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地区,东濒东海,南毗福建省宁德市,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该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海岸曲折。截至2024年末,温州市辖4个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温州是汉族聚居,畲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加之历朝历代外省移民涌入,导致温州境内方言众多。当地方言以瓯语为主,属吴语瓯江片。除瓯语外,境内还有浙南闽语、蛮话、畲话、客家话、金乡话、莒江话等。
本文运用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共选取51个方言调查点,以考察温州境内各方言“男人”称谓的地理分布状况,并从人文及地理的角度,探究其分布形成的原因。1
2. “男人”的说法类型
根据调查结果,温州境内“男人”的说法大致有如下9种:男子客、大夫侬、大夫、大 = 夫侬客、丈夫侬、男人、男个、男子侬、男子汉等。详细说法见表1:
Table 1. The term “men” in various regions of Wenzhou
表1. 温州各地“男人”的说法
吴语 |
平阳上宅 |
平阳昆阳 |
平阳塘东 |
平阳宋埠 |
文成茶寮 |
文成街尾 |
男子客 |
男个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子客 |
文成黄坦 |
文成大峃 |
文成南田 |
泰顺罗阳 |
泰顺库村 |
永嘉巽一 |
男人 |
男子侬 |
男子客 |
男子人 |
男子人 |
男子客 |
永嘉浦东 |
永嘉堡二 |
瑞安玉海 |
瑞安安阳 |
乐清西塍 |
乐清乐成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子汉 |
男子客 |
鹿城松台 |
鹿城南汇 |
鹿城上戍 |
瓯海水碓坑 |
龙湾沙中 |
苍南珠山 |
男子客 |
男个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子客 |
苍南灵溪 |
龙港湖前 |
苍南金乡 |
龙湾蒲州 |
龙湾状元 |
乐清南充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人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子汉 |
乐清大星 |
乐清中雁 |
龙湾下蒲州 |
龙湾永福 |
瓯海岩二 |
瓯海马桥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瓯海新桥 |
瑞安韩田 |
苍南蒲城 |
瑞安南爿 |
文成徐岙 |
|
男子客 |
男子客 |
男侬 |
男子客 |
男子客 |
|
闽语 |
苍南灵溪 |
苍南矾山 |
苍南大渔 |
洞头北岙 |
鹿城藤桥 |
平阳水头 |
大 = 夫侬 |
大 = 夫侬 |
大 = 夫侬客 |
大 = 夫侬 |
大 = 农客 |
大 = 夫侬 |
蛮讲(话) |
苍南钱库 |
苍南炎亭 |
泰顺严山 |
|
|
|
男侬/男子客 |
男侬/男子客 |
丈夫侬 |
|
|
|
畲话 |
平阳溪南 |
|
|
|
|
|
男人 |
|
|
|
|
|
根据上述说法,温州地区“男人”的称谓主要包含“客”“侬”“人”“个”和“汉”语素的五大类。因此,可将温州地区对“男人”的说法归结为“客”型、“侬”型、“人”型、“男子汉”和“男个”型五类,词型分布如图1所示: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底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京(2022)1061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ure 1. Map of the distribution of “Man” term types in the wenzhou region
图1. 温州地区“男人”类型分布图
根据图1所示,温州地区最为普遍的说法是“客”型,主要分布在温州的中、北部地区,在地理上成片分布;其次是“侬”型,主要分布温州南部的苍南和平阳地区,在泰顺严山村少有分布;其次是“人”型,主要分布在泰顺的库村和罗阳镇,文成的大峃镇和黄坦镇以及苍南的金乡镇一带;“两说型”主要分布在苍南钱库和炎亭两蛮话方言点,当地“男侬”和“男子客”都可使用;最后是“其它”型,主要有“男子汉”和“男个”两种说法,“男个”主要分布在鹿城南汇街道、平阳的昆阳镇;“男子汉”分布在乐清西塍和南充。下面将对上述五种类型进行共时层面的描写分析。
2.1. “客”型
该类型在温州地区共有33个方言点使用,大多是瓯语方言点,少数分布在蛮话(讲)和闽语方言点,分布范围最广。主要说法有:“男子客”“大 = 夫侬客”和“大 = 侬客”等。从地理分布上看,“男子客”说法主要分布在温州的中北部地区,少数分布在苍南和文成地区。
据《说文解字》记载:“客,寄也”,其本义为“托身于他处的行为”;后引申为“宾客”,与“主”相对;又引申为“寄居或迁居外地的人”,如客居、游客等,后又引申为“从事某种活动的人”,例如:庄客、刺客、说客、掮客等。游汝杰认为温州方言中的“客”已经失去“宾客”义,虚化为后缀且构词灵活多产,用法与普通话中“者”相同[1]。
2.2. “侬”型
闽语和吴语中的“侬”用法都极为普遍,该类型在温州地区共有8个方言点使用,大多是闽语方言点,说法主要有“丈夫侬”“大夫侬(大夫)”及“男侬”等;从地理分布上看,该说法主要分布在温州的南部及洞头地区,少数分布在文成徐岙村。而苍南钱库、炎亭和蒲城则出现“男侬”的说法,则是受语言接触的影响后产生“折合”作用。
关于“侬”的本义,邵慧君、盛益民等学者认为“侬”的本字是“农”,并在南朝吴语中语义发生{农民}到{人}的改变,而写成“侬”是后起的分化字[2] [3]。梅祖麟认为现代汉语方言分成两类,南朝的江东方言保存在闽语、吴语、和北部赣语中,而把“人”说“侬”正是南朝江东方言的重要体现[4]。
2.3. “人”型
该类型在温州地区共有6个方言点使用,说法主要有“男子人”和“男人”,主要分布在泰顺和文成地区,但在苍南金乡镇也有此说法。通过中国语言保护平台发现,用“X人”进行指陈多用于北方官话地区;同时在丽水的缙云、景宁、青田和金华等地也出现“男子人”的说法,因此此我们可以认为,泰顺和文成地区多是受周围方言影响从而引进“人”的说法,替换掉“客”或者“侬”。苍南金乡和平阳溪南的说法为“男人”,与普通话无异,说明受官话的影响较深,而并非是受周边方言影响而形成。
2.4. “男子汉”型
该类型共有2个方言点使用,分布在乐清芙蓉和南充,该说法在南方地区并不常用,而是多分布在北方官话区。古代少数民族称“汉族男子”为“汉子”,后发展为对男子的称呼。
2.5. “男个”型
该类型共有2个方言点使用,分布在鹿城南汇街道和平阳昆阳镇。但我们推测此处的“个”相当于普通话中结构助词“的”,可附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个”字短语,用来指称“男人”。
3. 新旧词形层次分析
3.1. 词形的地理分布分析
上节已对温州地区“男人”的说法做了简单的描写,这节将从地理分布层面分析各方言点产生异同的原因。
在地理分布上来看,温州地区“男人”的说法主要有“侬”和“客”两种,且两种说法在温州各地都有分布,同时苍南钱库镇兼有两种说法,说明两种说法正处于竞争过程中。根据《中国语言资源集》,“客”的说法在浙江省中部地区也少量分布,而“侬”的说法则主要分布在福建地区。秋谷裕幸认为“人”在处衢方言和部分婺州方言中说为“侬”,“侬”被认为是闽语特征词,后来受赣语或其他方言的影响,浙江南部地区引进“客”的说法,替换掉“侬”的说法,完成竞争性替代[5]。苍南钱库和炎亭作为蛮话方言点,之所以出现“男子客”的说法,则是受当地瓯语影响所致,出现两说的状况。而藤桥和大渔作为闽南方言点,也与当地的瓯语发生冲突,但由于当地闽方言势力较弱,被迫替换,出现“大 = 侬客”和“大 = 夫侬客”的说法。因此,我们推测,“客”可能晚于“侬”的说法。
此外,在泰顺的库村和罗阳镇,文成的大峃镇和黄坦、苍南的金乡以及平阳溪南一带还有“男人”和“男子人”的说法。该类说法在温州地区少量存在且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根据《中国语言资源集》记录,赣语和吴语处衢方言中也同样存在上述两种说法。
“男人”的说法普遍用于北方官话区,而南方地区即江西和福建部分地区会有“男子人”或“男人”的说法,则是受客家人在宋明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影响,将北方官话中的特征词传播至南方地区,例如福建诏安客家话和平和客家话将“男人”说成“男子人”,并呈孤岛式分布。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泰顺和文成的部分地区早期和其它吴语瓯江片的演变方向一致,都经历了从“侬”到“客”的转变,但是受到周边赣语和吴语处衢片的影响而引进了“人”的说法。而温州南部出现的“侬”型则是受闽语的影响所致,而并非早期说法的遗留。
苍南金乡镇原称金乡卫,建置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明代时期是浙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抗倭中心,大量来自安徽、南京和宁波的军民移居此地,出于沟通的需要,形成了金乡话方言岛。金乡话在当地使用范围较为狭窄,仅在城镇中心使用。关于金乡话的归属问题,游汝杰认为金乡话是半官话的方言岛[6];而盛晓蕾认为金乡话是南部吴语半官话化的结果,认为金乡话属吴语瓯江片[7]。因此金乡话的词汇会包含南部吴语和官话的特点。金乡镇周边强势方言为闽语和瓯语,但我们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金乡镇周边方言点并无“男人”这种说法,所以,我们推测金乡话“男人”的说法应是明代时期由官话区的移民带来,而并非受周边方言的影响所形成。
同一政区内,不同范围的政府所在地的方言会对范围内的方言特点进行综合、统一[8]。鹿城区作为温州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强势地位会对周边方言产生影响,使其同化。但结合地理分布图却发现不同之处,“男子客”分布广泛,在温州各区县都有其说法,且方言特征明显,是本地方言特有词汇。但“男个”仅分布在鹿城南汇和平阳昆阳,且与“男子客”在地理分布上呈现“ABA”的分布模式,A型(男子客)一般是古老成分,B型(男个)一般是新型成分。鹿城南汇和平阳昆阳之所以出现“男个”的说法,我们推测此处的“个”相当于普通话中结构助词“的”,附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个”字短语“男个”,用来指称“男人”。
在词形的变化过程中,中心区域往往受外来语言的影响率先变化,最后在当地居民的日常交际的过程中缓慢扩散至受辐射地区,较为古老的词形往往保留在偏远地区。因此,我们认为“男个”出现的时间要比“男子客”更晚。
乐清西塍和南充称“男人”也可说“男子汉”,这类说法极具官话方言色彩,但是当地对“女人”的称呼仍为“老人客”,出现“不对等”的现象。西塍和南充两地毗邻东海,北靠台州,携渔业与船运之便,当地海洋经济机器发达,商贸往来频繁。因此当地“男子汉”说法的产生极有可能是受外来方言影响所致,产生区域变体。而女性群体出海扑鱼或做水手的人数较少,可能导致当地居民称呼“女人”仍保持不变。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对温州地区“男人”的说法的历史演变构拟为:
“侬”型(较多)→“客”型(多)→“个”型(少)→“人”型(少)。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受普通话的“推平作用”及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下,预计演变速度会逐步加快且最终向“人”型演变。
3.2. 地理分布类型分析
在前文对温州地理“男人”说法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地理分布类型为“南北A-B型”,该类型是指某一具体词汇至少有两种不同说法在地图上呈对峙分布,而且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说法的调查点较少,其特征就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说法力量势均力敌,但不排除第三种说法[9]。以“男人”的称谓的词型分布图为例,强势说法“客”型主要分布在温州中北部地区,即以瓯语为主的片区;而弱势说法“侬”型则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即以闽语为主的片区,在对峙过程中出现了南弱北强的局面,两种势力之间则以飞云江为界。
4. 非语言因素影响
把非语言因素引入地理语言学,增强了对方言分布及语言变化的解释能力。这类研究方法不仅对语言扩散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对方言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10]。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经济水平都会对语言的演变及扩散产生重要影响。
自然地理因素会限制人们在地表的移动,也就进一步制约了不同地点人群之间的交际密度,山川湖海会扮演障碍物和沟通渠道两种角色[11]。温州境内河网密布,海港众多,水运便利,但山脉众多,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形成了“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当地居民也会集中在平原以及河谷地区,温州市的人口因此呈现出西疏东密的分布格局。平原以及河谷会让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即平原、河流及海洋成为了当地语言沟通的重要渠道。
根据图1我们可知,“客”型主要分布在温州中北部地区,而“侬”型和“人”型则主要分布在温州南部地区。基于在3.1节的讨论,我们认为“客”型并非是当地瓯语的早期说法,而是受到客赣方言和处衢方言的影响,这是后者对当地瓯语的输出,即客赣移民沿水路进入处衢一带,最后顺楠溪江进入温州平原及河谷地区,由北向南完成扩散,逐渐替换掉“侬”的说法。这种方言的扩散方法也可称为“徒步”式传播,即外方言渐进式传播,使接壤地区的方言不断融合。当客赣方言持续扩散时,则会受到雁荡山脉的阻挡,将新说法隔绝在外,最终停止扩散。而苍南、平阳存在的“侬”型则是受闽南方言的影响,即明末清初时期来自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移民为求生计沿海岸线北进温州,在当地形成方言岛,这也称为“飞机”式载入,即是一种突进式的语言传播[12]。当移民找到适合居住的环境后,这种传播也会戛然而止。
此外,人口迁移和行政边界等人文地理因素也会对语言扩散产生影响。温州地区内部行政边界和辖县变动不大,自东汉代置县以来,府县行政框架总体稳定,历代政治中心皆锚定瓯江下游,对周围地区的语言辐射作用也更为稳固。因此,行政边界变动对温州境内语言扩散的影响较小,但人口迁移则对当地语言格局的冲击更为明显。以苍南、平阳及泰顺境内存在的闽南方言为例,浙南闽语出现的应与清初施行的迁界政策有关,导致大批泉州、漳州府人迁徙至浙南的平阳等地。后继续沿河流或海岸线迁徙至泰顺、鹿城、福鼎山区甚至是舟山群岛等地,在当地形成闽南方言岛。因此,在温州南部地区存在的“侬”型,正是由泉漳移民对当地瓯语的逐步渗透而形成。
最后,经济水平的强弱也会影响语言特征扩散的快慢。温州作为浙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吸引大量外来人员来此务工,必然会导致不同方言间的接触,吸收不同方言的语言成分,就如乐清南充和西塍两地的“男子汉”说法,两地毗邻东海,船运贸易频繁,人口流动频繁,势必会吸收外来语言成分,从而出现更新的说法。
5. 结语
运用地理方言的理论和方法,对温州地区“男人”说法进行考察,共调查51个方言点,将温州地区对“男人”的说法归结为“客”型、“侬”型、“人”型、“男子汉”和“男个”型五类,其中“客”型是当地的主流说法,主要分布在温州中北部地区。绘制方言地图,发现各类型在地理上呈“南北A-B”型分布,并以飞云江为界。并通过地理、移民等因素对当地各方言点的词型层次关系进行拟测,发现“客”型并非是温州当地最早的说法,而是受客赣闽三地移民的共同影响而形成。
NOTES
1本文“男人”“女人”两词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导师及作者调查,部分材料引自“语保工程采录平台”以及已发表的论文,文中不再标注材料具体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