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推动农村各方面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对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2011年~2020年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总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然而,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在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数字鸿沟、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乡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有待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现实困境。未来需要从完善贵州省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性、提高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教育水平、有效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等方面入手,以达到推动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推动贵州省乡村振兴的作用。
Abstract: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a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for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aspects of rural areas. By using the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data from Peking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finds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Guizhou Province showed an upward trend from 2011 to 2020.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such as the digital divide,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the need to enhance the digital financial literacy of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insufficient supply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aspects such as improving the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promoting the popularity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enhancing the level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i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perfecting the regulatory system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文章引用:陈艳, 李子涵. 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7): 1491-1497.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72332

1. 引言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及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1],并又一次强调了加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紧迫性。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能够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坚实后盾,但如何促使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深度有机融合,使其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这恰是我们需要展开系统性探究的关键问题[2]。数字普惠金融具备低成本、便捷且广覆盖的特点,这有利于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对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信贷支持。互联网的推广,使得农户能够利用普惠金融产品学习金融知识,增强了农户绿色金融意识,这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推动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相较于传统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借助数字技术运用有利于农户信息共享,可以帮助构建农户及企业信守承诺的农村发展新风貌,从而推进乡风的建设。数字普惠金融凭借线上服务提升金融可得性、降低长尾市场成本,让农民更便捷地获取信贷、投资、保险等服务,优化财富管理策略。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不仅为乡村内外部主体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多元治理主体形成,还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同时,它拓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夯实发展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了农民生活,塑造出生活富裕新风貌[3]。数字普惠金融依托先进技术革新农村金融,打破传统服务壁垒,为农村不同主体提供便捷且实惠的金融服务。比如,为满足农民农业生产提供了资金需求,有利于规模化种植,拓宽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渠道,同时为农村创业者开展新业务,提供资金、咨询及市场拓展帮助。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力作用[4]。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具有较高的金融可得性,是金融机构发展的创新形式,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分析贵州省2011年~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进而提出促进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旨在为推动贵州省全面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有利于贵州省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2. 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路径。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并对其加大资源投入,数字普惠金融将把更多金融活力与科技元素融入农村振兴中,其通过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降低农村金融服务门槛、提高覆盖率,这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环境,同时开创了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新局面。通过梳理文献,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展开研究。(一) 理论机制探讨方面,刘金硕等(2023)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从丰富服务场景、推动跨部门数据应用、改革征信与信贷风险防范模式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5]。宫攀、贺媛丽(2025)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劳动者素质提升、农村产业创新水平提升等中介效应,进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6]。此外,孙永慧(2024)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优化信息环境、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满足融资需求等方式,保障了饲料生产、供应和销售环节的闭环运作[7]。韩广召与吴国强(2023)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正向影响收入的增加、收入多样性及乡村振兴,且收入增长、收入多样性对乡村振兴具有正向影响,证明了收入增长以及收入多样性均能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的作用[8]。(二) 实践效果研究方面,刘瑾等(2024)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发现均具有正向影响,但对生态宜居的影响不显著[9]。如刘融、崔梅雨(2025)以江苏省为例,开展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实证研究,精准定位该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短板,进而对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10]。类似地,尤婷婷(2024)以辽宁省为例,通过分析辽宁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指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辽宁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基于金融科技背景下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辽宁乡村振兴的策略建议[11]。李昊宇等(2024)分析了河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12]。此外,马慧敏等(2023)以丰县牛蒡产业为例,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 + 农业产业链”的创新模式,认为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农村产业的竞争力[13]。(三)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方面,陈利娜(2025)指出,虽然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为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但存在着乡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不高、数字鸿沟、数据获取较难等问题[14]。同样地,王凤羽等(2024)认为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陷入共性与个性双重困境,共性困境表现为需求不旺、数字基建滞后,个性困境则体现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板块服务均有不足[15]。李麦收、高星(2024)补充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还存在着产品服务供需不匹配、乡村数字治理体系还未真正建立等问题[16]。(四) 针对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马慧敏等(2023)提出的“数字普惠金融 + 农业产业链”模式,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13]。此外,王家选(2024)认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覆盖面的政策支持体系[17]。韩广召、吴国强(2023)也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推广,需要解决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学者们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了多种对策建议[8]

文献述评: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对其理论机制、实践效果、现实挑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主要围绕理论机制、实践效果、现实挑战及对策建议展开。在理论机制方面,学者普遍认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信息环境等路径促进乡村振兴。实践研究表明,其对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等维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生态宜居效应较弱。然而,数字鸿沟、基建滞后、供需错配等问题仍制约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根据面临的挑战提出对策建议,有利于促进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从而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助力贵州省全面乡村振兴的作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差异化政策设计、农业产业链融合模式并加强跨学科协作以破解实施难题。总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但需政策、技术与教育的协同推进以实现长效发展。

3. 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Figure 1.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composite index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0

1. 2011年~2020年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发展趋势

Figure 2.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1

2. 2011~2021年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三维度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普惠金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新效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不仅让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还提升了乡村居民的幸福感。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水平由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观察到,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在2011年至2020年之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并且从2011年的18.47飙升至2020年的307.94,增长幅度高达94%,充分反映出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2016年之后,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增幅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并且在之后的四年里实现稳步增长。图2呈现了2011~2021年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发展现状,从图2可以看出,2011至2021年之间,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三维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增长较平稳,数字化程度则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数字化程度在2011年至2015年之间,增长速度较快,之后的两年里有所下降,但2017年之后,又呈现出增长趋势。

4. 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困境

4.1. 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表现为在跨国界、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以及跨社区的不同主体间,因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资源占有量、技术实际应用效能、数字化创新能力等维度存在显著差距,进而引发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的不均衡,并持续推动着不同主体间在信息资源占有及经济社会地位层面的两极分化态势[14]。贵州省乡村经济发展不均衡,数字技术普及与城市差距大。虽然目前乡村数字基建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偏远落后乡村因自然环境、资金等限制,数字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数字技术应用和普及的难度,从而在较落后的地区出现了数字鸿沟现象。

4.2. 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贵州省由于受到资源储备、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经济发展规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在推进数字化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时,容易出现建设进度滞后、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导致基础设施整体尚不健全。这使得金融服务难度和发展难度较大。特别是贵州省一些边远山区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较少,基础设施缺乏还存在一定的缺口。当地的居民需要乘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办理存取款、转账等基本的金融业务,这大大增加了村民使用金融服务的成本。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依托数字技术,但现阶段,部分农村区域由于地形复杂、经济基础薄弱,网络通信设施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存在网络带宽不足、通信基站布局稀疏等结构性缺陷,使得线上金融服务无法有效开展,不仅导致当地村民在获取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上存在显著障碍,金融机构对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广也存在一定难度[15]

4.3. 乡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有待提高

贵州省部分乡村地区的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尽管国家鼓励大学生回村创业就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村地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然而,在贵州省的乡村地区,大部分普通村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依然相对较低,且在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掌握有限,进而阻碍了数字金融服务的广泛应用。随着金融信任危机、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频繁出现,因而部分村民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缺乏信任,导致村民对数字普惠金融产生抵触情绪,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主要以邻里乡亲为核心,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如果有人对数字普惠金融有负面评价,村民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评价极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就会严重阻碍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使得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难度上升[14]

4.4. 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数字普惠金融供给的不足,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与全面推进的关键制约要素。原因在于数字普惠金融供给主体在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时,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引发供给层面的显著短缺。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使得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风险,农民还需面对农产品及其相关加工产品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加上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地区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的家庭经营模式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较低,所以农民生产收入不稳定,还款来源难以得到保障。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农业抵押融资的相关政策,将农业知识产权、农业生产的设施、活体畜禽等纳入抵押范围来应对农业生产的风险,但存在抵押市场价值评估、抵押处置等难题,使得金融机构中涉农信贷回收不确定性较大,金融机构创新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相对不高[1]

5. 对策建议

5.1. 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

贵州省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确保这些地区能够接入高速、稳定的互联网,为乡村地区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供给,建议金融机构深入考量不同乡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与发展需求,精准研发并大力推广多元化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推出农业保险、小额信贷、农产品期货等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金融产品。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民提供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保障,小额信贷可以支持农民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贵州省可以根据各地独特的乡土景观、原生态文化以及特色农业资源,积极推进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学习部分地区乡村旅游新模式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支持作用,助力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拓展金融科技在农村信贷、保险、证券等多领域的应用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5]

5.2. 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贵州省政府加大基础与应用研究投入,鼓励多元主体增加研发投入以完善乡村数字基建,推动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规范应用,提升金融机构效率与安全。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库、完善产权制度、推动数据市场化,构建安全可信数据共享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开放共享公共数据的法律法规,对数据合规流转实施细则进行清晰的界定,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推动贵州省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完善经济发展较好与经济落后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平衡区域数字金融发展。

5.3. 提高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教育水平

对贵州省乡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和行为变化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长期影响。通过建立数据库,记录乡村居民的学习历程和行为变化,根据调查的数据结果推广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推广内容涵盖基础金融知识、数字金融工具使用、风险防范、信用体系建设等内容。推广金融知识时应结合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进行讲解。可以通过乡村社区的宣传栏、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进行展示和传播。还可以推动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乡村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专业师资和研究成果,为乡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金融知识教育。例如,高校可以派遣金融专业的学生到乡村开展实习和调研,同时为乡村居民提供金融知识讲座,可以有效强化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高乡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和数字金融应用能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4. 有效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

政府加大财政激励,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成本和风险,鼓励其创新适合农村的金融产品,政府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乡村振兴专项信贷资金,定向支持农业产业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构建“政策引导 + 风险共担 + 产品创新 + 数字基建 + 金融教育”的多维支持体系。政府应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和风险补偿等政策激励金融机构下沉服务,同时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来分散风险。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扩大农村资产抵押范围,并借助区块链等技术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建设农村信用信息平台,推广简易版移动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金融知识培训、“乡村金融顾问”派驻等方式提升农民数字金融素养。政府应鼓励设立乡村振兴专营机构,培育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网络,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 褚甜甜. 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21): 217-220.
[2] 胡金焱. 在乡村振兴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J]. 农村金融研究, 2023(6): 3-10.
[3] 谢地, 苏博.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 山东社会科学, 2021(4): 121-127.
[4] 陈熹. 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与机制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4(5): 71-82.
[5] 刘金硕, 余鸿举, 占煜, 等.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现状与前景[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3(12): 82-91.
[6] 宫攀, 贺媛丽.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J]. 统计与决策, 2025, 41(2): 150-155.
[7] 孙永慧.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村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J]. 饲料研究, 2024, 47(23): 189-192.
[8] 韩广召, 吴国强.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促进乡村振兴?——以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为中介[J]. 投资研究, 2023, 42(12): 55-70.
[9] 刘瑾, 李振, 田靖文.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消费与乡村振兴[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4): 146-152.
[10] 刘融, 崔梅雨. 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J]. 商展经济, 2025(3): 41-45.
[11] 尤婷婷.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辽宁乡村振兴研究[J]. 辽宁经济, 2024(12): 58-61.
[12] 李昊宇, 金杰, 陈薪同.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与对策——以河北省为例[J]. 投资与合作, 2024(12): 75-77.
[13] 马慧敏, 刘一凡, 李涵, 马忠民. 全面乡村振兴下“数字普惠金融 + 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以丰县牛蒡产业为例[J].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3(11): 50-54.
[14] 陈利娜. 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关系[J]. 绿色财会, 2025(1): 16-18+22.
[15] 王凤羽, 汤鹏主, 唐跟利. 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逻辑、困境与出路[J]. 东岳论丛, 2024, 45(12): 127-135.
[16] 李麦收, 高星.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理、现实困境和推进路径[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4(9): 34-41.
[17] 王家选. 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与发展思考[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4(1): 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