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总数约2531.56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人数最多的区域,也是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学生人数最多的区域,其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具区域特殊性,进行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化研究有利于学科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一重大主题上做出积极响应。
近年来,关于义务教育的时空格局研究主要是涉及义务教育的空间差异性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义务教育的空间差异性研究主要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资源配置、师资配置等方面。办学条件优质均衡总体处于初级阶段[1],城乡、区域等指标呈现“弱均衡性”特征[1]。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取得切实成效[2]。中国省际教育整体呈现“快–慢–快”的时序变化特征[3],教育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省际教育城镇化差异度逐渐减小,省际均衡性明显提升[3]。东、中、西部义务教育的发展存在空间逻辑差异[4],东部教育资源丰富、中部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西部教育资源投入数量高[4]。义务教育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5],每个等级在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空间集聚效应,与小学相比,初中的均衡程度更高[5],不同县域的初中均衡波动更为显著,城市地区初中教育资源的均衡水平高于农村地区,但小学没有显著差异[5]。义务教育学校的可达性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类型,小学可达性的聚集效应比中学更为显著[6];义务教育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6]。我国省域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东部地区较强,西部地区教育师资力量逐年减弱或波动较大[7],各省义务教育师资力量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层级结构[7]。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侧重于义务教育的空间分布和义务教育的空间差异性的研究,现有研究普遍从全国尺度分析义务教育的现状,鲜有反映特殊地理空间下义务教育的差异性研究。鉴于此,本文将从时间序列和空间维度上揭示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的空间集聚特征。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义务教育学生数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s://www.stats.gov.cn/sj/ndsj/)、《中国人口普查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s://www.stats.gov.cn/sj/pcsj/)、《云南统计年鉴》(云南省统计局,https://stats.yn.gov.cn/List22.aspx)。
2.2. 研究方法
2.2.1. 全局空间自相关
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时空格局。计算公式为:
(1)
式中,n是观察值数目,
、
表示位置i和j的观察值,
是空间权重。对Moran’s I结果进行统计检验,采用Z检验:
(2)
式中
为数学期望,
为变异数。使用z得分或p值指示统计显著性时,若Moran’s I显著为正,即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表明义务教育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区域在空间上显著集聚[8]。反之,若Moran’s I显著为负,则表明义务教育水平比重较高(或较低)的区域与周边较低(或较高)的区域相邻,即义务教育发展具有离散趋势[8]。当Moran’s I接近于0时,则表明各地理单元义务教育之间相互独立,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状态[8]。
2.2.2. 局部空间自相关
通过局部Moran’s I统计量,可以得到每个地理单元与周边地区义务教育集聚程度的估计值[8],表达为:
(3)
式中,xi、xj表示位置i和j的观察值,wij是空间权重。
3. 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2000~202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受义务教育人数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由图1可知,2000~202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受义务教育总人数增加了约257.52万人;2000~201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受义务教育人数整体呈现上升,受义务教育人数增加了约463.67万人,区域内所有州市的受义务教育人数增幅均为正;2010~2020年受义务教育人数出现减少现象,区域内除昆明市、西双版纳州、怒江州外的所有州市的受义务教育人数增幅均为负,受义务教育人数减少了约206.15万人。不同州市之间受义务教育的人数差异较大,2000~2020年受义务教育人数增幅最大的昭通市,增加了约75.89万人;2000~2010年受义务教育人数增幅最大的昭通市,增加了约121.47万人;2010~2020年受义务教育人数增幅最大的昆明市,增加了约47.91万人,2000~2020年昆明市受义务教育人数的增幅始终为正,且增幅呈逐年增大趋势。受小学教育人数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受初中教育人数则呈现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受小学教育的人数大于受初中教育的人数,但受初中教育人数的增幅大于受小学教育的增幅,特别是2000~2010年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的增加幅度均最大;2010~2020年小学教育的负增长较为明显,除昆明市、怒江州外的其他州市的初中教育全为负增长,初中教育则表现除正增长,只有玉溪市、楚雄州、保山市、迪庆州的初中教育为负增长。
Figure 1.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tudents
图1. 义务教育人数增长情况
由图2可知,2000~202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受小学教育总人数减少了约221.12万人;2000~201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受小学教育人数整体呈小幅上升趋势,受小学教育人数增加了约106.37万人,昭通市的受小学教育人数的增幅最大,部分州市出现缩减;2010~2020年受小学教育人数减少趋势明显,区域内除昆明市、怒江州外的所有州市的受小学教育人数增幅均为负,受小学教育人数减少了约327.48万人。不同州市之间受小学教育的人数差异性较大,2000~2020年受小学教育人数增幅最大是怒江州,增加了约4.21万人;2000~2010年受小学教育人数增幅最大的昭通市,增加了约63.56万人;2010~2020年受小学教育人数增幅最大的是昆明市,增加了约9.47万人,2000~2020年昆明市受小学教育人数的增幅为负的州市占比87.5%,且负增幅出现逐年增大趋势。由此可见,受小学教育人数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特别是2000~2010年小学教育的增加幅度较大;2010~2020年小学教育的负增长较为明显,这和新出生人口数量有着密切关系。
由图3可知,2000~202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受初中教育总人数增加了约478.63万人;2000~201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受初中教育人数呈大幅上升趋势,受初中教育人数增加了约357.30万人,昭通市的受初中教育人数的增幅最大,所有州市的受初中教育均出现增长;2010~2020年受初中教育人数相较于前10年出现小幅度减少趋势,区域内除玉溪市、保山市、楚雄州、迪庆州外的所有州市的受初中教育人数增幅均为正,受初中教育人数整体增加了约121.34万人。不同州市之间受初中教育的人数差异性较大,2000~2020年受初中教育人数增幅最大是昭通市,增加了约88.75万人;2000~2010年受初中教育人数增幅最大的依然是昭通市,增加了约57.91万人;2010~2020年受初中教育人数增幅最大的是昆明市,增加了约38.44万人。2000~2020年昆明市受初中教育人数的增幅均为正,增幅出现小幅度减少趋势。由此可见,受初中教育人数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特别是2000~2010年初中教育的增幅显著。
Figure 2.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primary education students
图2. 小学教育人数增长情况
Figure 3.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students
图3. 初中教育人数增长情况
4. 义务教育发展总体时空格局特征
2000~2020、2000~201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增长Moran’s I值分别为0.0094、0.2315,为正,义务教育的增长存在正空间自相关,说明义务教育增长成正空间相关性,受义务教育人数增长较快或较慢的地区在空间上呈集聚模式。2010~2020年义务教育增长Moran’s I值为负,表明2010~2020年期间的增长存在负空间自相关,受义务教育人数较高的区域与较低的区域在空间上相邻,形成了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空间异质性。从不同时间段看义务教育发展的空间格局,义务教育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性:2000~2010年义务教育增长的Moran’s I值达到0.2315,且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2000~2010年义务教育发展较快,在空间上逐渐形成了集聚现象,但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2010~2020年间表现明显,义务教育发展空间集聚程度下降的原因是义务教育发展较快或较慢地区的空间相关性较弱(如表1所示)。
从局域空间格局看,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热点区、冷点区变化较大,热点区逐渐消失。(1) 整体上看,2000~2020年义务教育发展出现“东热西冷”的空间格局,热点区仅出现在滇中地区的曲靖市,形成单核空间结构,热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6.25%;次冷点区出现在滇西的大理州、滇西北丽江市,大理州的次冷点区较明显,次冷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12.5%。说明2000年以来滇中地区逐渐形成义务教育发展的核心区,滇中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在空间上形成集聚现象。
Table 1. The global Moran’s index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表1. 义务教育发展全局莫兰指数
年份 |
2000~2020 |
2000~2010 |
2010~2020 |
Moran’s I |
0.0094 |
0.2315 |
−0.2936 |
Z值 |
0.4138 |
2.0446 |
−1.3239 |
P值 |
0.6789 |
0.0408 |
0.1855 |
(2) 从不同时期看,2000~201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发展呈“东热”空间格局,仅出现热点区,未出现冷点区,说明这个时间段整个区域的义务教育水平发展较快;热点区出现在滇东北的昭通市,热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6.25%,表明2000~2010年昭通市的义务教育发展表现突出发展速度最快;次热点区出现在滇中的曲靖市,次热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6.25%,热点区与次热点区在空间上相连,热点区形成带状分布;2000~2010年义务教育发展未出现冷点区。2010~2020年义务教育发展空间格局变化较大,未出现热点区,仅出现次冷点区,分布在滇东北的昭通市,次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6.25% (如图4所示)。
注:该图是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云S(2021)45号标准地图上制作完成,底图无修改(http://bzdt.ch.mnr.gov.cn/)。
Figure 4.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图4. 义务教育发展时空格局演化
5. 义务教育发展分阶段时空格局特征
5.1. 小学教育发展时空格局特征
2000~2010、2010~202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小学教育发展Moran’s I值分别为0.1501、0.0541,为正,小学教育在2000~2010、2010~2020年期间的发展存在正空间自相关,小学教育发展成正空间相关性,说明受小学教育人数发展较快(或较慢)的州市在空间上出现集聚现象;2000~2020年小学教育发展Moran’s I值为负,表明2000~2020年期间的发展存在负空间自相关,小学教育发展较快的区域与发展较慢的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集聚现象,形成了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小学教育发展的空间异质性。从不同时间段看,小学教育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性:2000~2010年小学教育发展的Moran’s I值达为0.1501,说明2000~2010年小学教育发展空间集聚程度比2010~2020年的显著,但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0~2020年的下降趋势明显。总的来看,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小学教育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较弱于义务教育发展的集聚程度,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强于小学教育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如表2所示)。
Table 2. The global Moran’s index of prima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表2. 小学教育发展全局莫兰指数
年份 |
2000~2020 |
2000~2010 |
2010~2020 |
Moran’s I |
−0.0669 |
0.1501 |
0.0541 |
Z值 |
−0.0015 |
1.4735 |
0.6918 |
P值 |
0.9987 |
0.1406 |
0.4890 |
从局域空间格局看,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小学教育发展热点区、冷点区变化程度较大,未出现显著的热点区,次热点区出现由西向东转移后逐渐消失趋势,冷点区逐渐增强。(1) 整体上看,2000~2020年小学教育发展呈单核结构,未出现冷点区,仅出现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出现在滇西北的迪庆州,次热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6.25%,说明2000年以来偏远地区的地州小学教育发展明显,小学教育区的域均衡性发展水平在国家义务教育相关政策下得到明显提升。(2) 从不同时期看,2000~2010年小学教育发展呈“东热中冷”空间格局,次热点区出现在滇东北地区的昭通市、滇中地区的曲靖市,次热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12.5%;次冷点区出现在滇中的楚雄州,次冷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6.25%;2000~2010年小学教育发展未出现热点区和冷点区。2010~2020年小学教育发展空间格局变化较大,热点区消失,出现冷点区和次冷点区,冷点区出现在滇东北的昭通市,冷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6.25%;次冷点区出现在滇中的曲靖市,次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6.25%。总的来看,2000~201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小学教育发展速度优于2010~2020年的小学教育,2000~2010年小学教育发展的差异性程度强于2010~2020年的小学教育,说明2010~2020年期间小学教育发展的均衡性有所提升(如图5所示)。
5.2. 初中教育发展时空格局特征
2000~2020、2000~201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初中教育发展Moran’s I值分别为0.2782、0.3513,为正,初中教育在2000~2020、2000~2010年期间的发展存在正空间自相关,说明初中教育发展较快(或较慢)的地区在空间上出现集聚现象;2010~2020年初中教育发展Moran’s I值为负,表明2010~2020年期间的发展存在负空间自相关,初中教育发展较快的区域与发展较慢的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集聚现象,形成了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初中教育发展的空间异质性。从不同阶段看,初中教育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初中教育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强于小学教育的空间差异性:2000~2010年初中教育发展的Moran’s I值达到0.3513,且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这个时间段初中教育发展空间集聚最明显。与小学教育发展水平相比,初中教育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强于小学教育的发展,初中教育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均强于小学教育发展和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如表3所示)。
注:该图是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云S(2021)45号标准地图上制作完成,底图无修改(http://bzdt.ch.mnr.gov.cn/)。
Figure 5.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 of prima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图5. 小学教育发展时空格局演化
Table 3. The global Moran’s index of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表3. 初中教育发展全局莫兰指数
年份 |
2000~2020 |
2000~2010 |
2010~2020 |
Moran’s I |
0.2782 |
0.3513 |
−0.0928 |
Z值 |
1.8736 |
2.2293 |
−0.1468 |
P值 |
0.0609 |
0.0257 |
0.8832 |
从局域空间格局看,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初中教育发展热点区相对稳定,冷点区波动较大,相比小学教育发展的空间格局初中教育发展出现显著的热点区,但未出现显著的冷点区,热点区范围有所收缩,次冷点区逐渐增强。(1) 整体上看,2000~2020年初中教育发展热点区明显,热点区出现在滇中的曲靖市,未出现冷点区,次冷点区出现在滇西的大理州、滇西北的迪庆州、丽江市,热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6.25%,说明2000年以来滇中–滇东北形成初中教育发展集聚区,初中教育的区域差异性较小学教育更大。(2) 从不同时期看,2000~2010年初中教育发展呈“东热中冷”空间格局,热点区出现在滇东北的昭通市、滇中的曲靖市,热点区呈带状分布结构,热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12.5%;次热点区出现在滇东南的文山州,次热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6.25%;次热点区与热点区紧密相邻;次冷点区出现在滇西北的迪庆州,次冷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6.25%;2000~2010年初中教育发展未出现冷点区。2010~2020年初中教育发展空间格局变化较大,热点区出现缩减,次冷点区逐渐南移并呈扩张趋势,热点区出现在滇中的曲靖市,形成单核发展结构,昭通市退出热点区,热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6.25%;次冷点区向南移动逐渐向滇西地区扩张,次冷点区出现在滇西北的怒江州、丽江市和滇西的大理州,大理州的次冷点区强度相对较大,次冷点区呈连片分布,次冷点区占州市总数的比例为18.75%。总的来看,初中教育发展的空间集聚现象比小学教育发的集聚现象显著,初中教育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大于小学教育的发展,说明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初中教育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强于小学教育的发展,同时,初中教育发展的空间异质性比义务教育整体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强(如图6所示)。
注:该图是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云S(2021)45号标准地图上制作完成,底图无修改(http://bzdt.ch.mnr.gov.cn/)。
Figure 6.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 of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图6. 初中教育发展时空格局演化
6. 结论与讨论
本文关注了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利用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的相关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现状、时空格局演化特征,有效地揭示了义务教育发展的空间特征和集聚效应,为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得出以下结论:
2000~2020年,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受义务教育人数整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州市之间受义务教育的人数差异较大。分阶段看,受小学教育人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受初中教育人数则出现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小学教育的规模大于初中教育的规模,但初中教育人数的增幅大于小学教育的增幅。
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呈正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集聚总体呈现“东热西冷”的空间格局。2000~2020年义务教育发展的热点区变化较大,热点区收缩明显,热点区中心出现由东向东北移动趋势,义务教育发展的热点区在“曲靖–昭通”呈带状分布结构。分阶段看,小学教育发展未出现显著的热点区,而初中教育发展则出现“东热中冷”的空间格局,初中教育发展出现逐渐向滇中地区集聚现象;初中教育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明显强于小学教育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小学教育发展热点区的消失是导致义务教育发展热点区减弱的主要原因。
针对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时空格局演化特征,未来应创建“昆明”义务教育增长极。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发展热点区昆明市的教育资源和区位优势显著,在空间上成为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的增长极,昆明市的经济发展为义务教育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保障,为其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可将昆明市打造成为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义务教育增长极。其次,昆明市周边的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义务教育也拥有较好的区位条件和经济环境,是中国西南多民族共生区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最先协同发展的区域,可以依托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优越的义务教育人数及其与增长极昆明市的空间邻近效应,打造未来“昆明–曲靖–玉溪–楚雄”义务教育协同发展城市群,以空间创新驱动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昆明市、曲靖市应发挥其义务教育发展的空间辐射作用,对义务教育发展相对较慢的迪庆州、怒江州开通教育的帮扶机制,选派昆明市、曲靖市优秀的教师团队到迪庆州、怒江州开展支教,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针对性教学研讨和培训,改善当地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帮扶机制,确保帮扶资源能有效地转化为教育成效。
基金项目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项目(AD22007);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301AU070150);云南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基金。