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与审美价值。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文化成果,中国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对外传播必不可少。近年来,冬季冰雪旅游产业复苏,龙江旅游文化影响力增强,省内诸多少数民族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也迎来了向外界展示魅力的更大舞台。第九届亚洲冬季奥运会举办期间,赫哲族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同胞在哈尔滨标志景点——中央大街依托新媒体平台直播,展示具有特色的鱼皮兽皮服饰以及相关民俗文化艺术形式,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民俗文化魅力。赫哲族民俗文化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支,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政治和哲学内涵,见证着中华文化大家庭的生生不息与血脉相承。因此,对赫哲族民俗文化成果进行外宣翻译,可有效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2. “三化”论理论概述
“三化”论(Triple Transformation Theory)由许渊冲在钱钟书“化境”论的基础上提出,包括“深化、等化、浅化”三个原则,旨在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忠实于原文,又兼顾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表达习惯,从而实现译文在意义、风格和艺术效果上的最佳平衡。区别于西方传统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对等”翻译观念,许渊冲强调译者应在正确理解原文语义的基础上发挥主体创造性,利用译语优势实现对原文的阐释与重构。“传达原文的意美,包括达意和传情两方面”[1]。许渊冲认为,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表达出原文意欲表达的信息,还要传递出原文所蕴含的情感,同时做到以上两点,原文的“意美”才能被尽数传达。但需要注意到的是,“三化”论目前主要应用于文学翻译以及诗歌翻译领域;将其运用于少数民族文化翻译领域,使得翻译工作同时存在着创新与挑战。少数民族文化文本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译者须将这些信息清晰准确地并富有美感地传达,这一点与文学翻译注重语言的美感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三化”论可为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提供理论指导。根据“三化”论的指导,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共性与差异,灵活运用深化、等化、浅化等策略,把握一定平衡,突破理论局限,使译文既能忠实于原文,又能被目标读者所接受。等化策略适用于源语与译入语文化间所要传达的信息具有相似、相通甚至相互对应之处;深化策略则适用于原文内容蕴含大量具有深度、独特性或特殊意义需传递的情况,且这些信息需要译入语读者深刻理解体会;浅化策略适用于原文内容具有不可译性、译入语文化中缺少与之完全对应的相关元素、对译入语读者理解难度较大或容易造成文化冲突的信息的处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间存在差异,以及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为了降低读者理解难度,增进阅读体验,促进文化交流,“三化”论可为民俗文化翻译提供有效理论指导。
3. 赫哲族文化词汇英译策略
赫哲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过程中派生了诸多含有丰富文化历史信息的词汇。但由于赫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第一手文字资料非常有限,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才通过族人口述并由专人整理,形成文字资料。并且,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赫哲族文化的源流吸收了一些同属于满——通古斯语族中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这也就导致了赫哲语中包含很多满语或女真语源词,如在赫哲文化中表示社会组织形式的“哈拉莫昆”、表示官职名的“国伦达”等,这些词汇在满语及女真语中都能找到对应或相似的通用表达。民俗文化词汇作为凝练的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值得收获注视,亟待对外传播。因此,对这些词汇进行英译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本文主要将赫哲族文化词汇分为三类,分别是民俗词汇、文化负载词以及存在“一词多义”现象的词汇,并从中选取具体翻译对象进行英译策略研究。针对这些词汇本身在含义、特点、存在的语境以及承载的历史信息等方面的差异,从“三化”论不同视角切入,选取不同策略与方法对其进行妥善翻译。采用音译加注法降低理解难度,填补文化空缺;采用套译法增进译文可读性,实现双语间文化正向迁移;采用语境取义法避免文化误读,促进语义等值。三种方法相辅相成,确保词义的精准传递,达到中英文语言的有效转换。
3.1. 深化——民俗词汇音译加注(“国伦达”与“哈拉莫昆”)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表达习惯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中都存在着琳琅满目、各具特色的表达,因此,在翻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汇时,有可能遇到文化不对等或者是文化空缺的现象。再加上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及深刻的民族情感,在翻译时能否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词含义,译文是否能完整地复现民族文化元素,成为了决定翻译效果的关键。采用音译加注法并酌情保留原本语音或尽可能贴近原本语音,形成含义与语音的双重对应,更有助于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普通话、汉语与英语之间文化的交流。
例1
原文:哈拉莫昆
译文:Halamokun (hala for clan and mokun for tribe in Manchu)
分析:“哈拉莫昆”是赫哲族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译者查询《中国大百科全书》得知“哈拉”源自满语,原指氏族,后专指“姓氏”;而“莫昆”为满语的“族”,也就是指“家族或宗族”。由于“哈拉莫昆”一词的读音源自满语,为便于识读与传播,该词以汉字形式呈现满语读音。因此针对本例所出现的赫哲族民俗特色词汇“哈拉莫昆”,译者采用音译加注法,保留“哈拉莫昆”的原本满语发音,译为Halamokun,形成语音对应,原汁原味再现民族文化神韵所在;此外,译者在Halamokun后以括号形式加注了“哈拉”与“莫昆”分别在满语中代表了什么含义,最终得到译文Halamokun (hala for clan and mokun for tribe in Manchu),以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该制度具体含义,使译文达到清晰完整有效传递信息的效果,填补文化空缺,保留文化特色,贴合深化视角。
例2
原文:国伦达
译文:Guolunda (an official position within the Qing administration overseeing certain tribal affairs)
分析:“国伦达”为官职名。根据CNKI收录文献《明代女真社会氏族制度的瓦解》显示,“国伦达”一词源自满语,意为“部长”。作为部落和血缘组织的首领之一,“国伦达”负责管理部落大部分日常事务,是社会生活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职位通常世袭。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渔猎社会中,“国伦达”这一职位在诸多场景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体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生活中组织狩猎、农业生产及分配资源;率领部落武装力量保卫部落安全、抵抗外敌入侵;参与部落重大决策;主持宗教仪式、监督部族文化传承等。“国伦达”由清政府选拔任命,听命于清朝中央集权。为了在有限篇幅内尽可能全面地概括出“国伦达”的关键职能与地位,译者采取音译加注的方法,保留了“国伦达”一词的原有发音,形成语音对应,原汁原味保留并再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外在音节及内在神韵;再通过加注法,补充说明“国伦达”是“一种负责管理部落日常事务的官职”这一具体信息,令读者对“国伦达”具体地位与职能形成立体可感的印象。最终译者将“国伦达”译为“Guolunda”(an official position within the Qing administration overseeing certain tribal affairs),通过对翻译对象进行补充说明,遵循了深化视角,全面清晰地传递出“国伦达”一词具体含义,降低译入语读者阅读难度,增进了文化信息有效传递的可能。
3.2. 浅化——文化负载词套译(“萨满”与“伊尔木汗”)
由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一些源语文化背景中所特有的文化负载词(如源自民族语言或方言发音音译的词、专有名词、独有的地名以及对同一事物的独特叫法)存在翻译难点;若强硬尽数翻译而不进行灵活处理,则有可能造成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困难甚至引发不必要的误解,最终影响不同背景文化间的友好交流。在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译者应把握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因各自文明底色不同而呈现出的“异”,以及一衣带水的“同”,也就是相似或相通之处。在针对此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译者认为可遵循浅化的策略,采取套译的翻译方法,套用译入语文化背景中相同或相似的概念,以便在读者理解层面上形成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间的对应,得出更亲近译入语文化背景的译入语读者友好型文本,最终实现双语文化间的正向迁移,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例3
原文:萨满
译文:shaman priests (priestess)
分析:根据《辞海》对“萨满”一词的释义可得知,“萨满”一词来自满——通古斯语,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演变为萨满巫师的统称。也就是说,当“萨满”一词单独出现时,指的是神职人员,并非“萨满教”。若“萨满”一词出现在文本或句子中,则要根据不同语境中对应的含义进行妥善翻译。例如,当“萨满”一词与其他表示“人物、身份、人称”的词共同作为并列成分出现在句子中,指的就是从事萨满宗教活动、举办仪式的神职人员,在翻译时可采用套译法,选择译入语文化中与之对应的表达。
在使用套译法翻译“萨满”一词时,译者首先想到的是,萨满神职人员除了举行宗教仪式外,在一些地区还负责医治疾病,因此译者套用了“巫医”在译入语中的对应表达,即“medicine man”;但查阅《简明英汉词典》以及牛津词典后译者发现“medicine man”多用在美洲原住民语境中,与译入语存在文化背景差异,且不能与本例原句中的“萨满”在含义上完全对应。“萨满”的直译为“Shaman”,这种译法不仅已在译入语环境中被广泛接受,在学术语境下也是最常用的表达。CNKI所收录的文献《社会性别与身份转换: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萨满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英文标题中,就使用了“Shaman”一词表达神职人员“萨满”。此外,这篇文献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女性萨满的存在,同时也提醒了译者应在翻译中体现出这一信息。因此译者最终采取shaman priests (priestess)作为“萨满”的翻译,避免了职业性别模糊化的现象,点出女性萨满神职人员的存在,尊重客观事实。
例4
原文:“伊尔木汗”
译文:“Yirmuhan” (the King of Hell)
分析:“伊尔木汗”在赫哲语中意为“阎王爷”。在中国古代宗教神话中,“阎王爷”是掌管死亡的神祇。这与印度教神话中的死神“阎摩罗阇”(即“阎摩”)有些许相似之处。但由于“阎摩”曾在高种姓婆罗门征服印度次大陆之后被描绘成负面形象,在文化上带有一定的消极意味,因此使用“阎摩”在译入语中的对应表达“Yama-raja”进行套译不妥。
“浅化”即译文信息弱于原文,即把原文形象、具体的语言和意象化为一般性语言,实现手段包括减词、合译等[2]。浅化策略要求弱化译文形象,降低译入语读者理解难度,不要求译文过于隆重繁复,喧宾夺主。因此,译者采取保留核心含义、适当舍弃其他信息的策略,将“伊尔木汗”译为“Yirmuhan”(the King of Hell),保留其原本发音,加注该词核心含义“死神”,避免由于译文存在感过强导致阅读感生硬,也避免了译文中非核心信息占比过大显得喧宾夺主,造成原文主体表达效果的折损。
3.3. 等化——词汇的语境取义(生女真与乡长)
“翻译是决策过程,包括选词等各种方案的选择,其决定因素是语境”[3]。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能否根据语境正确辨析词义并选择恰当的词义诠释翻译对象,决定了翻译效果的好坏。这不仅要求译者选用的译语语词能充分反映原语的基本语言特征,更要确保原语的基本信息和语义内涵可通过译语语言在译语环境中得以再现。能否正确选择词义,取决于译者对原语语境下词义是否准确理解,如果译者由于依赖过往经验或仰仗对源语的熟悉程度而望文生义,翻译效果不仅会大打折扣,原文本所包含信息也将面临传递失败或发生折损。
赫哲文化中有一些词语的含义与今时今日常用语境下的含义不同,如“乡长”并不指“村官”,以及“生女真”的“生”不表示“新鲜”或“诞生、生产”;这些字词在原文语境中都摆脱了常规状态下的含义,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敏锐捕捉到此类一词多义现象,反复求证推敲在不同历史语境下与之对应的意义与用法,再实现英文的合理诠释,以此确保词义的精准传递,达到准确的中英文语言转换,促进文化交流。
例5
原文:生女真
译文:The Jurchen group those who were not recorded in Liao’s household
分析:“生女真”意为“未被编入辽国户籍的女真族人”,与“熟女真”(又名“曷苏馆女真”)含义相对。据《契丹国志》卷二十二记载,“生女真”活动于混同江流域至长白山一带。辽代将女真族分两部分管辖,其中“熟女真”被辽国管辖少数民族的户政部门编入户籍名册,具有辽国户籍,而“生女真”未被编入。本例的“生”字属于特殊语境下一词多义现象,因此在等化视角下,可采取语境取义法对其进行翻译,直接并完整地传递出该词的含义。由于本例中“生”表达的含义为“未被编入或记录在辽国户籍”,是对“女真”一词的补充说明,因此译者使用定语从句引出补充说明的内容,最终得到译文those who were not recorded in Liao’s household.
语境取义法可妥善解决一词多义现象带来的翻译难点,不仅准确完整地反映了原文本语义,同时也避免了译文传播过程中,部分读者由于不熟悉我国文化、无法快速正确领悟原文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而造成误会,实现了源语和译语在文化层面的等化,通俗易懂传递出原文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令读者收获更佳阅读体验。
例6
原文:“莫昆达”即家族长或宗族长,后来清政府设乡长进行管理。[4]
译文:Mokunda signified the head of the family or clan. Later, the Qing government established village administer for local governance.
分析: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变迁,同一个词语可能演变出不同的含义。针对此类一词多义的词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并传递出词汇的含义,避免造成误读与曲解。“乡长”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往往指的是“行政所辖区乡的行政长官”,也就是农村基层行政人员;但本例的“乡长”指的是清朝在少数民族地方设立的、辅助管理地方少数民族事务的官职,并非农村基层行政人员。
为准确翻译本例,译者查询古汉语词典,得知乡长一词释义有二:一是周代时期,乡长意指“乡大夫”,出自《国语·齐语》:“正月之朝,乡长复事。”韦昭注:“乡长,乡大夫也。”二是隋唐以后,乡长指的是农村基层行政人员,如在《新唐书·刘义节传》中所记载的“隋大业末,义杰补晋阳乡长。”以及《清史稿·食货志一》中的:“卓哩克图、冰图二旗所招垦户,亦均编甲社,置乡长焉。”现代汉语词典对“乡长”一词的主要归类为“行政区划官员”,释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首长”。该职务由乡、民族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民族乡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的公民担任,主要职能包括“主持乡、民族乡人民政府的工作;在本乡、民族乡范围内,行使法律规定的职权;代表乡、民族乡人民政府向乡、民族乡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等。
在透彻理解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为扩充背景知识,准确全面地传达出原文所蕴含的信息,译者查阅了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站上关于赫哲族发展的介绍(据网站显示该介绍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译者发现,原文本与《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都曾提到,作为赫哲族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哈拉莫昆”制最开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建团体,后期血缘关系逐步被打破,赫哲族社会进入了地域关系为主的村社阶段。本例的“乡长”正是这一阶段的产物,性质上削弱了血缘宗亲的家族色彩,转为清朝中央集权直接任命委派的管理岗位。因此,在翻译赫哲文化中“乡长”一词时,应适当体现这种近乎中立的态度,使用不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
结合本例具体语境不难发现,“乡长”一词前有动词“设”(即设立)以表达委任来历、后有“进行管理”对“乡长”的管理职能进行补充,由此可知本例的“乡长”不是由血缘宗亲决定的家族或氏族领导人,而是侧重“被委派或委任的”“中立的”“不涉及任何血缘关系的”一种管理者的存在。这就启发了译者采用语境取义法,将本例的“乡长”职务视为“机构、组织管理者”,再选取译入语中对应的表达administer,该词作为动词时,含有“管理(公司、组织、机构等);治理;执行”的含义,上述含义均与“乡长”的地位和职能相对应。此种翻译令译文与原文形成信息对等,减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障碍,是等化视角下解决一词多义现象的又一次有效实践。
4. 结语
本研究在“三化”论指导下,着眼于“等化”“深化”“浅化”三个视角为赫哲民俗文化翻译提供新鲜参考资料,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多元文化的认知,进而促进跨文化交流互鉴。本研究采用套译法、音译加注以及语境取义等方法进一步探究赫哲族民俗文化翻译策略,解决具体翻译问题,全面阐释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民俗文化的动人魅力,为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扩大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