牵制,所以要发展“新感性”,“发展激进的、非顺从的感受性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5]

5. 结语

马尔库塞以《单向度的人》一书作为自己思想的“聚集地”,他用“单向度”的视角对消费异化思想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方向。从《单向度的人》副标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研究的落脚点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有目的地制造了“虚假需要”,人们在这一需要的刺激下,大肆地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在这一满足下,人们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否定性意识,成为了资本家手中“无形”的挣钱工具。原本受到压迫的无产阶级也被迷惑了,他们在自认为的平等和幸福中失去了革命性和斗争性。因此,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成为了“单向度”的,社会也成为了“单向度的社会”。

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借助单向度的理论,完成了对社会的新的探索。他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亲身经历,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消费异化现象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找到了消费异化产生的根源和实质,看到了人们不幸福的原因,虽然没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消费异化所产生的根源,但是他指出了摆脱困境的办法,建立“新感性”,这种构建和谐消费的方法,却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发达的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2] [德]卡尔·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十六卷(下)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4]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5]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审美之维: 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M]. 李小兵,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