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实践困境。儒家思想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的“敬”、“和”、“中庸”、“信”等理念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共通之处,对思政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从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入手,结合现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分析,阐明儒家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得到儒家思想对思政教育的启示。期望能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并推动教育领域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societal develop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encountering significant practical challenges. Confucianism, as a key ele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shares common values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particularly in its focus on “respect,” “harmony,” “moderation,” and “trust,” which positively influence this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examin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highlights the relevance of Confucianism in this context. The insights gained from Confucianism are intended to offer valuable guidance for manag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o support the ongoing advanc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sector.
1. 引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1],包含了深厚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2]。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3]。儒家思想的“敬”思想、为人处世思想、诚信思想,在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4]。本文以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为出发点,深入探索其在当代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旨在为思政教育的实际操作提供创新的观点和策略。希望能引发更多人对思政教育管理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的关注和反思,从而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贡献个人的担当。
2.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2.1. “敬”思想
从儒家的观点来看,“敬”被视为人类的基础道德情感和态度,它是人们在处理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时应当遵守的核心原则和实践方式[5]。在春秋时代的末期,考虑到当时社会秩序动荡不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继承周公“敬天敬德”的思想基础上,将“敬”这一概念应用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秩序的塑造中。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的理念,并强调要以“敬”为基础来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6]。同时,他又主张通过“正名”、“立义”、“致知”等途径实现道德教化,从而使其所追求的人之善性得以展现,进而达到社会秩序和谐有序的目的。这一观点揭示了儒家对于人的本性和社会的深入洞察,同时也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基石。孔子认为,“敬”代表着人们在道德情感方面所持有的一种严肃而认真的态度,以及在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7]。在《大学》一书中,对“敬”这一概念的解释更多地集中在个人修养、家庭管理、国家治理和社会和平等多个方面。该书认为,“敬”是个人修养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人们需要培育一种内在的敬畏心态,以便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并提高个人修养。
2.2. 为人处世思想
在中国的哲学观念中,“和”被视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个人与国家间关系的核心方式,在儒家看来,“和”是一种理想的道德状态和生活方式。在儒家的哲学观点里,为了实现“和谐”,我们必须坚守“中庸”的原则[8]。在儒家的哲学观念里,“中”代表方法,“和”代表目标,实现这些方法和目标,便实现了中和的境界[9]。在发展的旅程中,既存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存在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关于为人处世,则体现在人自身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是人自身的和谐的呈现,是从“格物致知”、“诚信”、“礼义”和“克己复礼”等方面出发,采用“中庸”的生活哲学,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我和谐,以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偏执[10]。“中庸”所体现的是人的崇高道德,它代表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尊重和爱护自己的态度,在儒家的哲学中,被视为一种极高的境界[11]。那么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儒家的哲学观念中,经常提到的“仁爱”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就是关于人际关系和谐的论述[12],意味着从自己出发去关心他人,这包括对家人的孝顺和与邻居的友好相处,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2.3. 诚信思想
孔子在其著作《论语》里提及“信”这个字达到了38次,涵盖的主题也相当丰富。“信”的思想包含四个层面:第一,“信”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讲信用就是要“言必信,行必果。”即说话算数,行动果断。第二,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信”被视为一个核心的原则。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交友原则、方法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的理论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孔子持有这样的观点:人们在交友时需要有明确的判断。与真诚的人建立友谊是有利的,而与虚伪的人建立友谊则是有害的。为了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坚守道德底线,真诚待人,这样才能赢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第三,“信”必须与道德相符,这样我们的承诺才能得以实现。例如,“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3]。第四,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信”被视为关键的指导原则,它是民众的根本[14]。孔子在他的论述中指出,在国家治理的三大前提条件里,民众对统治者的信任是排在粮食和军备之前的,这凸显了民信的至关重要性。只有当统治者获得民众的深厚信任时,他们才能真正获得民众的赞同和支持。
3. 儒家思想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3.1. “敬”思想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在如今的大学思政课堂上,尽管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推陈出新,教学改革也在进行中[15],但是,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仍然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课堂参与度不高,上课不够积极主动,互动性不强。儒家“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自律性有显著的效果,应用到课堂上普适性较强,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儒家“敬”思想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唤醒学生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养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思政课教学氛围中。
儒家“敬”思想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从心底里尊师重道,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自觉听课。这种对课堂,对老师的敬畏感不是出于对外在权威的惧怕,也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道德本身所蕴含的内在价值的认可和追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理性自觉和真实情感。儒家“敬”思想可以激发学生道德责任感,让学生觉得认真听讲思政课这个行为是光荣的。另外,“敬”思想让学生通过持续地尊敬老师和提升个人修养,可以帮助年轻的学生深入理解中华道德规范的真正含义和核心价值,逐渐培养出正确的道德评估和价值观,以塑造理想的人格为目标,持续加强人格的塑造,使其成为道德修养的模范。
3.2. 为人处世思想让教育管理者精准自身定位
儒家思想中的“和”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教育管理者是学校的核心力量,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率领人,仔细研读儒家为人处世思想能够让教育管理者清楚自身的定位,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教育管理者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以“和谐”为人际处事的最终目的,能够让教师更心甘情愿地坚守岗位,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政教育。另外,“仁爱”之心的处世思想让教育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更是执行者、维护者,从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之后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能够综合考虑,真心地为学生的发展谋出路;“和”的思想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它能让教育管理者不是以上位者的姿态来处理事情,而是以平和、稳定、真诚的心态来和师生交往,促成各种突发事情的圆满解决;“中庸”的思想让教育管理者以中正合理,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对待工作、生活,特别是处理教育类事件时,它能够让教育管理者不偏不倚地找到事情的平衡点,避免处理事件失衡、失公。
3.3. 诚信思想让学生养成以诚相待的交友理念
在儒家的哲学观念里,诚信始终被视为人与人之间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根本和起点。它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基石。诚信不仅是建立友谊的根本准则,同时也是选择朋友的首要准则。孔子认为,“君子比德于仁,小人比德于义”。儒家的五大伦理观念中,朋友有“信”是其中之一。孔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他关于诚信的论述。孔子和他的学生不仅对此有深入的了解,还经常对自己提出严格的标准并进行自我反思[16]。
目前,大学生在诚信这一领域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观点。观察大学生的成长模式,他们正在经历人生价值观的选择和方向确定阶段,培养出高尚的诚信品质能够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继续传承儒家的诚信观念,坚守诚信的道德标准,提升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修养,真诚待人,赢得他人的信任,并建立基于诚信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一生的道德目标,这不仅可以加深同学间的信赖和理解,还能为他们的个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石。
4. 儒家思想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4.1. 倡导学生将尊师重道内化于心
儒家“敬”思想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应该把这种思想融合到大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把尊师重道内化于心,促进教学相长。第一,教师需要将儒家的“敬”理念整合到课程目标之中,以提高课程供需之间的匹配精度。思政课教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设立课程目标时,教师应该把儒家“敬”思想中的精华内容,如敬天、敬人、敬事等,融入到课程目标中。另外,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多方面了解学生,让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满足学生对课堂的多样化期待[17]。第二,举办各类以儒家“敬”思想为主题的科研竞赛。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具有特色的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竞赛,可以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认识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感激导师的无私帮助。在参赛过程中还能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第三,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融入儒家“敬”思想。充分利用校园实体设施,将儒家“敬”思想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呈现在路标指示牌和人物雕像上,加深学生印象,通过耳濡目染,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约束。
4.2. 教育管理者应当先“修身”后“正身”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应该做到先“修身”后“正身”,致力于赢得教师和学生的深厚尊重与信赖,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并引导他们共同追求学校的长远发展愿景。首先,教育管理者应该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切实做到“修身”,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修身”的核心理念是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保持忠诚,对工作充满热情,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尊崇教育的自然规律,并将培养品德和人格视为一生的目标,全心全意投入[1]。既需要拥有崇高的道德标准,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典范,只有这样,才能让师生信服,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成长路径前进。
其次,做到“正身”,公正无私,廉洁从政。在教育的管理过程中,保持公正与廉洁是确保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品质的关键因素[18]。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以及学生观等,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师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职业幸福感。学校的管理人员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晰,始终忠于教育的初衷,不受权力和财富的诱惑,真正做到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楷模。
4.3. 注重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随着中国进入“信用时代”,高等教育机构开始更加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19]。思政课程被视为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核心场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深入而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儒家的诚信观念,这对于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责任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20]。第一,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教师需要有计划地将诚信奖惩制度融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例如,在考勤、课堂测试和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价中,教师应与学生达成“约法三章”的协议,并创建一个“一对一”的诚信记录手册,以详细记录学生的诚信行为。对于任何不良的诚信行为,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处罚,并将这些行为纳入学生的评价指标中。在评估思政课的考试成绩时,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诚信指标的占比,更深入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诚信行为,增强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重视,确保学生在智力和道德上都得到全面的提升,使他们真正成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一代人才。第二,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并深入挖掘儒家的诚信精神。为了深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学校应当开设专门针对诚信教育的课程,并通过讲解诚信的深层含义以及案例分析来实现这一目标。此外,通过组织如志愿者活动这样的道德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