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Ecology
摘要: 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历来是哲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在人类社会演进的历程中,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栖息环境与生活质量,构成了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蕴藏着深邃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剖析了人类、自然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更为我们科学理解并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它们倡导了一种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导向,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铺设了理论基石与实践路径。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ore topics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In the course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y,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imbala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profoundly affect the habitat and quality of life of human beings, and pose a major challeng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classic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contain profound ecological philosophy, which not only deeply analyzes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nature and society, but also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action guidelines for ou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to the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They advocate a value orientation based 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lay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for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文章引用:夏琳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研究[J]. 哲学进展, 2025, 14(7): 339-34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7380

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深深根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关注,这一主题成为他们哲学与经济学著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其对自然的破坏。唯物辩证法视角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部分,揭示了资本主义导致的资源剥削与生态危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态破坏,他指出,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贪婪不仅剥削工人,还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正如他所说:“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最后会使土地荒芜。”[1]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条件的根本矛盾时,马克思揭示了其生态维度: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导致劳动者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持续枯竭。他进一步指出,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为此,马克思提倡“实践的理性”,即通过适度原则和主观能动性的运用,合理控制和节制生产行为,以尊重并遵循自然规律。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缓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压力,还能促进个体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深化了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统一性和相互作用的哲学分析。他运用辩证法阐释自然界作为一个复杂且有序的系统,其内在联系和动力学由构成元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决定,这些相互作用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强调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遭遇自然的反作用,这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及人类活动的潜在后果。他批判了将人与自然割裂的错误观念,认为这忽视了自然的整体性和人类活动的局限性,成为导致生态失衡的重要根源。恩格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与自然界变化协调。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提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2]。依据唯物史观中的实践理论,人类的实践活动需以自然为基础,恩格斯强调:“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劳动不仅是人与自然的纽带,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改造自然的对象性活动,通过劳动,人类不仅发现和利用自然规律,还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指出,认识和改造自然时必须重视自然的内在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的体现

20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迫使人类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不断挑战着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分析,并为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不仅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也为当前生态社会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 生态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融合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生态背景下的重要延伸,是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思想的结合。生态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矛盾,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私人占有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社会生产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当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恶化。

生态社会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危害,认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存在根本性矛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生产活动通常以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采为基础,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性。这种生产模式不仅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长期失衡。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社会主义提出通过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从而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其生产模式中的内在矛盾。生态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不仅剥削劳动者,也剥削自然,通过建立公有制的生产方式,消除私有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最终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生态社会主义为当代环境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并提出了通过社会化变革实现生态保护的方案。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全球生态危机的应对

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特别是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框架,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这一框架下,生态问题不仅仅是环境科学的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极度压榨。资本主义追求无止境的利润和生产扩张,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协调。生态危机的加剧表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提出的“美丽中国”战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的具体实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中国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不仅为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解析框架和理论支持,更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特别是其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思想,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和应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这一思想引领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为了深化这一进程,我国应当加强生态制度的完善,推动生态政治的发展,即在超结构层面实现生态理念的深化。此外,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我们可以推动生态经济基础的构建;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是促进生态文化上层建筑的重要措施。

党的十八大“美丽中国”的伟大战略构想的提出是中国绿色发展的目标,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内蕴所指[4]。“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构建,它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始终遵循美的法则,将生态美学融入国家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这一进程,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坚定承诺。绿色发展道路,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它不仅关乎当代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福祉,更着眼于未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因此,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模式的选择,更是一种对自然、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体现。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制度完善等手段,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生态挑战与困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精髓,创新性地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用最严格、最严密的法治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初步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框架,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在制度层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与挑战。具体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部分制度设计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不严格、不细致的问题,导致制度效力未能充分发挥;法治保障方面仍有漏洞,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和震慑效果有待加强;同时,制度执行与监督机制的落实不到位,也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成效。

因此,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就,我们必须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各项制度之间相互衔接、协调一致。具体而言,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与监督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制度环境。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良好格局,以法治的力量守护好绿水青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结合

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思想,提醒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5]。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目标,它还代表了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方向,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核心观点高度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只有通过改革生产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剥夺,才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提出必须树立全局和长远的眼光,推动绿色发展,创造绿色财富,为下一代人提供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实践理性”原则,也为中国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6]。人类的存续始终伴随着与自然的深刻互动,这种互动超越了动物本能的范畴,展现出人类作为积极行动者的独特能力。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追求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更致力于让自然界遵循人类审美的理想,即美的规律,以此达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学境界。因此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对自然的过度消耗。中国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化生态环保法律监管等措施,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这种思想和行动的结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挑战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不仅具有强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在这一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平衡生态保护,已成为当代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 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持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深刻洞察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强调,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路径的深邃思考。这一思想,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航道,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可持续发展绝非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复杂系统。它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进步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与恢复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马克思指出“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7],然而这仅仅只是第一步而已,如果我们没有站在宏观的角度去考察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在自然的允许范围内进行生产实践,最终只会导致人类社会多方面的崩溃。“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7]恩格斯也曾指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7]。这种认识超越了传统发展观的局限,将发展置于一个更加宽广、深远的视野之中。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平、经济正义紧密相连,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满足全人类的共同需要,而非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这意味着,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倡导对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认为,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以牺牲环境和剥削劳动者为代价来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同时,还需要通过改革社会关系,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动力。这种以满足全社会需要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与当今全球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它要求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同时,也需要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我们有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的和平与繁荣。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全球生态治理的贡献

全球生态治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提供了理解这些全球性生态问题的理论工具,并为全球生态治理提出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本质上是以无节制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这一观点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方向。在这一框架下,全球环境保护不应仅仅依靠技术或单一国家的努力,而应该通过全球性的合作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来应对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强调,生态治理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还涉及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根本问题。因此,全球生态治理不仅需要推动技术创新和环境治理,也需要进行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和政策协调,可以实现全球生态问题的有效解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推动了全球生态治理的理论发展。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仅对全球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对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方式,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促进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分析,提出了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根本性地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绿色转型,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为当代社会应对生态危机提供了科学的路径,并推动了社会各领域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改革。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全球各国提供了应对生态问题的理论依据。它促使各国认识到,解决生态危机不仅是国家的单独任务,而是全球性的合作任务。各国必须携手合作,共同制定全球性的环境保护协议和行动计划,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全面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个体的生态意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强调,个人的行为与社会的发展、自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支持环境保护政策,推动了全社会的绿色转型。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10.
[3]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4] 田富鹏.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3-14.
[6]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52.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