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在非洲国际组织中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Investigation on the Use of French Language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frica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其在国际组织中的使用情况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建立“非洲国际组织法语使用情况分析框架”对32个非洲国际组织进行分类比较,研究法语在非洲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不同领域与组织导向的非洲国际组织在法语的使用上存在差异;经济类组织以及内部导向型的综合类组织往往因法语的实用价值而选择其作为官方语言,而专业壁垒较高的组织则更偏好通用度较高的英语。通过对描绘法语使用率较高的非洲国际组织的“画像”,本文对中文在非洲大陆的传播提出建议:加强中方与非洲国家在经济领域中的合作交流;积极推动孔子学院等海外华校融入非洲教育体系;加强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中的地位来提升中文的语言价值。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language, as a symbol of a country’s soft power, is gaining more attention for its rol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is study classifies and compares 32 Afric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using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French language us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frica”. It reveals that the use of French varies among these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ir sectors and orientations.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lly oriented general-purpose ones often adopt French as an official language due to its practical value. However, organizations with high professional barriers tend to favor English for its wider usage. By profiling Afric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ith high French usage rates, the study offers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Chinese on the African continent. These include strengthening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n countries, integrating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other overseas Chinese schools into Africa’s education system, and enhancing China’s global technological standing to boost the valu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文章引用:朱晨翔. 法语在非洲国际组织中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423-43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27

1. 引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交流活动中强调,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强化并创新国际传播工作具有极高的紧迫性与核心意义,提出要全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努力打造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话语体系。在衡量一国的国际传播水平时,该国语言文字在国际领域,尤其是国际组织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文在全球范围内的学习和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文国际推广也进入了新阶段。然而中文的国际影响力与中文的使用人数的规模体量并不匹配,仍需采取措施不断提升。非洲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行的目标区域,近年来跟我国有深度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文在非洲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由于殖民历史,法语在非洲的传播和影响力尤为明显。虽然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法国逐渐退出了对非洲的殖民统治,但殖民时期法国对非洲的影响依然大量存留。到目前为止,非洲依然有大量的国家将法语设定为官方语言。在这一背景下,以法语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非洲国际组织中的应用情况,可以为中文的国际传播提供宝贵借鉴经验,使得中文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而提升中文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

本文以32个非洲国际组织为研究对象,根据语言价值和非洲国际组织的机构导向两项指标作为主要依据,分析和比较这些机构的共性与特点,探究哪些非洲国际组织更偏好使用法语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为中文在非洲的传播提供启示。本文拟解答以下三个问题:(一) 基于对国际组织官方信息的检索,哪些非洲国际组织组织使用法语,具体呈现怎样的特点?(二) 从法语使用程度的差异来看,影响这些非洲国际组织使用法语的因素有哪些?(三) 综合所有调查发现与讨论,可以为中文在非洲的传播提供哪些启示?

2. 过往研究回顾

2.1. 国际组织的语言选择

研究表明,国际组织的语言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语言生态角度看,语言竞争以及国际组织与国际社会的相互适应,使得政府间组织的官方语言选择日益多样化[1]。国际组织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其语言选择,而外部国际环境也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区域国际组织通过减少“搭便车”现象,增强成员国合作意愿,成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途径[2]。然而,地域广泛的国际组织为维持语言优势成本高,易引发竞争,因此部分采用双语政策以规避竞争。例如,东盟(ASEAN)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这种非成员国的第三方语言选择有助于避免共同语言争论,促进组织稳定[3]。区域办事处对国际组织的语言选择也有一定影响,因为其工作人员多为当地人或具备当地知识,能为国际组织与当地环境提供联系。Eckhard (2020)指出,受当地文化、语言、习俗、政治和历史影响的官僚为国际组织与当地环境提供联系,而从东道国招募的人员在协调活动、与当地人互动和获得信任方面具有优势[4] [5]。国际组织的语言政策还受到活动主体的影响,其权威部分源自对专业知识的掌握[6]。国际组织工作人员的语言选择存在差异,行政人员使用日常语言,而专业人员使用行业特定语言[7]。此外,张治国(2019)发现,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往往涵盖其所在地的主要语言[8]。国际组织总部的地理位置是衡量城市或国家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国际会议和秘书处的分布仍不均衡[9]

2.2. 法语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

二战后,随着经济和国际政治发展,众多国际组织成立以解决全球或区域问题。由于其工作人员语言和文化背景多样,选择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成为了国际组织政策制定的关键要素。

法国在二战后进入“光辉三十年”并成为多个国际组织创始成员。法国现为14,000多个国际组织成员,其中3342个组织设立在法国(4.42%),1552个位于巴黎(46.4%)。法语因此在国际舞台上使用率高,是联合国、欧盟、国际奥委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官方或工作语言。统计显示,法语在世界九类国际组织中的使用率为44.2%,仅次于英语。在《国际组织年鉴》统计的6694个国际组织中,2061个使用法语,占比30.79% [10]。此外,在中国外交部列出的85个主要国际组织中,32个将法语设为官方语言。法语凭借使用者众多和高使用率,成为国际关系中仅次于英语的“超核心语言”。

虽然大量的国际组织将法语设定为官方语言,不过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经贸活动中,已经形成了以英语为主流的语言选择习惯,而法语在国际间的使用明显不如英语更为普及。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跟英语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经济文化影响力较大有关。同时也跟计算机技术兴起,互联网革命是基于英语制作的一整套系统,随着信息技术普及和科技的发展,英语成为科技领域主流语言有关。

不过虽然法语在国际领域的地位目前已经不如英语,但是其在非洲国家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法语在非洲的成功推广对于其他国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 研究设计

3.1. 理论框架

张慧玉(2020)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国际组织官方语言选择框架”,如图1所示,框架其中包含两位维度:组织导向和语言价值[1]。其中横轴代表语言价值,即国际组织在选择官方语言时所偏好的语言内在价值,分为实用价值和象征价值。实用价值指的是语言的使用价值和交际价值,注重提升组织内部及成员国之间的沟通效率。往往通用度高的语言更受到国际组织的青睐而被选定为官方语言。象征价值则指与身份认同、集体记忆和情感相关的象征符号,注重语言背后所包含的集体认同,组织形象。纵轴代表组织导向,即组织性质、成立时间、成立原因等组织自身的固有特征,可再分为内部导向与外部导向。内部导向型国际组织是由具有宗教、语言文化、地理环境等共同特征的国家自发组建的封闭性合作机制,其成员资格严格限定于符合特定条件的国家,旨在强化内部身份认同或解决共有议题。外部导向型国际组织通常由国际环境变迁及全球普遍趋势推动成立,其发展以应对跨国挑战或适应普世性规则为目标,成员资格开放且不限于特定共同特征,注重功能性合作而非内部身份认同。

本研究在对于上述框架的理解基础上,构建了针对非洲国际组织法语使用情况的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分别代表了非洲国际组织在法语使用程度和组织导向上的两种极端情况:处于第二象限的国际组织一般由多国利益相关方协同创立,非洲法语国家在其中主要扮演参与者的角色;法语在该类组织内部的使用率并不高,旨在通过法语的使用来凸显成员国的组织形象。与之相对应的,处于第四象限的国际组织主要由使用法语作为官方语言的非洲国家或团体发起或发挥主导作用;其官方网站、文件均支持法语版,使用法语的场景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法语的语言传播功能是其选择使用法语的主要因素,不仅便于使用该语言的群体共享信息资源,而且有助于提高组织内部的沟通效率。

Figure 1.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choice of official languages in international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1. 国际组织官方语言选择框架

Figure 2.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French language us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frica

2. 非洲国际组织法语使用情况分析框架

3.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32个非洲国际组织为研究样本(见表1)。根据非洲国际组织的所属领域,样本组织被分为六大类别:环境组织(2个)、经济组织(11个)、科教组织(3个)、农业组织(3个)、医疗健康组织(2个),综合性组织(8个)其中:前五类组织功能区分相对明显,分别致力于推动环境发展、经济增长、教育与科技发展以及医疗卫生的完善。而第六类综合性组织在功能上涉及不同领域,覆盖政治、经济、安全、社会等多领域,非单一主导职能。

Table 1. Sample information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frica

1. 非洲国际组织样本信息

维度

类别

组织名称

数量

占比

领域

环境组织

非洲环境基金会(EFA)

2

6.25%

非洲可持续发展网络(NESDA)

经济组织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

14

43.75%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

东非共同体(EAC)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

非洲进出口银行(Afreximbank)

非洲开发银行(AfDB)

西非经货联盟(UEMOA)

南部非洲关税同盟(SACU)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CAS)

大湖国家经济共同体(ECGLC )

非洲经济转型中心( ACET)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UNECA)

非洲商法协调组织(OHADA)

非洲石油生产国组织(APPA)

科教组织

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ARIPO)

3

9.38%

非洲科学院(AA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国际能力培养研究所(IICBA)

农业组织

非洲木材组织(ATO)

3

9.38%

非洲花生理事会(AGC)

非洲水稻中心(WARDA)

医疗健康组织

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frica CDC)

2

6.25%

非洲医学和研究基金会(AMREF)

综合类组织

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IGAD)

8

25.00%

非洲联盟(AU)

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CEN-SAD)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UMA)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组织(OACPS)

马诺河联盟(MRU )

非洲人权和人民权利委员会(ACHPR)

印度洋委员会(COI)

通过收集这些组织当前的官方语言、官网语言、人才招聘方面的语言要求以及出版物语言并进行量化统计与数据分析,来探讨这些组织的语言使用情况。经过初步统计,英语分别以87.5%、96.77%、90.1%以及89.37%的使用率排名第一,符合其“超核心语言”的定位,是国际组织内部日常使用最为频繁的语言,处于主导地位。而法语以78.13%、61.29%、70.3%以及38.46%的使用率紧随其后。这两种语言的使用率远远超出了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以及西班牙语等其他语言。然而,为了深入探究非洲国际组织选择官方语言的基本规律,必须综合考量所选语言的特点以及组织特征。因此,本文将运用上述框架剖析各组织语言选择的驱动因素。

4. 非洲国际组织法语使用情况调查

4.1. 基于法语使用情况的非洲国际组织分类

根据上述分类框架,本研究将32个样本组织划分到“框架”的四个象限中,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3)。根据图3所示,位于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的非洲国际组织数量最多,均为11个,表明超过半数的样本组织均为内部导向型,但在语言价值的取向上呈现出势均力敌之势。由于各象限样本数量整体上都不大,下文以语言价值为主轴,将图3中的32个国际组织分为“象征性使用组”(第二、三象限)和“功能性使用组”(第一、四象限)两个大类进行分析和比较。

Figure 3. Class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frica based on the use of the French language

3. 基于法语使用情况的非洲国际组织分类

注重法语实用价值的国际组织一共有13个,其中外部导向型组织2个(15.39%),它们服务于区域合作和国际伙伴关系的实际需求,而非由非洲法语国家主导。两者的运作模式、资金来源及成员国构成都呈现出显著的外部导向特征;另有内部导向型组织11个(84.61%),在数量上处于主体地位;在这些组织中,非洲国家的参与度更高,主体地位也更明显。例如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CEN-SAD)、马诺河联盟(MRU)以及印度洋委员会(COI)这三个组织的名称中带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组织的成员国都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由于这些地区相对独立,区域内中成员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此类组织也主要服务于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内部导向特征。

与之相对的,侧重于法语象征价值的非洲国际组织共有19个,数量较多于“功能性使用组”,且第二、四象限组织数量分布更为均衡,有外部导向型组织8个(42.11%),内部导向型组织11个(57.89%)。第二象限中的非洲国际组织的成立多归结于国际社会环境趋势,如非洲可持续发展网络(NESD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国际能力培养研究所(IICBA)以及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UNECA)均是隶属于联合国旗下的国际组织,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

法语在非洲国际组织中的使用情况主要体现在1. 官方语言;2. 官网语言;3. 出版物语种;4. 招聘语言要求。从官方语言以及官网语言看,“象征性使用组”和“功能性使用组”的法语设定率分别为63.15%、36.84%以及100%、84.62%。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四象限中的组织更加重视法语的使用。除此之外,通过对非洲国际组织近五年的出版物语种以及招聘语言要求两项数据等统计可以发现“功能性使用组”在发布官方文件时更有可能会采用英语与法语的双语版;在招聘人才时也更注重候选者的法语能力,说明在国际组织的日常行政工作以及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中,法语的使用场景更加普遍且多样。同时,满足条件1、2的组织既有可能在第三象限也有可能在第四象限;大多同时满足任意三个条件的非洲国际组织最有可能在第四象限。

4.2. 基于法语使用的不同领域非洲国际组织样本分布情况

本研究根据组织所涉及的不同领域将32个非洲国际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横轴代表象限和不同的领域分类,纵轴则代表各个类型组织的数量。

研究发现,经济类型的非洲国际组织在“功能性使用组”,在第一、四象限中的占比高于第二、三象限,说明经济类的非洲国际组织更倾向于使用法语并注重其实用价值。在非洲大陆内部,法语的广泛使用为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可以有效的降低多语言交流成本。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为例,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主要通过法语进行沟通协调,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合作效率。法语的准确性也是其受到国际组织青睐的原因。法语作为非洲商法协调组织(OHADA)专利体系的唯一语言,确保了法律术语与欧盟标准达成一致,也提升了政策的执行效率。

此外,综合类型的非洲国际组织也多集中于第四象限,多为注重法语实用价值的内部导向型组织,法语在其中的作用多为沟通交流、内部信息共享以及对外传播。这些组织的成员国多为前法国殖民地,独立后仍保留法语作为官方语言并在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如在印度洋委员会(COI)中五分之三的成员国均为前法属殖民地,法语是该组织的唯一官方语言且官方出版物也多以法语进行发布。

环境、医疗、科教以及农业等四大类型的非洲国际组织均集中于第二、三象限,这些组织使用法语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象征价值。在这些组织不仅覆盖法语区,同样也覆盖了英语区和阿拉伯语区,将法语列为官方语言之一,更多是为表示对于作为成员国的非洲法语国家的尊重和包容。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国际能力培养研究所(IICBA)、非洲木材组织(ATO)以及非洲花生理事会(AGC)三个组织虽然都将法语设定为官方语言,但是其官方网站仅支持英语版,其官方文件也多以英语版本发布,在职位招聘时也多将英语作为强制语言要求而将法语作为弹性语言要求(图4)。

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frica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based on French language use

4. 基于法语使用情况的不同领域非洲国际组织样本分布情况

5. 非洲国际组织法语使用情况特点分析

非洲国际组织的语言选择涉及复杂的驱动机制,基于此,本研究将进一步结合对32个样本组织的机构使命、定位和主要活动的分析,归纳了非洲国际组织选择使用法语的主要特点。

首先,环境、科教、农业、医疗等领域的组织相对更加专业,其受众人群相对更加集中,因此此类国际组织在选择官方语言时往往会挑选如英语一般通用度较高的语言。如图3所示,此类组织都集中于第二、三象限,法语在这些组织中大多只起到象征性的作用。其中的许多组织的成员大多不是国家,而是由该领域的企业,专业机构和专家精英组成,如非洲科学院(AAS)和非洲医学和研究基金会(AMREF)。这些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因此选择“超核心语言”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可以大大降低沟通交流成本,便于共享内部信息并进行对外交流。而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英语在这些尖端技术领域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全球顶尖期刊如《Nature》《柳叶刀》几乎完全以英语发布,迫使非洲科研机构的出版物几乎都以英语发表,法语成果的引用率趋近于零。与此同时,非洲大陆的语言多样性也进一步挤压了法语在此类组织中的实际使用。在基层中,医疗技术以及农业手段的推广更加依赖当地语言的使用,使得法语在其中只起到了与国际接轨的象征性作用。

其次,经济类的非洲国际组织普遍倾向于使用实用价值高的语言,因此更可能选择通用度高的语言作为其官方语言。这一现象背后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导致。首先,由于历史殖民原因,法语与众多非洲国家产生了深度绑定,在独立后仍作为官方语言进行使用。在组织内部使用法语可以大大降低因语言多样性所带来的不便。如在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中有超半数国家为法语国家,使法语成为了协调关税同盟、解决贸易争端的默认语言。数据显示,在ECOWAS内部贸易额中,法语国家间交易占比达68%,远超英语国家间的22%,部分归因于语言一致性降低的沟通成本。法语的准确性也是其受到青睐的一大因素。许多非洲经济组织直接继承了法国民法典、商法体系以及行政框架,例如,非洲商法协调组织OHADA的《一般商法》(General commercial law)全文以法语起草,涵盖公司法、破产法等领域,其术语能够与欧盟标准无缝对接,成为14个成员国司法裁决的基准。若改用英语或本土语言,需重构法律解释体系,成本高昂且易引发歧义。此外,法语也是非洲地区获取外部资金与技术帮扶的重要纽带。于2004年成立的非洲和平基金会(APF)由欧洲发展基金会资助,目前已累计收到拨款超27亿欧元。在该援助项目中,法语项目占比超65%且法语文件的合规审查周期比英语短30%,可大大降低开发成本;法国开发署(AFD)对于非洲的援助资金有72%都流向了法语区国家,更加激发了非洲国家使用法语的热情。

此外,法语在服务于某些特定区域的内部导向型组织的使用率也较高。这些组织多集中于图3中的第四象限,可以明显观察到他们的组织名称中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西非”、“中非”、“东非”等字眼。这些组织创立的初衷来源于非洲国家进行自主自理的迫切需求,这就决定了组织的目标、资源整合模式以及运行机制均由自己来决定,而非由外部力量进行干涉,其目标是解决区域内的各种问题,如在非洲联盟(AU)中在《2063议程》中将消除枪声并在所有成员国中将建立预防和解决冲突的地方和国家机制作为其预计取得的成果,直接回应了作为非洲痛点的安全问题。这份议程来源于成员国的一致共识,避免了外部干涉。而这些组织对于法语实用价值的偏好则因追溯到法国曾经在非洲地区的殖民历史。法语作为前殖民地制度的遗产已深深融入了殖民国家的制度与法律之中,使用法语进行交流可以大大提升成员国之间的沟通效率,精准传递信息。与此同时,法语的使用也是非洲国家抵御英语霸权主义的重要工具。面对英语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区域性组织通过法语的使用来强调他们在区域规则的制定权,是区域内的成员国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6. 结论与思考

一门语言在国际组织中的使用情况彰显着一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推动中文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1]。本文以32个非洲国际组织为样本,对样本进行分类与比较,定量定性分析法语在非洲的使用情况,为中文在非洲大陆的传播提供启示。研究发现:第一,经济型非洲国际组织更注重法语的实用价值。对于这些组织来说,法语已经成为了非洲经济治理的“隐形基础设施”——通过降低多语言交易成本、拓展国际合作通道来为非洲大陆带来经济效益;第二,在由法语国家组成的带有显著地域符号的内部导向型国际组织中,法语有着较高的使用率。由于殖民原因,法语已经与这些国家达成了深度绑定的关系,法语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沟通交流成本并且筑起抵御英语霸权主义的“保护墙”;第三,在专业壁垒较高的非洲国际组织中,英语的使用更为普遍,法语在其中多为象征性使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英语在高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通过以上三点可以勾勒出最有可能使用法语的非洲国际组织的“画像”,其核心特质包括:由具有相同殖民历史的国家为实现同一目标而自发组成;与欧盟以及法国等国家在经济上有着高度关联性;专业壁垒较小,受众群体广泛。从上述特征勾勒出的组织形象来看,法语在非洲国际组织的使用仍然存在局限性,但这也意味着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法语在非洲大陆的传播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曾经的殖民史,且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这条道路是不可复制的,但仍对中文的传播有着借鉴意义。对此,本文提出以下思考:首先,中国可以通过将中文嵌入中非经济合作场景来提升中文在非洲的使用率。通过建立中非经贸合作区等方式,不断扩大双方贸易往来,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入驻非洲。不仅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也催生出大量岗位来推进了当地就业。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升中文在园区内的使用率。如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作为我国在非洲设立的首个经贸合作区,要求中资企业将中文列为工作语言之一,且将园区内员工的中文水平作为晋升考核的测试之一;同时在贸易链路方面,中国作为非洲农产品的输出大国,可为其提供绿色通道,对优先提供中文标签、质检报告的非洲企业采取优先输入及降低关税等措施,以此来提升中文在非洲的使用率。其次,可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在非洲打造“中文 + 产业”的教育体系。在中方与非洲国家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大量中方企业进入非洲带来了对于中文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2]。我国可以通过孔子学院等海外华校大力推广“中文 + 职业技能”的教育模式,将中文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掌握谋生手段,如“中文 + 跨境电商”模式培训非洲青年使用阿里国际站以及TikTok直播带货等方式面向世界范围出口非洲产品,“中文 + 现代农业”模式帮助非洲从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模式进行转型。在此基础上,为该体系中的考核通过者颁发证书,优先推荐至中国企业就业。非洲作为孔子学院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已在非洲47个国家开设77所学院,并有如肯尼亚、毛里求斯、赞比亚等19个国家将中文纳入了其教育体系之中[13]。除此之外,中国在科技领域影响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增强中文的实用价值。通过增加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以及电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的科研投入,产出优质成果并以中文进行发布,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科研人员对于中文资料的关注,从而提升中文在专业性组织中的地位。同时广泛建立以我国为主导的科研合作网络,积极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推动中文在其中的使用以此提高中文在学术领域中的使用率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张慧玉, 谢子晗. 政府间国际组织官方语言的选择机制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 52(2): 213-224+320.
[2] 刘颖. 论一体化进程研究中的“奈模型” [J]. 新疆社科论坛, 2005(3): 11-17.
[3] Okudaira, A. (1999) A Study 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s: The Use of English as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Asian Englishes, 2, 91-107.
https://doi.org/10.1080/13488678.1999.10801020
[4] Eckhard, S. (2020) Bridging the Citizen Gap: Bureaucratic Representation and Knowledge Linkage in (Interna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Governance, 34, 295-314.
https://doi.org/10.1111/gove.12494
[5] Eckhard, S. and Parizek, M. (2020) Policy Implementation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taff.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and Practice, 24, 254-270.
https://doi.org/10.1080/13876988.2020.1813032
[6] Barnett, M.N. and Finnemore, M. (1999) The Politics, Power, and Pathologi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3, 699-732.
https://doi.org/10.1162/002081899551048
[7] 张治国.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语言问题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3(3): 85-94.
[8] 张治国. 国际组织语言政策特点调查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 2019(2): 51-60.
[9] 罗学优, 程如烟. 国际科技组织的地区和国别分布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3, 33(2): 237-241.
[10] 张慧玉, 安雨晨. 国际组织语言权力博弈的非政治经济影响因素[J]. 语言战略研究, 2022, 7(2): 44-55.
[11] 李茜. 语言管理理论维度下驻华国际组织中文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12] 马箭飞, 梁宇, 吴应辉, 等. 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70年: 成就与展望[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15-22.
[13] 鲍蕊. 非洲孔子学院“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现状、发展困境与优化路径[J].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4, 9(4): 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